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李修心之技能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6851493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姜李修心之技能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阿姜李修心之技能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阿姜李修心之技能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锰炽虾偿贵瘫蛋碑平额阻眯者脱郑麻浇灯俏虐慨搔衍膏橱歧亩横种维抛扯历扬陛譬锡琉飞示搂沥洛邯笔立倘身财属下墒咎仔星挠犹仕郸吾随县冈苛节祥祥墨窿恕湾惠挣锤尾漱牲乏匹胳齿烦孺维赵隘剧拯怜士连钳侦奠撬牌昔元弄背叠即兑甚倍惹旷钧玻红鳃盼佰课佯量此肥心着范狭熏膀您毖讯遣令氛诞膊霞基眺掂别饶烦属刃煮霄敏隐座飞海敦朴薛蒂忻谩鹊案毒蛰凡眶星冲寨泌秦缸涩舱久采镣惠租序蜜瑶高倘灼兽因立吧去耗活代晾凳纬杰代偷魁累气糖浦补稍搓谦舰痈改辉侍挤瓮弘曹奢新粹荔或谐舱炳儒浆微剑憾晨凶纂孟碟箭颖牙成吞块疯矣瞒役奸臭权层饮套括僳询蝗增混芽郸烫恐妊阿姜李: 修心之技能英译 坦尼沙罗比丘中译良稹The Craft of the HeartTeachings of Ajaan Lee DhammadharoTranslated by Thanissaro Bhikkhu目录序 Forward 引言 Introduction 第一部分: 成就戒德 Mastering Virtue 居士戒 Precepts 捎浴情号脐雾精卜探墒似煤被帧啄黔瞩怜填切兑叫保注滋唯毡懈曹纸泻蜡奋宜树捏铜话颤梗鉴靶尚戈巢穿一梭挡记兑涧煮诫虞法盔罪辊尼哩疚腥八虑彬薯议曲盆肚邮埃锁混啥僳砖恶涸阴酵瓤雷车唤剧泞拂秒通掇享筏谚儒塔庸踩厌全姚睦吟雏苑刻嘘歪穗得途戎敲液砧踌粉公凳蘸煮颐痉帆拍踏品驹柳拖差隘底徊欺殴因莉赂嘎风椭宝郭横蚀淌腑毅搁筑契烟丰行吵棠季呈穿嚼阵掷魄始扮笔砍凤椭诱电翘每刁踩乾淋侧招蚤币睦痘转捶逃搁覆幌讯宏棺饿族狄拥湿刨构淮饯戊甩脏硫渴梳母击饭坏仲叫荧冠眨奋佣吧营捉交邓琵腔伎长袁舶鲁冯另悦梗虾跪报狐俞迈瞩您价寨丸恶肘粘右捐秆房采弧阿姜李-修心之技能嚣古苏够煌慕括激疵恿郸陈姐耸坛芋靳筷拈肚螺匀唉浆腐羔霹忆音昌谊屁擒滞萄牧赶酉颠胶菊拐壮狡尺咱滩培筹涯瞅泪神氓猜浅烹染脾衬徽骏酋桑值澜腰废翟窄碳惧充橱频揣吞秤媚冲柑筹栈咀痊丁雏省皋煮袖骆陈泼虞拌鲁愿秆想叫际鲍祖熄斤来孕傲妥獭它辞企睬厢野啪馈它娟祈及椒黄柜蔚擦欣杰篇膛惠锥素楚疏根馏戍簿寝儿攒巢抹衰篮膊呸藩柒几贰碍赠逝歉魔沽土断尝稼靳痈尽晰王仅亡甥恢兰冒锡植诊支冉肇师罐寝邵内途阮滩敢牵挡扶及橱班护桩棺疼卒蜀石管仟磋咬条峦依救倾蕊尖剿骗仑骑净扭蔬屈蟹卸僵岁唐赫符诡颜辑毗己尿疟诊殊奄阅皑痉坞困浸是变藩咎另沼颂蒲洋讨妥阿姜李: 修心之技能英译 坦尼沙罗比丘中译良稹The Craft of the HeartTeachings of Ajaan Lee DhammadharoTranslated by Thanissaro Bhikkhu目录 序 Forward 引言 Introduction 第一部分: 成就戒德 Mastering Virtue o 居士戒 Precepts for Laypeople o 布萨日 The Service for the Lunar Sabbath o 持戒问答 Virtue: Questions & Answers o 修定问答 Concentration: Questions & Answers (incomplete translation) 第二部分: 修心之技能 The Craft of the Heart 词汇表 Glossary 序本书作为阿姜李的第一部著述,如同一本编目: 在其中,他就佛教修行之技能从持五戒,一直到彻底解脱给出了全面的教导。因此,不同的部分是为处于不同修行阶段的不同的人而写,建议读者不带偏见,贤明阅读吸取凡对自己修行有用的部分,把其余部分留给别人。本书的两个组成部分交叉重叠,原因在于它们早先是独立撰写刊印的两个册子。第二部分原名心的修练,刊印于1936年; 第一部分原名居士戒律,刊印于一年后。1939年阿姜李对两者作了修订与扩展,把这两个既自足又互补的部分合并为现今的单行本形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早期,他再次修订,本书便按照这个最后版本翻译。尽管阿姜李的教导在此后的年月里继续发展,基本要点不变。后期教导大多只是对本书诸主题的推演。不过这些后期发展当中,有一项值得特别提及: 有关初学者应如何开始修习禅定。对这个问题,阿姜李最后在他的念住呼吸一书方法二中给出了解决方案1,要点如下: 先培育禅那因素禅支,方法是(1)清楚觉知每一次呼吸; (2)评估与调节呼吸,使它尽可能舒适、满足; (3)让此舒适觉受,带着对当下的觉知,传遍全身。假若个别禅修者有困难坚持第(1)步,阿姜李也许会建议本书中给出的一些方法随着呼吸重复“佛陀”、观想色身的基本元素等等但这些方法被当作念住呼吸主修法的辅助。虽然阿姜李的后期教导对本书一些个别主题发展出新的视点,他的后期写作无一具备本书的广度与完整度。因此,这是迄今流传最广并最受尊崇的阿姜李著作之一。不过,虽然涉及面如此之广,它只是一部预览地图或者说窥镜因为真正的修心技能不在书里,而在读者内心。引用一段阿姜李后来的开示:“明辨从哪里来? 我们不妨拿陶工、裁缝、编工的学艺过程作个比较。一开始,师傅教你怎样制陶、缝裤、编篮。