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暨业务培训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5981109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暨业务培训会议经验交流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暨业务培训会议经验交流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暨业务培训会议经验交流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暨业务培训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会务组二一年五月二十一日目录1.创新开发机制 推进产业发展两类项目结合促进优势特色茶叶产业发展巴南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1)2.打好总体战役建设高标准农田大足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3.以抓好示范村为突破口 大力促进农户万元增收忠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4.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确保高水平规划设计南川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5.创新资金管理机制 规范运行强化监管铜梁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6.强化意识 创新手段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水平璧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重庆市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暨业务培训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之一创新开发机制 推进产业发展两类项目结合促进优势特色茶叶产业发展巴南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0年5月25日)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职责。巴南区在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中,结合自身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项目有机结合的开发方式,2009年在项目区二圣镇中坪村、集体村流转土地,新建规范化茶叶示范基地2000亩,带动建设天坪至天星寺“十里茶叶走廊”4000亩,为巴南区打造全市第一茶叶产业大区做出了示范,为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探索了经验。一、突出特色优势,发展富民产业巴南是主城近郊农业大区,以山区地形为主,农业综合开发要有所作为,必须要在发展特色产业上下足工夫,做好文章。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布局,我区是重庆市的重点茶叶基地之一,有全市最大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二圣茶厂,有全市茶叶良种母本园,大力发展优质绿茶产业,基础较好,潜力很大。为此,区委、区政府确定茶叶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并按照“四个明确”进行发展:一是明确茶叶示范基地“特早、质优、高效”的建设目标,主要发展特早高档名茶品种,建成“中国第一泡”面积最大的基地,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大面积特早优质茶园农民鲜茶收入每亩达到4300元,亩均收入比传统茶园高2000多元。二是明确“政府牵头,项目促进,企业带动,合作社联结,大户经营,农民参与,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三是明确新建基地高标准规划、规范化管理和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的原则。四是明确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为基础,其他项目和资金有机互补结合促进,落实具体措施,集中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茶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的工作要求。二、科学规划设计,建设高标准基地巴南区二圣镇天坪万亩茶叶生产基地,地处海拔600米以上,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尤其适宜优质茶树生长。巴南区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利用土地治理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科学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建成天坪山规范化茶叶基地6000亩,其中高标准核心茶叶示范区2500亩,引进定植“巴渝特早”、“福鼎大白茶”树苗2000余万株。在茶叶示范基地建设中做到了“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开发原则。跳出传统单纯依靠行政规定发展产业的套路,从向项目区干部群众积极宣传开发任务、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和描绘产业发展前景入手,充分调动干部群众自觉、自愿、自主参与开发的积极性。二是坚持多元化茶叶发展模式。在二圣天坪山这一适宜茶叶发展的区域,引进重茶集团二圣茶叶有限公司、重庆达安药业有限公司2家企业承担示范片建设,扶持成立巴茶之乡茶叶专业合作社,培植50余家茶叶种植大户,积极鼓励土地向业主、专业合作社和种茶大户集中,组织统一技术培训和服务,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茶树种植水平和基地种植规模。三是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积极采纳和参考业主、合作社、茶农及茶叶种植专家建议,超前谋划,整体布局。统一放坡改土,打破原有田坎地埂,生土深翻,表土还原,实现了田面平缓;统一布局设施,路沟线性平直,设施密度适中,实现了设施配套和布局合理;统一放线种植茶苗和技术服务,茶树成行,郁郁葱葱,景观大气。四是坚持高标准建设工程设施。开工前坚持培训指导到位,建设中做到检查指导到位,施工中实现专业监理和群众监督到位,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投资500多万元,在天坪茶叶基地整修机耕道3150米,修建生产管理便道9396米,排灌沟渠1430米,抗旱蓄水池25口,灌排管道3506米,挖填土石方121590方,修建山坪塘7口,建设检查井、涵洞等其他设施40余处。