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材料4篇

上传人:菲*** 文档编号:46852703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材料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材料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材料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材料4篇 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材料第1篇 心理健康应当表现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即各项心理素养都有全面均衡的发展,各项心理功能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具有良好世界观的人在其社会生活中和各种实践中,必定能够很好地调整自我,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同时能使自己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预期目标,取得抱负的的效果。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 教师自身:教师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心健康受损。现今,教师难做,学生难教,心态难好已得到认可的说法之一。社会急剧变化,教师也不得不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劳动的特别性带来的角色模糊、角色冲撞、角色负荷增大使之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现实竞争与功利需求也往往让教师掩抑真情,而失落造成的反差、奋斗中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又不断涌现心理问题,殃及个体身心健康。在长期的抑郁和焦虑中,失眠、食欲不振、心动过速、头晕目眩等结伴而来,成为常见的病症,影响健康。 学生:1、据Y市教科院披露的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打骂学生、讲课死板、对工作不负责任、偏心等不被学生喜欢的行为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构成师源性心理伤害。2、教师施暴,吃苍蝇、“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美丽,连坐台都没资格”、往学生脸上刺字。 心理健康欠缺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是培育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二、教师心理不健康现象的主要表现 1、职业适应性差。表现为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由此产生的心理不平衡;不情愿和学生打交道,在师生交往中缺乏积极的体验;工作中自信念不足;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 2、由认知偏差造成的态度偏差。表现为对学生不作全面细致的沟通了解,主观武断、偏听偏信;处理问题刚愎自用,我行我素。 3、心情不稳定。表现为性情急躁,反应过激,简单冲动,不善掌握。(发火) 4、心理异常表现。自我中心、主观、偏执、自卑、偏狭、嫉妒、多疑、孤僻、软弱等等不良心理。 5、人格缺陷与神经症。包括冲动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等。还有各种神经症的表现,例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等。 三、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职业特点:教师的工作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问,还要培育学生优良的品质与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学问突增、信息爆炸、大众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的今日,教师在许多学问上不再比学生“闻道在先”,威信受到一定的动摇和影响,由此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90年月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个性方面存在着很多缺陷,如自私、任性、依靠、孤僻、缺乏集体意识和劳动观念、意志薄弱等。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又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思想困惑多,心理冲突多,教师工作中的难题增多了,已有的方法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新的理论和方法又没有系统全面地把握,因此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教师本人:教师本人就是一种心理压力源,其中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熟悉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教师思索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心理压力。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压力源,包括了一系列的因素。首先,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这种要求和期望最主要地体现在对教师培育人才的质量上。学生、家长、学校及各级领导、社会上的其他人都以升学率的凹凸来评价教师。他们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不讲享受,认为教师就应当安贫乐道,任何事情都比一般人做得好。社会成员对教师在培育学生及遵守行为规范方面的高要求和高期望,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脑体倒挂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富的大款与教师长期的贫困形象形成了鲜亮的对比,超负荷的劳动负出、劳动创造出来的巨大的潜在价值、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剧烈的反差。再次,社会发展过程中很多不正之风的扩散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成就动机难以实现,因而造成教师一定的心理压力。明确了心理压力源,教师就有了努力的方向。面对心理压力,教师不能怨天尤人,而应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加强对职业规律的熟悉,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加强文化科学学问的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要正确熟悉自己,为自己设置合适的目标,淡泊名利思想,完善人格。要不失时机地向社会宣传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观及教师劳动的特点等,争取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一)端正认知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他的工作得接受很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等等,以至整个社会。全部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对于教师应当怎么做,应当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不管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 因此,教师应当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熟悉,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熟悉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特别有利的。