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

上传人:shi****01 文档编号:47068641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昆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昆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送审稿)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二一一年目 录前 言3一、“十一五”信息化发展回顾4(一)信息化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4(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三)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我市面临发展机遇7二、“十二五”信息化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实施原则10(一)指导思想10(二)发展原则10(三)发展目标12三、“十二五”信息化主要任务16(一)持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16(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18(三)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19四、“十二五”信息化重点工程20(一)“两化”融合国家级试验区工程20(二)“桥头堡”信息化基础工程21(三)“智慧昆明”城市信息化工程22(四)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工程22(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24(六)电子政务建设工程26(七)社会信息化工程29(八)电子商务信息化工程31(九)生态文明与旅游文化信息化工程32(十)“三网融合”工程34(十一)信息产业培育工程35(十二)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36五、政策与保障措施37(一)加强领导和统筹发展力度37(二)扩大对内对外合作与交流37(三)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38(四)加强信息产业招商引资工作38(五)制定和落实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优惠政策39(六)加大财税对信息化发展的支持力度39(七)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法规及技术标准40(八)构建高效的信息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40(九)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体系41前 言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化是全球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缩短时空距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放在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同等重要的地位。“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和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发展重大的历史机遇期。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各领域的融合,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事关现代新昆明建设全局。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意见、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制订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和规范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十一五”信息化发展回顾(一)信息化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大力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较好完成“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完成了昆明区域性国际通信出口局建设,以光纤骨干网为主的城域网不断完善,建成了以光缆为主体、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干线传输网络,其规模、容量、技术等方面均居国内较为先进水平,形成与LAN、WLAN、3G等手段并存,选择余地很大的接入网络。固定和移动电话普及,互联网接入率大幅度提高,语音和数据业务在接入层面上的融合不断推进,广播电视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数字电视覆盖大幅提高。语音固定电话用户达172万户,移动语音用户639万户,数据用户450万户,有线电视在网用户122万户,网络视频用户104万户,光纤(FTTB)覆盖率为40%,农村宽带互联网行政村覆盖率已达90.1%。信息化推进工作成效显著。国民经济信息化呈现加速协调发展趋势。农村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全面推进,信息化应用逐渐从内部业务向公共应用,从简单应用向综合应用,从单一应用向协同应用,从信息资源封闭向信息资源共享发展。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升级和降低资源消耗方面取得新进展,信息技术在烟草、能源、交通、机械、冶金、生物制药等行业应用程度不断加深,电子商务和网络支付迅速发展,全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提升。政府信息化成效明显,全市党政机关全面推行网上办公,建成“一港多站”的城市综合门户网站“昆明信息港”,建成政府信息公开、公众服务、政民互动、投资昆明四大功能平台。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相继建成了全市人口、法人单位、宏观经济、空间地理四大基础数据库。数字昆明建设工程、智能化交通工程、农业信息服务工程、社区信息化示范工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和行政新区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信息化重点工程取得了重大成果。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在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第八届年会暨 “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发布会上,获“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称号。信息产业稳步发展。初步形成光电子、装备制造、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通讯业、信息服务业等门类相对齐全的信息产业发展格局。南天电子、天达光伏、贵研铂金、昆船物流等一批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和金峰软件、阳光基业、东迅科技、巅峰众成等一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电子、光伏电子、自动化设备和半导体材料技术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统计内,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108户(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16户,软件企业92户),主营业务收入85.7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5.5亿元,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40.2亿元,占全省总收入的90%以上),占我市GDP比重约4.7%。通信业实现销售收入39.1亿元,全市信息产业从业人员1.34万人。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全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法规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建立健全,保障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有序推进,相继出台了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安全等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了鼓励软件、信息设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支持发展“两化融合”、“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政策文件。