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厂计算说明[共51页]

上传人:1528****253 文档编号:47533910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02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厂计算说明[共5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污水厂计算说明[共5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污水厂计算说明[共5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污水厂设计进水水质:CODcr320mg/L;BOD5180mg/L;SS180mg/L;TN32mg/L;NH3-N24mg/Ll;TP3.6mg/L。设计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水处理工艺流程:(一).格栅.设计中选择二组格栅,N=2组,每组格栅与沉砂池合建,每组格栅的设计流量为0.451725m³/s1.格栅的间隙数 式中 n格栅栅条间隙数(个);Q设计流量(m³/s)格栅倾角(°);N设计的格栅组数(组);b格栅栅条问隙(m);h格栅栅前水深(m);v格栅过栅流速(m/s)。设计中取h=0.8m,v=0.9m/s,b=0.02m,=60° 2.格栅宽度 式中 B格栅宽度(m); S每根格栅条的宽度(m)。设计中取S=0.015m 3.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 式中 h1水头损失(m); 格栅条的阻力系数,查表=2.42 ; k 格栅受污物堵塞时的水头损失增大系数,一般采用k=3。 4.格栅部分总长度 式中 L格栅部分总长(m); H1格栅明渠的深度(水深+超高) 5. 进水与出水渠道城市污水通过DN1350mm的管道送入进水渠道,格栅的进水渠道与格栅槽相连,格栅与沉砂池合建一起,格栅出水直接进入沉砂池,进水渠道宽度B1=B=1m,渠道水深h1=h=0.8m。(二)沉砂池平流式沉砂池是常用的型式,污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流动.平流式沉砂池由入流渠、出流渠、闸板、水流部分及沉砂斗组成.它具有截留无机物颗粒效果较好、工作稳定、构造简单和排沉砂方便等优点。所以污水厂选择平流沉砂池与格栅合建。设计中选择两组平流沉砂池,N=2组,分别与格栅连接,每组沉砂池设计流量为0.451725m³/s1.沉砂池长度 式中 L沉砂池长度(m); v设计流量时的流速,该设计中取0.25m/s; t设计流量时的流行时间,该设计中取30s。 2.水流过水断面面积 式中 A水流过水断面面积(m²); Q设计流量(m³/s). 3.沉砂池宽度 式中 B沉砂池宽度(m); h2设计有效水深(m),该设计中取0.8m。每组沉砂池设两格 4.沉砂室所需容积 式中 Q¯ 平均流量(m³/s);该设计中为0.70786 m³/s X 城市污水沉砂量(m³/106m³污水),该设计中取:30 m³/106m³污水; T 清除沉砂的间隔时间(d),该设计中取2d。 5.每个沉砂斗容积 式中 V0每个沉砂斗的容积(m3) n沉砂斗个数(个)。该设计中取每个分格有2个沉砂斗,共有n=2*2*2=8个沉砂斗。 6.沉砂斗高度沉砂斗高度应能满足沉砂斗储存沉砂的要求,沉砂斗的倾角60° 式中 h´3 沉砂斗的高度(m); f1沉砂斗上口面积(m2),该设计中取1.24m*1.24m; f2沉砂斗下口面积(m2),该设计中取0.5m*0.5m。 设计中取沉砂斗高度0.65m,校核沉砂斗角度tan=2*0.65/(1.240.5)= 1.77,=60.4°60°。