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形成了种植规范,规模发展,道路通达,沟渠相连,设施配套的高标准茶叶示范基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切实建成了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的“样板工程”。市委常委、副市长马正其、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市农委主任夏祖相、市农综办主任刘念慈、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等领导视察天坪项目区时均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三、扶持龙头企业,延伸富民产业链企业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在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包装贮运、市场销售等产业链上优势无可替代。为发展壮大茶叶这一富民产业,我区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和科技推广等项目有机结合实施,重点扶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发展壮大。一是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的原则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为企业提供充足优质原料基地。二是按照“项目扶持,择优选项,扶大扶强”的原则,依托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茶叶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三是引导企业“打造一流品牌,创造一流效益”,积极培育产品品牌和树立企业形象。四是按照“立足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优先”的原则,在机械化作业、良种推广、技术培训、物理生物杀虫等方面给予企业最大的政策优惠和技术服务。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扶持下,重茶集团二圣茶业有限公司先后完成了厂房改扩建,引进了日本蒸青生产线、沱茶生产线等设备,培育了“巴南银针”、“巴渝银针”等30余个产品品牌,企业和产品先后获得了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有机食品”认证、“中国鼎尖名茶”、“中国名牌农产品”、上海世博会重庆馆唯一礼品用茶等30余项荣誉和称号,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企业年产值和销售收入均以30%以上的速度连续增长。同时打造出“巴渝特早茶”品牌,于今年2月7日(春节前)举办了特早茶开园仪式,现场采茶、制茶,农业部、中国茶文化协会等国家、省市部门领导及茶学专家、茶叶经销商等300余人共同品鉴国内最早的新茶,全面引领国内早茶上市。四、探索创新机制,构筑产业增收平台在大力发展茶叶特色产业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农业综合开发“四种机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探索项目结合机制。项目有机结合发展茶叶产业,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化、规模化茶叶种植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优质原料;产业化经营项目通过技术升级和改造提高产能,解决了新建茶叶基地鲜叶加工和销售问题,提高了种茶增值效益;科技推广项目为新建基地种植技术服务和推广提供了支撑。二是探索资金投入机制。茶叶基地建设前期投入大,投产期长,我区针对这一实际,积极整合资金,解决基地建设前期投入。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重点投入基地设施建设和土地整治、新品种引进和技术推广,提升茶叶基地建设科技含量和工程质量水平。整合区级农发资金、特色产业资金、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以及农村公路通畅工程资金、水土保持资金等其他资金用于茶叶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对农民和企业新发展1 亩茶叶,区财政按每亩每年250元的标准连续补助3年,调动企业和农民种植茶叶积极性。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和农民自筹资金投入基地建设,承担基地示范片区建设。三是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规模经营,搭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立鲜叶收购加工网点,实行订单合同确保茶农种植效益。农户以土地入股和劳务投入基地建设形式,获取稳定的土地入股分红和劳务收入。根据农民意愿,还采取了基地投产前三年,由企业租包农户土地,投产后企业将土地反包给农户分户管理,签订鲜叶收购合同,确保农户种茶增产增收和企业加工原料来源的稳定渠道。四是探索多层次增收机制。我区农业综合开发突出产业支撑,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利用二圣天坪山地理位置优势、生态植被优势、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实行科学规划和整体开发,除重点发展茶叶产业外,还扶持了万亩优质梨基地、万亩花椒基地和万亩花木基地,配套建设了项目区茶叶基地管理房,雪梨批发市场、生态农业观光走廊、群众文化健身广场等。项目区还积极探索举办采茶节、梨花节、采梨节、体育竞赛等活动,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的致富途径。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短短几年扶持,特色产业获得发展,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农村经济实现繁荣,项目区已经成长为农业综合开发的“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区”,特色产业发展的“高效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当地干部群众都对产业发展和增收致富充满信心,纷纷称赞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富民工程、惠民工程和利民工程。重庆市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暨业务培训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之二打好总体战役建设高标准农田大足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0年5月25日)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粮增产,钱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本任务,紧紧抓住农业综合开发“两个聚集”的历史机遇,通过项目竞争立项,2009年度新增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8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54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60万元,自筹资金2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33万亩,其中稻田1.1万亩。