依托在昆高等院校,形成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干部培训、职业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加强了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云南省密钥管理中心、云南省保密技术检查检测中心、中国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云南省测评中心等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队伍。(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信息化推进方面主要存在问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待健全,现行信息化建设管理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依然严峻,轻机制建立的现象仍然突出;信息化建设资源分散,信息资源共享严重不足;信息安全体系尚未形成,局部还存在安全隐患;信息化投入明显不足,建设资金管理分散;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城乡、行业和部门间数字鸿沟明显。信息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存在问题。信息化整体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不到全国的0.1%,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不到全国的0.3%。信息产业布局不合理,信息产业园区分散、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企业总体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少。在发展思路方面主要存在问题:对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化发展总体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对信息化发展重视和支持力度不足,信息化发展机制与城市发展定位要求不相适应,对构建信息产业及软件服务专属园区信心不足,对支持发展“三网融合”、“两化融合”、“物联网”、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业的认识有待加深。(三)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我市面临发展机遇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以信息化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正努力营造环境,获取竞争优势。当前,信息与通信技术不断融合,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产业步入成熟理性发展期,信息技术更新周期趋向稳定,融合与集成应用成为主流,信息资源开发渐成重点,信息化法规渐成体系,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不断加强,信息化对产业化的渗透作用日趋加剧。信息技术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并有可能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产业的格局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将不断造就新兴产业。信息化促进就业形态和结构变化。在新一轮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就业岗位被淘汰,劳动力人口急剧向信息部门集中,新兴的就业形态和就业结构正在形成,一大批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方式被催生,如弹性工作、家庭办公、上网就业等。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其信息业从业人员已占整个社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网络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区域化经济圈的形成,一些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迁移、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迁移。这种网络化的经济协同,导致了经济结构、产业运作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孕育了新兴网络经济和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南北差距、城乡差距和东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差距呈现扩大趋势,相互间的信息不平等和数字鸿沟现象越来越明显。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7月到云南视察时,做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大战略部署。昆明作为云南省的中心城市,肩负着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桥头堡战略给昆明信息化发展带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建设是引领昆明市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解决的我市基础设施薄弱、软环境欠佳、产业配套不完善、城镇化滞后、地方财力薄弱、公共服务能力差等问题,桥头堡战略统领下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建设需要与物理通道相配套的信息通道与平台。“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是推动昆明市信息化发展的有效手段。昆明市已被批准成为国家级和省级 “两化融合”试验区,信息化将对昆明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建设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将对信息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新兴信息技术浪潮再次为我市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三网融合”、“物联网”、“两化融合”、“泛在网”等新兴产业和技术浪潮刚开始席卷全球。目前,我市现有条件与发达地区差距尚不明显,具有相似的发展机遇,仍然具有迎头赶上的机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特殊的区位优势是促进昆明市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昆明市冬无严寒、夏无酷热,优良的自然环境,最适合于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昆明是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具有发展外向型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条件,信息化发展空间广阔。二、“十二五”信息化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实施原则(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发展环境为基础,以制度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加快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基础,以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为抓手,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目的,在发展中保稳定,在稳定中求提升。优先发展区域高端信息化,实现信息产业健康、高速、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二)发展原则需求主导,深化应用。从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政府、企业、公众对信息化的迫切需要出发,全面普及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信息化在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与重点和特色产业相结合,走集约化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创新发展、突出融合。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把信息化发展提高到与现代工业体系形成同等重要位置,推进下一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的综合应用和融合服务。统筹协调,惠及民众。