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诗国余晖的晚唐诗课题九日齐山登高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杜牧的写作风格。2.理解文章写作方法“夹叙夹议”。3.体会作者的“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导入中国文化中的“登临”情结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登高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2.解题:【思考1】通过标题,可以发现哪些信息时、地、事,另登高这一意象一般可能的“情”【思考2】登高这一意象的情蕴,可以从哪些字眼找到证据?(携壶、难逢、酩酊、恨、只如此)【思考3】文章主要的感情是什么?找些字来印证。(“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纠结。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这首诗用哪两种表达方式将全文分成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作者与友人登临齐山第二个层次:抒发作者登临齐山后的感概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首联【思考1】首联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诗人在描写景物用了什么手法?(1)清澈静谧、山水一色浑然一体、和谐明媚(2)动静结合,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借代,借翠微代替齐山,流露出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思考2】哪个字用的最好?“涵”字极有气势。涵就是包容。 江水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诗人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江水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摄入眼底。融成一幅浑然一体、和谐明媚的图画,借赏心悦目之美景,抒愉悦畅快之心情。颔联【思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该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1)颔联语虽旷达但意含抑郁失落(人生在世苦恼繁多,应及时行乐)(2)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借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颈联【思考】颈联流露出诗人哪些情感?旷达以及对友人、对自己的安慰和勉励表面上来看,作者因欣赏美景,对景畅饮,对美景的喜爱,暂时放下心中的苦闷,尽情开怀。从“但将”“不用”来看,这种欢乐,又仿佛是作者刻意而为之,就拿“酬”来说,有一种借酒消愁,亦或是消极逃避的心理作祟。尾联【思考】尾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用典。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杜牧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 诗人表面看破红尘,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3) 三读诗歌,把握寓意【思考】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 旷达出之”,你同意吗,试作分析?同意!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旷达。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的凄恻低回。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人的抑郁之思笼罩在旷达之下,委婉曲折的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和感慨。总结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徊,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比较阅读(1)比较本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杜甫的登高在思想情感上的差异?王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杜甫诗:杜甫诗,表达诗人长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慷慨激越,动人心肺,意境雄浑高远。杜牧诗:抒写诗人的抱负难以伸展的愁闷情怀,但在意境上显得悱恻低徊,缺乏雄浑阔大的高远气象。登高诗表达的情感:表达思念之情;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抒怀励志,鼓舞人心。板书设计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