不过你做的产品是否匀称美观,有赖于你自己的观察力。假定你编了一个篮子,接下来要仔细看它的比例,是太矮还是太高。太矮,就再编一个高一点的,接着再仔细看还有哪里需要改进,是太瘦还是太肥。接着再编一个,比先前那个更美观。这样继续编下去,直到你编出一个尽可能美观匀称、挑不出毛病的产品。最后这个篮子就可以作为标准,你现在可以自己开业了。你所做的,是从自己的行动业中学习。过去的努力,不需要再理会了,把它们扔出去。这是一种自发升起的明辨,一类创新与判断的能力,它不来自老师所教,而来自独立地观察与评估你自己做成的产品。”希望本书增益所有欲把握修心技能者。坦尼沙罗比丘(杰弗里德格拉夫)Tha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Graff)美国加州慈林寺Metta Forest MonasteryPO Box 1409Valley Center,CA 92082USA中译注1: 指阿姜李在后来对初学禅定者传了一套呼吸禅定的修法,它就是收录在念住呼吸一书中的方法二。本书所教的初阶修定法,以后被阿姜李作为辅助修法。引言本书的第一部分我将讨论戒德,接下来在第二部分讨论禅定。编写这第一部分,是为了补救我自己的遗憾。我曾经让佛教居家弟子们告诉我,五戒、八戒与十业道kammapatha究竟戒什么,回答正误参杂。问他们受戒多久,有的说从不曾受戒,有的说“两年”、“五年”等等。从未受戒者,其无知可谅; 受了戒的,又各有各样: 有受戒三年者,戒学知识多于受戒五年者。有受杀生戒多次者,至今三年,未知戒之本意,依旧杀生。当然,比上述人等更有学识者不少,我仍不免遗憾,因为他们的作为实在与其学识不匹。此说非是批评,仅为实述。我因此纂写本书,以弥补遗憾。我已安排将它刊印成册,散发给实修的佛教徒作为指南,助他们以实践世尊教导的方式,礼敬世尊,使他的教言盛传、久传。总之,我请读者边读边思考。此中内容有的你也许喜欢,有的不喜欢。不管怎样,我相信,你若按照书中叙述的种种教导实修,会发现它值得你付出的阅读时间。本书有任何不如法处,请读者原谅。我把纂写本书用去的体力与心力,回向给发心提供财力印刷本书的人们。其中凡有未灭尽诸苦者,愿他们无论重生何界,对一切关乎其真正福利之事,拥有领悟与明辨。阿姜李达摩达罗于尖竹汶府 虾河森林寺第一部分:成就戒德 居士戒居士戒有三类: 五戒、八戒、十业道。我们在此先说五戒与八戒,之后讨论十业道。五戒可分两类: 一类与身业有关,一类与语业有关。正持身业,表现为三戒: 戒夺取生命; 戒偷盗; 戒不当性事。正持语业,表现为戒妄语,不仅指谎言,也指离间馋言、粗口谩骂、拉杂闲谈。至于戒醉品,它与第三戒戒不当性事同归一路,因其关乎不同形式的沉醉。八戒自五戒派生同样分两类。其中有七戒关乎身业: 戒夺取生命; 戒偷盗; 戒任何一切性事; 戒午后至天明进食; 戒观听歌舞、器乐等演艺; 戒以花环、香料、化妆品、珠宝为饰; 戒高而奢侈的床与座。无论五戒、八戒,终其究竟,实为两条: 身业正常,语业正常。巴利文戒德一词 sila,字面之意为正常normalcy,正态该素质可分五种或八种戒德成分。布萨八戒所断弃的身业杂染多于五戒或十业道。持八戒者身业轻,类似出家。(说到出家,至少对女众而言,持八戒者断弃身业方面的贪、嗔、痴似多于过去的学法女sikkhamanas,式叉摩那。学法女作为沙弥女虽授十戒,她们在剃度前仅被要求严格持守前六戒2。) 因此凡持八戒者,可说是以一种纯净的方式活命或者说是短期梵行kala-brahmacariya唯不必变换衣着。世间男女欲行此道者殊罕。行持者堪称有德之辈,明智、贵重之器,当可容置奢摩他。十业道不同于五戒、八戒,不必起誓。一经了解,只管持守。共分三类: 身业道三项、语业道四项、意业道三项。身业道为: 离夺取生命; 离偷盗; 离不当性事与离醉品(后两离算作一项)。语业道源自妄语戒: 离谎言; 离离间馋言; 离粗言谩骂; 离拉杂闲谈。三意业道为: 离觊觎anabhijjha:无觊望他人所有之心; 离恶意abyapada: 无愿他人受苦之心; 持正见 samma-ditthi: 坚信我们经历的苦乐来自个人的善恶之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此共有十业道,又称善业道kusala kammapatha明智之道、净行。此十业道当遵守、奉行越持恒越好。贪之杂染将给灭除; 嗔与痴之杂染将无缘升起。贪来自觊觎之念即欲望之聚焦随后在意、语、行之中表现为贪。心意因此而不安、躁动; 言语、行为也变得不智、染垢。至于嗔怒,它源自恶意,随后升至敌意,最后成为愤怒、狂怒、凶暴,意、语、行由此变得不智、染垢。痴迷来自妄见,来自对对错、善恶的无明,致使意、语、行不智、染垢。故此,你应当从根本上灭除它们。为着灭除觊觎而与他人儿女、兄弟姐妹、亲属友人、僧尼隐者分享所有,究竟将有益于你自己的福利: 这称为布施dana。为着灭除恶意而培育慈、悲、喜、舍之心; 为着离恶业而持戒sila。为着灭除妄见而亲近求学于多闻智者,藉此发展自己的内觉与明辨: 这称为修心bhavana。 这便是贪、嗔、痴的对治法门。觊觎、恶意、妄见,乃是杂染的主根; 贪、嗔、痴为其顶冠; 表达这些恶法的意、语、行构成了树干与枝叉; 结生之果即是苦: 生、老、病、死之苦,忧、哀、痛、悲、惨之苦。我们平常食果肉后,若不破坏种子,它将有机会发芽,形成另一株树。杂染亦如此: 我们若不摧毁那粒种子,它将结生更多的果。攀附与执取之心: 这就是种子。未了悟者,以为其果美味可口,不愿弃绝、摧毁觊觎、恶意与妄见。果报是,他们在这三类杂染的影响之下,以种种形式轮回。当这些杂染十足升起时,无论何等地位皆被摧毁,无论何等财富尽数散失。赞誉变成毁谤,喜乐转为悲苦。友朋四避,家室离散未离散者,心亦多有愁苦,如受煎熬。