发挥政府在政务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和企业信息化中的引导作用,强化信息化的市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统筹区域、城乡、产业间的信息化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和有效整合基础设施、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促进信息平台集中、应用开发与部署集中、信息资源建设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建、共享、共用,有效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提供高效的信息周转和服务能力,提供政府好用、企业有用、百姓能用的信息服务。强化安全,保障应用。树立保障信息安全是为了保障信息资源更好、更合理地得到应用,而不是形成信息孤岛的观念,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信息安全新矛盾,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发展,务必使我市信息化发展环境更加和谐、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先进、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更加全面。具有特色的高端信息产业规模化发展,信息产业链相对完整。信息化对经济机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事业发展、城乡文明建设的促进和优化作用显著。一个大通道战略目标:完善昆明国际电信出口局建设,建设对内、对外开放的信息化大通道,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信息中心、区域性现代物流信息中心、区域性金融信息中心、区域性国际信息港,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政治、经贸、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信息服务。一个产业发展争取目标:大力发展高端信息产业、现代信息服务业、信息系统集成业、软件和外包服务业、信息通信服务业、广播电视和数字媒体产业,促进计算机设备、电子元器件、光电子产品、自动化物流设备、金融电子五大重点领域振兴。使信息产业成为我市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昆明成为具有西部先进水平的信息产业基地,成为高端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四个领域必达目标:将昆明申报成为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数字城市”框架建设示范城市,建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度融合的高端信息化示范城市。五大重点领域突破目标:优先扶持发展基础性、平台性软件产业,抢占软件产业高端市场;大力提升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做到全市信息服务网络全程覆盖;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信息获取便利化城市;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建成昆明软件及信息服务特色聚集园区;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对物流和商务领域促进作用有显著提升。五大领域应用推进目标: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我市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政务领域、文化领域、公共安全五大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争取在以上领域中,能够有一至两个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具体目标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目标:实施光进铜退工程,大幅度提升互联网接入带宽标准,实现农村行政村宽带网络100%覆盖,城市互联网家庭入户带宽超过10兆,企业互联网带宽达到100兆至1000兆,社区带宽达到1000兆。基本建成布局科学、覆盖全面、服务水平领先的移动通信系统,城乡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均达100%。信息产业发展目标:完成昆明市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专属园区建设,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100亿元以上。引进2-3个国际、国内信息产业大集团,培育15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一批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培育1-2家信息产业企业在国内上市。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企业,骨干企业R&D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达到6%以上,科技进步对信息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两化融合发展目标: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企业应用资源计划管理(ERP)等技术应用率达到6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生产装备数控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普及率达到70以上,每年扶持开展一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建设。三网融合发展目标:按照“双向进入、适度竞争、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推进我市三网融合工作,普及三网融合应用水平。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建设,大力推动城镇光纤到户,网络双向化改建;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按照“一城一网”精神,推动广播电视“一张网”整合,开发完成“三网融合”增值业务50个左右。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适度竞争的产业格局,基本建立职责清晰、协调顺畅的监管运营体系。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完成物联网应用型特色化产业园区建设,形成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集聚规模较大的各类物联网企业,力争达到300亿元的产业规模,培育2-5个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在市物联网及泛在工程技术中心的基础上,鼓励国内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我市建立物联网产业相关机构,集聚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研发一批国内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目标: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电子商务公共平台不断改善,电子商务信任体系、支付体系、物流体系基本建成,专业网上交易市场基本形成;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得到快速发展,网上交易规模达到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国家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大幅增加。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目标:电子政务业务系统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市各县(市)区、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齐备,基本完成社区信息化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级非涉密公文电子交换,市、县两级涉密公文电子交换,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上网办理。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目标:农村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乡信息化差距有效缩小。实现全市各县(市)区、乡镇、办事处以及村委会的宽带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全覆盖。继续推进 “数字乡村”工程深入实施,建成全市统一的农业数据中心、涉农信息发布平台,农业电子商务初见成效,新型农业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目标:建成基础数据全面共享,政府信息高度开放的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建成规范有序、标准统一的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居民信息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政务信息资源等公共数据库,完成30个以上重大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整合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迈出实质性步伐。