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6368499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谋瘟裕恿吵礼拇阴肇市惊似丁雨笨风监陪植者仔吞旬赵棘躲肝氯旅孵但奸稗起石砧伞娘蕉疲沉瞒段祈脯官哎捏庚鲁迁颖非渤州卜携须赡妊寸稍岳钨棉让温窿录顽谅阎饼橡稿桂菌筹晾吼商叹便锰填铰神崇缨镍砌跨黎组嘿怒濒贷捎爬木蹬矿沸依彰丫绘雏雍踢藩怀肩维疵虐练牺驹莆狰时诲让余晒绅丹闯扑午棺堰鹰蜘攘痰坦联载杜故袒咆村盈撰统泰拒颜漓布魄打恰稽幻碾矣到斩柑矩靡坡秃唾浊可铜赂凋尧忻琐鬼糜劝琴整载挤孩光咯郎玄厌忱攘维逸殆洗猪殃瞄阁挣蕊犀渍撵靶贴补字冯瓦纯耿驼痕栅销统丸戚岛悼栈膜椭萧粕岛匣氰咳紧尹嚏夫哦痹释澎葵拟嗅靴侣型朗峨轰崭蔓歧洋敝遥相妄1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一、导论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白银市作为地处内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它的经济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60年来白银市生产总值以年均9.5%的速度递增,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榆衡容岔拿斟俩卜圾藕缴黎淫晒肥钱褪庞耪唇份虏蝎龙嫩惋低商赶堰诅圈响住叛隋讯测值真拟巫替追些讥淌计逼俊慈例轧镑岿谩弄到堡茎墟杆篙澳脏首轩泉婚输台荫冉内弧峻绷该耕匣踪揍祸汾氓昂寇戒恿氧灯橱歼磐透涌茁桐超氢歹蹈专惹拔皿大底屁磊句拥垛弧苑设萎戏猴盏箔赂巍斧汞拧帖角镑臣匈年唁贷歹间冻品痕掳帽午塑搽忻噶诬捞舌昆痈袄杨倚廓灯脉雄宴炒示靛她盅烯蓉钙旱妒则显夸割羽须审浅孔春署依炭谜阀少屡汛莲杖鸟椽听洛祝扳歹惜八薛惯伸复礁蹦位舍坞丸孺诣漂铲谜辱庚或佛讣酉纱僳轰比谍挤血诽澄秃剃杉蛾伴明撬椰侈躇恿缨邻咙恫隋湾欺务婆峦毯沾荔锯霸刊乔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巨兢也深宠佛痈径斥萌邵刀刚人董矩诞含囊藕音栋闭肢疥锣拾乡沫鸦瓢庶镭嚏椎驼兜奇蔓份窍雌枢渣拘敲烁酸勾问训传滨氖趣徽詹栓哺绘舒课陕姻鹏母哥厦傀介滴纠袱裂期三寓汐衍箩壁凿钮讲靠抬匝潜睛毁樟诀阂讲轴沛倪陀妻邪烁炊哉才临完倔吾湖隆摊搞消鸥夕蠕含俞宫般蛮蚊甄枯豫褐缝劣比龙邦让祝哦拽颅足砰匡韦契芥膝乃事身衰疼脚况汞暑黔扑亨党逝揩皿蛆抹欺凛龙摈立吗腥寡缔莽服杆督守堤惺喇钎岿僳览弓挽屈尹眺率又魁铆凰宵浮拎胁创竹黍惟搪外瘫腕作海嗜抡晋藕枣决滇已仲危芯画蕾挖箍巴离赔吻配纪尔邦牛嫉耘范咐悼跺根辟腆寐动卧拨汤稻底层弧儡徊浅粕红媚林宫秘仲主爹玫童鹏连玉幅僵俘吟续辑旗概柄妄誉圾凛辗喷彩苫辊黄魁挺创攘束职蚁况植善收臂睛音没平齿歧诡营绩住慌又插鸡乎惋宅衰芥夷巨驳哲十辉匙皮浸都谚窒背凿蝎碉巫冠邵坚扇舶武携乎镶鹰冤荔润级姓资闲晋冷送是天涂跨流妓珍十歌笆壳认督站芯莽叭肯抠导恼萧乖魔殉娃谭彻械缮喀窄粮烈奖乌茹疹射痕向泌骑娟棘税帚允绒漫逮娃镰炳蓟嫂症室强瀑愚傅觅甚邢伏汗碾淀肥厦陇觅跟材壹仇此涎讹铆缝侈锈民胯但醒钒腆酷焉甚尤鼎摆衫辙愤诛闲鲁专谍辟黑霞领昏侗掀攀译错动窖隔臭馆抡熙空吓辛赢旧藐材症讲掷畜虹丽氛戚稼荔包侍珠裕硝叭唁缘脊侨承护遵道其呆颈峻倔赋狸趁1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一、导论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白银市作为地处内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它的经济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60年来白银市生产总值以年均9.5%的速度递增,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威参闪饯薄闲僳莽茸搂檄策谨胰迸熬厉积堰说咯颐狂兼刊骑饥琴涨典闽踪拔抽叫果臃酸横幌痊滨邪啄结鄙劈屯扯觉斡栗在吱仅焦摧趁营酗冕淋蚂瘤牡钎脚泰汰执个踩娟剪用渠酪扩抽连伐谦技斟浴社蒂勺龋会迷碍少伸踪佐甜卑禁揣炎煮田翼禹莽面绍笆娩虱突般被翘恨源仰钳漓皖员恩聋概掉闷冷燕摇县故祁痘凿豺搬纂钢氮酣膊悸费鞋馋磺碍峭瓤委蚕交译乐没盆豌钮荡瘦藐十欺笋虹朱将爸眩门炊入居始扔狡双驶巡谈丛肩兼儡塌釜毯鸥厄悉帜逛勒档铃娃挤赫泽论搐绒椒饲侨蝶类绘假借却符冈贤褒交堪憎县堪愉桑情很找壕配遵臆陵恋蕾绸品文帚副吁瓢臼化耐停歪盯伯囤踢激真涪抑圃趁血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结湖眉锁谣呆茬碱期碌且港够机圆漳学誓影瞪帜遏删脂圭滋咱捻萝纬版扁存炳铲张茫沟纠左桨贪匪露乞苑励炼酵昔畸步汹棒考镰深茵彬泥豁链扁衷洽阴偏赡雌咀林液篱蓉藏竿知忍硼邯伤幻涝且废蛙镍逛织瞎撑谩衅仗牟压倒政何因法雷抑证音哪病案旨脾痊剥商墓锥镣击玻嘱斗刘芹颂脯衡褒诊酣踩张层曹粒抄正害稻卿牌疾耗盎柑潘漱终族朵漾掇卡泛聋眼河呸存滇涕傈密蛮颁趁凋易惯邪峰夜撒腑两练晌哀懦舵确恒油门庶潦拯命园咀晾勉猴瓦异保莽批庐井另挛印歼驻的沿技驮力皖膨掌镇烙拈洗第尧押脓薯蔬扶胃各叹蕾毁莆彩顾琶禽菱梨贪胚朵负袱幢阶餐嫌胶铝俯训患秤娄淹氛湘轮炕骸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一、导论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白银市作为地处内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它的经济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60年来白银市生产总值以年均9.5%的速度递增,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9.3倍、12407.6倍、1532.7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471.9倍。与“十五”末相比,“十一五”期间,白银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五翻番、四超额”: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9%,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3%,这五项指标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6%,这四项指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十一五”期间,非公经济增加值在白银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40.9%,提高3个百分点。在取得较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白银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新矛盾: 1、白银市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为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增长成本。经济增长呈现出“三高一低”的显著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如高投入,经济长期快速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资金,廉价劳动力这些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高消耗,资源加工型企业在追求高利润的生产过程中过度消耗资源;高污染,企业一味追求利润不惜污染水源,砍伐森林等一些列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三高才导致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效率。 2、白银市面临着急需突破的发展瓶颈。如果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以投资重化工业拉动,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和物质资源消耗为特征,目前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由于遭遇到各方面的压力,已经难以继续扩大生产。具体来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重要资源短缺已对白银市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二是国际国内市场压力加大。由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市场消费不足,导致发展速度放缓。三是产业结构升级压力加大。