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谈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几种关系5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1071918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谈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几种关系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谈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几种关系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谈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几种关系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谈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几种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指出: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 求”,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 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深入推进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改革的灵魂和生命线。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 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 才强国战略服务, 2010年 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提出要“回归工程”, 遵循“行业指导、 校企合作、 分类实施、 形式多样” 的原则进行产学研合作,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和企业 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产学研合作教育,又一次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教学 改革和研究的焦点。“产”“学”“研”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三大要素,横跨经济、 科技、教育三大领域。尽管分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但是三者之间是存在 内在的本质联系的。“学”的实施主体为高等院校,旨在进行已有知识和 经验的传授与传承。高等教育促进学生的创新,更多的是通过已有知识的 传递,促进学生在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具有首创意义的学习活动。“研”的实施主体为科研院所,主要职责就是进行知识的创新,通过研究 开发活动发现具有历史首创意义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产”的实施主体为行业企业,通过知识的应用,将先进的知识与技术运用到生产实 践中,生产出社会大众所需求的各类产品。“产”依赖于通过“学”培养 出来的专门人才和新知识、新技术的“研”发;“学”要联系物质生 “产”和社会生活实际,同时要把前沿“研”究成果融入“学”习内容 中;“研”有赖于通过“学”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来进行与生“产”实 践紧密结合的直接或间接课题。由此可见,“产”“学”“研”是相互依 存、互为支撑的, 唯有如此才能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创造先进生产力 从高等教育视角看,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 为目的,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尽管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为了实现产 业发展、人才培养、经济进步等相互之间结合、协调发展,但由于 “产”“学”“研”三者为独立的社会经济活动,追求目标各不相同,所 以要想达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预期目标,必须要深入分析这三个要素间的 关系,并以此作为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着力点。首先,产学研不同利益主体追求目标各不相同。“产”追求的是经济 效益,实现利益最大化;“学”注重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研”则 是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三者追求目标不同,在产学研合作 教育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其次,课程体系的狭窄单一与实际生产环境复杂之间的矛盾。学生知 识的主要来源是高校课程体系,但由于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往往划分过细、 综合程度较低,而生产实践环境不是按照某一学科或专业划分,往往融合 了多个学科领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第三,教学的循序渐进与生产实际的重复性之间的矛盾。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 识,形成能力。而生产则一般是要制造出大批量标准化产品,具有一定的 重复性。在重复性的生产环境中,如何实现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培养,这也 是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解决的矛盾之一。第四,学生的个体特性与职业兴趣与企业实践项目统一安排之间的矛 盾。学生在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职业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个 体差异,教学中提倡因材施教。然而,在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际操作 过程中,都是以班级甚至以专业为单位统一安排企业实践场所和实践项 目,并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兴趣及职业取向方面的差异。针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存在的这四对矛盾,在我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 养计划实习实践环节安排上,还是要深入研究“产”“学”“研”三者之 间的共通点及矛盾所在,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首先,不同利益主体真正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培养目标是 人才培养的指南针,体现毕业生的类型、层次和主要服务面向。现在各卓 越工程师入选专业都说由企业参与制定培养目标,但是企业人员的参与方 式与参与程度实则良莠不齐。建议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企业人员不仅仅 是“参与”到目标制定中,而是从一开始就真正参与到“目标”制定的研 讨中。首先由企业代表详细论证本领域内各类、各层次岗位的能力需求, 校企双方据此找出各类各层次岗位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 共同研制培养目标。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层次的企业,该培养目标 应该做到具有一定的适切性和针对性。其次,针对实践环境的复杂性,有条件的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有效利用学校多学科的优势,改革按照专业招生培养的做法,打破院系之间 的壁垒,构建“平台 + 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按照学科大类招生并培 养。“平台课程”要体现大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共性要求,“模块课 程”则要实现不同专业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进行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 使学生能够适应企业岗位多元化的人才要求。 要注意的是, 高校在实施大类招生与培养时,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慎重而又 切合实际地设置招生口径。课程体系要坚持整体优化,不能简单“做加 法”,而是要通过打通并加强基础课程,扩大选修课程比重,从而体现共 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第三,面对重复性的生产环境,学校要在学制安排上灵活把握,实习 实践也要循序渐进, 教学要求螺旋上升。 在很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中, 学制采用的是“ 3+1”模式,学习与实践从时间上完全独立,学生缺乏学 习持续改进的动力。我认为,卓越工程师专业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认 知规律,利用校内实训平台等资源,将实习实践有机融入到学习的各个环 节和阶段,实现“边学习、边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建立一种不断反 馈、螺旋上升的持续改进机制,使实习实践不再走马观花,而是成为人才 培养的抓手和推进剂。第四,针对学生的个体特性、职业兴趣与企业实践项目统一安排之间 的矛盾,我们可以借鉴辛辛那提大学的做法。学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的企 业“合作教育招聘会”,自主选择企业或工作岗位。学校或学院也要成立 专门机构帮助学生分析职业兴趣与就业取向,为企业提供更为适合其需求 的顶岗实习人选。 同时,针对更为多样化的合作单位加强监管和过程服务, 提高学生、企业双方在合作教育中的积极性。第五,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不能只强调其对人才培养的教育意义, 要实现互利共赢。前边已经说到,“产”“学”“研”三要素属于不同的 社会活动,三者有各自的利益追求和任务目标。权益分配不当是阻碍产学 研合作教育有效、持续推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合作过程中,要深入 分析对方利益需求,从而找到合作的最佳结合点,使合作成员依据投入成 本(物质投入成本和创新投入成本)分配利益,明确责权,利益共享,风 险共担,力求做到自愿互惠,多方共赢。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 3 条: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