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预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277002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预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预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预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预测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GIS 所 北京 100039李汝雯 摘 要 撰写此文首先是为了祝贺 2009 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 就业洽谈会的隆重召开,更期待 2009 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 洽谈会取得圆满成功。也希望借自己所学与读者有所交流和启发。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发挥不同层次、 不同 形式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作用; 预测方法与结论进行了论述。 找出企业人力资源市场 的供给现状及人力资源匮乏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明确了优化自身的招聘策略和 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相应职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培养等方面的规范依据。 关键词 人力资源 需求 供给 预测 方法引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我们目前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社会 经济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更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保持人员状况稳定、 降低人员成本的开支以及资源管理的多种职能等问题在人力资源的需求 与供给矛盾中都具有指导意义。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是指对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期内能够给企业的人力资源 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进行估算。 由于超出企业获取能力的供给对企业来说是没 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在预测供给时必须要对有效的人力资源供给进行预测, 用于 提升企业的获取能力与再 生能力。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还 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建设在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东、 西部地区、 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 以及省际之间无论是在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供给还是企业 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程度方面, 都有很大不同, 缺乏全国统筹, 且劳动力供需还存在较严重 的结构性矛盾; 二是就全国范围来看, 劳动力资源的转移; 二次配置缺乏有序流动和计划引 导,尤其是遵从市场规律, 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 导向性调控能力较弱, 造成人力资源配置对接过程的成本加大; 三是在以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对接的过程中, 全国性 的人力资源供需信息渠道不畅, 着眼劳动力素质提升的技能培训、 职业培训、 信息交流等附 加连带性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功能效应不显著, 降低了对接配置的效率, 进而影响到中介服 务能力和就业质量的提升。针对上述人力资源配置对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何认真做好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 给的预测和规划, 把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变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 为经济建设 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成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 也是就业工作所要研究的重大 战略课题。我个人认为,随着全国性的就业促进机构的不断建立,应更好地发挥其指导、协调作 用,逐步形成以促进就业为最终目标的各种人力资源供需体系。 努力实现连接国内、 外人力 资源配置的信息平台, 运用国家级协会的地位和影响力, 加强同国际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机构 的联系, 获得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关成功经验以及资源信息, 实现国内、 国外两种人 力资源的有效对接和先进理念, 在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 对国内 各种层次、 不同性质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充分发挥连接、 指导、协调作用, 对国内的人力 资源中介机构、 用人单位、 广大求职者三方的利益需求实施有效的供需指导, 实现资源整合 和信息对称。 对人力资源供求平衡关系实现二次或多次再配置, 从降低成本、 提高利用率的 市场规律入手, 以人力资源转移、 吸纳、 配置为主导, 对不能平衡或无法满足供需双方需求 的人力资源对接,发挥国家级平台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据悉: 2009 年上半年,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共举办各类招聘会 71 场。共计 11092 家单位进场招聘人才, 提供各类就业职位 21 万余个, 45.2 万人现场求职择业, 47 万人次通 过网络求职, 12.6 万多人初步达成求职意向。与 08 年同期相比,招聘会的数量、参会单位 数量、进场求职人数分别增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尽管组织招聘单位数量有所增加, 但是招聘岗位数量却在减少。 其 原因是: 参会招聘的单位中, 中小企业数量较多, 自身的发展规模决定了用人数量的有限性。 二是招聘单位为降低企业成本, 严格控制用人数量, 减少不必要的招聘, 储备人才的招聘计 划得不到全面实施。另外:专业岗位需求竞争激烈,上半年,需求量前十名的专业有:市场营销、财务会计、 行政文职、计算机开发与应用、客户服务、机械制造与设计、美工、电子电路、人力资源、 工程类。其中前三位和后三位需求量差别较大。前三位的需求情况分析如下: 营销专业的供需比例在 1.6 :1 到 1.3 :1 之间, 比较稳定, 仍居各类专业人才需求之首。 营销专业供求两旺的主要原因: 一是河南地处中原, 交通便利发达, 成为各类公司抢占的要地, 发展中原地区市场需要大量的营销人才。 二是拥有一支优 秀的营销员队伍是一个企业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壮大的基本因素, 目前企业已基本形成了 “外 重内轻” 的经营局面。 