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偶》教学案例

上传人:pw****6 文档编号:46370248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人与海偶》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老人与海偶》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老人与海偶》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习得语言工具的同时,感受到人文的熏陶,让学生在人文情感的冲击下,理解语言、使用语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实行个性化阅读、个性化感悟,在阅读体验中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者抓住时机实行恰当地点拨和调控,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不小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漠失学生自我提升的课前独立学习水平,相信学生,把握生成才是“优质、高效与创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阴。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别致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浓厚的情谊。不过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在部分,前半部分能过老人别致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私的爱;后一总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着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种真挚的感情而动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并实行语言积累。(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2)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教学重点: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情读文。1、出示图片:谁想给这张图片取个名字?预设:“老人与海鸥”“人与自然”“和谐”2、师生、生生相互评点。3、同学们,我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让你们看这张图片?预设1:学一篇老人与海鸥的文章。预设2: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信息,更深入地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4、教师放音乐,学生默读课文。5、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心情,并带着这种心情读文章相关段落。师生互评。(设计意图:引情入境是语文课堂的“必杀技”,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一个真情的互动,对于学生释放情怀,感知文本,通理晓情有百利而无一害。)二、展示所知,融合提升。1、教师引入。师:从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已经看得出同学们都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吧?那么下面咱们就来展示一下课前所获。2、学生展示交流。A、字词攻关环节(1)小组中学生互评“先知先觉”导学卡字词的书写情况。预设:学生可能根据书写的工整度、准确率等多个方面给予评价。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2)“释词”中以个人形式汇报。生生评价,教师要点拨释词方法。预设:撮:吮吸。教师可问:你是怎么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的?引导学生通过所在句子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释词。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改变用词环境的方法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或是能过学生已有阅读经验来释词。B、文本对话环节学生汇报完毕要征求其他同学的建议,对自己的答案实行相对应的补充整理。预设1: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十多年前,一位老人在翠湖湖畔与一群前来过冬的海鸥相遇后,老人每逢冬季,他每天都会到翠湖喂海鸥,他视海鸥为儿女,天天来照顾它们。老人死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大声鸣叫、肃立不动,并站成两行,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同学们对我的发言是否还有补充?预设2:我感觉到老人对海鸥的爱。课文中是这样描写的:“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学生可能补充:(1)“扫”字,说明作者把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2)“应声而来”也能说明海鸥和老人不是一天的感情,这种情是日积月累的。(3)我还从其他段落感受到这份爱,如“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从这一个个名字可以感觉以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预设3:我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瞻仰”一词体会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学生补充:(1)“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从“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2)“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从“白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C、查阅相关资料环节预设1:有关海鸥的资料。海鸥:海鸥是人类最熟悉的海鸟,有5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在北半球繁殖。它对各种环境都有非凡的适应能力,根据海鸥羽毛、体形,一般把它分为两种子群。一种是黑头或是有头兜的鸥,体形较小,夏季头部颜色会有变化;一种是头部与身体颜色均呈白灰色的鸥,重90克至2000克。预设2:有关“海鸥老人”的事迹。“海鸥老人”塑像铭刻人鸥深情新华网昆明2006年1月18日专电“海鸥老人”吴庆恒的雕像在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身边蹁跹环绕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预设3:“海鸥老人”碑文:翠湖,古之泽国也,连滇池,后水位渐退,形成沼泽,称菜海子。明清之际,先为沐府林园,后为吴氏宫苑,波光柳色,鱼跃鸢飞。昔人有诗赞曰:六尺小船呼不应,水禽沙鸟向人啼。此昔日翠湖之景色也。及至近代,曾一度湖水乾涸,殿宇鸠居,水禽沙鸟之景已不复见。3、教师小结。(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总结,二是学生的评价。)(设计意图:原来的教学往往更愿意学生是一张任其涂鸦的白纸,总是希望学生对教材是一无所知的,因为好像那样更容易体现教师的“功劳”“苦劳”。而现今的教育改革则更加面对现实,直面真实学情,以学定教;直面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不在“未知”上作文章,而在“已知”上求升华。)三、解决未知,满载而归1、师:课前的预习中还有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通过刚才的交流如果感觉自己可以解决的就自己解决,如果仍然感觉有困难的话可以听听小组同学的建议。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学的置疑。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释疑情况。(设计意图:“置疑问难”的环节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的原因一是因为临近下课,时间有限,来不及思考哪个问题没有弄明白,二是想得出问题又很难组织好语言,不知应该如何发问。这种在课前形成的置疑相对来说给足了学生思考的时间,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比语言表达更显性,不易淡化或隐藏掉。同时又以合作的形式交流讨论,释疑的面广量大,既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反馈,让老师和学生都有满载而归的感觉。)四、图片变换,情感升华。1、教师将引题时那张照片换成“雕塑”图片,虽然吴庆恒老人已经离开了他心为之所系的海鸥,虽然我们再也无缘看到这位和海鸥共舞的老人,但是(让学生接着表达)2、配乐齐读碑文中的最后两句话。“此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妙趣,岂非春城人民爱鸥情结之表征乎?如今斯人已逝而精神不泯,故铸像以其永恒。夫天人合一,国泰民安,乃华夏文明之精义,然则,“海鸥老人”之精神,亦可通天人之道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