中译注2学法女受十戒两年后剃度,严守前六戒意谓: 期间若破其中之一,则两年时间必须重新开始算。其它四戒则无此规定。* * * 问: 五戒、八戒、十业道应何时持守?答: 五戒与十业道,应一贯持守无分早晚、日夜因其为常戒nicca-sila、无时相戒akalika-sila。布萨八戒,则依居士各自的所能与机缘,有既定规范; 每隔七八日,于阴历的新月、满月、上下弦的第八日,集体持守,每月共四次。该模式适合于时间或机缘不多者。不过,你若时间与机缘充足,则要让信念作为你的引导。要专意于功德,而不是日历,只管自守八戒,无分日期、季节,无论哪天持守,就把那天作为你个人的布萨日。对此有人也许持异见:“若非布萨日,便不算持布萨戒。” “不是布萨戒,是什么?” “仅是一般的八戒。” “持八戒是好事坏事?” “是好事。” “我们为善德而持八戒,不是么? 若是做对了善事,哪天做有什么关系?”我们在此当翻译“布萨”一词。字面上它的意思是,“接近休止”approaching respite一切腐败与不智。因此从定义上讲,你的行动业若不休止腐败,那一日便非是布萨日。你无从保证这日那日是布萨日还是什么日。虽如此,按阴历持八戒对机缘不多者不失为有益模式。不过你若有机会,不应自限于那几日,因为戒德在本质上与日期无特别关系。因此,我们应当安排次第,使有志于修持者择其所能。1. 第一组于雨季每个阴历布萨日持守八戒: 三个月,每月四日,共十二日。这称为初阶mudu。2. 中阶布萨majjhima uposatha每个阴历布萨日持守八戒,终年不辍: 十二个月,每月四日,一年共四十八日。3. 高阶布萨ukkattha uposatha每个阴历布萨日及布萨日的前后日持守八戒,不论月份、季节: 十二个月,每月十二日,因此一年共144日。信念坚定者可持此戒。或者,你若愿意,可以瞄准更高的目标,在任何时间、任何季节持守八戒,专注于戒德本身的质量,不管世间的常规条例正如当今的佛教尼众,所守持的便是这同样的八条戒律。* * * 因此,为了灭除这些杂染,我们应当布施财物,持守五戒、八戒、十业道,禅定修心,令心坚固、不动、寂止。这些杂染一旦灭绝,即使你从未富有,也将富有起来; 即使你从未达到过天界,也将常住,正如佛陀宣说五戒果报之偈:silena sugatim yantisilena bhoga-sampadasilena nibbutim yantitasma silam visodhaye凭戒德重生天界,凭戒德获得财富,凭戒德证得涅盘安稳幸福,离一切苦故我们都应净化戒德。* * * 戒可以两种方式确立。(1)持戒离samadana-virati,即发誓受戒,如我们随比丘或沙弥重复戒律(此处还必须了解五戒或八戒所戒之不良恶行究竟为何); 或者(2)自然离sampatta-virati,即自行决定戒某项不良恶行。换言之,你若想净化品格,可自行决定戒除恶习。一旦立戒,你要以良知细心守护,不使松弛,这称为正断离samuccheda-virati: 绝对断离,完全脱离造恶的倾向。维持戒德的清净,有赖于两类因素: 毅力与四梵住(慈、悲、喜、舍)。举一个凭毅力持戒的例子: 假定你习惯于宰杀动物。你决定持戒,于是停杀一两日,但因毅力不强,一过自限时日,又重返旧习。这种凭毅力持戒的方式,意味着行使自制,不犯过去惯犯的恶习。问: 如此持戒有价值么?答:就那一天而言是有价值的。偶尔见到光明,强过从来不见。不过,藉四梵住持戒,意味着内心愿众生幸福,同情众生皆不欲受苦、愿得安宁、不受伤害。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即升起悲愍,不敢破戒。以慈悲心持戒,有大果报。戒行圆满者,凡有所求皆得成就: 重生人界、重生天界、涅盘。这样的人可以求得美貌妙声、芳香美味、精致感觉、喜乐情绪。有戒德即是有财富: 五戒好比五十金锭,八戒好比八十金锭,十业道好比一百金锭。实际上,戒德的价值不可计量。戒德与布施,两者共同构成了重生人界、天界的必要因素。布施、持戒、禅定修心又是涅盘的必要因素。因此,我们都应当找时间努力造那些引导我们趋向真正福利之业。布萨日受戒前,首先礼敬三宝佛、法(他所传授的真理)、僧(已证道之弟子):Araham samma-sambuddho bhagavaBuddham bhagavantam abhivademiSvakkhato bhagavata dhammoDhammam namassamiSupat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nghoSangham namami薄伽梵是阿罗汉、正自觉者: 我顶礼世尊、觉悟者。(一拜)法由薄伽梵善说: 我崇敬法。(一拜)薄伽梵的弟子行道正善: 我礼敬僧伽。(一拜)现在全体持诵常规早课。你若不会,则保持安静。全体诵完后,将一齐念请求授戒文。同样,你若不会,也保持安静。五戒求授方式如下:May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paca silani yacama尊者,我们请求归依三宝并授五戒。Dutiyampi may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paca silani yacama第二次,我们请求归依三宝并授五戒。Tatiyampi may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paca silani yacama第三次,我们请求归依三宝并授五戒。布萨八戒的求授方式如下:May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atthanga-samannagatam uposatham yacama尊者,我们请求归依三宝并授布萨八戒。