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3.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初探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284702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393.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393.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393.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初探【摘要】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乎国家命运前途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随着涪陵区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城区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不协调性日渐明显起来。迫切需要通过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即:“四化建设”“四大战略”“四大工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来强化基础教育的地位,努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维护教育的公平,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涪陵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字】“城乡教育一体化” 教育均衡 实施策略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乎国家命运前途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纵观中国历史长河,历代帝王、统治者,但凡“仁君”、“明君”无不重视文化的传承,教育的发展;统揽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无不走在世界的前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从解放初期的一贫如洗到如今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这一切,都与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有最密切的关系。“十一五”期间,涪陵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涪、人才强区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教育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才高地初步构建。然而,随着涪陵区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建设上档提速。城区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不协调性日渐明显,城乡差别越来越突出,因而,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促进涪陵区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迫在眉睫。一、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及特征“城乡一体化”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衍生概念。是在教育领域内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教育传承和分享共同的人类文化成果,把城乡教育置于由城市和乡村所构成的同一个大系统中,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把它们视为同一个整体,以系统思维方式,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实施教育的现代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教育的城乡一体化,而不是城乡教育一样化,其主要特征是:1“城乡教育一体化”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城乡学校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2“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全方位的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它强化各领域、各环节协调一致的整合效应,并非是几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局部的充分融合,平衡发展。3“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点、线、面、网的整体构建过程。立足抓准一个点,连成一条线,形成一个面,织成一张立体编织的教育网。4. 城乡教育差距的明显缩小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显著特征,也是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二、涪陵区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的背景和意义涪陵地处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市、武隆县,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垫江县,是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因此,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对探索“大城市+大农村”的直辖市一体化发展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促进重庆“一圈两翼”发展的需要。重庆市提出了“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着力把“一圈”即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地区教育高地的战略支,充分发挥一圈的火车头作用,带动两翼即万州地区和黔江地区加快发展。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中部,身处一圈的边沿又连接着两翼地区。作为一圈两翼的枢纽,既可承接主城区教育功能,又可以将主城区的教育功能辐射到两翼,是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的关键点。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中部,身处一圈的边沿又连接着两翼地区。作为一圈两翼的枢纽,既可承接主城区教育功能,又可以将主城区的教育功能辐射到两翼,是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的关键点。要想推进重庆市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加快推进涪陵区的城乡教育一体化。(二)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涪陵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着力点,紧紧抓住“一小时经济圈”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等重要机遇,加快推进“工业涪陵、港城涪陵、安商涪陵、宜居涪陵、人文涪陵”建设,实现了涪陵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然而,由于受地域条件、历史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涪陵区的教育与涪陵区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显得不够协调,教育的发展不但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而且似乎正在或者即将影响涪陵区经济的发展。 (三)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受地域、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较大,不同群体受教育的机会、层次、质量差别较大,要改变这一状况,保障城乡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受教育的过程公平,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过大的差距,必须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缓解中小学入学矛盾的迫切需要。随着涪陵区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城区学校现有教育资源由于城市人口剧增的影响,大班额现象比较突出。据查,涪陵区某些学校班额已经达到了七十几人,这是严重违背教学规律的行为,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尽管区教委对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涪一中复建已基本完成、十六中和城三小已成功搬迁,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区学校入学压力,但由于目前招生片区调整不成熟,没有进行片区调整,因此,“择校”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根治。与之相反,农村学校规模已经越办越小,不少完小由原来的几百人,减到现在的一百多人,甚至出现被动断招,不但影响了学校正常运作,而且造成人力物力资源极大浪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涪陵区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在教育投入、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与城市学校相差巨大,致使很多学生舍近求远,大费周章的选择城市学校入学。因此,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是缓解城乡学校入学矛盾,刹住“择校之风”的迫切需求。三、涪陵区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从涪陵区城乡教育现状来看,着力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既有有利条件,也有制约因素。(一)有利条件1.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2008年7月,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重庆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这个合作协议指导下,涪陵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五个涪陵”建设目标,紧紧围绕“12345”工作思路,把2010年确定为“社会事业建设年”,并将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机制摆上议事日程,这些都为涪陵区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2.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奠定了物质基础。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涪陵区紧紧抓住三峡移民迁建、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的工作主线,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全区经济总量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0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8.1%。GDP总量在全市40个区县中居第五位,增速全市第三位,“一小时经济圈”首位。这些都为涪陵区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3.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最明显的表现在教育基础设施方面。近年来,涪陵区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和加大本级财政投入,着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校安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等,农村基础教育条件和整体面貌都有了可喜变化。