7.沉砂室高度 采用重力排砂 式中 h3 沉砂室高度(m); I 沉砂池底坡度,该设计中取0.02; L2 沉砂池底长度(m)。 8沉砂池总高度 式中 H沉砂池总高度(m); h1沉砂池超高(m),该设计中取0.3m。 9.验算最小流速 式中 Vmin 最小设计流速(m/s),该设计中采用V0.15m/s; Qmin 最小流量(m3/s),该设计中采用0.75* Q¯; n1 沉砂池格数(个),最小流量是取1; Amin 最小流量时的过水断面面积(m2)。 10.出水管道 出水采用薄壁出水堰跌落出水,出水堰可保证沉砂池内水位标高恒定,堰上水头为: 式中 H1堰上水头(m); Q1 沉砂池内设计流量(m3/s) m 流量系数,该设计中取0.4; b2 堰宽(m),等于沉砂池宽度。 出水堰自由跌落0.10.15m后进人出水槽,出水槽宽1m,有效水深0.8m,水流流速0.62m/s,出水流入出水管道。出水管道采用钢管,管径DN=800mm ,管内流速v2=0.90m/s,水力坡度i=1.20。11.排砂管道采用沉砂池底部管道排砂,排砂管径DN=200mm。(三).沉淀池水厂采用辐流沉淀池,进出水的形式为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设计中选择二组辐流沉淀池,N=2组,每组设计流量为0.451725m3/s,从沉砂池流来的污水进入集配水井,经过集配水井分配流量后流人辐流沉淀池。1. 沉淀部分有效面积 式中 F 沉淀部分有效面积(m2); Q 设计流量(m3/s); q´ 表面负荷m3/(m2·h),该设计中取2. m22. 沉淀池直径 式中 D 沉淀池直径(m); 3. 沉淀池有效水深 式中 h2 沉淀池有效水深(m); t 沉淀时间(h),该设计中取t=2.0h。 4. 污泥部分所需容积按去除水中悬浮物计算 式中 Q 设计流量(m3/s); C1 进水悬浮物浓度(mg/L); C2 出水悬浮物浓度(mg/L),该设计中C2=10mg/L; K2 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污泥容重(t/m3),约为1; P0 污泥含水率()。设计中取T=1/6d,p0=97 辐流沉淀池采用周边传动刮泥机,周边传动刮泥机的周边线速度为23m/min,将污泥推人污泥斗,然后用静水压力将污泥排出池外。5. 污泥斗容积 辐流沉淀池采用周边传动刮泥机,池底需做成i=5%的坡度,刮泥机连续转动将污泥推入污泥斗,设计中选择圆形污泥斗,污泥斗上口半径1.4m,底部半径0.6m,倾角=60° 污泥斗容积 式中 V1 污泥斗容积(m3); h5 污泥斗高度(m); r1 污泥斗上口半径(m); r2 污泥斗下口半径(m)。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体积 式中 V2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体积(m3); h4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高度(m); R 沉淀池半径(m); r1 污泥斗上口半径(m); i 池底坡度。 沉淀斗总容积 6. 沉淀池总高度 式中 H 沉淀池总高度(m); h1 沉淀池超高(m),该设计中取0.3m; h3 沉淀池缓冲层高度(m),该设计中取0.3m。 7. 进水集配水井辐流沉淀池分为二组,在沉淀池进水端设集配水井,污水在集配水井中部的配水井平均分配,然后流进每组沉淀池。 配水井的中心管径 式中 D2 配水井内中心管径(m); v2 配水井内中心管上升流速,该设计中取0.7m/s。 配水井直径 式中 D3 配水井直径(m); v3 配水井内污水流速,该设计中取0.3m/s。 8.进水管及配水花墙 沉淀池分为二组,每组沉淀池采用池中心进水,通过配水花墙和稳流罩向池四周流动。