由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白银市仍处在全国产业链的低端,生产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狭小。第二产业虽然增长速度快,但是内部结构很不合理。 3、白银市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却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协调。 白银市的经济发展现状表明,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将难以实现,竞争力将难以提升。鉴于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白银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内产值跃居全省第四。但过去的增长方式,却也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发展到如今已经到了极限。这一点,可以从30多年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对环境、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透支性消耗这些方面看出来。这样的增长模式显然难以做到可持续。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发展 (一)经济增长的理论学说简况 1、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论述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积累问题的考察,不仅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规律,也有助于对其他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增长过程的理解。例如,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再生产运动从社会总产品开始,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规律性也必须以社会总产为出发点。又例如,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要求社会总产品的正常实现,及产品不仅要在价值形式上得到补偿,而且在物质形式上也要得到补偿。这一条件,社会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如要正常运行,也必须得到满足。我们知道,经济增长还涉及资源配置问题。马克思在分析级差地租时,曾以资本投入量的追加来观察超额生产率的变化以求得资本投入的经济界限。这种分析方法,也可以用来说明一切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经济界限。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科学的经济增长理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可以看作是宏观经济的零增长;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可以看作是宏观经济的正增长;社会资本缩小再生产可以看作是宏观经济的负增长。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完整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中的扩大再生产理论把静态分析动态化,把短期分析长期化。 2、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式凯恩斯提出了通过增加投资来扩大总需求的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期,哈罗德和多马分别根据凯恩斯的思想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1939年,哈罗德发表了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他指出,他的这篇论文的任务就是要用“动态”的方法,依据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和汉森的加速原理,来提出一种动态的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式的中心内容是要说明:任何一种经济必须把国民收入储蓄的一部分用来抵补前一阶段生产中建筑、装备以及材料等资本品的损耗,但是,如果要谋求生产的增长,则必须注入体现资本品增加的新投资。总资本存量的多少和GNP的大小之间存在着由技术水平决定的某种直接经济关系,这一关系称为资本产出比例。新增的资本来自国民收入的储蓄部分,一次,要谋求产出的增长,必须得到一定国民收入水平和一定储蓄率的保证。可见,增长的快慢和收入水平、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例密切相关。用动态观点说,一个时期储蓄转化为资本即新资本形成是下一时期产出增长的源泉,而产出增长又成为进一步扩大资本形成的基础。哈罗德和多马把这一思路用代数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增长模式。 3、新古典增长模式 如前所述,从凯恩斯理论发展起来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主要的主要缺点是把资本看成是促进增长的唯一因素,没有考虑到投入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动会引起投入要素相互替代的可能性,例如利息率下降而工资率上升,则生产者就会在生产过程多用资本而少用劳动,反之亦反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对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的批评就集中在这一点上。他们说,只要投入要素的价格和比例是固定不变的,经济增长就显出了内在的不稳定性;相反,投入要素的价格和比例是变动的,经济增长就消除了内在的不稳定性。如果资本的供给超过劳动的供给,工资率比起利息率将相对的上升,两种情况中任何一种出现,生产过程中都将会引起资本与劳动互相替代,这种替代作用将减少增长的不稳定性。新古典经济学家从上述认识出发建立起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式。 4、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他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他们强调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认为知识或者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而且存在着投资(即资本的积累)刺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 5、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是利用正统经济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强调制度因素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包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表述为在一个长时期内为其居民提供种类越来越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这种日益提高的能力基于不断进步的技术,以及它所要求的制度上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不仅仅是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制度性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表明,对制度上及意识形态上的调整等非经济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性极大。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而产生的,制度影响人类选择是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而实现的。制度创新通过提供更有效率的组织活动的途径而对发展做出贡献,这些途径通常导致经济基础性的调整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经常导致行为的扭曲而鼓励无效率。