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ail****e1 文档编号:53731705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 内化而成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 节,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更是未来教育 的需要。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 培养能力 探究内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 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 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 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 不可或缺的共同 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 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 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巧用多媒体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枯燥 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并且有助 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一、创境引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 能力的基础。“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 求知欲,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 有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去认真的学习和钻研。良好的开 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有趣的“引入”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就 做得很认真、做得很高兴。因此,课堂教学中,有趣的导入直接诱发 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小 数点的移动是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一单元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小数位数不够时,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吃力。在了解学生喜欢看西 游记后,在教学中出示“孙悟空打妖精”的情景,让学生们在情境 的引导下观察孙悟空的金箍棒的变化, 学生们因为喜欢孙悟空,对于 金箍棒长短的变化尤为关注,并在兴趣中观察到金箍棒中“小数点” 的移动现象:0. 009米=9 毫米0 . 09米=90 毫米0 . 9米=900 毫米9 米=9000 毫米然后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式与,式比较得出小数点 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从下往上式与,式比较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缩小的规律, 这一环节将本来枯燥,难懂 的数学概念,借助学生喜爱的西游记中孙悟空金箍棒变长变短的 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究 中理解金箍棒逐渐变大的过程,体验新知生成的过程,发现小数点位 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二、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感知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前提。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给 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前 提。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广角一一鸡兔同笼一课,为了营造良 好的学习氛围,以“趣”探究巧妙的将本节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起来,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手势表演带动学生学习理解, 一会让学生扮 演两只脚的鸡,一会让学生扮演四只脚的兔,学生听着新奇学起来有 兴趣,而且每个学生都学的其乐融融,“趣”味十足。将知识点的凑 数法、假设法(假设全是鸡和假设全是兔)、画图法、列式法以不同 的形式呈现于课堂之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自己所需要 的数学知识。从简单的例题入手让学生独立解答, 并有意识地指名上 台板演,引出凑数法、假设法(假设全是鸡和假设全是兔)、画图法、 列式法。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教师提出的假设法中进行知识 的探究,“假设全是兔”就说成“鸡再长脚”,“假设全是鸡”就说成“兔子立正法”,形象又诙谐的比喻让学生们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探究三、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 创造能力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 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 形式。”课堂教学首先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每一位学生在 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三角形的三边关 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 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 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以小组合 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围绕“任意的三条线段能 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研究,并自己动手 操作发现问题。首先在本节课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为每个小 组提供4根小棒:3厘米、4厘米、8厘米、5厘米,让学生从4根小 棒中任意取3根,试着摆三角形。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这 样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 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机会。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 四根小棒通过不同的组合,在 出现的四种情况中,有两种情况摆不成三角形,有两种情况能摆成三角形,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 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 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 么这样的三根小棒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 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够摆成 一个三角形呢?学生经历摆的过程直观的发现, 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 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摆成三角形,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时, 才能摆成三角形,得出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从而初 步认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 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在教学 中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前两种情况中的三根小棒为什么摆不成三角 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探究中终于发现: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 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 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 识上的更深一层认识。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 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 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机会。四、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键。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初步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 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 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在教学四年级租船问题中,让学生从图片中找到数学信息 和数学问题,然后提出问题:怎样租船最省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是学生们在生活能预料到的。所以先让学生小 组思考、讨论解决的策略。学生根据信息,知道了一共32人,小船每次24元,限乘4人,大船每次30人,限乘4人,问题是:怎样租 船最省钱?学生借助之前已有的经验, 都会认为用大船比较划算。这 时,适时的提出质疑会给学生更多是知识挑战:为什么说都用大船划 算?而不都用小船呢?这样,引发学生比较两种船坐满人之后, 每种 船人均应负担钱数:大船 30+ 6=5 (元),小船24+ 4=6 (元),所以 用大船比较便宜。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后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都租大船,32+6=5 (辆) 2(人),剩下的两人再租一 条小船,所以共付5X30+24=174 (元)。第二种是租四条大船,把剩下的八个人租成两条小船,这样能保 证每条船上都没有一个空位,共付 4X 30+2X 24=168 (元)。两种方案出示之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第二种方案最省 钱。一部分学生得出结论:租大船、大船比较便宜。接着,教师的提高质疑给学生的创新思路带来新的挑战, 出示这 样一道题:一共有30人要租船游玩,每艘小船20元,可以做4人, 每艘小船35元,可以做6人。问:怎样租船最划算?让学生计算比 较得出:大船35+ 6=5 (元)5 (元),小船20 + 4=5 (元),所以 用小船比较便宜。由此得出结论:在租船、租车时,并不是所有的大 船都便宜,而要先算出每种船的坐满人后,平均每人应付的价钱,再 确定用哪一种船。接着回顾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步骤一:根据船的租金及限承人数,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更便宜。步骤二:再假设所有人都乘坐租金便宜的船。如果正好坐满,无 空座,那么这种租法最省钱;如果没坐满,就再调整,调整时要做到 尽量让船坐满。这样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不同的租船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 在多种方案中通过比较、对比,得出最佳方案。这样做,把课内外紧 紧结合起来,同时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用数学知识 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新的社会时代,呼唤着创新的人才!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 质的人才,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这就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更是未来教育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