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20)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6942724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15.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20)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20)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20)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四川省经济委员会二九年七月82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目 录一、规划基本思路、总体原则和发展目标.3(一)基本思路.3(二)总体原则.4(三)发展目标.4二、优势产业发展现状、目标和重点.6(一)电子信息产业6(二)装备制造产业11(三)能源电力产业.17(四)油气化工产业.22(五)钒钛钢铁产业.30(六)饮料食品产业.35(七)现代中药产业.43三、潜力产业发展现状、目标和重点.47(一)航空航天产业.47(二)汽车制造产业.50(三)生物工程产业.54(四)新材料产业60四、推进“73”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66(一)产业发展政策.66(二)产业布局政策.68(三)产业技术政策.70(四)产业组织政策.72(五)产业充分开发合作政策.73五、推进“73”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75(一)建立“73”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75(二)建立“73”产业发展推进机制76(三)建立“73”产业发展工作方案76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战略部署,为把“73”产业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核心主导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带动和促进四川工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特制订本规划。一、规划基本思路、总体原则和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部工业大省,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和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以及新材料等潜力产业(以下简称“73”产业);培育了以攀钢、东方电气、长虹、五粮液、四川化工等为代表的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了数字家电、大型发电成套设备、水电、合成氨、优质钢铁、优势白酒、第三代军机等一批市场份额居全国前三位的优势产品;拥有261个独立科研机构,6个国家级重点试验室,21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22家),3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60多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8年,全省工业“73”产业完成增加值376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6%。从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看,我省工业“7+3”产业具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一)基本思路坚持以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为战略目标,充分发挥“73”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以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为重点,壮大做强优势产业和发展做大潜力产业。(二)总体原则坚持市场导向、产业链整合发展、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创新发展、产业集约发展、产业开放发展原则。(三)发展目标1.产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力争全省“73”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533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9%。到2012年,力争全省“73”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737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到2015年,力争全省“73”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18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到2020年,全省“73”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38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支撑我省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2.布局定位目标。产业带、产业基地建设目标。加快建设“八大工业产业带”,即:加快建设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产业带、成德资自宜泸装备制造产业带、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攀西钒钛稀土产业带、成乐眉雅绵硅产业带、川南沿江重化工产业带、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带、成遂南达纺织服装鞋业产业带。到2012年,基本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到2015年,建成一批知名产业品牌,基本把我省建成国际知名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水电能源基地、钒钛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医药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到2020年,力争把我省建成中西部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产业园区建设目标。到2010年,全省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700亿元以上;到2012 年,力争全省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3900亿元,建设形成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产业园区1个、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产业园区5个、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产业园区25个;到2015年,力争全省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6700亿元;到2020年,力争全省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3.