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学问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前面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有正相关。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学问,以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也可以坚持收集有关他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能用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使教师更清晰地知道他是否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教师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利弊了解越深,越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这些方法,就对自己了解越深,自我熟悉就更客观,自我概念就越坚决,评价工作就做得越全面,他对自己也就更自信。 2正确熟悉和对待失败 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包括许多,如角色调整的能力,从职业中获得满意和乐趣的能力,免于患上神经过敏性焦虑的能力。而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 正因为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殊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熟悉和对待自己的失败。假如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削减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如,一个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布满信念的老教师对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员对课程提出的不同意见会处之泰然。与教育界之外的人谈论关于课程的时候,他心态平衡,语气坚决,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教师,他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他清晰地知道,自己对问题的直接接触更多,因而对整个教育形式也就有更客观的把握。他从实际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学生对他友好而不失尊敬,因为他帮助差生并真的使其成果上升,因为他客观地知道教学中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正是因为他能接受这些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才有如此大的心理能量来英勇面对失败。 3换个角度想问题 客观地讲,教师是无法满意别人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全部要求的。而且,很多期望,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期望都是特别极端的。比如,一位数学老师或许期望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把握某节课所教的数学理论,他也知道有很多他所无法掌握的因素使这种期望不能实现。然而,在整年的数学教学中,他都怀有这个期望,而且,他的行为也表现出好像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但是,他或许会依据实际状况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期望做一些调整。他不再幻想张三和李四能学得一样好,究竟他们的数学抽象能力相差许多。而且,班上还有几个学生好像根本就没想学数学。当然,他仍旧很关心这些学生并给他们一定的压力,让他们知道,他期望他们努力学习,需要的话他会尽力赐予帮助。 那么,期末考试的结果是,班上有60%的学生很好的把握了数学理论,20%多的学生可视为勉强过关,还有几个根本就没弄懂。他失败了吗?这有赖于他对“失败”的主观看法。有两种可能,他或许对自己特别苛刻,觉得远远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或许会对自己感到满足:我已经在客观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做得很好了。 采取从前想法就会有挫折感,体验到担心、焦虑等负性心情,而采取后一种想法却能心安理得地连续工作。这里想说的是,教师应当正确的熟悉和评价生活中所谓的“失败”。许多时候,这种失败实际上只是教师个人主观上体验到的挫折,不一定是客观的。 教师有时可以转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说是适时当一下阿Q。比如很多教师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班上某个学生的品德不良而受到了学校的处分。其实,教师不必因此而过分内疚自责,正如教育心理学者张春兴所言,有些学生问题的“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并非仅仅是教育失当那么简洁的事,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教师只要尽到了责任,就可以问心无愧。 (二)调适情感 1心情掌握 心情掌握指个体对自身心情状态的主动影响。这里主要讲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掌握自己的消极心情,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简单把气发泄在座在自己教室里的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常常就是让他们受委屈的“罪魁祸首”之一。原来,适当地刺激一下捣蛋学生的自尊对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师在心情感动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一尺度,常常就可能伤害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假如教师是因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烦躁,并且因此而斥责学生,学生们是能够意识到的。他们不仅不愿再敬重教师,听教师的话,还可能会报复教师。 心情掌握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熟悉上分析造成不良心情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从心情本身方面掌握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例如,自己提示自己在心情感动时不要批评学生。等待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冷静处理问题时再批评学生,防止过激言行。在这方面,假如调整得法,可以化消极被动心情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也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升华。 2合理宣泄 假如不良心情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简单造成心身的紧急状态。这种紧急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当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心情。