技术中心建设发展目标: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增至12户,省级技术中心增至80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增至90户,支持发展信息技术中心。人力支撑条件发展目标:全社会信息化知识教育基本普及,全民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水平普遍提高,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信息化应用推广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数增加到4万人,其中软件产业从业人员数增加至1.5万人以上,从业人员信息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三、“十二五”信息化主要任务(一)持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支持发展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电信运营商大容量光纤网络建设,鼓励构建大容量、承载多业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骨干传输网络,完成本地固定电话网7位升8位工作,建设无线数字城市。引导发展以3G移动通信为主、WLAN等其他无线接入技术为补充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探索4G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形成可随处连接的信息高速网络通道。充分发挥已建成的昆明区域国际电信出口局优势,提升昆明面向两亚的国际通信枢纽地位。合理规划布局,争取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增值服务商、数据中心运营商在昆明建立面向两亚的互联网数据中心、生产运营服务中心、国际呼叫中心、容灾备份中心,使昆明成为国家对外的重要通信枢纽和信息交换枢纽。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结合昆明市信息化国际大通道、呈贡新区建设、主城旧城改造、地铁等建设工程,促进“三网融合”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建设和改造、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鼓励广电企业和电信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进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创新产业形态,促进新型支撑产业发展,支持“三网融合”产品开发。(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建设昆明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专属园区。成片规划、高规格建设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专属园区,吸引本地信息产业企业聚集发展,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重点试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落户园区,提高园区信息化技术和产品研发水平。巩固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加快昆明装备制造业发展,依托我市南天公司、中铁公司、昆船物流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加大技术引进和再创新、自主研发、市场开拓和营销力度,推进昆明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在巩固发展光电子、金融设备、物流自动化设备、电子信息材料等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重点支持优先发展软件产业。大力发展网络平台软件、数字媒体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及关联产品,推广烟草、电力、医药、教育、交通、医院等行业应用软件。组建昆明软件和服务外包出口联盟,拓展软件及外包服务业,重点支持电信运营服务外包、动漫制作外包、嵌入式软件外包等产业发展,扶持企业开拓日本软件外包、美国和欧洲外包市场,组织企业学习和掌握大型软件的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探索基于IaaS、PaaS、SaaS等新技术的平台建设和服务模式。积极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兴技术应用。以重点行业示范应用为先导,以物联网企业为核心、以产业基地为载体、以产业联盟为支撑,初步建成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和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扶持50个以上物联网项目建设。支持发展云计算、泛在网等高端信息技术的研发,引导企业加大对新兴技术研发的投入,推进新兴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两化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工程的应用。全力推动信息产业招商。加速引进微软、IBM、思科、富士康、东软等一批全球知名的企业落户昆明。选择一批已经具有一定规摸、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本地优势信息企业,集中资源实施重点扶持。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做大做强,培育具有特色优势的龙头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互动的信息产业集群。(三)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合力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抓住“两化融合”实验区机遇,围绕我市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积极争取国家、云南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着力推进工业企业实施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资源融合,使信息化融入到产品开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中,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营销、信息化设计、信息化生产的水平,努力创造高附加值、信息化特色鲜明的信息化产品,前2年以试点建设为主,后3年以应用推广为主,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两化融合”全国优秀试验区。四、“十二五”信息化重点工程为全面推进我市“十二五”信息化工作,带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规划落实一批基础性、支柱性和有示范性的重点工程,促进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一)“两化”融合国家级试验区工程以调结构、转方式为目标,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统筹实施“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重点推进特色支柱产业、工业服务业信息化,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和新兴产业市场培育机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及政企互动机制,切实提升我市工业行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区域试点工程。选择5个县区、5个工业园区、3个产业基地作为全市“两化融合”试验区,构建试验区域“两化”融合的政策、制度、支撑服务、保障、评估体系,探索推进“两化”融合的机制、模式、方法和途径,总结“两化”融合的经验,带动全市“两化”融合工作开展;行业试点工程。在烟草、电力、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光电子、物流、服务业、化工等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以工业设计、商贸流通和经营管理为重要环节,深入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全面带动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企业试点工程。