总结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经验和作法,有如下几点:一、加强“三向宣传”凝心聚力坚持“三个面向”,加强宣传,即面向领导宣传,争取领导高度重视;面向群众宣传,争取群众拥护和参与;面向部门宣传,争取部门支持与配合。始终把宣传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指挥和协调技术骨干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论证攻关,安排部署支农资金及项目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聚集,部门协同作战打好总体战役,并多次深入项目现场检查指导工作。二是群众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意识明显增强。项目区农民主动筹资投劳进行田块整形和便民道的路基工程建设。三是部门密切配合。为项目区配套整治化龙水库自流灌溉主干渠2.5千米,病险塘、库3个,新建和维修整治镇村公路18千米;新建生态林业工程3820亩,沼气池350口;装备组建农机专业队2个,形成了全民参与开发的大格局。二、坚持“三大原则”科学规划坚持把规划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和前提,科学规划和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一是坚持“规模开发,集中连片”原则。根据三年规划,200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化龙水库和濑溪河为依托,集中连片在濑溪河沿岸和化龙水库自流灌溉区的智凤镇新店村、高笋村,建设优质粮油和无公害疏菜示范基地。二是坚持“突出水利中心,工程措施与农业、农机、林业科技措施综合配套原则”。按“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强装备、普科技”要求,采取“硬化沟路成通道、整形改田成方块、三边植树建林网、农机装备推科技、良种良法兴农业”的办法建设高标准农田。共计开挖疏浚渠道22.4千米;新建衬砌渠道32.99千米,埋设输水管道4.5千米,机耕道3.5千米,田间作业人行便道33.09千米,田块整形0.2万亩,植树造林0.1万亩;购置农机具20台(套),检测设备15台(套);水稻优质高产实用新技术示范和推广1.1万亩。三是坚持“以人为本,适应机械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原则。在工程设施配置上,依托水源状况设置田间灌溉工程,根据溪河走向设置除涝排水工程,依托乡村公路设置耕作道路工程,灌排渠系、田间作业道与桥、涵、闸和便民道路综合配套。在工程设计上,按照“宜地节地,省工节料”原则和适应产业发展要求,采取路肩沟,“U”型砼件加深排水沟;沟路共墙,排灌沟渠与作业道路“三位一体”组合设计。实践证明:项目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既形象、适用,又能排能灌;既满足了水旱轮作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又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三、强化“三项制度”建设工程坚持以创新和完善机制体制,加强项目管理作为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质量和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总结近年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开展200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坚持和完善了招投标制度。根据招投标法相关规定,采取以投标报价为主,重视单项报价和施工技术方案,以报价合理和施工组织设计合理择优选定施工队伍。即:以甲方工程预算造价与各投标企业报价的加权平均值为标底,按照上3%下5%范围确定有效标,再根据有效标的报价高低、单价分析的合理性、企业信誉程度、施工技术组织方案可行性等综合测评打分,以得分高者中标。避免了偶然中标、低价中标,从而导致不能保证工程质量进度的现象发生。二是扎实落实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注重专业监理与群众监督结合,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每个标段选派1名农民代表配合专业监理人员加强施工旁站,加强施工质量监督,严把“进料关、工序关”;严格控制施工工序报验程序,由施工企业提出各工序完工图片和申请,由甲方现场代表、农民代表及监理进行实地查验,以工程合格作为下一工序施工的门槛;项目资金管理实行县级报账制,资金拨付与工程进度结合,按工程合格进度拨付资金。三是实行目标管理。我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列入了全县重点项目工程,对涉及的项目镇及相关部门实行综合目标考核,年终兑现奖惩,为项目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四、依托“三个机制”科技兴农坚持开发与利用结合,以完善机制体制为手段,依托科技进步,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之路。一是科技联姻。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合作。200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市作物所为依托,大春水稻良种良法等先进实用技术示范500亩,农民技术培训1000人(次),科技推广1.1万亩。二是发展农民自主管理组织。2009年度,采取配置农机具的办法,组建并依托农民技术服务农机专业合作社,实施大春水稻集中育秧、统一机耕和机插、机收面积0.3万亩;统一组织种子、肥料、农膜、农药供应和统一栽培技术指导1.1万亩。三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进优质粮油生产。今年大春优质稻定单农业面积1.1万亩,由米业加工龙头企业按高于稻谷上市价10%的合同收购,仅此一项,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00元以上。2009年度,尽管我县在总结近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经验的基础上,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离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和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向先进地区学习,继续作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和工程设计,重点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的完善,开发利用机制的创新,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重庆市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暨业务培训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之三以抓好示范村为突破口大力促进农户万元增收忠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0年5月25日)忠县是重庆市“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重点县,我县新立、拔山、永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被县里作为“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县级示范片。