心情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身”方面如猛烈的体力劳动,尽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3从其它地方寻求满意感 假如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意感,可以试着在教室以外寻求成就感。培育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比如集邮、写作等等,是一个好方法。个体能够随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到满意。 另外,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赐予鼓舞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这一点对于中小学教师尤为重要。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假如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意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而没有配偶及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的教师很难在工作之外获得情感上的舒缓和心理上的劝慰,因而很简单产生孤独、愁闷等消极心情,不利于心理健康。 (三)转变行为 1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是预防焦虑的途径之一。当多种角色发生冲突时,当教师已分不清自己是谁的时候,焦虑就简单产生。事实上,教师适应职业生涯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会扮演好合适的角色。在新教师参与工作的头几年里,几乎把时间都花在教师这个新角色的学习上。当教师开头觉得他所扮演的这些角色有效而且合适时,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的焦虑水平就会减低。因为这时,即使面对在教学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各种状况时,教师也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要求自己,如何要求学生。新教师的很多焦虑之所以会产生,大多是因为他们不能预料将发生的事,更不知道如何处理。通过职业角色学习,可以减轻或消退教学情境的这些不确定因素和难预估性。这样,角色学习也就帮助教师消退或降低了教学中可能会产生的焦虑。 当然,角色学习也有它的弊端:一些教师太依恋于现在所扮演的角色,即现在所使用的教学法、所采用的教材、所例行的程序而不愿尝试新的方法,接受新的思想。事实上,他们是可怕假如放弃已经证明可行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或许效率不高),他们会再一次体验曾体验过的焦虑。假如学校领导强行执行新的教学手法,教师很有可能会产生焦虑、烦躁、无奈、甚至怨恨等消极心情。 2个别或集体争论 与其他众多的教师进行争论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有效途径,也是减轻压力和苦恼的好方法。人们甚至教师自己往往都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是无所不能的。所以很多教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情愿压抑自己的心情,在剧烈的心理压力下连续工作,也不愿与其他人争论问题或是寻求帮助。他们可怕(有时这种可怕也不是全无道理)承认自己在教学中有困难,教学工作有待改进就等于承认自己能力不够或教学失败。 其实,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有困难,没有人是样样精通、无所不能的。与同事交流争论不仅是解决问题、增加工作经验的好方法,而且也是获得所需支持的重要途径。 3坚持熬炼 前面曾争论过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亲密关系,身体健康能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坚持体育熬炼,增加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不过,教师在体育熬炼时应留意量的问题,不要适得其反,因疲惫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4寻求专业帮助 寻求专业帮助在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在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应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能提高教师的理解力,使他们和学生、同事一起工作得更好。杰西德(Jersild,1962)等曾对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的111名接受过心理治疗的教师进行了调查,以研究心理治疗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结果表明,95%的教师认为心理治疗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学生;89%的教师认为心理治疗使他们有更大心理承受力去接受那些有敌对、愠怒、反叛心情的学生,并能更好地教育他们;73%的教师认为心理治疗提高了他们走近那些畏缩、难以接近的学生的能力。接受调查的教师还说心理治疗使他们更喜欢自己的同事和伙伴,更喜欢本职工作。 杰西德研究中的很多被试都有这样一种看法: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发展自我熟悉能力。当然,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了解更深的教师对和学生的关系就更敏感。能意识到自己的敌对感、内疚感和焦虑的教师能理解这些冲突在他的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更好地赐予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杰西德研究中89%的教师指出,心理治疗使他们在帮助学生处理个人问题时能更好地推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不仅仅是教师,各行各业的人都正逐步熟悉到,心理治疗,不管是短期的还是连续的,都能帮助他们更开心、更有效地工作。以前,一提到心理治疗,人们就会把它与精神病挂钩。但现在,人们越来越熟悉到,求助于心理治疗的教师是诚恳、有士气、情愿进步和发展的教师。要一个被心理问题所困扰的教师硬撑着低效率地工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结果很有可能是教师把他的消极心情投射到他所教的学生身上,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5积极参与连续教育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学问层出不穷,要想靠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年就学会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学问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说今日呈几何级增长的新学问。而教师是学问的传播者,是人类学问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连续教育,学习新的学问,就成为必定之举。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假如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特殊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敬重教师。 所以,积极的参与连续教育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学习和把握新的学问,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把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学问,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6寻求新的工作体验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特别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做一份其他领域的工作。