三是营销专业人才对学历的要求并不高, 公司更看重能力, 降低了求 职门槛, 在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给更多求职者创造了就业机会。 从上半年招聘会情况看, 医 疗、保健、房地产、快速消费品、化妆品类行业对营销人员需求量较大;营销人才的需求, 也由以往的单纯营销技能拓展为综合性营销、 专业技术性营销技能; 营销技能较强、 有一定 行业背景、 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端营销人才和营销管理人才最为紧俏。 公司财务人员位居 需求第二。基本上在 3.4:1到 2.8 :1之间。行政文职专业的供需排名第三位。平均值为 4.7 :1,竞争异常激烈。稀缺专业则十分尴尬。例如西班牙语、韩语等职位的需求为24 人,而求职人数为 2,人才库储备人数为 0。从上述分析看, 一在新就业形势下, 高校开设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 毕业生在人才市场 上无需求, 造成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 专业间供需比差别大, 供不应求与供大于求现象并存。 高校教育模式与市场脱轨、 招生制度过分强调招生、 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滞后、 培养模式的手 段落后等都是当前不同专业之间就业难度加大的主要原因。此外,河南虽经济发展速度快, 但在产业结构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待调整, 企业整体创新性不强, 吸引和留住更多高层次人 才的手段和方法。 高层次人才通过市场求职方式也较少, 更多选择熟人关系求职, 尽量规避 求职风险。二发挥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作用1、发挥国家级平台的权威作用:注重对政府就业决策的研究性支撑,通过论坛、研讨、经 验交流、市场调研等搜集、整理、汇总市场的有效信息,经过分析研究后,形成对宏观就 业政策的支持。同时,在全国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信息发布上,建立预测预报制度,发挥人 力资源配置的导向调控作用。2、供需对接的基础平台作用:应将服务重点放在中介服务机构和学校上,以提高中介服务 机构素质和水平为方向, 向会员单位和各省市、 地区的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进一步完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进而促进就业。2009 中国青年网报告:成都人才市场供需情况报告显示“本科生就业压力最大。因进 年来毕业大学生越来越多,一个岗位有近 6 人竞争。据四川省教育厅统计, 2008 年全省未 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今年需要找工作的高校毕业生预计在 35 万人左右。薪酬期望值有所下 降。应届生和在职人员的月薪期望值都有所下降,去年 4 季度调查显示,约 1983 元,硕士 及以上学历 3250 元,专科及以下 1630 元。” “呼和浩特市人才交流会供需学历情况表明:求职人才的学历统计,本科及以上学历 的求职人才占总数的 32%,专科学历求职人才占总数的 56%,中专学历求职人才占总数的 12%, 对注册招聘单位的需求人才的学历统计发现, 需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的岗位单位所占数量 并不多, 约占 5.50%,中专及以上学历人才的招聘岗位则达到了94.50%,说明用人单位在选“ 烟台市人才市场 2008 年 3 季度供需情况: 共举办 29 场招聘会有 2001 多家用人单位进 场招聘, 提供了 22489 个就业岗位, 吸引各类求职人员 10.32 万人次。 在人才需求方面, 总 体来看, 服务后勤、 市场营销、 技工技师和计算机等专业仍是市人才市场招聘的热点, 金融 贸易、财务、生产管理、机械设备等传统需求行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仍然很大,文案策划、 广告设计、 文职人员等专业则异军突起, 在排行榜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也出现了操作、 海运 等新兴招聘亮点。”3、国际间交流的枢纽作用:引进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新理念,组织国内人资机构参与国际际 间交流和合作。 为国内、 国外中介机构架设一座桥梁, 吸收、 引进在国内投资的国外中介机 构开展培训、 人力资源交流等多种合作、 合资活动, 推动境外就业培训引进工作, 贯通与国 际接轨的渠道。 4发挥信息和政策的导向作用:依托国家级平台的资源与政策优势,开展大型课题的专题 研讨, 并将其与区域性人力资源供需特征结合起来, 形成理论研究指导推动实际工作, 实践 经验促进和升华理论研究, 将专题论坛活动延伸为理论探讨、 经验介绍、 成果推广的综合性 人力资源服务。在建立和完善市场配置机制上,寻找新思路、推广新成果、开辟新渠道。 三预测方法与结论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就业市场。在人力资源供需的矛盾中,我们 看到一方面是企业的“招聘难”,另一方面是人才的“求职难”。为了有效缓解这个矛盾, 同时也为了科学而准确的反映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供需状况, 并找到其中的规律, 同时预测 未来的发展趋势。 海尔集团的经验告诉我们要 “贯穿以人为本提高人员素质的培训思路, 建 立了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员工活力的人才培训机制, 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活力, 充分开发 利用人力资源, 从而使企业保持了高速稳定发展。 ”中国就业促进会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共同为人力资源供需做了大量的工作并获得了不少关于市场化的人力资源供需数据, 这将为中国劳动或就业等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以及为教育和培训等机构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提供客观地依据。专家就解企业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现状及人力资源匮乏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优化自身的招聘策略和人才培养计划、相应职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培养等方面的规范依据、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和供给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与供给预测方法: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方法主观判断法技能清单德尔菲法人员替换趋势预测法人力资源“水池”模型回归预测法马尔科夫模型比率预测法我坚信通过中国就业促进会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和广大人力资源供需方的不懈努力不就我们将会看到统一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供需状况发布机制。我们也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努力,共同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参考资料2009中国青年网“成都2009人才市场供需情况”、“烟台市人才 市场2008年三季度供需情况”李金香“烟台市人才市场2008年三季度供需情况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董克用、叶向峰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2009年9月20日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