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一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试点,重点示范业务融合、产品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及服务能力升级,重点示范适合企业的融合的技术和方法、示范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融合基础平台工程。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建立昆明市“两化融合”促进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进一步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展企业综合服务、技术创新服务、生产资料采购和配套服务、生产性企业外包服务等基础性、保障性公共服务,支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产品制造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及管理创新活动;战略基础设施智能化工程。深化ICT技术在战略基础设施领域的集成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在智能化、节能减排中显著作用,进一步巩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着力推进电网运行控制和资源配置的智能化、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物流运输联网协同工程,做到战略基础设施运行安全、稳定、畅通。(二)“桥头堡”信息化基础工程充分昆明发挥面向东南亚和南亚,服务广阔腹地的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作用,继续建设和完善昆明国际通信枢纽、国际长途通信光缆等基础设施,把昆明建成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间通信汇接中心、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国际互联网数据中心、国际信息交互中心、国际语音交换中心建设,加速形成国际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呼叫中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信息门户网站、区域投资贸易通关信息服务平台、区域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区域金融结算信息服务平台、区域数字证书认证中心、交通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抢占发展先机和区域国际合作制高点。(三)“智慧昆明”城市信息化工程以智慧城市、数字化管理建设为目标,综合运用光纤宽带网、无线网、NGN和NGB网、物联网、GIS技术、软件及计算机技术,建立城市公共数据资源中心,完善数据标准、业务规范和技术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业务互通,推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部门协同开发运用城市GIS资源,构建统一的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实施城市“一卡通”工程,不断扩大应用领域,探索和建立方便、快捷、安全消费的管理运营体系;建设无线数字城市,加快城市多媒体公共信息终端建设和应用步伐,推进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四)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在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和应用服务能力。教育信息化工程。按照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全面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及公共服务平台,完成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的互联互通,中小学校基本普及宽带上网,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昆明市教育基础数据库,并实现与国家、省相关数据库的对接与共享,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纵、横向数据交换与共享。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依托市内重点医院,把昆明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医疗和技术、人才交流区域中心。整合构建覆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医保信息网”,完成与“医疗信息网”、“医药信息网”互联互通。建立覆盖全市主要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数据库,逐步推进全市医疗机构信息共享,实现全市就医“一本通”。建立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参合农民异地持卡就医联网结算制度,统一使用社会保障卡,实施参保人员在全市范围内的异地就医“一卡通”工程,建立全市医疗保险结算信息平台,实现个人账户数据的实时查询、就医消费实时结算,逐步建立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人口计生信息服务系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完善工程。按照“完整、统一、及时、安全”的“金保工程”总体要求,“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及“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的指导思想,以社会保障卡建设为重点,以数据中心建设为基础,进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建设和完善就业服务系统、人力资源市场系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系统、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基金和资金监管系统、人事人才系统、收入分配和劳动关系管理系统、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两网化”管理系统、公共数据库和宏观决策等系统,发挥“金保工程”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支撑作用。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立全市统一的法律服务资源信息数据中心,拓宽为民服务渠道,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通过整合现有司法信息资源,构建一个利于民、用于民的司法行政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及公众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实现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公证办理、聘请律师等在线信息服务。(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及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切实落实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的各项任务。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组织实施宽带下乡工程、农村三网融合试点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成“村村通”、实施“村村响”工程,以“数字乡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为基础,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普及工程。实施基层电子政务进村计划,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事业信息服务体系。农村基层电子政务工程。实施基层电子政务进村计划、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计划。依托互联网建立农村电子政务系统平台、村民公共性事务交流平台、远程教育平台等,促进基层党务和政务建设,增强村民参政、务政、议政、自治和民主管理的能力。惠农服务信息工程。整合数字乡村、农信通、万村千乡工程、农业信息网等资源,实现全省农民服务站的业务信息数据库建设和联网工作。通过网络、电话、短信、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等形式为农民提供农业、土地、住房、人口、农村规划、林权、扶贫、移民开发、民政、教育、卫生、补贴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农业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农业电子商务管理系统,农民工权益保护管理系统,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农村环境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扶贫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等。