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评课稿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46740249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加连减》评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连加连减》评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连加连减》评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计算教学的一些思考 连加、连减评课稿 纳雍三小 陈光琴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杨校长因有特殊事情没能到活动现场,作为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之一,我代表名师工作室首先感谢新房乡教管中心及以角民族学校对这次活动的重视与大力支持:这一点从整个活动的周密部署及教管中心两位主任及以角民族学校的王校长始终全程参与我们的活动,还有其他学校的校长亲自带领本校的骨干教师参与我们这次活动就可看出。其次要感谢以角民族学校的老师及我们今天执教的四位老师,他们为这次活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谢谢你们!下面我将听课后的一些感受及思考与大家分享,目的不是比较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希望我们大家能从中有所启发与收获,以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走一些弯路。王丽娅和李向阳两位老师执教的是同课异构一年级连加连减,它是一节计算课。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计算课比较单调、枯燥,不好体现教师的一些理念。特别是公开课,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大部分老师都会避开,就包括我们经常有机会出去听课的老师听过计算课的也屈指可数。但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因此,两位老师选这样的课来上,我们很佩服她们敢于挑战的精神。在她们的课上我们没感到枯燥,我们感受到的是她们精心的教学设计与精湛的教学技巧,她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谢谢两位老师!因前面已经有老师对两位的课做了细致入微的评析,我就不再赘述。我从两个方面谈我的感受:一是两节课的整体感受,二是关于计算教学的一些思考。先说王老师的课:1、 教材的解读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比较到位。2、 教师基本功扎实,语速适中、表达清楚。3、 教学过程流畅,思路清晰,按教材的安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这是比较重要的,模型思想是我们新课标提倡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4、 以讲故事的形式,从课的导入到情境的创设教师都娓娓道来,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5、 教学过程流畅,时间把握得比较好,这一点,对于一位刚参加工作的老师确实很难得。再说李老师的课:1、 语言风趣幽默,态度和蔼可亲,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和陌生感。2、 教学设计巧妙,用光头强故事贯穿始终,渗透了一定的思想教育。3、 创设丰富的、学生身边的情境,在情境中渗透算理:如看图后引导学生用“原来、先、又”叙述图意,不仅让学生懂图意、明算理,而且会计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连减时也同样用连加时的情境,只是叙述的顺序有所不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对加减法的“互逆” 有所体会,这一点可看出我们李老师的匠心独运。4、 大胆让学生暴露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展示学生的不同算法。5、 善于把握课堂生成,问题设计有效,追问到位。 最后谈谈关于计算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要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它包含知识目标、过程目标及情感目标。确定了目标,接下来我们教师就要思考:用什么方法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我们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目标二“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的算法”,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未得到落实,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交流、也没有讨论的机会,更不要说算法多样。这样的目标成了一种摆设。2、 读懂教材我们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读懂教材。在小学阶段,大部分计算教学,教材的安排都有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看懂情境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要算,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算,也认识到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是计算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在情境中蕴含了一定的算理。李老师的课中,她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叙述图意,当学生不会说时,她提示学生用“原来、先、又”这样的词来说清图意,这样的叙述刚好和我们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相吻合。可以说只要学生会说图意,就基本明白了运算顺序。3、 找准学生认知起点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多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去预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在这一点上,今天的两位老师都做得比较好,两位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王老师的设计以基础训练为主,而李老师的设计以思维训练为主。虽然设计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有效把握课堂生成 有人说“精彩的生成来源于精心的预设”,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课堂生成哪里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设计一些活动及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困惑充分暴露出来,然后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解决问题。在李老师的课中,她设计了一个环节:学生看懂图意后,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的算法。然后教师展示了三种算法:生1:5-3=2,8-3=5,生2:5+2=,生3:5+2+1=。其实三种不同的算法体现了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老师在引导学生时这样问“为啥是错的,为什么要用加法?手指生3的连加算式:这样的算式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再讲运算顺序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算”,这样充分把学生问题暴露出来,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明白了算理,掌握了方法,学会了计算。遗憾的是有学生这样列式:2+1=3,5+3=8,李老师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停下来问一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并且肯定学生。试想,如果没有老师大胆的放手,怎会有如此精彩的生成呢?所以我想给王老师一个小建议:以后的教学中,胆子大一些,充分相信学生,多给学生机会去尝试、去体验,这样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五、计算教学要留给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 学生学得如何,是否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要当堂检验才知道。有的计算课上,老师为了增加计算教学的趣味性,设计了精彩的导入、丰富的情境,殊不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后面没有练习巩固的时间,学生学得怎样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学生存在的问题没有当堂解决,导致学生“吃夹生饭”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天两节课,老师都预留了充分的时间给学生练习,且练习时让学生边说运算顺序边计算,特别是王老师练习方式多样,很值得提倡。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学生懂运算顺序,会计算并不难,但计算的正确率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认真、细致等的良好计算习惯。所以从低年级开始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需要我们在座的各位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与完善。更多的时候是看者容易,做者难。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的聆听!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