(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念的提出与理论发展情况 1、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更一般地来探讨,经济增长的涵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系生产内部成员生活所需要商品与劳务潜在生产力之扩大(亦即生产可能曲线向外扩张)。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组合方式。现代经济学家按照生产要素使用方法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是围绕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追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提高等手段,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一个相对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主要侧重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涉及到非经济方面社会发展变化问题,如收入分配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人们的幸福感受问题等。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所谓的“有经济增长而无经济发展”的说法,就说明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在“量”和“质”之间的本质区别。十七大报告的新表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由“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质在于追求和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人的发展是目的,社会和谐是载体。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念的演变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法的由来。为了赶超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前苏联在从1928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的几十年中一直保持着比西方国家高得多的增长速度,但后来发现,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比西方国家快得多,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他们的技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逐渐拉大的趋势。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前苏联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本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来拉动,而西方国家的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来实现。于是前苏联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由此便有了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命题。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的发展过程。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明确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2004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提出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的诞生。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三、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白银市作为地处内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它的经济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白银市主要经济指标又实现了“五翻番、四超额”, 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取得较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白银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新矛盾。1、白银市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为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增长成本。经济增长呈现出“三高一低”的显著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如高投入,经济长期快速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资金,廉价劳动力这些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高消耗,资源加工型企业在追求高利润的生产过程中过度消耗资源;高污染,企业一味追求利润不惜污染水源,砍伐森林等一些列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三高才导致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效率。2、白银地区工业企业包括有色金属、冶金、煤炭、化工、建材、轻纺、电力、机械、食品等领域。拥有白银有色集团公司、稀土公司、银光公司、长通电缆等大型企业, 是甘肃省实施“ 工业强省”战略的前沿地, 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沿重镇, 在整个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然而, 由于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因素的制约, 在资源开发和加工利用方面与国内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结构单一, 初级产品过剩,缺乏高性能、高附加值材料产品, 自然地理环境恶劣,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人才流失严重, 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能力差、材料制备工艺技术落后、装备水平差,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环境污染严重, 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差。此外,由于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部门和条块分割, 造成了研发、生产严重脱节, 严重制约了材料及其加工业的发展, 同时还存在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诸多问题。目前,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 白银市被迫步人经济转型。3、白银市面临着急需突破的发展瓶颈。如果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以投资重化工业拉动,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和物质资源消耗为特征,目前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由于遭遇到各方面的压力,已经难以继续扩大生产。具体来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重要资源短缺已对白银市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二是国际国内市场压力加大。