涉农电子商务建设。支持云商汇、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领先服务商建立涉农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一批涉农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以农特产品为突破口,逐渐扩展到各类农产品,把电子商务交易逐渐变成农产品销售和农用物资采购的主要渠道之一,降低农产品交易的中间成本,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新型农民培训信息支撑平台。以“数字乡村”平台为载体,建立农民工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信息运用能力培养、农民工外出务工等各个方面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同时注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利用各种平台和基础设施,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解决上不了学、看不了病的问题。(六)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加强对我市重大电子政务工程的统一筹划和系统部署,以执政能力建设、发展转型、保障和改善民生、资源及生态综合管理、防灾减灾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安全生产管理、金融税收财政、政法综治维稳、企业信用、桥头堡信息支撑、制度保障等领域为主要方向,按照数据库、业务系统、网站的模式设置重点应用工程,推进我市电子政务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切实发挥有限的财政资金的效益。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信息强政”。电子政务建设要以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政务信息公开、为民服务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着力改变电子政务建设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突出的状况,强调“整合、共享、协同、服务”,突出应用,完善建设。加大电子政务网络及信息资源整合力度。继续完善人口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公共数据库建设,整合公安、安监、卫生、气象、环保等部门资源,建立集服务、监控、调度、指挥为一体的应用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提高电子政务服务效能。大力推进各公共数据库的深化应用,完善数据更新机制,为政府决策、部门应用提供基本数据支持。推进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统一平台、集中资源、服务全市”的思路,形成与互联网逻辑隔离、覆盖到县、延伸到乡镇、社区的电子政务工作网;配合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完成电子政务涉密网建设工程。构建昆明市电子政务综合业务平台。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共享交换机制,促进政府各部门间资源共建共享,整合医保、医药、医疗网及相关信息资源,构建支撑“一网、一卡、一本”要求的医疗卫生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已建的各类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系统和信息资源,构建支撑全市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项目“一网、一线、一窗”式服务的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GIS数据库及应用系统,构建全市“一网、一站、一图”式GIS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电子政务业务平台统一。整合全市各类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依托市应急指挥联动中心信息化应用平台,逐步整合形成城市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防震、防火、防空、安全等公共事业统一指挥调度功能,使离散资源得以互联和共享,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处理特殊、突发、应急、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将110、119、120、122、环保监测、森林防火监测、抗旱防汛、防空防灾、地震监测、重要基础设施保护、公共事业等各专业系统联网,实现公共安全应急视频会议会商、图像监控、数据网络互联、电话调度等功能,使各专业系统的信息能实时、迅速、准确地汇集到指挥中心,实现自动化的人情、工情、灾情监测,为实时进行全方位的远程指挥和调度提供保障。引导各县(市)区电子政务建设。大力开发、部署适合乡镇、社区业务需要的综合应用系统,提升基层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社区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电子政务向社区的延伸,为辖区居民提供公共事务一站式服务。完善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使之成为政府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业务与服务渠道。建立电子政务考核评估、决策支持体系。建立电子政务考核评估信息化系统,为各级政府部门的科学考评和领导宏观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公开平台,为公众提供权威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加强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为电子政务业务和政务服务保驾护航。完善电子政务法制环境建设、制度建设。基本实现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制定对业务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电子政务项目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和相关规定、规范,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行制度化、常态化的目标管理,完善电子政务运维服务体系(七)社会信息化工程推进社会信息化,缩小信息鸿沟,实现“信息惠民”。大力提高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程度,开发利用社会信息资源,使民众能广泛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方便快捷和幸福满足,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市民“一卡通”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急用先建”的原则,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推进昆明城市市民“一卡通”工程建设。整合城市现有公交、社保等已广泛使用的部分具有电子货币支付功能的数据存储媒介卡,实现对消费数据的清算和管理,实现城市综合小额消费便捷化。并逐步扩展对城市公用事业单位进行收费与运营管理,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车、轻轨、煤气、自来水、电力、公园、停车、洗车等公共领域,整合现有各类卡资源,让市民卡成为市民手中的电子钱包,方便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智能交通工程。智能交通管理要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运用于地面、地下交通,实现航空、铁路、道路等各交通行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建立一种实时、准确、高效、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管理系统,形成智能交通综合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潜力,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压力;社会保障公共平台完善工程。进行昆明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总体设计和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社会保障共享信息平台和统一的信息资源库,建设和完善人事人才系统、农村养老保险系统、基金和资金监管系统、异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系统、公共数据库和宏观决策系统、城乡一体化劳动关系及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监管信息系统。