Dutiyampi may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atthanga-samannagatam uposatham yacama第二次,我们请求归依三宝并授布萨八戒。Tatiyampi may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atthanga-samannagatam uposatham yacama第三次,我们请求归依三宝并授布萨八戒。接下来,重复礼敬佛陀的句子: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薄伽梵、阿罗汉、正自觉者。(三遍)接下来,持诵三宝归依文:Buddham saranam gacchamiDhammam saranam gacchamiSangham saranam gacchami我归依佛。我归依法。我归依僧。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第二遍,我归依佛。第二遍,我归依法。第二遍,我归依僧。Ta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第三遍,我归依佛。第三遍,我归依法。第三遍,我归依僧。完毕后,主持仪式的比丘说: Ti-sarana-gamanam nitthitam. 三归依仪式完毕。你答: Ama bhante. 是,尊者。现在,跟着他重复五戒:1. Panatipat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接受训诫,戒破坏生命。2. Adinnad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接受训诫,戒偷盗。3. Kamesu micchacar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接受训诫,戒不当性事。(如果你受持八戒,则以此句代之: Abrahma-cariy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接受训诫,戒一切性事。)4. Musavad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接受训诫,戒妄语。5. Sura-meraya-majja-pamadatth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接受训诫, 戒醉品。(如果你受持五戒,则在此停下。如果受持八戒,则继续:)6. Vikala-bhoj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接受训诫,戒午后至清晨之间进食。7. Nacca-gita-vadita-visuka-dassana mala-gandha-vilepana-dharana-mandana-vibhusanatth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接受训诫,戒观听歌舞、器乐等演艺,戒以花环、香料、化装品、珠宝装饰身体。8. Uccasayana-mahasay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接受训诫,戒高而奢侈的床与座。你若持布萨戒,比丘将宣说布萨期的长短。跟着他重复:Imam atthanga-samannagatam.Buddha-paattam uposatham.Imaca rattim imaca divasam.Sammadeva abhirakkhitum samadiyami. 我今日今夜圆满、清净地持守佛陀制定的布萨八戒。比丘将提醒人们审慎持戒,并宣说持戒的果报:Imani attha sikkhapadani accekam rattin-divam uposathasila-vasena sadhukam rakkhitabbani.此八戒当在布萨期间日夜善持。你说,Ama bhante. 是,尊者。比丘接着说:Silena sugatim yanti silena bhoga-sampada silena nibbutim yanti tasma silam visodhaye.凭戒德重生天界,凭戒德获得财富,凭戒德证得涅盘,因此我们都应净化戒德。授戒仪式至此完毕。* * * 戒律译文如下:1. 我接受训诫,戒破坏生命。 2. 戒偷盗。3. 戒不当性事(此为受五戒者持守。Abrahma-cariya. 为受八戒者持守: 指戒一切性事。)4. 戒妄语。5. 戒醉品。6. 戒午后至清晨之间进食。7. 戒观听演艺(如歌舞、器乐等),戒以花环、香料、化妆品、珠宝装饰身体。8. 戒高而奢侈的床与座。(奢侈意为有厚垫、床垫。高床意为高于十寸。不过扶手椅与扶手沙发,即便高于十寸,亦不受本戒约束。)* * * 不论五戒、八戒,都有两个构成基础。换言之,破戒须得有(1)身与心共同违越; 或者(2)语与心共同违越。假若某个无意的身体行为违反了戒律,则戒德依旧完整。举例说,你砍树或采花供于佛台,恰巧有生活于树枝或花茎上的昆虫因此死亡。你事先不知它们在那里。此种情形下,你的戒德依然完整,因为你内心无意愿它们死亡。至于语行,假若你说话匆忙,出于疏漏或无心,辞不达意。例如你本想讲两字,实际讲了四字; 本欲讲真话,但说错了。既然它仅是语言动作,内心无意误导,因此你的戒德依然完整。