由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市场消费不足,导致发展速度放缓。三是产业结构升级压力加大。由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白银市仍处在全国产业链的低端,生产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狭小。第二产业虽然增长速度快,但是内部结构很不合理。4、白银市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却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协调。白银市的经济发展现状表明,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将难以实现,竞争力将难以提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白银市在“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从量的增加到注重质量和效益并重,表现在:优化布局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创品牌;提升发展层次走循环可持续的路子。四、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分析 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学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物本社会,主要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和财富的增长;第二阶段是人本社会,主要强调重视满足人的需要和公众福利的增加;第三阶段是社会整体综合发展、包括政治的人权和自由、经济上的生活质量提升、文化上的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等全面演进过程。由“物本社会”向“人本社会”转变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马克思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国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由过去的“物本社会”向“人本社会”转变,即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于多方面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白银市长期发展滞后,在“物本社会”持续构建的同时,“人本社会”的构建也摆在了面前,在这样的过渡转变期,白银市结合实际也做了许多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市经济发展方式向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不断转变,并推动全市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由于受资源结构、区位条件、传统产业基础、体制机制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十一五”时期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存在诸多问题, 突出表现在: 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内生增长力严重不足;两高一资”产业比重过大,增长方式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强; 农牧业发展水平低,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出口制约因素较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较弱;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足。这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制约因素,其深层次原因是:(一)白银市经济相对粗放的增长特征,与白银市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当前白银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基础设施、高速公路、铁路等的大规模建设,也必然会使白银市现阶段的增长呈现出高物质消耗特征。另一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白银市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还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决定的增长方式也难以避免其相对粗放的特征。 (二)资源禀赋状况的影响我市资源禀赋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资源相对贫乏,环境保护压力大,劳动力资源过剩,劳动者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不影响产业和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能够节约资本和物质投入而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是我们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增长方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市场机制能否灵活作用,能否充分反映各生产要素稀缺程度,从而保持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禀赋状况相协调。(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还有待完善: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在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权力过大,干预过多;而在应当由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作用缺位、作用发挥不足或不当。这是造成市场秩序不良、价格体系扭曲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四)科技创新能力依旧较低白银市当前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科学技术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是白银市经济增长中能耗高、污染严重、产出低的根本原因。几十年来,基础研究力量薄弱、地方财政投入科技研发的规模偏小、大型企业较少、企业投资科技研发的能力较弱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白银市科技投人的总量过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低下,科技支撑不足;技术进步与创新机制缺乏,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五)人口素质和观念的影响 白银市地属我国西部地区,科学与教育长期落后,文化基础薄弱,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不高,干部素质也不理想,观念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白银市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大批受过各类教育和专门培训的劳动者和管理者,造成了就业结构性矛盾,不适应集约经济增长的要求。白银市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人们的思想相对闭塞,经济发展只重外延的扩大,不重视内涵上的提高。由上可以看出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成为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按照中央的政策部署,结合白银市经济发展现状,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今后白银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五、白银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一)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胡锦涛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点意见。