进水管道采用钢管,管径DN=1000mm ,管内流速1.15m/s,水力坡度1.42,进水管道顶部设穿孔花墙处的管径为1400mm。 沉淀池中心管配水采用穿孔花墙配水,穿孔花墙位于沉淀池中心管上部,布置6个穿孔花墙,过孔流速: 式中 v3 穿孔花墙过孔流速(m/s); B3 孔洞宽度(m),该设计中取0.3m; h3 孔洞的高度(m),该设计中取0.8m; n3 孔洞的数量(个),该设计中取8个。 穿孔花墙向四周辐射平均布置,穿孔花墙四周设稳流罩,稳流罩直径3m,高2m,在稳流罩上平均分布100的孔洞300个,孔洞的总面积为稳流罩过水断面的15。9. 出水堰沉淀池出水经过双侧出水堰跌落进入集水槽,然后汇人出水管道排入集水井。出水堰采用双侧90°三角形出水堰,三角堰顶宽0.16m,深0.08m,间距0.05m,外侧三角堰距沉淀池内壁0.4m,三角堰直径为33.2m,共有496个三角堰。内侧三角堰距挡渣板0.4m,三角堰直径为32.0m,共有478个三角堰。两侧三角堰宽度0.6m,三角堰堰后自由铁跌落0.1-0.5m ,三角堰有效水深为: 式中 Q1 三角堰流量(m3/s); H1 三角堰水深(m)。 三角堰堰后自由跌落0.15m,则堰水头损失0.19m。10. 堰上负荷 式中 q1 堰上负荷L/(s·m); D1 三角堰出水渠道平均直径(m)。 11. 出水挡渣板 三角堰前设有出水浮渣挡渣板,利用刮泥机桁架上的浮渣刮板收集。挡渣板高出水面0.15m,伸入水下0.5m,在挡渣板旁设一个浮渣收集装置,采用管径DN=300mm的排渣管排出池外。12. 出水渠道出水槽设在沉淀池四周,双侧收集三角堰出水,距离沉淀池内壁0.4m,出水槽宽0.6m,深0.7m,有效水深0.5m,水平流速0.83m/s。出水槽将三角堰出水汇集送入出水管道,出水管道采用钢管,管径DN1000,管内流速1.15m/s,水力坡度i=1.42.13. 刮泥装置沉淀池采用周边传动刮泥机,周边传动刮泥机的线速度为23m/min,刮泥机底部设有刮泥板,将污泥推人污泥斗,刮泥机上部设有刮渣板,将浮渣刮进排渣装置。14. 排泥管沉淀池采用重力排泥,排泥管管径DN300mm,排泥管深入污泥斗底部,排泥静压头采用1.2m,连续将污泥排出池外贮泥池内。(四).生物处理工艺厌氧一缺氧一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2/O工艺)1. 设计参数 (1)水力停留时间:该设计中的水力停留时间取t=8h。 (2)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该设计中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取XV=3000mg/L。 (3)回流污泥浓度 式中 Xr 污泥回流浓度(mg/L); SVI 污泥指数,采用100; r 系数,采用1.2。 (4)污泥回流比 ´ 式中 R 污泥回流比; 回流污泥浓度(mg/L),=。 解得:R=0.5。 (5)TN去除率 式中 e TN去除率(); S1 进水TN浓度(mg/L); S2 出水TN浓度(mg/L),该设计中取15mg/L。 (6)内回流倍数 2. 总有效容积 式中 Q 进水流量(m3/d); t 水力停留时间(d)。 厌氧、缺氧、好氧各段内水力停留时间的比值为1:1:3,则每段的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 厌氧池内水力停留时间t1=1.6h; 缺氧池内水力停留时间t2=1.6h;好氧池内水力停留时间t3=4.8h。3. 平面尺寸 曝气池总面积 式中 A 曝气池总面积(m2); h 曝气池有效水深,该设计中取4.5m 设2个曝气池,每组曝气池面积 每组曝气池共设5廊道,第1廊道为厌氧段,第2廊道为缺氧段,后3个廊道为好氧段,每廊道宽取7m,则每廊道长 式中 L 曝气池每廊道长(m); b 每廊道宽度(m),该设计中取7m; n 廊道数,该设计中取5. 