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学问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心情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7调换环境 这当然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走的最终一步棋。教师假如真的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一无是处,给自己的只有困扰,或许最好的方法就只有离开那个是非之地了。恶劣的环境的确使人无法忍受,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伤害极大。在这种状况下,调到另一个学校、另一个地区或是干脆换一种工作是明智的而不是怯懦的表现。这不仅帮教师解决了问题,对他所教的学生来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五、舒心八法 想一想人生中,挫折和失败实不为怪,换个角度讲,是对人的意志、决心和士气的熬炼,是对人综合实力的检验。失败乃成功之母,不少科学家的成果是在几百次、上千次失败和挫折的基础上取得的。 走一走到野外郊区、深山大川走走,散散心,让阳光、溪流、绿荫、鸟语、花香荡涤一下胸中的苦恼,清理一下杂乱的思绪,换回失去的理智和信念。 放一放有得必有失,想在方方面面都有建树很难,即过慎重选择后,得到的会心安理得,失去的会心甘情愿,没有紧急和焦虑,没有懊丧和绝望。 乐一乐想想快乐的事、可笑的事;或拿本爱不释手的书,读几个令人开怀大笑或幽默风趣的章节;或去看一场轻松欢快的电影,放松一下紧绷的心情,调整一下前进的步伐,都是有益的。 会一会约三五知心好友会一会,就令人快乐的话题聊谈天、叙叙旧,或结伴逛逛市场,或谈谈发型、衣着、护肤等感兴趣的问题,或细心烹调给养可口的小菜把生活调整的多姿多彩。 唱一唱一曲美丽悦耳的歌曲,或许会唤起你对美好过去的回忆,引发你对绚烂将来的憧憬。歌声是医治愁闷的灵丹妙药,会把抑郁抛向昨天,把欢快带给今朝。 比一比与同乡、同学、好友相比,虽说比上不足,比下还有余呢。准时调整心理,不因小败而失信念,不因小挫而失锐气。 让一让对人对事姿态高一些,眼光远一点,从长计议,不在一时一事上论长短,让一步海阔天空。 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材料第2篇 人类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正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心情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健康的心理是公民社会行为的基础,是潜能和创造性开发的前提,是国民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状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 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在每个人身上也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状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这些都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养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养教育工程,培育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近年调查表明,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些也正是学校面临的麻烦问题。 3.虽然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心理素养的培育,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但仍旧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自卑、恐怖、焦虑、冲动,学习动机不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偏差等问题。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调适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调适。调适包括调整与适应。学会调整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心情,确立合适的志向水平,保持个人精神生活的内部和谐。学会适应就是要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养成正确的适应学校与社会的行为,消退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2.发展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开快乐心过好每一天。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敬重理解学生为前提的原则。 敬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敬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其他人在人格上是公平的。 (1)敬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公平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居高临下训斥学生,也不讽刺羞辱学生,做到“蹲下来与学生谈话”。 (2)敬重学生的选择,敬重学生的合理的需要。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其教育的对象必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我们在制定心理教育计划时,在确定心理教育的内容时,在设计心理辅导活动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特殊要给那些内3.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主体。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成长与发展,假如学生缺乏主动性与接受教育的动机,我们强行实施的教育必定由于学生的抗拒与冷漠而没有效果。同时,心理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助人自助”,只有让学生成为这一教育过程的主体是,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1)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动身点。 (2)鼓舞学生“唱主角”。 (3)设计以活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预防矫治与发展养成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层次的功能,一是预防与矫治功能,二是促进发展功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矫治学生不适应行为,消退或减轻少数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障碍,还要帮助大多数学生把握有关学问,培育相关技能,学会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意自己的需要,喧泄自己的不良心情,正确应付挫折,减轻苦痛与不适,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保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状态。 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材料第3篇 什么叫素养教育?素养教育是以创新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贯彻党和人民教育方针的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全面素养。 