投资目标。到2010年,全省“73”产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达到6000亿元;20112012年,完成投资3170亿元;20132015年,完成投资3530亿元;20162020年,完成投资5300亿元。4企业规模结构目标。到2010年,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4户、超过300亿元的企业5户、超过100亿元的企业15户。到2012年,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6户、超过300亿元的企业7户、超过100亿元的企业20户。到2015年,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10户、超过300亿元的企业15户、超过100亿元的企业40户。到2020年,力争形成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企业1户、超过500亿元的企业10户、超过100亿元的企业50户。5.技术进步目标。到2010年,全省“73”产业建立3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到2012年,全省“73”产业建立3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2%。到2015年,全省“73”产业建立40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到2020年,全省“73”产业建立60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二、优势产业发展现状、目标和重点(一)电子信息产业1.发展现状和市场分析。(1)发展现状。四川历来是国家布局的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电子元器件、电子装备、家电研发和制造方面具有突出地位。近年来,我省在集成电路、软件、基础元器件及材料等产业方面获得重大突破,成为我国发展集成电路的热点地区之一;在航天电子、航空电子、信息安全等领域承担了大量的总体集成和整机研发生产任务;拥有国家数字视听产品产业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数字视听产业链;建有国家软件基地,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娱乐软件等发展势头迅猛;移动通信终端、路由器、网络设备以及3G产品研发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7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5亿元。但是,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仍较小、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龙头重点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配套协作能力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等方面。(2)市场分析。从国际市场看,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引领下,发达国家加速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紧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传统产业对外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将继续成为世界信息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同时,世界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和中东、非洲、南美以及东南亚等地区,成为我国通信设备、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等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新市场。从国内市场看,国家加大工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将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第三代移动通信(3G)、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商业化应用,将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及其结构的升级。新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推广,将为太阳能光伏产业、电子新材料、电子元器件等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据国家有关研究机构的分析预测,按年均20%的需求增长,到2010年市场需求将达5.2万亿元以上,2012年市场需求将达7.4万亿元以上,2015年市场需求将达13万亿元以上,2020年市场需求将达32万亿元以上。2.总体发展目标。到2010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到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126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43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产业规模居中西部第一。3产业布局目标。加快建设“一带、四链、六园区”。即:加快建设成绵乐电子信息产业带,整合发展数字家电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软件产业链、网络通信及设备产业链,努力打造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园、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园、绵阳经济开发区数字家电产业园、双流工业集中发展区光伏光电产业园、遂宁经济开发区微电子产业园、广元电子产业园。4投资目标。2010年前投资重点项目131个,项目总投资839.6亿元;20112012年投资重点项目33个,项目总投资342.77亿元;20132015年投资重点项目3个,项目总投资29.4亿元;20162020年投资重点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11.5亿元。5发展路径和发展重点。(1)发展路径。强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和做大做强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及网络设备等产业。加快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步伐,建立公共电子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开展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技术和发展战略研究,开发公共技术产品。建设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动漫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为企业提供方案咨询、专业数据、研发环境、仿真试验、软件测试、性能优化、定型试验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发挥国内外著名企业研发中心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企业研发中心,带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分散开发向产业链集聚发展的方向发展,逐步向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为一体的方向发展。