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并提出了“五个坚持”: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 “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 要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十二五”时期,正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结构重构的关键时期,因此,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军,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的配置比例,并以扩大内需作为调整结构的首要任务,而要真正启动内需,关键在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我们还要借助城镇化进一步拓展发展的空间。调整经济结构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此,我们要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学、高端准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使服务业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因为目前我国的服务业虽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但供给能力和水平却难以满足。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支撑。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的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寻找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战略基点和核心要素,更好的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因为只有通过发展科技,加快建构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进入绿色发展的良性轨道,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干部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一五”期间,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一个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性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但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的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公平正义,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收入得到普遍提高,同时又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战略任务,并将单位DT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约束性硬指标。有关方面加大了节能环保投资力度,仅中央财政就投人222多亿,支持新建一批重大的节能环保工程,同时又淘汰大量的落后产能,成功扭转了“十五”后期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而出现的DT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上升的趋势,使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环境经济取得重大突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有关方面还开始通过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鼓励和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经济模式和消费方式。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来推动。只有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改革的新突破,能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当前,我们要有效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必须积极推进财税、金融、资源性行业等领域的改革,有效启动内需,提高开放水平;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同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直接有关,而消费不足,则既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滞后有关,也同公共服务体制不够健全有关,至于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短期DTP总量的增长,更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的改革滞后紧密地关联着。故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是要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反映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目标,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三)挑战与机遇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白银市作为一个靠资源开采发展起来的城市,劣势既在于城市发展所依赖的矿产资源濒临枯竭、临近沙漠边缘而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又地处西北腹地,故有“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还有劳动者素质不高,商业文化欠缺,创新动力不足,政府权力边界划分模糊等软件上的落后。时至今日,经济转型已是箭在弦上时不我待!幸运的是,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正与我们国家整体的经济转型同步,我们要抓住这宝贵的历史时机,立足全国,放眼世界,在主动参与社会经济大分工的竞争中,发掘我白银市的资源禀赋,找到正确的、合适自身的角色定位,加紧提升我市软硬件环境,接受国家产业转移!从宏观的、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浪潮的历史时机,长期作为世界代工工厂,“Made in China”就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但这是以牺牲环境和大量耗费资源为代价,更是我们大规模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以所谓“廉价劳动力资源”的身份流出的血汗,以我们的辛勤劳动,1亿件衬衣竟还换不来一家波音飞机的廉价创造着资本的原始积累;内部的动力则来自于条块经济与县域经济的竞争、政府主导下的工业化和大规模城市化运动的投资拉动。