在报纸、杂志等一些媒体上,曾经报导说在大学生或者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人到30%,40%,50%,乃至70%。还有一些报道说我们的老师心理不健康者占半数以上。媒体不恰当的夸大其词的,甚至于不科学的把我们的学生说成不健康的儿童,把我们老师也说成不健康的成年人。为此,我曾经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的采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当前在咱们国家轰轰烈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路子一定要走正。 那么什么叫心理健康?什么叫心理健康教育?怎么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今日我就这几个问题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围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社会上都有好多提法,如:“心理素养提高教育”、“心理素养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教育”、“心育”。我认为这些都不是科学的提法,既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把这一类的教育,规范地科学地鉴定为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以后我们统统用“心理健康教育”来概括围围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 (一)国际争议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在国际上都是有争议的,所以什么叫心理健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围围着这些争议最普遍的有三个分歧。 第一,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不同熟悉。有的学者强调心理健康的客观标准,认为具有良好的身体,良好的品德,良好的心情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就是心理健康。有的则强调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感受。有心理学家从外部标准、主观感受、心情三个方面来论述心理健康。还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第二,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不同熟悉。在对西方心理健康研究文献检索中发觉,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许多,例如:心情和情感、主观幸福感、自尊、一般健康状况、生活满足感等,那么,毕竟什么指标最能够反映心理健康的本质和核心呢?这个问题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熟悉。 第三,心理健康测量有没有误区?经过争议以后,认为有误区。为什么?像我前面所讲的,咱们那些媒体敢于炒作,说我们学生中间心理不健康的占30%,40%,50%,乃至70%,还胡说我们老师心理不健康的占半数以上。我们把他这些观点作为炒作,胡说八道,理由出是目前心理健康工作者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大部分为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的测量,例如:对于愁闷、焦虑和其它负面心情的测量,如Goldberg的一般健康问卷;Bradburn的负性心情量表,而忽视了对心理健康积极方面的量度。这样的测量无法指示非不健康和健康之间的区分。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1.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 迄今为止,对心理健康公认的理解是: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消极心情情感的削减,同时也是积极心情情感的增多。心理健康也就被默认成了这两种情感。积极心情情感和消极心情情感彼此相互独立。换句话说,积极心情情感的增加/削减并不意味着消极心情情感的削减/增加,它们可以同时存在。 2.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 国际上认为,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育,因为学生假如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独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太重要了! 什么叫自尊?自尊就是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确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 为什么自尊是心理健康的内涵的核心呢?有人曾经把自尊测量方面的数据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测量数据一算,求着它们之间是一种高相关,高全都性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讲,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曾经有人问,“林老师,您特别重视师德,您又提出,师爱,我们当老师的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但是我就对学生爱不起来,你看怎么办?”我告知他,“假如您对学生爱不起来,起码要对学生敬重,敬重学生您能做到吧?”因此我们说敬重学生,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这是我们当老师的起码或者最起码的一种要求。 3.国际上公认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体验 国际上公认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来自咱们个人主观的体验,客观条件,只不过是影响心理健康与否的一种潜在因素。比如说,下了一场雨,你有什么感受?有人说,嗨,雨后空气好,心情特别开心;也有人说,嗨,是什么破雨,下完了以后满地都是泥浆,让我出行都困难。你看同样一场雨,有人就感到开心,有人就感到生气,下雨只不过一种客观的潜在的因素,可是影响着我们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是以个人主观的体验,而这种主观体验,表现出的是一种确定的正面的精神面貌,热诚的进取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仅表现熟悉,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或者个性人格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有人问我,以前并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今日你们搞什么名堂,要搞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反问道:“今日有竞争,以前有吗?”。竞争的实质,从根原来说,是一种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问经济的腾飞,必需以人才培育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素养,是人的全面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来人素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今日讲健康,不仅仅讲身体健康,还要确定心理健康,还要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真正的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在发达的国家,也包括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心情经常处于紧急的状态,于是在工作方面,在学习方面,在生活方面就可能遇到心理失衡的现象,大人中有,我们的孩子中也有,这就是我要回答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养。