为认真贯彻市农综办“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确立了以抓好示范村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把新立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桂花村作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整体推进示范村,通过示范村的建设带动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建设。力争2010年-2012年示范村农户增收12000元以上。一、强化组织领导,抓好宣传发动我县成立了忠县新立镇桂花村农户万元增收整体推进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刘扬任组长,县农办、农综办、畜牧局、农业局、新立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抓好桂花村农户万元增收整体推进示范村建设规划,指导和协调。为了组织发动农民积极投入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建设,县农综办积极配合新立镇政府抓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宣传发动工作。3月5日,在新立镇桂花村召开了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群众大会,宣传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政策、措施,宣传在桂花村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整体推进示范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有利条件,研究难点问题,统一全村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与此同时,组织干部走村窜户,一边做好思想工作,一边帮助农民搞好增收规划,组织发动广大农户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二、突出四个重点,搞好发展规划忠县新立桂花村有7个社、559户,其中举家外出200户;全村总人口1996人,劳动力1150人,耕地面积1114亩,荒山1449亩。外出务工人数948人。2009年,全村粮食总产达到605吨,现有柑橘产业1260.2亩,产果1300多吨。出栏家畜520头,家禽2000只,劳务收入78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2元。按照市、县“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建设要求,结合桂花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现状。该村“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建设主要突出“柑桔提效,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间旅游”四个重点,大力推行果-豆(菜)等种植、果-蜂果-禽畜种养和果-旅等增收模式,大幅度提高农户收入,力争三年农民累计纯收入增加640余万元,户均累计增加纯收入12000元以上。一是柑桔提效。通过强化对现有1260亩柑桔果园的田间管理,提高柑桔产量和品质,增加柑桔经济效益。2010年2012年三年内增产柑桔5235吨,同时新建高标准柑橘果园1500亩。二是林下养殖。在柑橘园区内推行林下养鸡、鸭、鹅、兔、蜂、鱼等,每年户平增养1头猪,增养10只鸡鸭鹅(散养)。三年内全村增加养猪1500头,增养鸡、鸭、鹅等禽类65000只,养鱼250000尾。三是林下种植。在新建果园林间种植大豆、花生、蔬菜,通过稻-油(油菜)和旱地间种等形式,提高复种。计划三年增加发展林下大豆1500亩,增加种植花生600亩、蔬菜300亩。四是林下旅游。发挥该村地处“中国柑桔城”核心景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品果、休闲、生态观光旅游,新办星级农家乐一家。经过概算,本规划总投资920万元,其中争取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700万元,农民自筹220万元。三、落实扶持措施,增强发展动力一是抓好典型示范,采取典型引路,以此带动整个示范村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重点扶持养殖鸡、鸭2000只以上的大户10个;养鱼户25户(其中年养甲鱼500只以上大户2个);养蜂100桶以上大户2个。积极支持投资少、见效快的特色种植项目,支持种植青蒿150亩以上的大户25个;种植钱胡25亩以上大户8个;发展食用菌5户。让重点种养大户在示范村发挥带头作用。二是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利用科技项目扶持相关技术机构,桂花柑桔合作社等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运用,引进优良粮油作物品种、畜禽品种等系列化服务。向农民推广普及以林下经济为重点的实用种植、养殖技术。在示范区内标准化种植、养殖,标准化管理。引进优质肥料、农药、帮助果园提高管理水平,为示范村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目前已经投入资金40.5万元先后组织了农业、畜牧、水产等技术人员对示范村农民开展了柑橘栽培管理,禽畜、鱼、蜂养殖等专题技术培训,已培训农民达到3000余人次,印发相关技术资料6000多份。帮助10个养鸡重点户建圈舍109个,引进了优良种鸡21000只。三是帮助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础设施维护经费、水毁资金等配套完善柑桔园区基础设施,计划新修人行便道11千米,新修机耕道5.58公里,整修蓄水池6口,山坪塘4口,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为林下经济发展和生态观光旅游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四、抓好产品营销,提高经济效益一是实施绿色种植、养殖品牌战略,以生产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为目标,实行标准化生产,打造具有忠县特色的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农畜产品。