4. 进水系统 (1)曝气池的进水设计初沉池的来水通过DN1200mm的管道送入厌氧一缺氧一好氧曝气池首端的进水渠道,管道内的水流速度为0.88m/s。在进水渠道内,水流分别流向两侧,从厌氧段进人,进水渠道宽度为1.2m,渠道内水深1.0m,则渠道内的最大水流速度: 式中 v1 渠道内最大水流速度(m/s); b1 进水渠道宽度(m); h1 进水渠道有效水深(m)。 反应池采用潜孔进水,孔口面积 式中 F 每座反应池所需空口面积(m2); v2 孔口流速(m/s),该设计中去0.4m/s。 每个孔口尺寸为0.5*0.5m,则孔口个数 式中 f 每个孔口的面积(m2)。 (2)曝气池的出水设计 该工艺的出水采用矩形薄壁堰,跌落出水,堰上水头 式中 H 堰上水头(m); Q 每座反应池出水量(m3/s),指污水最大流量与回流污泥量、回流量之和(0.70786*1.6m3/s); m 流量系数,该设计中去0.4; b 堰宽(m);与反应池宽度相等,取7m。 设计中取0.19m。该生物池的最大出水流量为0.90345+0.70786*1.6=2.04m3/s,出水管管径采用DN1800mm的钢筋混凝土圆管,送往二沉池,管内流速为0.80m/s。5. 其他管道设计 (1)污泥回流管在本设计中,污泥回流比为50%,从二沉池回流过来的污泥通过两根DN500mm的回流管道分别进入首端两侧的厌氧段,管内污泥流速为0.9m/s。 (2)硝化液回流管硝化液回流比为200,从二沉池出水回至缺氧段首端,硝化液回流管道管径为DN1000mm,管内流速为0.9m/s。6. 剩余污泥量 式中 W 剩余污泥量(kg/d); a 污泥产率系数,该设计中取0.6; b 污泥自身氧化系数(d-1),该设计中取0.05; 平均日污水流量(m3/d); Lr 反应池去除的ss浓度,Lr=180-10=170mg/L=0.17kg/m3. Sr 反应池去除BOD5浓度,Sr=180-10=170mg/L=0.17kg/m3. .(5) .二沉池 设计中选择二组辐流沉淀池,N=2,每池设计流量为0.451725m3/s,从曝气池流出的混合液进人集配水井,经过集配水井分配流量后流进辐流沉淀池。1.沉淀池表面积 式中 F 沉淀部分有效面积(m2); Q 设计流量(m3/s); q´ 表面负荷m3/(m2·h),该设计中取1.4. 2.沉淀池直径 式中 D 沉淀池直径(m); 3.沉淀池有效水深 式中 h2 沉淀池有效水深(m); t 沉淀时间(h),该设计中取t=2.5h。 4.径深比 ,合乎(6一12)的要求。5.污泥部分所需容积 式中 V1 污泥部分所需容积(m3); Q0 污水平均流量(m3/s); R 污泥回流比(%); X 曝气池中污泥浓度(mg/L); Xr 二沉池排泥浓度(mg/L)。设计中取Q=0.70736m3/s,R=50%。 式中 SVI 污泥容积指数,该设计中取SVI=100; r 系数,一般采用1.2; 6.沉淀池总高度 式中 H 沉淀池总高度m); h1 沉淀池超高(m),一般采用0.3-0.5m; h2 沉淀池有效水深(m); h3 沉淀池缓冲层高度(m),一般采用0.3m; h4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高度(m); h5 沉淀池污泥区高度(m)设计中取h1=0.3m,h3=0.3m,h2=3.5m根据污泥部分容积过大及二沉池污泥的特点,采用机械刮吸泥机连续排泥,池底坡度为0.05。 式中 h4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高度m); r 沉淀池半径(m)设计中为19m r1 沉淀池进水竖井半径(m),一般采用1.0m; I 沉淀池池底坡度,取0.05 式中 V1 污泥部分所需容积(m3); V2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容积(m3); F 沉淀池表面积(m2)。 