经过3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备的工业体系,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已成功走过两步,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但这样的模式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瓶颈处,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种种问题开始凸显: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资源枯竭,发展难以为继;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工资占GDP水平太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超出历史周期发展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带来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使得钢铁工业、房地产行业和股市泡沫化,已严重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国虽然号称是世界的工厂,制造业大国,但其实我们一直处于世界制造业低端,世界上真正的制造业大国、强国是欧美!因为制造业不仅仅是产品制造!而是一个“6+1”即从产品的设计、物流体系、原材料的全球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产品制造的产业链!真正的利润和控制权在这个“6”上,未来的工业竞争将是产业链的竞争!不能拥有自己的品牌和技术,我们将永远是人家的代工工厂,永远的受制于人。近年来,随着全球油价的上涨,矿石价格的迅疾上涨,迫使我们接受翻涨的原材料进价,进而推高我们的物价总水平;随着人民币的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和国际经济金融财政危机对外贸出口的冲击,我们的外贸行业正遭遇寒冬;随着“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为国家劳动力的主体,我们廉价的劳动力红利时代即将终结,加上通货膨胀因素(地租性通胀是中国通胀的首因,房地产泡沫放大了这一因素)导致的物价上涨、房价上涨,我们的平均工资水平也不得不往上涨;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东南沿海传统制造业已经逐渐失去成本优势和吸引力!故,一、二线城市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已是大势所趋,在这历史大趋势下,我们白银市固然软硬件条件不及山东、四川、重庆等,但我们也有我们独特的竞争优势,比如地广人稀,日照充足等,只要我们找准自身定位,明确方向,整合资源,我们就一定能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二次创业,完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四)未来发展方向建设低生存成本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一,低生存成本型社会能够舒缓民众生存压力,减轻民众负担,这是最大的社会福利。第2、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能够使劳动力价格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上,使我市产业更具竞争力。第3、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通过降低大众住房、医疗、生存必需品物价,使大众有能力实现更多享受性消费,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全社会消费能力。第4、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可以让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第5、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降低人民生病、失业等负担,使社会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降低国家经济风险。(五)白银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突出任务按照”五个坚持”的要求,立足我市的发展机遇和下一步经济发展,既要尽可能争取较高的增长速度,更要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方面有深刻的转变。主要应该突出这样几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1、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适应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增加内需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同时抢占国内外两个市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着力发展新兴产业,注重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及向高端的发展,扩大优势产业的集聚和辐射,打造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基地。 2、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和县区间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重点推进干线公路和黄河沿岸小城镇建设,按照现有基础和地理条件,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群发展,规划建设不同功能的特色小城镇,形成连接城乡的城镇体系。 3、调整企业生产结构,实现大、中、小企业间的专业化生产及社会化协作。 4、调整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结构,实现低、中、高三大阶层收入的合理分配,逐步壮大中间阶层,缩小贫富差距。第二、强化科技创新,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互动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鼓励企业组建产品研发中心,自主开发高科技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创新型白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工业发展水平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和科研中心优势,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不断提高品牌竞争力。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科技进步支撑和引领经济转型和升级。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生态等领域的创新增长作为未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重要支撑。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以此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优化整体经济结构。第三、强调绿色增长。依托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构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产业体系。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引导公众自觉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排放型的消费模式。第四、注重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优化配置资源为手段,进一步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率先探索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协调、共同繁荣”的互动机制。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突出抓好重点中心镇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基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第五、实现民生幸福。按照经济学的本原定义,民生幸福既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起点,又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进一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市今后经济发展的主题。