加快建设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园、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园、绵阳经济开发区数字家电产业园、双流工业集中发展区光伏光电产业园、遂宁经济开发区微电子产业园、广元电子产业园,提高项目承载能力,构建骨干企业带动配套中小企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的产业格局,努力打造一批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配套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支撑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发展重点。数字家电产业链。主要由显示器专用芯片、软件等核心单元器件/模块整机和设备等环节构成。以长虹、九洲为骨干,整体推进数字视听产业加快发展。促进长虹尽快做大等离子(PDP)、液晶(TFTLCD)等平板电视产业规模,促进九洲、川嘉、前锋、汇源、索贝、康特等公司在数字电视设备、网络产品及集成方面发展新项目,为数字电视网络提供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促进恒力、旭光科技、旭光股份等发展磁性元器件、数字高频头、大功率发射管及天线、图像处理芯片设计等。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由IC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构成,并可向上拉动多晶硅、单晶硅以及专用设备、仪器等的制造。以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及芯片制造企业为骨干,带动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集成电路封装、电子级硅材料制造发展。抓好英特尔、中芯国际、宇芯在建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建设,促进成芯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项目、科威半导体分离器件封装测试项目建设,将成都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集成电路生产集中区域。以摩托罗拉软件中心、华为、虹微、国腾等为依托,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络设备、数字电视及其各类专用芯片设计。促进爱发科、南光发展真空获得设备、真空溅射镀膜设备等产品。积极引进发展12英寸及以上晶圆项目。软件产业链。主要由软件研发体系规模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包括系统集成、咨询、服务)等环节构成。推进国家(成都)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在软件服务外包上重点突破,研发可视化软件建模技术、软件构件标准、软件构件库应用服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可信网络计算。积极延伸软件研发体系、规模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包括系统集成、咨询、服务)等软件。重点抓好成都国信安的产业园区企业服务管理平台、企业数字资产安全保护系统、政务信息化协同平台,长虹的嵌入式软件产业化、成都凌成科技的游戏软件、九洲的信息感知和数据融合技术开发平台能力建设等项目。网络通信(含光通信)设备产业链。主要由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光传输及网络交换设备、接入网设备终端等生产环节构成。以长虹、迈普、大唐、中电科技集团30所等省内企业为重点,以摩托罗拉、华为、中兴通信等国内外大公司在川设立的研发生产为依托,重点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下一代移动通信(4G)、移动通信终端、无线宽带接入、基于IPv6的路由器等技术;支持下一代光网络的技术研究。抓好长虹3G手机发展,推进大唐、迈普、中电科技集团30所等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移动通信终端、基于IPv6的路由器和交接、大容量数字交叉连接、光分插复用、高性能路由器、软交换、波分密集复用(DWDM)、智能交通等产品的制造,促进成都普天、大唐、汇源科技等发展光纤光缆、光传输设备及交换机等。(二)装备制造产业1.发展现状和市场分析。(1)发展现状。我省装备制造产业经过“一五”、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产业规模较大、技术装备较先进、研制水平较领先、配套体系较完善的装备制造工业体系,与上海、东北并称为国内三大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我省在大型发电成套设备、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大型石油天然气成套设备、机车车辆设备等装备制造方面实现了重点突破。东方电气集团发电设备年总产量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具备国内唯一的核电设备成套供应能力;二重集团5米轧机荣获“中国轧机之王”称号,2250毫米热连轧机成功出口欧洲市场,首台470吨级加氢反应器已在上海金山石化投入运行;川油宏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BS变频石油钻机产品研制成功并成套出口美国、俄罗斯等高端市场;我省系列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系统取得了重大突破,打破了欧美的垄断地位。2008年,我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90亿元。但是,我省装备制造业与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基地相比,研发投入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还较弱;产品专业化和配套协作度不够,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较低;大件运输能力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加快发展。(2)市场分析。从世界装备产业的发展趋势看,伴随着国际装备制造业新一轮的调整和转移,德国、日本等装备制造业强国正在向外大规模扩散、转移其制造环节,这为我省通过有效承接引进、消化吸收国际装备制造业先进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发展,对电力能源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在火电、水电市场继续稳步发展的同时,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设备市场呈快速增长势头,将为我省加快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及大型电站铸锻件提供重要的市场支撑。目前,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发展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东部沿海省区产业结构的适度重型化、国内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将为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内需拉动。