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061279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毛泽东提出,现在的 情况是:革命时期的 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 的群众阶 级斗争基本 结束,但是阶级斗争 还没有完全结束。 今 今 后的主要任务是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 民进行一场新的 战 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2、毛泽东指出: “与私有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对抗性矛盾相反,社会主 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 抗性 的矛盾”。“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 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 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3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但是,它又还很不 很不 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 展又是相矛盾 完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 、生产力: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包 生产力: 括劳动资料(其 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主 要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2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 生产关系: 关系,包括三 方面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 配 方式。可分为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 、消遣。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体系。马克思在 1895年写的 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 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 结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政治的 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这指出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社 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 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 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这就历史唯物主义地揭示了社会 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恩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基本矛盾的概 念,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思想是十分明确的。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由此导致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 进而推动 社会的进步。 可见,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引发者和内在动因。 对社会发展来 说,生产力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生死存亡意义的问题, 为社会主义发 展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在地球上制度化后, 社会主义如何发展, 其发展动力是 什么?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苏东国家剧变后, 这个问 题以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意义上提出来。 在这样的严峻背景下, 邓小平提出改革 是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 科学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体系的重大理论与实践 难题,在理论上解决了马恩对社会主义设想与实现的反差, 使社会主义又一步迈 向了科学, 解开了困扰人们长达近百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之谜, 为社会主义在 实践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第二,揭示了改革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同步性及改革的根源性、 必然性和长期 性,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依据。恩格斯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 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改革的社会”。恩 格斯这个预见十分宝贵。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 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并没 有说明。邓小平则科学、正确地答上了这道历史性难题。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其必然与社会主义同步,必然根源于社 会基本矛盾,因而改革是客观的,是长期的,将伴随社会主义始终,将推动社 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参加改革,做改革的促进派, 用改革的动力机制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第三,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科学认识, 把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在现 实基础上,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仅 从理论形态, 指出了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 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但 怎样发展更快, 其发展动力是什么, 并没有象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直接动 力”那样明确的论述。 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必须填补这个理论空 白。邓小平深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长期以来, 人们在理论上并不 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邓小平从实际出发, 破除了这种僵化 的理论,不但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一个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而且强调要用改 革来解放生产力。 这样改革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联系就被揭示出来, 改革使生产 力的根本动力作用变为现实, 改革自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样,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填补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 力理论的空白, 使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在现实的基础上, 确保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成功。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其特点:(1)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 料公有制为基础的 它是与以往的一切私有制根本对立的,因而不可能在资本主 它是与以往的一切私有制根本对立的 义私有制内部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无产 阶级革命和无产阶 级专政自觉地建立起来。(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 础上的非对抗矛盾, 础上的非对抗矛盾, 它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自 我调节不断得到解决,不断适应生产力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 我调节不断得到解决 求。(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双方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 的、主要的, 不 适应的一面是非基本的、次要的,它可以通 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求得 解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括 首先,看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特征是社会化大生产 社会化大生产(我国 社会化大生产 还不全是);其次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所有制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的生 产关系,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 还引进了私有制的几种 形式),人 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则上是平等互助关系, 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则 上是平等互助关系,实际上还存在各种 不平等现象,由于传统家庭形式中的家 庭私有观念 私有观念的存在, 不平等现象 私有观念 客观上还不是完全的互助 形式,在人与人之间还没有完全实 现平等互助的条件下,分配形式不是生产关 系的主要方面, 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无关。因此,概括如下: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公有制下的社 社会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是公有制下的社 会化大生产,与传统的家庭形式之间的矛盾。因为 家庭是社 会的最小单位,家庭的内外关系则是生产关系的基本单位。1957 年,毛泽东发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阐述了社会 主义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矛盾学说, 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 重温社会主义基本矛 盾学说,对认识改革的必然性、性质、目的,继续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决定改革的必然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通过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了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 到小康水平。 同时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 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 社会中出现反 对改革甚至否定改革的言论。 这就需要从唯物史观层面和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角 度,把握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恩格斯指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而不是僵死的、一 成不变的。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1,这说明,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改革的要求,仍需要通过改革来推动社会 发展。毛泽东指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 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 同 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具有根本不同 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 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是根本不相同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 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 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而 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 恰恰相反, 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 这些论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肯定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 在基本矛盾, 这些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社会主 义自身能够解决基本矛盾, 而不是通过否定社会主义社会来解决, 这就是改革的 哲学依据。邓小平根据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指明了改革的必要性:我 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好制度, 是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必须坚持。 与生产 力发展不适应的, 只是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社会基本矛盾 表现为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 径,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进行改革。 “改 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5, 邓小平从理论上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 为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社会基本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只 要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一天, 改革就必然存在一天。 那种否定改革开放的思想, 从 根本上违背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是有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因此,从基本矛盾层面看,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在 思想理论上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 坚持改革,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改 革事业。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在认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认识改革的性 质,它关系到改革的政治方向。 