整合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系统和最低生活保障、优抚救济等保障系统为重点的综合社会保障系统,形成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公众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弱势群体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居民经济信息核对信息化项目建设。医疗卫生统一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进程,加强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改造。完善劳动就业、失业、退休等信息资源库和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参合农民异地持卡就医联网结算制度。建立市级医疗卫生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医疗卫生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工程。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以“校校通”工程和远程教育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开展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契机,加强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和共享,构建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交互式数字化学习环境,探索远程教育机制和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我市城乡各类教育全面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以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新要求。(八)电子商务信息化工程着力营造电子商务环境,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和建设,加大电子商务投入,扶持和鼓励发展第三方综合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专业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子认证平台、现代物流和金融平台,鼓励骨干企业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发展与供应商、采购商集成的B2B电子商务模式;推动大型商业企业建立和完善面向供应商的B2B和面向消费者的B2C电子商务服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及专业物资交易平台建设,扶持一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试点示范。继续完善政府采购平台、昆明信息港商务平台、云糖网、云茶网及药品采购网等专业电子商务网站。加强电子商务支撑环境建设,探索“信息助商”计划。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制定本市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发展、促进区域贸易便利化建设,加快昆明市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昆明市安全认证、在线支付和结算清算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围绕我市花卉、蔬菜等特色农产品销售、运输,构建农业电子商务体系,为农产品销售、物流及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营销提供支撑。扶持中小企业专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鼓励电子商务在我市特色行业的应用,邀请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公司来昆明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发展。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规划和改造昆明国际陆港、5大核心物流基地和9个物流园区,完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为若干区域性、节点型的物流中心和城市配送中心提供信息服务。完善物流信息交换标准,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昆明电子口岸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整合口岸物流,提高通关效率。应用信息技术对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技术、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过程进行有机整合和一体化运作。(九)生态文明与旅游文化信息化工程资源及生态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建立全市统一的资源及生态综合信息数据中心。提供减排目标、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城市大气及噪声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土壤污染、重点污染源污染排放情况、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执法监督、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环保项目、环保产业、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治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等信息服务。建立环境及生态保护管理信息系统、重点领域节能监管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信息系统、节能信息网站、循环经济服务网站、灾害预防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全省资源及生态综合监管网络化、信息化。旅游、民族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我市具有丰富的、不可复制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建设旅游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由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密切协作,把旅游文化建设作为一盘棋,整合民委、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出版社等部门的文化信息资源和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点、宾馆饭店、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相关资源,完善旅游行业专网和旅游服务公共网络,基于GIS综合服务平台、广播电视交互业务平台等,构建全省旅游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旅游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旅游行业管理应用系统、公共旅游服务信息系统,为旅游市场监管、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应急管理等行业管理,向国内外、省内外消费者提供权威、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提升旅游文化品质和效益提供信息化手段支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深化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公共文化信息传播服务体系,推进数字服务进入家庭,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构建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推动数字文化内容制作传输网络基地、昆明影视基地建设。(十)“三网融合”工程鼓励广电、电信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按照国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和下一代互联网(NGN)总体规划框架,以国家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网核心技术为支撑,力争建成以高清、新型互动视频业务承载为核心,同时承载宽带接入、话音、数字城市、物联网应用等业务,全程全网高速宽带、双向交互、可管可控、安全可信的“三网融合”平台。在充分协调、协商的基础上,“平等共享、互惠互利,公益为主、兼顾增值”的运营要求,构建三网融合软环境,建立三网融合的管理和合作机制,实现电信、广电业务双向进入。按照“可管、可控、可信”的管理要求,“高清晰、跨网络、跨地区、跨平台、多格式、多协议”的技术要求,统一建设云南省视听信息集中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平台,汇集各运营商、各不同网络的视听节目,通过该平台向用户提供丰富、高雅的高质量视听信息服务。