2.总体发展目标。到2010年,力争全省装备制造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210亿元。到2012年,全省装备制造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730亿元。到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810亿元。到2020年,全省装备制造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5600亿元。继续实施“18”工程,到2012年,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3产业布局目标。加快建设“一基地、两带、六园区”。即:加快建设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重点打造成德资自宜泸装备制造产业带(包含沿江重型机械产业带)、成绵航空航天和空管产业带,努力推进德阳经济开发区装备产业园、广汉石油钻采设备产业园区、泸州长江机械工业园区、资阳机车产业园、自贡板仓工业园、宜宾志诚机械装备产业园区。4投资目标。2010年前,组织实施重点投资项目175个,项目总投资629.8亿元。20112015年,组织实施重点项目16个,项目总投资108.1亿元。20162020年,组织实施重点项目14个,项目总投资84.7亿元。5.发展路径和发展重点。(1)发展路径。全面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企业与国内外同行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前提下,加快对重型燃气轮机、兆瓦级系列风电机组、核电成套装备、大型全断面掘进机等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国家级和省级工程中心以及大型骨干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通过搭建技术合作平台,集中研制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项目,为产业化和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尽快提升我省装备企业综合创新能力。构建发展产业战略联盟。进一步加大我省装备制造业资源整合力度,由东方电气、核动力院联合牵头,二重集团、812厂、川化机、攀长钢等企业配合,组建由设计和制造单位结合的四川核电联盟,形成集项目管理和大型成套设备研发、设计和采购为一体的核电工业组织模式,打造“中国核电装备四川造”品牌。支持泸州长起、邦立重机、长液等搬迁改造和与国内外先进工程装备企业重组。支持东锅与自贡高阀全面合作,加快发展大口径长输管线球阀等产品。支持普什集团整合长征机床等省内数控机床产业资源,积极推进我省建设西部重要的系列高档数控机床研制与生产基地。加快装备制造配套体系建设。以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主导产品为依托,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配”方向发展,积极承接龙头企业的产品扩散,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的产业格局,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围绕东电大型电机、东汽汽轮机、风电整机、东锅成套锅炉、宏华石油钻机等重点产品,完善叶片、主轴、轮毂、机架等附件在内的产业链配套体系,推进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2)发展重点。大型发电成套设备及输变电设备产品链。以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及所属东电、东汽、东锅、东风为龙头,以华西能源、核动力院、西南电力设计院、资阳机车、812厂为骨干,继续巩固提高火电、水电设备成套研制能力,重点发展核电设备研制,积极发展风电装备,努力开发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瓦斯发电和余热余压发电设备,适时开发研制固体燃料电池、潮汐发电设备、洋流发电、永磁电机,以秸秆发电为重点的生物质能发电和余热余压发电技术及设备。支持东气自控、东方日立、川开电气、特变电工、明星电缆、四川蜀能电器等企业配套发展输变电设备。以大型冶金化工成套设备为代表的重型机械及容器产品链。以二重集团为骨干,东方锅炉、蓝星机械、空分集团、攀长钢、惊雷科技等企业参与,重点开发研制大型板坯、异形坯连铸坯机、大型热连轧机、成套性强的各种类型冶金轧机成套设备;重点研制8万吨模锻压机;研制4001000吨级加氢反应器等重型容器、煤液化装置,石油精炼用重型容器,大型乙烯、甲醇和烧碱等化工大型成套装置;研制特大型空气分离设备、大型LNG贮槽研发和大型天然气液化设备。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产品链。以二重、成都南车隧道、成都神钢、长起、四川建机、邦立重机、长特起重、新筑路桥为重点企业,重点开发研制大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系列产品,8130吨汽车起重机、LTM1160汽车吊、叉车、大吨位轮式装载机、小型多功能装载机、新型筑路机械等设备;通过技术引进研制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50300吨全路面起重机系列和20100吨越野轮胎吊系列。机车车辆产品链。以资阳机车、眉山车辆为重点,成都机车车辆、成飞、西南交大、铁二院、中铁23局等单位参与,重点研制6轴交流传动大功率电力机车技术和中速大功率船用发动机制造技术;重点开发干线重载、高速机车车辆、城市轨道车辆中的地铁、轻轨车辆;积极开发25吨轴重通用敞车和80吨级轻型全钢货运车辆、时速200公里高速货车转向架等产品。积极争取大功率货运内燃机及高速机车车辆研制生产任务,加快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地铁列车研发与制造。大型石油天然气钻采成套设备及煤炭综采设备产品链。以四川宏华为骨干,自贡高阀、四川金星压缩机、成都天然气压缩机厂、四川石油总机厂、嘉华机械、神坤装备、自贡运输机械和西南石油学院等单位参与,重点发展DBS系列变频新型电动钻机,研发海洋钻井模块、井架、钻井泵组、深海石油钻机及海上石油平台、顶部驱动器及9000米钻机、油气井用超高温射孔器材、天然气(煤气)压缩机组、大口径长输管线球阀;研制60度极倾斜煤层综采液压支架、4060度煤层采煤机、极薄煤层综采机械化设备及井下采煤用皮带运输机等煤炭综采设备。航空航天与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成套设备产品链。以成飞、成发、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川大智胜、九洲电器、成都锦江电子等单位为重点。重点开发研制各种级别的空管系统、雷达系统、多通道记录仪、航管仿真模拟系统等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软件系统;加快空管系统集成测试工作,力争在民用空管取证项目上取得突破;重点研制开发大飞机机头及部分前机身部件;自主研发高档公务机;积极开发直升机、民用支线客机、通用飞机和发动机及机载设备。数控机床、特色基础元器件产品链。以普什宁江机床、四川长征机床、西南自动化研究所、成都量具刃具、自贡硬质合金、一航凯天科技等企业和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电子科大等院校为重点,重点开发铣车复合及大型曲轴复合加工中心产品系列;开发大型数控落地镗铣床、新结构(横梁移动)龙门加工中心系列、新结构(墙体式)立式加工中心;加强对数控刀具、量具及其他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的开发研究。重点发展汽轮机控制系统、电站控制和检测系统、水电机组调速系统和微机励磁系统、燃气轮机控制系统、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太阳能发电控制系统及其它集散型和总线型控制系统。