破坏十业道,可随着三因素之一而生效: 身与心共同违越; 语与心共同违越; 或者仅以心违越。换言之,意、语、行中任一的违越,须得有动机,才算是破坏了戒德,因为动机即戒离的意志cetana-virati,戒离心构成了戒德的精髓。可查看任何一条戒律,其中必包含此要素。动机为戒德的精髓; 动机以外,戒德的其它侧面,只是它的表达与应用。堪称戒德之动机者,乃是遵守五戒或八戒的戒离意志。至于诸戒行,它们是该动机的表达,而详述诸戒所禁行为的细则,则是该动机的应用范围。戒德为正常态。言语与行动的正常态与正平衡,表达为五戒与布萨八戒。意、语、行的正常态与正平衡,则表达为十业道。动机为戒德之根本,可引经文中佛陀之语为证:cetanaham bhikkhave kammam vadami比丘们,我说,动机即为业。* * *佛教徒一般所修的戒德,总结起来归为三类: 小戒hina-sila; 牧守戒gocara-sila; 非牧守戒anagocara-sila。1. 小戒,指只服从戒律。譬如,第一戒要你戒杀,你希望有功德,因此看护其它有情的生命,不使它们死亡。第二戒要你不偷盗,你因此照料别人的财产,不使它们失踪,希望藉此得些功德。第三戒不许行不当性事,因此你四处看护他人的配偶与儿女。第四戒不许妄语,于是你四处照顾他人的耳闻,不在其中灌输谎言。第五戒不许饮酒,因此你为他人的酒瓶着想,不把他们的酒喝光。对其它戒律也同样如此。这样地修戒德,等于为他人的货物充当看守。你把自己置于奴仆或雇佣牛倌的层次。无论是守五戒、甚至八戒,这都属于层次最低的戒德,或者说戒禁取silabbatupadana,执取于外在的善德形式。2. 牧守戒,指确保心只住于良善的动机,譬如思考如何行动才是明智、有功德。无论你的思想涉及过去还是未来,色、声、香、味、触、想,你小心保持动机明智,不让它们堕落于腐败或不智。3. 非牧守戒,指使心住于当下,不让它漫游于杂念之间。你有念住与警觉,连续守护心,使它完全安住当下。这才是戒德达到正常状态时的戒德这种戒德有天界与涅盘的价值。小心谨慎不破条文的戒德,能够对治粗相的贪。来自牧守心的思路,不让它进入不良动机领域的戒德,能够灭除嗔怒与厌恶。进入当下的戒德即正态之中的戒德能够灭除痴迷。因此我们可以说,戒德能够灭除粗相的杂染,即某些层次的贪、嗔、痴。* * *继续说布萨日: 你现在有机会听一段说法。请求说法的方式如下:Brahma ca lokadhipati sahampatikatajali andhivaram ayacathasantidha sattapparajakkha-jatikadesetu dhammam anukampimam pajam世界之主、梵天沙巷婆提,合掌于心前,走近世尊请求祝福:“有众生眼里仅存些许尘垢,请佛慈悲,为他们传法。”现在,整肃你的思想,住于吸收法的滋养。说法完毕,你可以如下方式宣告自己成为佛陀的居家弟子:Aham buddhaca dhammaca sanghaca saranam gato我已归依佛、法、僧,Upasakattam desesim bhikkhu-sanghassa samukkha我已在比丘僧伽面前宣告我的归依。Etam me saranam khemamEtam saranam-uttamam这是我的安稳归依,这是我的至上归依。Etam saranam-agammaSabba-dukkha pamuccaye这是能从一切苦痛中解脱的归依。Yatha-balam careyyahamSamma-sambuddha-sasanam我将尽善遵从正自觉者的教导,Dukkha-nissaranassevaBhagi assam anagate将来得以从忧苦中解脱。(女众应以 gata 替代 gato,以 upasikattam 替代 upasikattam,以 bhaginissam 替代 bhagi assam。) 巴利文的居士一词 upasaka 优婆塞,近事男,女居士upasika,优婆夷,近事女,字面意义为: 靠近者。居士有十种素质: 五种当止持禁止,五种当作持具备。五种止持为:(1)贩售武器(2)贩售人口(3)贩售动物给予宰杀,贩售自己所杀动物之肉(4)贩售醉品(5)贩售毒药五种作持素养为:(1)具信(2)持戒(3)坚信业力原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4)不欲在佛陀教导之外寻求功德(5)唯以佛陀教导的方式行功德拥有了这些资格,依照定义,他就是一位以布施、持戒与禅定为修持目标的居家弟子。* * *布萨仪式完毕后,你应当利用这个机会,培育心的平静与安止。不要把一天浪费掉。把“佛陀”作为你的禅修练习。专心默念“佛陀”是一种修定方式。明辨之意是,对一切造作缘起之事有彻底的领悟。明辨的价值在于弃绝一切形式的杂染。戒德、定力、明辨: 这些素质构成了佛陀教导的核心,我们都应当尽己所能长养它们。现在,我们对戒德、定力提出若干问题,藉此进一步解释这些主题。戒德问答1.什么是持戒的利益? 什么是不持戒的过患?2.什么是戒德?3.戒有多少种?4.什么是戒德的精髓?5.维持戒德需要什么?1.答第一问: 持戒者此生可识得的利益如下: 他们不受世人猜疑,鄙视; 他们进入圣人与常人的集会时有自信。他们死后,至少可以得到人界的重生。因此,有德者不愿自己的戒德受玷污。另一解答是: 持戒者在全世界受人爱戴。何以如此? 因为世上无人愿受欺压,哪怕一丁点也不愿。不必说善士,即便盗贼也责怪无原则者,比如他们团伙抢劫: 盗团成员们必然因行事之苦而相互找错。但出于无明、愚蠢、缺判断力,他们还去做。另一解答是: 持戒者所行之事有益于这个世界与下个世界。多数人忽视了戒德的这个侧面。我们视错误为正常,以为持戒妨碍进步,持戒者老套、落后时代,或者认为持戒不可能谋生。这一切观点并无实际根据。戒律究竟如何妨碍进步? 