农村集中化办学、城区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的有序推进;收购象元小学、水电校,分别扩办十六中、城三小,荔枝红庙小学扩建工程的启动,城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现象将得到缓解。4.师资与管理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涪陵区长期注重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培育、锻造了一批名优教师、高效的管理人才,并从今年起将由财政下拨200万资金用于对名优教师的奖励。一支高素质的名优教师团队与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正在茁壮成长。他们既是涪陵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分子,也是推进城乡联动、促进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骨干力量。(二)制约因素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制约。1.区级财政收入近年虽持续增长,但人均水平还不是很高,可用于教育发展的资金很少,保障能力仍然很弱;2.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虽有了一定改善,但仍然有很多学校的办学条件差。同时,由于多元化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城乡配置差距仍然很大,农村教育保障水平仍很低;3.由于农村保障条件低,师资力量极其匮乏,教师年龄、专业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绩效工资合理的分配政策等对教师敬业精神的提高也提出新的课题;4.各级领导、教师的认识水平、生活习惯与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四、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认为,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先发展的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导致周边地区的衰落,区域经济不平衡就会扩大。因此,在 “1小时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要尽量建立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进教育一体化进程。(一)加强“四化建设”,建立推进教育的一体化的保障机制1.落实政府教育责任城乡一体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落实各级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主要责任;不断改善推进教育充分发展的环境条件,努力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各项任务的责任;牢固教育优先发展,教育资源一盘棋的大教育观念的责任;把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时优先安排,在规划城乡建设和年度项目时优先考虑的责任;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大教育管理体制一体化的责任。2.健全城乡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体化。应从城乡教育事业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学校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的功能,建立四统筹(统筹规划、统筹预算、统筹资产、统筹认识)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大教育体制。首先,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建立一个能够打破按照城乡、行政级别、所有制、就业状态的规划体制。其次,统筹城乡教育投资的规模、结构、布局,建立一个高层政府能够有效平衡基层政府预算缺口的、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需求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第三,统筹城乡教育资产存量的配置结构与布局,建立一个能使教育资产集约配置的,多部门共享的、有效整合与调配的、促进城乡之间资产转移的资产管理体制。第四,统筹城乡教育人事资源的配置结构与布局,建立一个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人员充分流动的、合理流动的、城市有效支援农村的教师管理体制。3.实现教育投入机制城乡一体化。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应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同步调整落实教育财政和管理体制。财政向农村倾斜,应优先向教育倾斜。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确保在校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搞好边远及薄弱学校的装备配置;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力争教育投入城乡公平收益。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提升教育的“软实力”是城乡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确保农村教师收入不低于甚至高于城镇教师,评优、晋升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热爱农村教育的教师,用政策来“稳人心、暖人心、留人心”。其次,积极探索教师培养新模式,深入开展教师全员素质提升工程、名师发展工程、助跑新人工程、干部培养工程, 努力使每一所乡镇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办学舞台。第三,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区名优教师的名誉终身制和职务聘用的终身制。(二)确立“四大战略”,建立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体系1.深层次的均衡发展战略。从注重城乡均衡向注重校际均衡深化;从注重硬件均衡向注重内涵均衡深化;从注重粗放均衡向注重要素均衡深化;从注重政府推动均衡向注重学校主动发展深化;从注重行政评价均衡向社会监测评估均衡深化。2.长期性的内涵发展战略。内涵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深入开展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与建设,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基本指向,进一步缩小办学条件校际差距,实现动态教育均衡。首先要明确城乡学校整体的发展定位,合理地制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其次重视并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现代课程的引领作用;第三要重视制度与机制创新,营造重视教育地位,优化资源有效配置,以特色优势项目为龙头,以名牌战略为导向,引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第三要培养、吸纳学校发展需要的优秀教师,使之成为学校内涵建设的中坚力量。3.多样化的特色发展战略。名校之名在于特色,学校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因此应鼓励学校特色、创新发展,扎扎实实抓好“四个一批”:即继续支持和办好一批底蕴深厚的品牌学校,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质量一流的优质学校,形成一批个性鲜明的特色学校,发展好一批绩效并举的规模学校,可以采取“理念先行、团队支撑、项目推动、校际联动”等方式打造一批内涵卓越的特色学校。4.全方位的协调发展战略。通过教育一体化的理念引领和任务推动,进一步调整区域内基础教育资源结构,完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纵横教育体系,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资源充足的区域终生教育体系,努力形成学前教育普及化,基础教育优质化、高等教育现代化、成人教育科学化、社区教育大众化。形成政府主导、各级参与、全民受教的开放式办学机制,积极吸纳各类资源,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协调性强的区域一体的教育格局。(三)实施“四大工程”,建立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策略机制教育一体化首先要推进教育思想的一体化,要以正确的人才观、全面的质量观、科学的目标观为方法指导,将转变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作为推动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根本思想动力。1.区域教育一体化规划工程。分析重庆市和涪陵区的经济、文化、人口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整体规划涪陵教育的结构、布局、数量、速度和水平。科学把握涪陵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使区域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各级各类教育互相衔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特色鲜明、高效优质、持续发展的教育局面。2.优质资源辐射拓展工程。启动优质教育扩展工程,以直属中小学为龙头,组建教育集团,实行“强弱联校、资源共享、统一管理、捆绑考核”,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同时加大对龙桥、李渡、白涛三大工业园区教育的支持力度,采取“名校领办,对口带动,辐射覆盖”策略,加强合作,共同提升教育水平。3. 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学校标准化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石,是教育教学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因此,应结合校安工程、学校改造工程,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和城内学校片区调整工程等,进一步加大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力争使学校(硬件)校舍、设施建设,设备配置标准化、(软件)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标准化,缩小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逐步实现均衡。4.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加强学校文化体系建设,丰富“文化立校”内涵, 努力打造学生的创优文化、教师的育人文化、班主任的团队文化、中层干部的执行力文化和领导干部的愿景文化,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坚持“一校一品”的理念,进一步提炼、明晰、确立学校办学理念,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确立正确的精神内涵,牢固树立学校核心价值观;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核心价值,对学校物质环境进行不断的优化和美化;丰富和拓展学校活动课程,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力争使中小学呈现出特色纷呈的发展态势。综上所述:在重庆作为一个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着力推进城乡统筹改革是一项系统的、长久的工程。直辖十多年来,涪陵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总体条件已经成熟的。因此各级部门应抓住机遇、统筹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推动城乡互动、促进互利双赢,终将实现“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城市教育优质化、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涪陵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参考文献:1人民教育2010年第1-11期 人民教育出版社。2今日教育2010年第1-5期 重庆出版社。2科学咨询2010年第1-4期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0年6月1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