大型环保成套设备产品链。以东方电气、东方锅炉、资阳机车、成发公司、中国工程物理院、中国西南市政工程设计院、四川锅炉、四川航天院、华西能源等企事业单位为重点,发展3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垃圾与废气、煤层气、瓦斯、余热余压、以及桔杆等生物燃料发电技术和装备成套能力;开发研制烟气脱硫脱硝、垃圾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成套设备和技术;提供污水处理成套装备、污泥利用和处理的成套装备、控制和监测系统。(三)能源电力产业1.发展现状和市场分析。(1)发展现状。我省水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达1.2亿千瓦,居全国第一位。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我省相继建成了龚嘴、铜街子、宝珠寺、二滩、紫坪铺等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目前,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梯级开发正在加速推进,瀑布沟、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二级等特大型水电站开工建设,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电产业基地。截至2008年底,全省电力总装机344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2153万千瓦,已建成二滩、宝珠寺、紫坪铺等8座有季以上调节能力的水库电站,装机容量567万千瓦。全省主网拥有500 千伏变电站16 座,容量1700 万千伏安,500千伏输电线路回路总长度4454公里;220 千伏变电站91 座,容量1953万千伏安,220千伏输电线路回路总长度10767 公里。四川电网通过南、北部两个通道、三回500kV线路与重庆电网相连,川渝电网之间形成了联系较为紧密的500kV环网,并与华中华东四省电网联网,建立了“川电外送”通道。目前正在建设四川上海正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但是,四川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不合理,丰枯用电矛盾突出,电源、电网和用电负荷发展不协调,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滞后,电源开发建设受到自然、交通、环境制约。(2)市场分析。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激增以及节能减排任务的加重,对全省水电、天然气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大。电力方面,随着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目前,“三江”开发已全面启动,瀑布沟、溪洛渡、向家坝等一批特大型电站相继投产,预计到2020年前,我省电网在满足自身负荷需求及川电外送任务的情况下,丰水期电力电量富裕,枯水期基本满足省内用电需求。天然气方面,随着普光气田、龙岗气田、元坝气田的陆续投产和达产,我省天然气供应紧张程度将得到较大程度缓解,但总体紧张态势不会发生改变。初步统计,未来四年内我省天然气供应缺口高达200亿立方米。2.总体发展目标。电力。大力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到2010年,力争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500万千瓦,其中,水电3000万千瓦;全省电力能源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到2012年,力争全省电力装机达到570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全省电力能源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30亿元。到2015年,力争全省电力装机达到823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6430万千瓦;全省电力能源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00亿元。到2020年,力争全省装机达到1120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9000万千瓦,核电装机200万千瓦;全省电力能源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900 亿元,把四川建成国际知名的水电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西电东送”基地、水电强省。加快电网建设。到2010年,投产110500千伏输变电工程1768个,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9479万千伏安,线路1.6万公里。在川渝电网间形成6回500千伏联网线路。开工建设交流、直流特高压输变电等多项工程,实现与华中、华东和西北等区域联网。天然气。到2010年,四川盆地新增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730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超过350亿立方米,新增长输管道2500公里,新增天然气输送能力超过290亿立方米;到2012年,四川盆地再新增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590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超过548亿立方米,新增长输管道2630公里,新增天然气输送能力超过315亿立方米。到2015年,四川盆地天然气产量超过730亿立方米,新增长输管道3073公里,新增天然气输送能力超过375亿立方米。到2020年,四川盆地天然气产量超过800亿立方米,新增长输管道5000公里,新增天然气输送能力超过450亿立方米。3产业布局目标。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干流建设“三江”水电基地;在资源相对集中的大中型流域建设7个水电集群;在通航河流嘉陵江、岷江中下游建设2个电航通道。4投资目标。到2010年投资项目258个,项目总投资1500亿元;20112012年投资项目284个,项目总投资1700亿元;20132015年投资项目424个,项目总投资2800亿元;20162020年投资项目537个,项目总投资4100亿元。5发展路径和发展重点(1)发展路径。大力推进电源建设。重点开发水电。推进流域梯级协调综合开发,优先开发调节性能好的大中型水库电站,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水电。优化发展火电。优化结构,节约资源,重视环保,提高火电技术水平和经济性,新建燃煤机组单机容量一般在60万千瓦以上。鼓励建设超临界、超超临界大型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电站。建立煤电产业链。积极开发煤电基地,依托煤炭基地建设坑口大容量机组。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适当发展天然气发电,积极推动核电建设。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探索分布式能源建设、运行机制,为在不适宜建设集中电站的地区和输电网末端的用户及输配电系统提供能源,有效降低电能远距离输送的能量损失,为用户提供高品质、高可靠性和清洁的能源服务。重点加强电网建设。坚持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并重,扩大电网覆盖范围,形成覆盖全省主要地区的500千伏网架,加强重点负荷中心电网建设,优化设置电力输电平台,促进周边联网及川电外送通道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启动一批特高压送变电工程的建设。