正如我们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养教育的必定要求。这里的心理素养,它既包括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 我们要看到,今日我们学生中间,主流是健康的。也正因为这样,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某些少数人,而是针对全体学生,为的是提高学生全体的心理素养水平。当然,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要顾及到一定的差异。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心理健康标志所涉及的方面 第一,主观的推断和客观的标准。像刚才说下雨,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是不同人对下雨就产生确定或者否定的心情情感,因此我们要考虑到主观的标准和客观的标准的统一,来判定我们心理健康与否。 第二,心情是心理健康状态的直接体验和重要的测量体系。正如刚才我讲过的,一个人心理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确定的还是否定的,往往从心情情感里头表现出来。 第三,自尊是心理健康概念的核心,自尊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三种心理社会因素自我认同感、社会能力、学习与工作能力;两种生物因素相貌和天赋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国际提法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标准(四条):身体、智力、心情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顺当;有幸福感;发挥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经典十条):自我安全感;了解自己;抱负、目标切合实际;适应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擅长从经验中学习;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心情;适应群体,发挥个性;适当满意个人需要。 美国人格心理学的标准(七条):自我开放(不自我封闭);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安全感;正确地熟悉现实;胜任自己的工作;自知之明;内在的统一的人生观。 (三)心理健康标志的一般提法 把国际标准和咱们班主任结合起来,也就是我对心理健康标志的想法。 第一,没有什么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现象或者精神现象发生病理性变化,他有轻度和重度之分,我们曾经在30多万刚入学的大学生采用自愿的原则,来进行心理测量,发觉真正有心理问题需要治疗的仅仅只有36个人,也就是占了几乎只占万分之一,今日我们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主要属于一种心理素养,或者心理质量不高的一种表现,他不属于什么心理疾病,不属于什么精神疾病,充其量就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 其二,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我们要倡导的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换句话说,适应了,就没有心理障碍。中央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培育学生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三,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四)适应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 1、推断心理健康的指标(适应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 假如不能够适应某种现实,不能够适应某种生活,不能够适应某种客观的要求,那往往造成了一种障碍,这就是心理障碍,出现一个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是采用这样适应性的指标。 2、发展性指标是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性的指标 在学生中间,更多的是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一般的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学生身心发展是根据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前进并呈现一定的趋势,方向和水平的,所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才把学生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原则,在途径和方法上把学生分几个阶段,小学生,以游玩与活动为主,初中学生以活动体验为主,高中学生以体验与调整为主,不同阶段应当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今日我们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在学生中间,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引起我们班主任的重视。 (一)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 1、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或同学关系、对异性的看法、人际交往等方面。 2、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 学生在学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厌学、学习困难、学习障碍等方面。 3、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制力方面,也就是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缺乏一种良好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以至于产生的一些主观的体验也比较消极自我掌握能力低,以致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老师们,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X市的个案。 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她刚好面临着单位下岗的可能,有一天匆忙忙忙回到家里,扔下两包便利面,没有跟孩子说清,她就上班去了。因为社会压力,社会竞争,使这个妈妈没有更多时间跟她的孩子说更多的话。当然这个孩子缺乏一种自我修养,他不能够正确地看待他妈妈为什么今日给我留下两包便利面,缺乏他和他妈妈感情正确的评价,他误认为自己失去了母爱,再加上他没有很好的自我掌握自己,为了吃两包便利面这个小小的事情,酿成了一场大祸,他留下了遗书自杀! 当然这在我们生活中是极少极少的,我为什么要提出来?就是期望老师们要重视我们学生自我接纳,自我修养。 X市现14中的校长黄健中先生曾经在Y市办了一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热线电话,五年多时间,接收了6万多人次的热线电话。他把中学生热线电话分了分类,6万多人次的中学生打来电话过程中,大约42%多一点是属于人际关系的问题,27%多一点是学习的问题,这两项加在一起,大约70%,自我占20%左右多一点。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学生的心理健康哪里来,或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哪里来,我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1、外部社会因素 第一,是社会影响。