7.进水管的计算 式中 Q1 进水管设计流量(m3/s); Q 单池设计流量(m3/s); R 污泥回流比(%); Q0 单池污水平均流量(m3/s)。 进水管管径取D1=900mm流速 8.进水竖井计算 进水竖井直径采用D2=2.0m; 进水竖井采用多孔配水,配水口尺寸a·b=0.5m·1.5m; 共设6个沿井壁均匀分布;流速v: 孔距l: 9.稳流筒计算 筒中流速:v3=0.030.02m/s(设计中取0.02);稳流简过流面积: 稳流筒直径D3: 10.出水槽计算 采用双边90°三角堰出水槽集水,出水槽沿池壁环形布置,环形槽中水流由左右两侧汇入出水口。 每侧流量:Q=0.451725/2=0.225863(m3/s) 集水槽中流速v=0.6m/s; 设集水槽宽B = 0.6m ; 槽内终点水深h2: 槽内起点水深h1: 式中 hk 槽内临界水深(m); 系数,一般采用1; g 重力加速度。 设计中取出水堰后白由跌落0.10m,集水槽高度:0.1+0.76= 0.87 m。集水槽断面尺寸为:0.6m·0.87m.11.出水堰计算 式中 q 三角堰单堰流量(L/s); Q 进水流量(L/s); L 集水堰总长度(m); L1 集水堰外侧堰长(m); L2 集水堰内侧堰长(m); n 三角堰数量(个); b 三角堰单宽(m); h 堰上水头(m); q0 堰上负荷 L/(s·m)设计中取b=0.10m.,水槽距池壁0.5m 根据规定二沉池出水堰.上负荷在1.5一2.91L/(s·m)之间,计算结果符合要求。12.出水管出水管管径D=800mm 13.排泥装置 沉淀池采用周边传动刮吸泥机,周边传动刮吸泥机的线速度为23m/min,刮吸泥机底部设有刮泥板和吸泥管,利用静水压力将污泥吸入污泥槽,沿进水竖井中的排泥管将污泥排出池外。排泥管管径500mm,回流污泥量,流速O.92 m/s。14. 集配水井的设计计算(1)配水井中心管直径 式中 D2 配水井中心管直径(m); v2 中心管内污水流速(m/s),一般采用0.7m/s; Q 进水流量(m3/s) (2)配水井直径 式中 D3 配水井直径(m); V3 水井内污水流速(m/s),设计中取0.3m/s (3) 集水井直径 式中 D1 集配水井直径(m); V1 集水井内污水流速(m/s),设计中取0.25m/s。 (4)进水管管径 取进入二沉池的管径DN=900mm校核流速: 5)出水管管径 选取管管径为DN=800mm,流速v=1.0m/s。 (6)总出水管取出水管管径D=1100mm,v=0.95m/s ;集配水井内设有超越闸门,以便超越。(6) 消毒设施1. 消毒剂: 由原始资料可知,该水厂处理规模较大,受纳水体卫生条件无特殊要求,设计中采用液氯作为消毒剂对污水进行消毒。2. 加氯量计算二级处理出水采用液氯消毒时,液氯投加量一般为5lOmg/L,本设计中液氯投量采用8.0mg/L。每日加氯量为: 式中 q 每日加氯量( kg/d); q0 液氯投量(mg/L); Q 污水设计流量(m3/s). 3.加氯设备液氯由真空转子加氯机加入,加氯机设计二台,采厢一用一备。每小时加氯量: 设计中采用ZJ-I型转子加氯机。4.平流式消毒接触池 本设计采用2个3廊道平流式消毒接触池,单池设计计算如下: (1)消毒接触池容积 V= Q·t式中 V 接触池单池容积( m3); Q 单池污水设计流量(m3/s); t 消毒接触时间(h),一般采用30min。设计中取Q=0.451725m3/s,t=30min V=0.451725·30·60=813.1m3 (2)消毒接触池表面积 式中 F 消毒接触池单池表面积( m2); h2 消毒接触池有效水深(m)设计中取h2=2.5m (3)消毒接触池池长 式中 L 消毒接触池廊道总长(m); B 消毒接触池廊道单宽(m)。 设计中取B=5m 消毒接触池采用3廊道,消毒接触池长: 校核长宽比: 合乎要求. (4)池高 式中 h1 超高(m),一般采用0.3m; h2 有效水深(m)。 (5)进水部分 每个消毒接触池的进水管管径D=700mm,v=1.10m/s。 (6)混合采用管道混合的方式,加氯管线直接接入消毒接触池进水管,为增强混合效果,加氯点后接D=700mm的静态混合器。 (7)出水部分 式中 H 堰上水头(m); n 消毒接触池个数; m 流量系数,一般采用0.42; b 堰宽,数值等于池宽(m)。设计中取n=2,b=5m (七)污泥处理构筑物计算1.初沉池污泥量计算 由前面资料可知,初沉池采用间歇排泥的运行方式,每4小时排一次泥。 (1)按设计人口计算 式中 V 污泥部分所需容积(m³); S 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一般采用0.3-0.8L/(人·d); T 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d),采用机械刮泥时,一般采用4h; n 沉淀池分格数。设计中取S=0.5L/(人·d),设计中排除污泥的间隔时间采用4h (2)按去除水中悬浮物计算 式中 Q 设计流量(m³/h); C1 进水悬浮物浓度(Kg/m³); C2 出水悬浮物浓度(Kg/m³),该设计中取0.01Kg/m³ K2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污泥容量(Kg/m³),一般采用1000Kg/m³; P0 污泥含水率(%)。设计中取T=4h,P0=97%, 两种计算结果取较大值作为初沉池污泥量。初沉池污泥量 以每次排泥时间30min计,每次排泥量56m³/h=0.0156m³/s2. 剩余污泥量计算(1)曝气池内每日增加的污泥量 式中 X 每日增长的污泥量(Kg/d); Sa 曝气池进水BOD5浓度(mg/L); Se 曝气池出水BOD5浓度(mg/L); Y 污泥产率系数,一般采用0.50.7; Q 污水平均流量(m³/d); V 曝气池容积(m³); XV 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mg/L); Kd 污泥自身氧化率,一般采用0.040.10。设计中取Sa=180mg/L,Se=10mg/L,Y=0.6,Q=61115.904m³/d,V=26019.36m³,XV=2500mg/L,Kd=0.05 (2)曝气池每日排出的剩余污泥量 式中 Q2 曝气池每日排出的剩余污泥量(m³/d); f 0.75; Xr 回流污泥浓度(mg/L)。设计中取Xr=12000mg/L 3.污泥浓缩池 该设计中采用幅流浓缩池,进入浓缩池的剩余污泥量0.0038m3/s,采用2个浓缩池,则单池流量:Q=0.0038/2=0.0019m3/s=6.84m/h。(1)沉淀部分有效面积 式中 F 沉淀部分有效面积(m2) C 流入浓缩池的剩余污泥浓度(kg/m3),一般采用10 kg/m3 G 固体通量(kg/(m2·h)),该设计中采用1.0 kg/(m2·h) Q 入流剩余污泥流量(m3/h), (2) 沉淀池直径 式中 D 沉淀池直径(m) (3)浓缩池的容积 式中 V 浓缩池的容积(m3) T 浓缩池浓缩时间(h),该设计中采用1016h (4)沉淀池有效水深 式中 h2 沉淀池有效水深(m); (5)浓缩后剩余污泥量 式中 Q1 浓缩后剩余污泥量(m3/s) (6) 池底高度 辅流式沉淀池采用中心驱动刮泥机,池底需做成1%的坡度,刮泥机连续转动将污泥推入污泥斗。池底高度: 式中 h4 池底高度(m) i 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1。 设计中取0.05m(7) 污泥斗容积 式中 h5 污泥斗高度(m); 泥斗倾角,为保证排泥顺畅,圆形污泥斗倾角一般采用55°; a 污泥斗上口半径(m) b 污泥斗底部半径(m)设计中取a=1.25m,b=0.25m 污泥斗的容积 式中 V1 污泥斗容积(m3); h5 污泥斗高度(m)。 