(2)发展重点。电力。主要由水电站勘探设计水电站建设开发发电和电力传输等环节构成。水电站建设和电力输送环节侧向带动水泥、钢铁、发变电设备、电力传输设备产业的发展。全面加快建设“三江”水电能源基地,加快大中型河流水电开发;依托煤炭和天然气主产区建设大型燃煤火电站,结合天然气资源开发进度和输气管道建设,在电力负荷中心和天然气主产区建设大型燃机调峰电站;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电力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大电网建设力度。专栏1四川省电力发展重点1.全面加快建设“三江”水电能源基地。加快金沙江的溪洛渡、向家坝,雅砻江的锦屏一级、锦屏二级,大渡河的瀑布沟、龙头石、深溪沟、沙湾等巨型大型水电站建设。开工建设雅砻江官地、两河口、大渡河大岗山、长河坝、泸定、双江口等水电项目。加快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雅砻江牙根、杨房、大渡河猴子岩、金川等大型水电站的勘探设计,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尽快完成金沙江上游及攀枝花段、雅砻江上游水电规划。力争瀑布沟,龙头石,深溪沟,沙湾等电站、共计446.5万千瓦装机2010年前建成投产。2.加快中型河流水电开发。加快田湾河、九龙河、黑水河、木里河、西溪河、美姑河、宝兴河等河流上一批中型水电和送电到乡及缺电地区小水电建设,力争到2010年新投产发电装机容量约550万千瓦。3.依托煤炭和天然气主产区建设大型燃煤火电站。在泸州、宜宾、攀枝花、广元等产煤市建设大型燃煤火电;结合天然气资源开发进度和输气管道建设,在电力负荷中心和天然气主产区建设大型燃机调峰电站。推动建设广元劣质煤、攀枝花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加快内江白马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示范电站和江油燃机、达州燃气调峰发电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20092010年火电规划开工建设。力争泸州电厂,万源电厂,珙县电厂,福溪电厂、攀枝花煤矸石电厂,江油燃机等共计390万千瓦装机2010年前投产。4.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电力建设。2008年新开工并完成西部农网完善工程5亿元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5亿元,并争取20092010年每年都有新开工项目。5.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加快骨干网架建设,建设石雅崇和茂县、乐山、泸州、广安、宜宾、绵阳、达州、广元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及大成都500千伏环网工程。加快11条输电走廊建设,为重大电源送出建设配套网架,提高输电能力。加强“川电外送”网架建设,增大联网规模,加快与西北电网联网,开工 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提高负荷中心的供电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天然气。加强天然气勘探,加大重点气田开发力度;加快天然气输气管道建设;逐步推进天然气用气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城镇燃气事业,优化发展天然气化工,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专栏2四川省天然气发展重点1.加大天然气勘探。重点加大川东北普光气田、罗家寨等高含硫气田、通南巴气田、龙岗气田、元坝气田等大型、特大型气田的勘探工作,加快川中须家河组天然气、川西深层天然气的勘探步伐。2.加大重点气田开发力度。到2010年,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公司计划投资天然气勘探开发资金920亿元,重点开发普光、龙岗、通南巴、元坝等大型气田。配合川东北天然气开发,建设普光净化厂、罗家寨渡口河净化厂、龙岗净化厂、元坝净化厂等一批天然气脱硫净化厂。确保2009年投产龙岗、普光等2个气田,天然气产量约40亿立方米。3.加快输气管道建设。开工建设北外环输气管道、完成南干线管道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川西北川东输气联络线工程、大邑青白江德阳天然气管道。4.推进天然气用气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城镇燃气事业,规划到2012年城镇用气62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气38亿立方米;CNG汽车用气19亿立方米);优化发展天然气化工,规划到2012年全省天然气化工用气133亿立方米。积极调整工业燃料用气结构。2012年工业燃料用气达到42亿立方米(其中,石化产业燃料用气17亿立方米,冶金行业燃料用气7亿立方米,建材行业燃料用气13亿立方米,机械行业燃料用气5亿立方米,多晶硅新材料行业燃料用气3亿立方米);同时,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规划到2012年全省发电用天然气(包括燃煤电厂点火、助燃用气)约需18亿立方米。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江油、达州燃机电厂等。(四)油气化工产业1.发展现状和市场分析。(1)发展现状。我省以天然气、硫、磷、盐等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随着彭州1000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项目的规划建设,我省化学工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门类更为齐全,配套协作发展的产业格局将逐渐形成。天然气化工基础雄厚、潜力巨大。四川盆地天然气三级储量达1.7万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我省在发展天然气化工方面,具有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研发设计能力、人才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目前,已培育了泸天化、川化、川天华、四川美丰、中昊华西南公司等一批天然气化工重点企业,合成氨、尿素、三聚氰胺产能分别达到450万吨、420万吨、14万吨,居全国前茅。天然气制甲醇初具规模,甲醇、二甲醚产能达80万吨、10万吨,甲醇制二甲醚技术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甲醇制甲烷氯化物产能国内第一,甲烷氯化物制有机氟技术国内领先,氟橡胶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四川天然气制氢氰酸及其衍生物,以氢氰酸为原料生产亚氨基二乙腈,进一步生产草甘膦技术国内领先。盐化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省盐卤和石灰石资源富集,岩盐矿储量180亿吨,居全国第一位,为发展我省电石、烧碱、聚氯乙烯产业链提供了原料保障。久大盐业、省盐业公司、宜宾天原、四川金路、巨星化工、华融化工、昌宏化工等企业的食用及工业盐、聚氯乙烯、烧碱、钾碱和电石等产品已初具规模。硫磷钛化工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我省硫铁矿、磷矿、钛精矿资源丰富,储量均居全国前列。金红石型钛白粉生产能力达到8 万吨,居全国首位,饲料磷酸氢钙生产能力占全国的1/3。此外,我省钙芒硝保有储量约153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45%,居全国首位,川眉芒硝、禾昌化工、南风同庆等企业生产的高品质元明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全省油气化工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4亿元。