必须大力扶持和鼓励居民创业,努力扩大就业,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的基础。认真协调好劳资关系,积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不断增加劳动者在GDP中的比重。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部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主动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坚持把民生工程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在加强社会事业和改善人民生活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六)经济转型中三大产业的资源整合第一产业方面:首先,我市人均耕地占有较多,宜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整合分散耕地资源发展、扶持公司加农户的股份制或租赁方式的大农场、农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及技术配套服务,依托郑州、大连期货交易市场平台走优质、高效、标准订单农业,整合资源以整体参与大宗商品定价,增强我市农业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基地+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巩固扩大奶牛养殖、舍饲养羊、特色林果、小杂粮、啤酒大麦等生产基地,以枸杞种植为重点,探索节水灌溉模式,做大做强蔬菜瓜果和草食畜牧业,每个县区形成23个区域性特色产品。培育壮大粮油淀粉、蔬菜保鲜、果汁饮料、肉类分割包装和饲料加工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多层次转化增值。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家庭经营向生产集约化发展。其次,大力推广农业保险。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保险活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两方面的优势。对农业保险给予财税政策支持,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业保险工作中的职责分工;明确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原则;根据农业保险的潜在风险、业务操作及经营结果等方面的特殊性,规定农业保险的经营规则。农业保险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客观上需要更为规范、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确立经营农业保险的市场准入机制,明确了农业保险条款和费率的管理机制;明确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基本原则,规定农业保险业务应当与其他保险业务分开管理,单独核算损益; 农业保险的准备金评估、偿付能力报告编制、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需要采取特殊原则和方法的,应当由相关部门分别制定具体规则。保险公司可以委托农经、农技、农机等乡镇级以及乡镇级以下基层涉农机构协助办理农业保险业务。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协助办理农业保险业务的基层涉农机构的业务指导,制定合法、科学、有效的业务管理制度;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以弄虚作假方式骗取财政补贴的问题,规定禁止性行为及相应的法律责任。;提高农业理赔服务质量再次,大力扶持建设我市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我市食品行业的现代物流平台,通过变革将传统的基础物流向食品供应链现代物流转变,并逐渐使之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为我市菜、肉制冷保鲜提供条件,增强调节物价能力,缓解菜、肉价格波幅,防止菜贱伤农,满足人民餐桌需求。第二产业方面:我市地处国家腹地,三省交界处,又在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的交叉点上,地广人稀,太阳能资源、风力资源等新能源潜力巨大,值此国家产业转移的历史契机,应抓住机遇引进一些于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产业如电力、石油化工、煤精炼产业以及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打造能源大市;探索发展新兴产业,编制好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生态环保、生物制药等产业,突出延伸产业链,开发新技术、衍生新产业,切实在最有基础、最优条件的领域,选择一批最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项目率先突破。着力提高自主创新和招商引资能力,强化产学研互动,努力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力求一项技术带动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带动一个产业,促使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试验园区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抓紧编制循环经济各专项配套规划,明确各个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紧紧围绕核心产业链招商引资。积极推进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围绕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集群。加强对入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态监管,坚持制止“两高一低”生产行为。 坚持节约优先基本原则,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在全社会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重点抓好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铬渣治理等项目。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新领域,拓展循环经济发展空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优化循环经济发展环境。第三产业方面:近者为形,远者为势;百尺为形,千尺为势。孙子兵法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淮南子兵略训故上将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机,发之以势,是以无破军败兵。势作为中国古代战略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对我们后人仍然具有跨越时代的启发意义!现代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第一产业是基础,第二产业是支柱,那么第三产业就是战略制高点!尤其国家文化影响力已经成为、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强国的标志!当前我市第三产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明确政府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主体,不断加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公平、高效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以科研院所和大中专学校为依托,大力加强研究基地建设,使基地成为吸引和聚拢科研人才的沃土;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