污泥斗中污泥停留时间 式中 污泥斗容积(3); 污泥在泥斗中的停留时间()。 (8) 浓缩池总高度 式中 h 浓缩池总高度(m); h1 超高(m),一般采用0.3m; h3 缓冲层高度(m),该设计中采用0.3m。 设计中取沉淀池总高度3.70m。(9) 浓缩后分离出的污水量 式中 q 浓缩后分离出的污水量(m3/s); Q 进入浓缩池的污泥量(m3/s); P 浓缩前污泥含水率,该设计中采用99; P0 浓缩后污泥含水率,该设计中采用97。 (10)溢流堰 浓缩池溢流出水经过溢流堰进人出水槽,然后汇入出水管排出。出水槽流量q=0.0016m3/s,设出水槽宽0.2m,水深0.05m,则水流速为0.16m/s。 溢流堰周长 式中 c 溢流堰周长(m); D 浓缩池直径(m); b 出水槽宽(m)。 溢流堰采用单侧90°三角形出水堰,三角堰顶宽0.16m,深0.08m,每格沉淀池有三角堰28/0.16=175个。 每个三角堰流量 式中 q0 每个三角堰流量(m3/s); h´ 三角堰水深(m)。 设计中取为0.007m。 三角堰后自由跌落0.10m,则出水堰水头损失为0.105m。(11)溢流管 溢流水量0.0013 m3/s,设溢流管管径DN100mm,管内流速v=0.21m/s。(12)刮泥装置 浓缩池采用中心驱动刮泥机,刮泥机底部设有刮泥板,将污泥推入污泥斗。(13)排泥管剩余污泥量0.0006m3/s,泥量很小,采用污泥管道最小管径DN100mm间歇将污泥排入贮泥池。4.贮泥池 浓缩后的剩余污泥和初沉污泥进入贮泥池,然后经投泥泵进入消化池处理系统。贮泥池主要作用为: a.调节污泥量,由于消化池采用污泥泵投加,贮泥池起到泵前调节池的作用,平衡前后处理装置的流量。 b.药剂投加池,消化池运行条件要求严格,运行中需要投加的药剂可直接在贮泥池进行调配。 预加热池,采用池外预热时,起到预加热池的作用。 贮泥池用来贮存来自初沉池和浓缩池的污泥。由于污泥量不大,本设计采用2座贮泥池,贮泥池采用竖流沉淀池构造。(1)贮泥池设计进泥量 式中 Q 每日产生的污泥量(m3/d); Q1 初沉污泥量(m3/d); Q2 浓缩后剩余污泥量(m3/d)。 由前面结果可知,Q1=336m3/d,每日排泥6次,排泥间隔4h,每次排泥量0.0156m3/s,持续时间30min;Q2=51.84×2=103.68 m3/d。 每日产生的污泥量 (2)贮泥池的容积 式中 V 贮泥池计算容积(m3); Q 每日产泥量(m3/d); t 贮泥时间(h),该设计中采用8h; n 贮泥池个数,该设计中取2。 贮泥池设计容积 式中 V 贮泥池容积(m3); h2 贮泥池有效深度(m); h3 污泥斗高度(m); a 污泥贮池边长(m); b 污泥斗底边长(m); n 污泥贮池个数,一般采用2个; 污泥斗倾角,一般采用60°。 设计中取n=2,a=4.5m,h2=2.5m,污泥斗底为正方形,边长b=1.0m 符合要求(3)贮泥池高度 式中 h 污泥贮池高度(m); h1 超高(m),一般采用0.3m; h2 贮泥池有效深度(m); h3 污泥斗高度(m)。 (4)管道部分每个贮泥池中设DN=100mm的吸泥管一根,2个贮泥池互相连通,连通管DN150mm,共设有3根进泥管,一根来自初沉池,管径DN150mm;另两根来自污泥浓缩池,管径均为100mm。 5.污泥消化池 污泥消化的目的是为了使污泥中的有机质,变为问的腐殖质,同时可以减少污泥体积,并改善污泥性质,使之易于脱水,减少和控制病原微生物,获得有用副产物沼气等。目前污泥消化主要采用厌氧消化,主要处理构筑物为消化池。 该设计拟采用中温二级消化处理,消化池的停留天数为30d,消化池控制温度为3335,计算温度为35,新鲜污泥年平均温度为12.3,日平均最低温度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