但是,我省油气化工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天然气化工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大型石油化工产业目前基本上是空白。二是天然气等资源保障体系不强。天然气地方利用量不足,成为影响我省天然气化工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三是产业加工深度较低。精细化工比重低,产业关联度小,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石油化工产业刚刚起步。综合利用程度较低,原燃材料消耗偏高,污染治理任务较重,亟需深化拓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市场分析。天然气化工。以甲烷为主要原料的天然气化工在世界化学工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天然气化工仍是世界化学工业的重要支柱。天然气的主要化工产品合成氨、甲醇、化肥以及甲醇衍生物,在国内仍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的到2010年高浓度化肥比例达到80%以上的目标,我国尿素产品还有1000万吨以上的缺口,再加上将逐步淘汰退出一部分小型化肥企业,因此,为发展高浓度复合肥配套,在有条件的天然气产地集中建设若干套大型化肥装置,仍然是天然气化工的主要选择。甲醇液体燃料及甲醇制烯烃的新兴市场也有相当的潜在发展空间。我国精细化工如以甲醇和乙炔为原料,生产醋酸、醋酐、1,4丁二醇、醋酸乙烯、聚乙烯醇、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产品是在仿制国外产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生产规模偏小,均未形成经济规模。因此,提高天然气产品附加值和精细化率,有着广阔的前景。石油化工。石油化工是能源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工业,其汽油、乙烯、工程塑料、橡胶等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汽油、柴油等的需求将持续加大;以石油为原料,生产三大合成材料及有机化工产品的基础原材料乙烯,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亚洲,我国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市场;汽车、家电、通讯等行业发展远高于GDP的发展速度,促进了我国对通用工程塑料、橡胶的旺盛需求。目前,我国是最大的工程塑料进口国,产品自给率不足20%。2.总体发展目标。到2010年,力争全省油气化工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610亿元。到2012年,全省油气化工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820亿元。到2015年,全省油气化工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250亿元。到2020年,全省油气化工产业工业增加值超过2300亿元。3产业布局目标。成都经济区。成都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加快建设四川石化产业基地;德阳重点打造硫磷钛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川南沿江化工产业带。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实现错位发展和互补发展。泸州市加快建设泸州西部化工城,巩固发展天然气化工,积极发展煤化工,重点建设硫磷钛化工生产基地;自贡市加快建设以盐化工为基础的硅氟新材料产业基地;宜宾市加快建设氯碱化工生产基地;乐山市加快建设盐磷化工生产基地。川东北地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加快建设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建设达州天然气能源化工园区、广安新桥能源化工园区、南充文峰天然气化工园区,支持广元、巴中建设天然气化工园区。4投资目标。2010年前,组织实施重点项目158个,项目总投资1221.2亿元。20112015年,组织实施重点项目78个,项目总投资895.5亿元;20162020年,组织实施重点项目38个,项目总投资804.3亿元。5发展路径和发展重点。(1)发展路径。推进产业向精细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综合发挥我省化工产业的资源、能源、科技、人才优势,在进一步做大化工原材料产业的同时,着力加强产业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强化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技术合作,改造工艺流程,着力推进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提高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提高产业经济社会效益。持续推进产业整合与发展。坚持“基地化、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深入整合产业要素资源,着力在资源开发工艺上进行嫁接,努力构建完善和延伸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磷硫化工、芒硝等优势产业链,实现化工产品、技术升级。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适应全球化工产业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高度重视化工龙头企业对于资本、技术、资源、人才、市场的控制引领作用,支持我省化工优势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企业集团,积极引进美国杜邦、德国巴斯夫国际知名化工企业,推进企业的战略重组,强化对资源的控制力和转化效率,以此带动全省化工企业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支持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和实施工业流程优化再造,构建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提高产品精深加工度,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衔接协调。加快推进资源就地转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确保我省天然气等资源地方留存利用量与我省经济发展保持衔接协调。贯彻“资源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要求,有序开发我省天然气资源和重要化工矿产资源,支持骨干企业通过产权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和规模化、高水平开发利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2)发展重点。天然气化工产业链。由天然气开采天然气初转化产品深精加工等环节构成。重点发展天然气制乙炔产品链、天然气制氢氰酸产品链、天然气制合成氨、高效复合肥产品链。依托川东北、川南等地天然气资源,重点发展天然气制乙炔、天然气制氢氰酸和天然气制合成氨、高效复合肥三条产品链。发挥四川省在天然气化工产业设计、建设和转化方面的特殊优势,进一步做大尿素、三聚氰胺、甲醇、氟硅材料、1,4-丁二醇、聚四氢呋喃、-丁内酯、氢氰酸及其衍生物、子午线轮胎等优势产品。打造以天然气化工产品为重点的泸州西部化工城和达州、广安、南充、遂宁、广元、巴中等天然气新兴发展区。