因为社会上存在着唯经济主义,一切向钱看影响我们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其次是我们的学校,学校应当是培育学生、教育学生的场所,但有些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不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 再次是家庭因素的影响。有几种家庭值得我们留意。我觉得世界上最惨的是离婚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的离异,孩子们不能够适应现实,于是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种影响是长时期的,而不是短暂的;弱势群体的家庭的孩子会面对有这样和那样的压力;太有钱孩子家庭,可能会缺乏上进心。全部这些问题家庭给我们老师提出挑战,使我们老师,咱们的班主任面对着挑战,要去思索,如何依据这种客观的因素,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功课。 大众传媒和网络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今日大众媒体和网络不是宣传人们,教育人们,而往往在我们影视和其他作品中间出现拳头加枕头这样的现象,对孩子产生各种不良影响。 2、学生内部因素 学生内部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如小学生阶段是一个最协调的时期,小学学生他尽管智力或思维能力快速发展,但是总的说来,他们心理是开放的,可塑性很强。我们要留意的是小学三年级是品德发展,自主独立能力发展的开头;小学四年级是思维能力,智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到了中学阶段问题就比较多,所以为什么中学生心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要比小学生多呢?因为中学学生他处于一种过渡时期,从稚嫩的童年,到了走向成熟的青年期,他们是处于少年后期,青年初期,我们俗称为青少年时期。稚嫩,半稚嫩,半成熟,半独立,半依靠构成他们往往处于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再加上我们的同学,他们处于一种青春发育期,所以往往会产生这样和那样心情的剧烈变化的特点。所以我把中学时期叫做为动荡期,全部这些,是因为学生内部自身因素所引起,要引起我们当班主任的足够重视和留意。 四、心理健康的详细要求 最终我给老师们提出心理健康的详细的要求,我给大家提到18条的要求,这就是从正面上提,在学业方面如何保持我们同学心理健康,我叫他敬业,在人际关系上头,如何保持我们同学心理健康,我叫他乐群,在自我方面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我叫他为自我修养。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敬业) 在学习方面我对大家提心理健康的详细要求是: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2、从学习中获得满意感;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5、在学习中排解不必要的忧惧; 6、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乐群) 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要求: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能客观了解他人; 3、关心他人的要求; 4、诚意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 5、积极地沟通;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三)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自我修养) 在自我修养方面的心理健康要求: 1、擅长正确地评价自我; 2、通过别人来熟悉自己; 3、准时而正确地归因达到自我熟悉的目的;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5、依据自身实际状况确立理想水平; 6、具有自制力。 我想这六条,加六条的要求,仅供老师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参考,也为老师们制定健康心理测评工具的量表。 我们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老师有老师的做法,同学有同学的学习要求,再加上我们应用一些正确的测评工具,我们确定能够全面地提高我们学生的心理素养! 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材料第4篇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争论和游玩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里话,倾听别人的心声。 2、准时做好笔记、谈话记录。 二、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因此,学校、家长应当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培育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及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才能获得帮助。 四、从实用动身,教会学生一些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常用方法: 1、学会放松。要使学生知道紧急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留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调整放松。 2、与人谈心。使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喜欢写小练笔和日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没得到本人的允许,教师和家长要敬重孩子的隐私。 4、在学习文化学问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需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更好地培育多样的兴趣和爱好。 5、学会观看、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6、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作为班主任,要观看学生在校的状况,准时与家长沟通,做到防患于未然。专心观看孩子的性格是否开朗,是否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是否融恰,能不能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自觉性、是否强;学习欲望剧烈与否,面部表情愉悦不开心,精力是否充足,是否擅长交友不孤独等。来观看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努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使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工作;心情乐观、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能熟悉自我。 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教师,特殊是班主任,是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我们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状况,了解在家表现,针对状况制定心理个案。家长更应当主动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协作老师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 3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