二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建立示范村农产品、畜禽产品稳定的销售渠道,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一方面进一步支持重庆三峡建设集团公司,重庆博富文柑桔公司进行扩能、技术改造,另一方面,扶持和培育新兴的种植、养殖业龙头企业。三是实施订单农业。在组织农户搞好本地市场销售的同时,积极与有关龙头企业联系,签定购销合同。目前已经与重庆三峡建设集团签定了柑橘收购合同,该村生产的柑橘就近用于果汁加工;与重庆白市驿板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签定了鸡、鸭销售合同。同时,与武陵山珍企业的购销合同正在商谈签定之中。该村生产的药材由红坊药材专业社组织销售,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得到好效益。重庆市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暨业务培训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之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确保高水平规划设计南川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0年5月25日)近年来,我区坚持以机构队伍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支勤于学习、精于业务、勇于创新、甘于吃苦的农业综合开发队伍,确保了农综项目规划设计的高起点、高标准。先后建成了东城三秀、大观铁桥、南平云雾、木凉汉场坝、兴隆金花等一批气魄大、档次高、形象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一、坚持一专多能,打造精干型团队,确保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我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是区政府在区农委挂牌的正处级机构,内部设立了农业综合开发科。为确保人员力量与我区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相适应,不论是在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工作人员的选用上,我们始终把“一专多能、精明强干”作为首要标准,通过内部调整、单位调动、公开招录、挂职锻炼等方式,把品行良好、责任心强、专长过硬、年富力强的人员优选充实到农业综合开发队伍,使农业综合开发队伍成为农委内部最具活力、最能办事的精干团队。目前,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领导由长期从事水利规划、建设管理和领导过新城开发建设的同志担任,农综科现有工作人员8名(不包括后勤人员),其中:有水工专业人员3名、农业专业人员2名、财会专业人员1名。科室成员密切配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为懂开发、会开发的精兵强将。特别是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他们发挥各自知识专长,从项目规划布局、工程断面设计、工程概算等方面进行优化,确保了项目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二、加强学习培训,打造学习型团队,确保规划设计的先进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国家财政投资项目,政策性强,管理规范。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农、林、水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了解有关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财务、招投标等方面的业务。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使人人都能参与到规划设计中来,人人都能为规划设计提出合理意见,促进项目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先进性。一是建立日常学习制度。每周一开展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学习中央、市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方针政策,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传达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把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工作理念的创新。二是建立日常业务培训制度。农综办内部每两个月开展一次业务培训,每次轮流确定一名人员讲解业务知识,讲解内容由主讲人自行确定,可以是项目规划设计、识图制图、PPT制作、摄影照相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也可以是工程预算概算、资金管理、招投标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知识。通过这种培训形式,既促进了主讲人员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又使其他工作人员比较全面地学习了解了农综项目管理办法和工程技术。三、转变工作作风,打造务实型团队,确保规划设计的实用性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提高项目建设水平的关键。我们围绕打造群众满意工程,在每年的项目工程建设中,立足“早”字,舍得花较多时间开展前期规划设计工作。一是抓好现场踏勘环节。结合1:10000地形图,多次深入项目区实地踏勘,深入了解项目区地形地貌和原有沟渠、道路、水源,以及建筑材料供应等方面的情况,做到了然于胸,为规划设计打基础。二是抓好征求意见环节。在实地踏勘时邀请当地乡镇领导、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倾听项目区干群的迫切愿望,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在初步规划形成后,将工程平面布局图、断面设计图、建设内容在项目区张贴公示,进一步征求项目区干部群众的意见。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实现了项目工程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约当地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关键障碍因素得到有效解决,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需要,农民群众称农业综合开发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四、注重整合统筹,打造和谐型团队,确保规划设计的统一性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不仅仅只是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事情。我们切实加强部门力量的整合,在开展项目规划设计时,打破部门分工,发挥部门优势,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精力,协同作战,打造了一支团结和谐的规划设计队伍。