积极推广合成气制备新技术、甲醇、二甲醚应用技术、有机硅、氟材料应用技术、天然气等离子法生产乙炔工艺技术。积极研发化肥催化技术、精细化工催化技术、变压吸附技术等。以泸天化、川化、美丰、昊华西南公司、金象化工等企业为骨干,以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四川天然气化工研究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德阳天然气公司等企业配套协作。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炼油产业链、乙烯、芳烃、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丙烯酸及酯、苯酚-丙酮、塑料(橡胶)加工等产品链。加快建设成都石化基地彭州园区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芳烃、80万吨乙烯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成都石化基地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B区的对二甲苯产品链项目,以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为龙头,延伸产品链,建设合成纤维、精细化工产品为一体的产业项目;邛崃的苯链项目,建设苯环己烷下游尼龙66、尼龙6等工程塑料产品;成都青白江川化天然气化工园区的以天然气化工、氨加工、三酸为主体,与石油化工相衔接的丙烯下游、丙烯酸及酯产品链项目,重点发展高吸水性树脂、涂料、粘结剂和皮革化学品,建设我国西部一流水平、产业链延伸配套完善的大型石化产业园区。同时,以中石油南充炼油化工总厂为重点,发展以航空润滑油等在国内市场有独特优势的石化产品。盐化工产业链。主要由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等环节构成。电石生产环节向后延伸带动石灰石采选、电冶产业发展;烧碱生产环节侧向带动盐化工产业(盐卤生产、电解)发展;聚氯乙烯环节向前延伸带动聚酯切片、纤维、塑料和建材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聚氯乙烯产业链,重点抓好一批基建、技改和“三废”治理项目。做强宜宾天原、昊华西南公司、金路、巨星化工、乐山和邦、华融化工、昌宏化工、久大集团、乐山福华等重点企业,做大电石、聚氯乙烯、纯碱、甲烷氯化物等优势产品。支持盐卤、石灰石等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许可的地区发展氯碱工业。积极推广采用本体法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生产聚氯乙烯,积极推广电石尾气净化技术,通过联办和自办电石渣制水泥装置,实现电石渣的综合利用;鼓励和支持原盐、烧碱、聚氯乙烯和电石生产企业联合并发展热电联产。磷化工产业链。主要由磷矿开采黄磷生产磷酸精细磷酸盐及精深加工产品等环节构成。发挥我省水电优势,通过直购电或建立自备电厂、电冶结合等形式,大力发展高水平磷冶炼及磷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发展三聚磷酸钠、磷酸三钠、磷酸五钠、五硫化二磷、磷酸二钙、磷酸三钙、磷酸氢钙等产品。大力发展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高浓度磷肥产品和磷酸二氢钙等饲料添加剂。积极发展牙膏级磷酸氢钙、磷酸氢钾等医药添加剂和电子级磷酸产品。以川化控股集团、龙蟒集团、四川宏达、四川蓥峰、川投化工、眉山胜科等企业为重点,支持德阳市以绵竹新市、什邡灵杰工业园区和乐山市五通桥区、犍为工业园区以及达州等地重点企业和园区为载体,发展磷化工产业集群并加大产业链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技术研发制造水平。芒硝产业链。主要由钙芒硝开采精制深加工合成特种工程塑料等环节构成。全面推广硐室水溶开采和五效真空蒸发逆流技术,以川眉芒硝、禾昌化工等优势企业为重点,以元明粉为原料,采用先进技术生产硫化钠系列产品和超细硫酸钡、硫酸钾等化工产品。以硫化钠为原料,依托华通集团硫化钠法生产聚苯硫醚技术生产高附加值、高性能的特种工程塑料。(五)钒钛钢铁产业1发展现状和市场分析。(1)发展现状。我省攀西地区的钒钛磁铁矿保有及远景资源储量为90.58亿吨,在全国属于继鞍本之后的第二大矿区,钒保有资源储量178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52%;钛保有资源储量为6.2亿吨,占全国总量的90%。经过长期建设发展,我省钒钛钢铁产业已具备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钢铁产业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培育了“一大四骨干”(即:攀钢集团和川威集团、达钢集团、德胜钢铁集团、西南不锈钢的四个骨干企业),形成了以高速铁路用钢轨为代表的铁道和大型材系列,以家电板、汽车大梁板、石油管线钢为代表的板材系列,以优质无缝管为代表的管材系列,以及棒线材和特殊钢系列等5大标志性产品。钒钛产业技术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我省突破了钒钛磁铁矿采选、冶炼、加工、提钒、提钛及钛白粉生产等一整套技术,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攀钢集团自主研发了常压下碳化及氮化反应同步进行连续生产钒氮合金的产业化技术,基本掌握了氯化法钛白生产技术,打破了美国杜邦等几家大公司的垄断;在废弃高炉渣提钛技术开发上也取得突破。龙蟒集团开发了硫磷钛循环经济模式,首创了新型硫酸法金红石钛白粉生产工艺,整合了资源,解决了钛白粉生产的污染问题。攀钢、龙蟒、恒鼎、攀阳等企业在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工艺技术和装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成套工艺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趋于明显。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成为钒钛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区,聚集了钒钛企业20余家,初步形成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攀西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钒产业基地和钛原料基地,攀枝花市享有“中国钒钛之都”的美誉。2008年,全省钒钛钢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84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75亿元,成为我省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产业。但是,我省钒钛钢铁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不准,钒钛资源特色不够突出,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成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二是资源开发分散,浪费严重,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三是研发能力较弱,技术创新不够,一些技术瓶颈有待进一步突破。四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整体不高,钛产品和部分钢铁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五是工艺装备提升缓慢,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六是产品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