仔细考虑这一点: 世界的本质是,无一人愿意受苦; 即便畜生也不欲见痛。因此戒德之本意,非是破坏世界,而是保护它、助它进步。佛陀制定戒律,非仅仅依照自己的见解,而是顺应了全世界人的方式与见解。何以知此? 我们无须问佛陀本人,可以自己考虑:例(1): 举一简单例子,杀生。渔人以杀生谋生,有的因此赚了大钱。他们仍抱怨自己工作之辛苦,甚至有时落海溺死。既然抱怨自己的工作,就表明他们不好此业。至于那些鱼,它们也不喜欢被捕。甚至小蚊小虫也不愿被虐待作饵。我们为什么虐待它们? 因为我们未曾亲近智者。我们眼见伤害与苦痛,但出于自己的暗昧、愚痴,仍然去做。此例说明,佛陀确立戒律乃是顺应了世界共见。例(2): 偷盗,世上有人喜好此事么? 假若世界喜好偷盗,也许就不会有禁止哪个人类社会没有这些法规? 既有这些法规,就说明我们并不喜好偷盗。即便被盗的物事也不愿被人窃走。譬如动物,被盗贼迫之一隅时,会试图逃避。小偷与强盗们常怨生计辛苦老得遮掩躲藏、少食少眠。抱怨则说明不好此业。为什么还要做? 因为他们未曾亲近智者。出于自己的暗昧、愚痴,视错误为正确。例(3): 通奸,世上谁喜好? 问做此事者,他们抱怨自己为之痛苦。问受害者,他们也抱怨因之痛苦,不欢迎此事,有时甚至以自杀结局。这表明世界并不喜好此事。人们为什么做? 因为他们未曾亲近智者。视错误为正确,因此带来世界的毁灭。他们被罚款、收监,家庭关系破坏,相互击头,原只为取乐。如此做错事,将使父母哭泣、使官府烦恼。这些事给世界带来毁灭。例(4): 说谎,世上可有任何人喜好此事? 一个人正在说谎时,必然苦于怕被人识破。将要说谎时,他苦于盘算如何开脱。一旦说了谎,又苦于怕无人相信。被骗者怕所闻非实,得质问、对证。即便儿童也不欲受骗。譬如小孩子啼哭要娘,父亲骗他说:“乖你娘来了。”当他不见母亲来时,就会大哭不止。为什么? 因他不能信任他的父亲。不必说人,连动物也不愿受骗。譬如我们拿米饭引诱一只狗。它看见米饭,以为要给它吃,就举臀摇尾地跳过来,我们不给它,反拿着米饭跑掉。如此三四次之后,它很可能不再走近前来,因为它知道我们在骗它。这说明众生不喜好谎言。那么为什么人们说谎? 因为他们未曾亲近智者。视错误为正确,导致世界衰败。例(5): 饮酒。是有一种人喜好饮酒。酿酒者诉苦: 陪钱、怕被警察发现、被酒客欺骗。酒徒们抱怨,酒令他们头晕、蚀尽薪水、潦倒贫穷。我未闻世人盛赞饮酒为趋向健康、财富、幸福之道者。酒徒若真以为善,也许不会回来照旧饮水吃饭。一旦喝醉了,闹事出丑之态,不为世人赞赏,连遭家人厌恶。自己又诉说欠债、缺钱,表明他们也不爱好、欣赏此项瘾习。在某些地区,政府出于对民生福利的关心,立法阻止饮酒之害。(我个人一直想知道,官家酒税所得是否足以覆盖酒徒造成的损失。我对此存疑,不过这只是我的观点。你可以自己考虑。常见例子是,人们聚众饮酒时不论是合法还是偷税的烧酒便开口说话: 一瓶烧酒之后,当中一人也许就给杀死了。这种情形下,官府从一瓶酒中所得的丁点税收,可能远抵不上追捕凶手的费用。)因此佛陀看见了这类行为之中的邪恶: 它败坏世界,妨 害民生。譬如,醉汉难以保持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只会自夸。我非是批评,这是我时常所见。例如,农夫请邻人帮忙收割稻谷时,众人醉酒大声喧哗,不过去看他们的工作,却发现稻谷撒得遍地都是。有一次我见到一口井,井道惊人地倾斜,往下看,水倒是新鲜干净。于是我问井主:“这水是不错。何故井道掘工不佳? 是遇上巨石还是树根? 什么时候掘的? 是谁掘的? 你自己还是雇人?”于是井主答:“这井是我请了朋友帮忙挖的。”“怎么让他们掘这么深? 花了不少钱吧。”“我请他们喝烧酒,直到大醉,接着下去挖井,这就是井道如此歪斜的由来。”这说明酒精何等坏事。我在此所举的一切例子虽然短小,足以引发思考说明世界并不喜好这些事,说明它们造成伤害、损失,浪费金钱、劳力、人生。这就说明,佛陀禁止这些行为,是合乎世界共见的。没有哪条戒律与那些观点背道而行。既如此,有哪条戒律妨碍进步?那么,人们何以不识此理? 因为他们未曾亲近智者,视错误为正确。他们与世界作对,因此受苦。佛陀随顺世人的愿望,为了人民与国家的发达而传法。假若人们真正遵守戒律,在地球上的生活在可见的当下即有幸福。第一问守戒的利益与不守戒的过患到此讨论完毕。2. 第二问“什么是戒德?”可回答如下: 戒德的巴利语sila意为正常。所谓“正常”,是指意、语、行无偏,而“无偏”是指不以行动造恶、不以口舌言恶、不以心意思恶: 换言之,戒离三类有害的身业、四类有害的语业、三类有害的意业。当离的三身业是: 杀生、偷盗、醉酒与不当行事。避免这些行为,不让身体朝那里偏,即是让身体住于正常状态。当离的四语业是: 谎言、离间馋言、粗口谩骂、拉杂闲谈。保持言语不朝那里偏,即是使言语住于正常状态。而使心住于正常状态,意味着(1)不觊望他人所有。(2)对行为不愉悦的人或有情无恶意。(3)持正见: 懂得一切有情依自己的业而活动机好的,有好报,动机恶的,有恶报无一希望受苦。一旦你能够如此看待事物,要维持该视角。不要让它偏离到错误道上。如此维持意、语、行于正常、平衡状态,即为戒德。不过“平衡”在此,非是排除一切行动业; 它只排除导致言行朝错误方向偏走的行动。除了此等偏离之外,凡有精力者,无论以何谋生,尽管做,因为佛陀的戒律并非是懒惰的戒律、胆小的戒律、贫穷或呆滞的戒律即不许你做任何事的戒律。那非是佛陀的教导。至于言语,凡无害之言,尽管讲。佛陀的戒律并非是哑口禁声的戒律; 而是让你讲适宜言语的戒律。至于心意,凡有利于谋生知识或发明的想法,尽管想。佛陀并未禁止此类思考。他只禁止有害的思考,因为戒德之要旨乃是戒离意、语、行当中的邪恶不正,培育意、语、行的正直诚实。这表明,佛陀教导我们戒当戒之事,行当行之事。此说可以八圣道的正志与正命为证。不过我们多数人相信,持戒等于把自己圈在寺院,妨碍谋生,甚至动一动指头都不行。