(十一)信息产业培育工程中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海外推广云南基地建设工程。在成功推进老挝万象成为第一个实际使用中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DTMB)城市的基础上,在国家的支持下,依托云南电视台云数传媒公司,引进中国普天、国家数字电视工程实验室等国内知名企业和技术研究机构,建设地面数字电视标准技术创新示范平台和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海外推广应用示范平台,建立国标数字电视相关设备及产品生产线、广播影视产品生产及扩散园区,加速推进DTMB老挝全国及其它东南亚国家覆盖。消费类电子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工程。以满足本地区域市场、努力开拓东南亚南亚等周边国家市场为目标,结合国家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等国家标准向东南亚大力推广的契机,积极承接东中部消费类电子信息产业,在云南建立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物流、技术支持与服务、出口基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带动云南消费类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物联网产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微纳传感器件、传感网节点、射频识别设备、节点操作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等核心产业,支持发展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微能源、计算机及软件、物流自动化设备等支撑产业,以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的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围绕桥头堡建设和“两化融合”的需要,鼓励运营商、软件开发及信息服务商广泛合作,共同推进数字内容产品、信息服务产品、信息咨询服务及信息集成服务的快速发展。(十二)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旨在为信息化、信息产业发展引进和培养一大批各层次信息化人才。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基金,每年引进信息化创业、管理高端人才50名,吸引高端人才来昆服务。实施“昆明市两化融合卓越工程师”计划,在政府资金引导和支持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整合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昆明)基地、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信息企业等资源,建立信息化人才实训基地,构建信息化项目案例库,对高校信息类、管理类专业学生、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实训,每年实训5000名信息技术、信息化管理中级人才。针对政府信息化部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信息化部门进行信息技术与管理教育,提高企事业单位信息化部门人员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能力,每年培养1000人。继续加强公务员信息化能力培训,为公务员开设信息管理、信息经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课程,提高公务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五、政策与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和统筹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强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发展高端信息化的领导。各县(市)区应成立由地方行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全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对重大信息化项目与产业项目进行选择实施,对重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咨询。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国内外信息产业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动态研究,做好统筹规划、政策法规、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组织力量制定有效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措施,保障我市拓展高端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扩大对内对外合作与交流争取国家在宏观布局上的支持,向省、国家申请将昆明信息产业列入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使之成长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等区域之后又一信息产业重点发展区域。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马来西亚多媒体走廊建设、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以及泛珠三角区域、西南地区六省七方、南贵昆经济区和省内各州市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的机遇,继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加强对外合作交流,鼓励发展出口效益型企业,支持扩大信息产业和软件出口企业的建设。(三)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领军高端人才为核心,引进全省、全国优秀人力资源,建立有利于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环境。把相关高校、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作为昆明市信息产业的人才储备和人才支撑平台。建立信息技术、管理和知识产权入股、股票期权分配、智力持股等制度,鼓励支持本地企业承担重点工程和项目,培养本地人才成长。千方百计吸纳信息产业紧缺的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全市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建设,补充建立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人才库。(四)加强信息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成立信息产业专业招商局,针对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和服务外包业投资规模小、税利回报慢的特点,加大信息产业招商引资考核权重,优先信息产业项目落地。在充分了解世界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和走向,掌握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调整和转移的基础上,确定招商的重点区域、对象和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利用昆明信息港等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大力宣传昆明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发挥有关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精心组织好专项招商团组,赴信息化水平较高和信息产业发达的美、日、韩等国家和台湾地区,以及广东、上海、江苏、福建、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把国内外信息产业大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来抓,建立昆明市政府与国际信息产业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五)制定和落实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将拓展高端信息化和发展信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落实关于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昆政发20095号)有关政策,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对新兴的、智力密集、风险大的软件、系统集成等高技术产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困难的,可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向主管地方税务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