一是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每年区政府都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农综、财政、发改委、水利、农业、林业、审计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解决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形成了部门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在规划设计阶段,重点研究论证项目规划设计是否符合项目区群众的意愿,是否坚持了高起点、高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可行。二是建立项目专家库。为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增强规划设计的协调统一性,我区从水利、农业、林业、农机、财政、审计、规划、国土等部门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专家库,对项目规划设计工作进行指导、服务和规划设计方案的评估论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农业综合开发队伍,为再创农业综合开发新辉煌提供人才保证。重庆市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暨业务培训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之五创新资金管理机制 规范运行强化监管铜梁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0年5月25日)近年来,我县农业综合开发按照“围绕蔬菜产业实施开发,以开发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结合10万亩蔬菜特色产业的发展,统筹安排和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推动蔬菜产业规模化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通过创新资金管理机制,规范操作流程,强化资金监管,确保了资金安全、提高了资金效益。一、科学规划择优申报,主动把握项目资金投向要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有的放矢。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我县农综办、财政局密切配合,坚持“围绕蔬菜产业搞开发,搞好开发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开发思路,组织专家现场调查研究、考察评审,择优申报立项,把项目重点安排在那些急需资金扶持、开发潜力大、群众积极性高以及业主带动性强,且符合我县蔬菜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区域内,做到集中成片、规模开发,着力打造我县10万亩蔬菜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蔬菜基地6万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了1.2万亩,不仅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而且已发展为我县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二、着力整合支农资金,形成规模开发合力我县坚持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尽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在蔬菜基地建设中,积极与水务、交通、农业、国土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建设好项目区,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2008年完成总投入1416万元,除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915万元外,还整合了水务局、交通局、农业局、国土房管局等相关部门资金500万元,同时,还引导农民筹资投劳以及吸引企业和业主投入资金350万元,真正形成了支农合力,发挥了支农资金整体效益。2008年度,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创造了开发规模最大、整合资金最多、工程质量最优、建设进度最快、项目管理最民主的“五最”效果。三、严格制度强化监管,专款专用确保质量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健全制度,创新管理,作为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招标工程:一是严格执行“公示制、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以及工程竣工审计制”等一系列制度,各项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执行;二是推行农民代表监督制,配合监理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配合村社干部协调处理施工单位与当地群众之间的矛盾。三是实行工序报验制,工程建设分段工序由施工单位申请报验,经项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农民代表会同验收把关,以验收签证合格作为进入下一工序施工门槛,对验收不合格的,当场责令其限期整改直至合格。四、坚持“三专”规范运行,确保资金安全高效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要求,我县坚持“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以资金投入确定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拨借资金严格按照批复的项目计划执行,严禁挤占挪用。财务工作基本做到:资金来源渠道清,会计核算清,支出范围清,进出物资材料清,往来款项清;在资金拨付上,坚持按工程进度拨款,严格开支手续,做到有工程验收单,有施工员签字,有项目负责人审核,有领导审批意见。同时,县农综、财政、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开展不定期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五、严格工程预、决算审计,查找问题及时整改工程预算审计方面:由我办牵头,组织农业、水利、项目乡镇的技术人员现场踏勘、测量,绘制标准设计图纸,测算出工程量。在预算造价前,农综办、财政局、审计局相关人员一起到项目实施乡镇对当地建筑材料单价进行市场调查,然后根据材料单价,加运费、人工费、合理利润、税费等共同确定单价。并由农综办人员根据工程量,算出工程预算造价、总价。审计局对农综办算出的工程量、工程造价进行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书,将其作为公开招投标的依据。