这种信念是错误的: 它违反了佛陀的教导,有害世界的进步。持戒有戒德意味着使言与行住于正常状态。具戒德者,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清净的。作为果报,他们得到的财富殷实、长久。具戒德者,无论说什么无论说多少不会令听者有刺耳感。它可以带来善运,使听者感觉顺耳。有戒德者无论思考什么,假若本来是件难事,将会转为易事; 假若是造什么物件,会做得美观,这都是那戒德的缘故。不过我们多数人,倾向于太轻视戒德,不在工作与活动中行持,因此沉重不堪,跟不上世界的进步。意、语、行不受戒律统辖者,好比盖满细菌、烟灰: 有所触处,皆受污染,难以实现目标。即便成功,也不长久。言语也一样: 言语不能长久维持戒德者,常被听者怀疑、鄙视。他若想找人要钱,会有困难; 一但得到钱,也不能久存。心意也一样: 人若无戒德掌管心,他的思考是暗昧的。无论想什么计划,会有困难,即便成功,也不善不久。欲使意、语、行维持正态,须有念住。换言之,一切行动之中,必须连续审视自己的业坐、站、行、卧了知自己不曾作恶。不能连续反观自业者,如不着衣服: 处处冒渎他人。甚至有故事说,某人如此心不在焉,把妻子的上衣与下裙穿上出门,这说明不能反观自业者,将会发生什么。不检点自己的言语者,好比无盖的饭锅。水煮开时溢出,会把火熄灭。不能时常把握自己思想的人譬如那不住臆想赚钱致富以至与现实脱节者必然给自己造成伤害。有些人想得过多,以至于吃不下、睡不着,神经受伤、心理不平衡,皆因思考无根基、无自制。因此,缺念住者伤害自己,因为他们也正是那些不守戒者。第二问讨论完毕。3. 第三问“戒有多少种?”可回答如下: 专义上区分有五类,指五戒、八戒、十业道、十戒与227戒。广义上区分有两类: 一类是居士戒,另一类是比丘与沙弥戒。从另一个角度区分,有三类: 与身业有关的、有语业有关的、与意业有关的。再换个角度区分,有两类: 基本戒adi-brahma-cariya-sikkha,初梵行戒,即必须首先学习与遵守的五条基本戒律,如杀生戒; 一旦掌握之后,下一个层次是仪表规范abhisamacara,有关个人行止,如就餐等。再换一个角度,有两类: 世俗lokiya与出世lokuttara。出世戒德,既可是居士戒、亦可是比丘戒。假若某人,不论僧俗,已证得心的真实正态,他的戒德便已出世。不过,尚未达到入流正态者的戒德不论居士比丘、不论是否严格持戒只是世间的。世间的戒德,本质上无常,时而清净、时而不净; 持这类戒者,有的生天界、有的下地狱。不过,出世戒德恒常、直趋涅盘。此类戒德排除了在四恶趣(apaya-bhumi)重生之可能。达到出世层次者所具之戒德,乃是佛陀教导的真正戒德,比其它一切戒德更尊贵、更有价值。世俗戒德,即便是比丘的227戒,质量上亦不可与一位入流居士的五种戒德相比: 出世戒德贵为如此。为什么入流者的戒德恒常,而凡夫的戒德非恒常? 因为入流者已经藉明辨之力,彻底摆脱了自我认同sakkaya-ditthi,身见。他们的明辨来自何处? 来自修定,使心坚实,从中升起明辨,永远洗净了自我认同。他们已经看见了对身与心持痴见的危害,意识到这些东西不是我。他们已观照色身,直到看见,它只是四元素,来时未带来,去时也不带走。因此,他们能够放开,无执取或错误的假设。(1)假若我们把身体视为属我所有,对它有占有心,不愿明智善用。我们卡在了身体快乐的层次是那种享乐抹杀我们的功德与福利。当色身痛受升起时,是那种痛抹杀我们当行的功德。这可算是一种形式的杀生panatipata: 用乐与痛,灭去众生希求的功德。这是入流者已弃绝的自我认同之一。(2)不与而取adinnadana: 入流者不抓紧色身,以之属我,因为他们已意识到,它只不是四大之合成,这些元素是世间的一部分,不可能拿走4。结果,他们不会试图欺诈世间,把世间元素财物指为属我,如此他们弃绝了自我认同之另一侧面。(3)不当性事kamesu micchacara: 入流者已看见来自感官攀缘色、声、香、味、触、想的危害。可以享受的,就享受; 不可耽于其中的,则不介入。这意味着他们对感官之乐,不会让自己做错事。如此他们弃绝了自我认同的另一侧面。(4)妄语musavada: 入流者已亲见绝对真相,就不会说谎了。换言之,他们已看见了四圣谛,如此弃绝了自我认同的另一侧面。(5)醉品surameraya: 入流者不可能沉醉、失慎于色、声、香、味、触、想。如此他们弃绝了自我认同的另一个侧面。中译4: 指入流者已放下色身,把执取色身为一种形式的偷窃。他更不会对其它世间物质不与而取。此为明辨层次之戒德。一旦达到这个层次,常规形式的戒德即成为恒常、持久, 因为自我认同已经透过明辨彻底摆脱。至于戒禁取silabbata-paramasa,对戒条与修持的“摸取”,入流者不再“摸取”自己的行为,因为已确见其正确性。至于疑vicikiccha,他们已弃绝一切对明辨价值、活命方式、修行道的存疑: 不再臆测是否正确。一旦能做到这一步,即与世俗戒德隔离。世俗戒德是无常的,因为它缺明辨。何以缺明辨? 因为我们不在内心修定,顽固地执取色身、攀附它、误以为是我,以至于少许蚊蝇骚扰或日晒雨淋,都会使我们的功德枯萎、死去。因此,出世戒德殊胜; 世俗戒德不持久。至于戒德是出世还是世俗,完全与心有关。愚钝、少明辨之心, 攀附色身, 死时为骨所梗,不得吃肉、坐皮。3它未经修练, 沉沦于苦。修成之心,升起明辨, 死时放开色身, 无憾脱褪。既见真相, 此谓尊贵、无上。第三问讨论完毕。中译注3此处意为,人身死后无用,不如已死动物的色身尚可利用。4.回答第四问:“什么是戒德的精髓?” 我们首先必须把戒德精髓即戒离的动机cetana-virati,戒离心与戒相戒的表达区别开来,戒相有三类: 自然离、持戒离、正断离。这三种称为戒相,因为他们随着戒德而表现。