从唯物史观层面上讲, 改革的性质是由社会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毛泽东指出: “同其他社会一样,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 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但是矛盾的状态已 同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同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基本上适合生产力性质的。 但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 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 相矛盾的。必须按照具体情况,克服这些不完善的方面,解决矛盾,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 还有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 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 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 6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方面, 这是基本 的方面,必须坚持;而不相适应的方面,这是局部的方面,必须改革。即改革的 对象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而是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不 完善的方面。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只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而且是它的非基本部分, 改革中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 对不适应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最终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改 革要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运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我完善” 7;“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 题” 8;“我们的改革必须按照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 这个方向进行” 9。这些论述科学地揭示了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 指出了改革的对象是与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体制问题, 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阻 碍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 这为我国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推动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我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实践证明,只有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才能不断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 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 如果改革的措施否定社会主义生 产关系的主体地位, 否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合理性, 改革将演变成 否定社会主义而走向失败。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改革的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 代表者,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最终受益者, 改革必然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为根本目标。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提出,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 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还提出了判断各项工作包括改革措施得失的 “三个有利于”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 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0。 “三个有利于” 标准是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生产力标准的具体体现, 是发展社会 主义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实现人民利益的统一。坚持“三个有利于” 标准,也就是要实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价值目标。进入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继续进行改革的指导思想,始终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江泽民 提出,社会主义改革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新 时期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今后改革在趋向上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根本原则。 如果改革是在损害国家人民利益为代价的基础上实现少数人的非法利益,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否定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者, 是社会主义 国家的主体,改革将失去人民的支持拥护。四、坚持党的领导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 标,这决定了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与走群众路线有机结合, 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 革。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在改革中处于领导地 位。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有 计划、有步骤推进的政治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时期, 面临着许多社会问 题,需要继续通过改革发展来解决。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创造者,也是改革事业的推动者。我们的改革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确保改革措施是符合人民要求、 反映人民呼声、实现人民 利益的政策。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而不是靠抽象的 理论推理,需要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坚持从群众中来,至册众中去。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人民参与改革,监督改革措施实施的机制, 调动人民参与改革的能动性。只有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改革,才具有深厚的群众 基础;只有得到人民支持的改革,才是真正意义的改革;只有实现人民利益的改 革,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监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 最终必将损害改革形象。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 了社会主义改革必要性论文基本原理表明改革的必然,对建设规律的认识决定成功 基本原理表明改革的 必 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 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当 生产 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 系就要 变革了,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所谓政治 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论是解释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话是解释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学的 理论。然而建国以后最初的改变方向是完全照搬的苏联模式建立公有制。但是并未 解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非社会化的矛盾。相反,以生产资料的极端非社会化,来对应已经社会化的生产(或应该社会化的生产)(摘自课件第五讲 中国的改 革和邓小平理论)让我们走了一段弯路。在经历了这段挫折 后,逐渐形成了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思路。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 主要取决于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球化发展规律和执政党变化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认识。这种规律性认识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来自于我们党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更 来自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本身。随着改革不断推进,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必将会更加深入。二、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的利益抉择,它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的利益抉择, 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真正活跃起来, 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做的事情,是在一九七八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定的一心一意搞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方 针、政策是正确的。(摘自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235页。)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代表的中国农民,依据自己朴素 的利益判断进行了回 答。他们订立协定,实行包产到户,拉开了 改革的帷 幕。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是改 革的主力军,许多重大的改革举措都是由基层 干部群众探索创立,如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各 地干部群众结合实际,创立了广东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多种发展模式,出现了百舸争流、财富喷涌的喜人局面。改革开放从其开启的那一刻起,就与人民利益密不可分:改革开放是历史关键时刻党和人民的利益抉择,是人民利益追求的体现;改革开放的动力和活力,源自于人民利益的不断发展和满足。(南方2010年第7期总第106期周建伟改 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三、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 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 改革的任务决定了 中国的改革必然是全方位的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由农村拉开序幕,之后又逐渐转移到乡镇和城市改革。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 制 的改革是重点。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 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 的改革是 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相应的政治体制,科 技、教育、文化、 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的全面 展开,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恩格斯指出:“所谓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 改革的社会。”在社会主义条件 下,改革的 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完善和发展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它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推动,通过开放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 果来加以发展。四、清醒面对困难,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 清醒面对困 难,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时代已 经到来,普遍受惠的改革发展时代已经过去,利益分割的时代已经到来, 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的时代已经过去,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理性改革和 决策问责时代已经到来,共同贫穷时代已经过去,鼓励部分人先富时代正 在成为历史,合理分享成果并且 迈向共同富裕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现在所 面临的挑战,跟过去解决温饱问题的挑 战要更加严峻。计划经济体制在某 些行业还残存着很浓厚的痕迹,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化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以往30多年的渐进改革所必然隐含的不 成熟、欠理性以及由 于改革失误带来的后遗症 , 也需要我们通过继续改革来加以 化解,它必然涉 及到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 , 必然遭遇到新的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必然要遇到 很大的阻力,(人民网 强国论坛 “后改革开放时代”改革任务要 复杂 得多,也要艰难得多郑功成)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我国改 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概括了巩固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个结 合”,全面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规律性认识。它清楚 地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革命,不可能一 帆风顺,也不可能一 蹴而就。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可逆转,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停顿和倒退没 有出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因 为,改 革开放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