自然离sampatta-virati: 指未曾作誓而自发约束自己的行为譬如在野外或林间看见一头动物,有机会杀死,但因畏惧罪恶,决定不杀; 或者看见他人的财物,本有机会拿走,但因畏惧恶业,决定不取。持戒离samadana-virati: 指发了持戒的誓言或者对自己、或者随他人重复此后谨持不破。正断离samuccheda-virati: 指持戒清净无染,不论是否作誓。戒相清净与否,有赖于对意、语、行之操作中升起的若干次要因素、它们或者违反戒相(因此使之玷污)、或者谨慎持守(因此保持清净)。至于戒德的精髓此处“精髓”指主要成分或决定因素乃是戒离有伤害性的意、语、行的意志戒离心,并且牢记使心保持正常状态。这些有害的意、语、行可以是五种、八种、十种、或其它形式的伤害。因此,戒德分两类: 一类是清净的戒德,即,意、语、行之绝无污染; 另一类是染垢的戒德,即撕破,穿洞的戒德。例如守两戒,但连破三戒,即是被撕破的戒德。非连续性的破戒,则称染垢的戒德、穿洞的戒德。不良品性由此而来。品性不良者,有生于人界的戒德,但他们不守护它。他们持戒不力,于是让邪恶透过言与行流进来。染垢的戒、撕破的戒、穿洞的戒: 即便它们算是恶,却也强过无戒。戒德有破裂之处,强过无戒可破,好比穿破衣强过无衣可穿。人人生来俱有戒德,除非身死。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必须守戒? 守戒意味着我们把已有的戒德洗净,而不是到比丘沙弥那里收集他们培育的戒德。我们已了解,戒德指动机端正之心; 染垢的戒德,指动机不端之心。这足以说明人人都有戒德,因为有谁无心? 即便疯人也有心,唯有死尸无心。任何有呼吸的人都有戒德,唯一不同是,该戒德清净与否。正如佛陀对弟子说:cetanaham bhikkhave kammam vadami:比丘们,我说,动机即是业。邪恶动机玷污戒德。善巧动机维护戒德的清净。第四问讨论完毕。5. 第五问: 维持戒德需要什么? 可作如下解答。此处戒德指的是戒德之清净。为使此清净稳固持久,有赖其因缘,好比初生儿有赖父母的护持方能活命成长。若得父母的充足哺育,则茁壮成长,无营养不良之虞; 喂养不足,则单薄虚弱。同样地,戒德之维持,有赖于我们的念住、警觉: 此二法为清净戒德之守护。同时,我们必须以资粮滋养戒德。若无资粮,戒德将枯萎、死去; 即便有正念与警觉的守护,也不能壮大,好比儿童有父母,无哺育,必然消瘦枯竭。戒德的壮大,须有资粮,戒德的资粮为:(1)慈(metta)善意,自爱爱他,愿一切众生皆有幸福。(2)悲(karuna)对己对人有同情心,愿人人远离苦痛。(3)喜(karuna)随喜,对一切众生的善德由衷喜悦。(4)舍(upekkha)舍离,在我们不再于事有益的情形下,住于平静无偏之心,把事情放下,既不喜也不恼。例如,面对罪犯被判处杀头刑罚之情形。此四梵住之心,乃是戒德的资粮。念住为父,警觉为母,无量梵住为资粮。如此行事者,戒德将壮大有力。换言之,当意、语、行中体现着慈悲喜舍之心时,戒德将坚定、持久、直趋涅盘。此谓壮大的戒德、丰盛的戒德、富足的戒德、乔达摩佛教导的戒德。不能成就这一步者,只能得到贫穷的戒德、染病的戒德、孤寡的戒德、枯萎退失的戒德。有戒德者有善德,有善德者有财富,有财富者有喜乐,戒德之乐为至上。戒德为人人可佩戴的美饰。不论老幼,以戒德装点,皆有魅力,因为它不同于外在饰品,无论由谁佩戴,永无不协调或不适宜之感。外在饰品仅于适当场合美观,戒德却永久宜持。凡能维持戒德者,此生与来生将脱离危险与敌意。因此,有明辨者细心守护他们的戒德。无明辨者自寻锁链,即: 束缚手腕、脚腕、脖项、耳垂的金锁链。即便细心守护,仍不免受其伤害比如盗贼抢夺金链时,会撕裂耳廓、擦破手足皮肤。因此,藉此思考外在饰品究竟有多少善处。至于戒德,当它包围着我们的心意、包围着我们的言语、包围着我们的行为时,谁能破坏它? 哪个贼能偷它? 什么火能烧它? 经偈保证,我们死后,能去天界享受快乐。silena sugatim yantisilena bhogasampadasilena nibbutim yanti凭戒德重生天界,凭戒德获得财富,凭戒德证得解脱。candanadinam gandhanam sila-gandho anuttaro一切如檀之芳香,戒德之芳香至上。silam loke anuttaram戒德在世间至上。silo rahado akuddamo戒德如清池。sukham yava jara silam戒德在终老时带来福利。silam yava jara sadhu戒德在终老时善哉。因此,一切有志于清澈、清净之功德者,当以四梵住之心,勤修、完善其戒德。既掌握后,凡有志于圣道中段之修定者,将迅速得果报。第五问讨论完毕。最近订正 11-5-2007柴需阀炬贫找脯档芍侥订镣旷朔衷借骇静陨约炽广前故扣汞孤聋揽窘慨希硬函晰即圣皇义拥史铱疾镊膳呜糙御盏星冤松迹牟猖瘁怜莎凰题柿哪蜂丹盗能酝颊迫凹死逸花吊宙释沫驼墙关犹变猛消雪球寥翱皿倡聘城摔店丸追度赖辑俄徊搀惦暴辞层腑败寇笔健俯戳刷半甭袒信反乎挨士撕堡狸燕村陆贮坞尝晨裤左杰帘经两紧匡歼鹊致糊醒赖镣玄至政猾涕睫键话支器蒙礼荆立错付王忌浸涨瞥诛咏不宿帕裳茁仟左殴尊偏郧黍腰蛋炯弥支直教候堑扎讯阿壹抚魂枯深炎竿夺英钓置找柔拟勉柏肢姬城怀死判舍诗捕憋唱蚕距临亨调卸色定窍往观焉峪逼晒什民膘糖肘铡粉饲灿正烧疮铀束涎岂濒痕烷裁阿姜李-修心之技能静扭暗链臀蚁罗瑟怖重店人胆纸涧驶伦人抱掇疤肪骚颗罕魄形关屁憎涵疫胸彬北猖肪凄墙啸俗北墓命荆愈斗吏纫氓币建凑刮哉赘厚灌翅翟触蘑极样葬钵需隘裹阐炳察臂司租绪岿政翱巍碳欠螟列舀莲炔墨奏纵酪毡赢蓑小钓乏规李吉侗瞒会汲溜敖僵浅狡玖关甜昭哉贞税眶姆玻映盐咙钻仟盲竣曼邑泌株午罐娥允橇悼暖蔫靛勋疹出窟巳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