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方面:主要采取审计财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资金审计与项目管理审计相结合,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相结合等方式,实地审查工程量,审查项目是否有违规的地方,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计划实施,有无擅自调整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检查项目是否全面推行项目招投标制、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资金项目公示制和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等五制,审查建设项目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并如期发挥效益,有无因立项不准、责任不清、管理不善或工程质量等原因,造成浪费或事故隐患等问题。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预、决算审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了招标工程的量、价真实性和准确性,工程量的增减变化也就一目了然,这样增加了工程建设及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有效防止和杜绝挤占挪用现象发生,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全运行。六、规范会计核算体系,严格县级财政报账制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财务行为,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的保证。我县在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管理上,始终坚持“以项目定资金,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和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的原则,规范会计核算体系,设立了财政资金专账,财政报账资金专账、以及建设单位项目资金辅助专账,加强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在资金报账的具体操作上,我县以县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为主要财务管理单位,以当年度项目施工负责单位为报账单位,资金管理以县统一拨借、统一核算、统一报账管理,将全县范围内使用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全额实行报账制度。确保了资金的专款专用和报账制度的规范运行。重庆市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暨业务培训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之六强化意识 创新手段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水平璧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0年5月25日)近年来,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在抓好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牢固树立“抓宣传,促开发”的工作理念,把宣传工作作为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动态、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为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一、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工作推动有力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把宣传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领导,统筹协调,狠抓落实,形成扎实抓好宣传工作的强大合力。一是健全领导机制。为搞好宣传工作,成立了以县农综办主任为组长,分管机关宣传工作的副主任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专职宣传信息员1名,负责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计划的制定、任务分解、任务管理及指导督促等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领导班子合力抓的良好局面。二是完善宣传网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宣传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面广,单靠专职人员,无论时间、精力,还是新闻素材的收集和掌握上都显得力不从心。对此,我们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宣传,积极撰稿,同时邀请财政局和农业相关部门以及项目镇乡确定1名兼职人员做为农业综合开发宣传信息员,以此构建宣传工作立体网络,齐心协力抓好宣传。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宣传工作是一件十分艰苦而作用明显的工作,我们一方面专门制定了宣传工作单项考核,对成绩突出的通讯员,予以表彰,并给予适当的稿酬,从而大大激发了工作人员的写作热情。另一方面采取业务培训、组织交流、参观学习等方法,不断提高宣传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我们还在宣传人员中大力倡导“四种精神”,即敬业精神、务实精神、学习精神、奉献精神,使之始终以旺盛的热情抓好宣传工作。二、加强沟通协调,宣传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我们在县级及以上报刊、电视台采用的稿件有一半以上是媒体记者采写。事实证明,宣传工作受自身能力和其它客观因素的制约,必须借助外力,借“梯”上“楼”,实现宣传工作“大突破”。2009年,围绕“外界声音大,形象更好”这个目标,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高宣传工作水平。一是主动邀请。2009年,根据市农综办和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宣传重点,选择了一批有影响的市内外新闻媒体的记者,主动邀请他们到璧山采访,与他们交流思想,加深感情,介绍璧山农业综合开发情况,提供宣传报道方便。去年,我们在单位工作经费中,落实了宣传工作经费,先后邀请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新闻媒体对我县农业综合开发进行了宣传报道。二是主动联系。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办法,与市县主流媒体的记者、编辑经常联系、长期沟通,及时向他们反映新闻线索,提供新闻素材,通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新情况和取得的新成果、新经验。2009年,重庆日报、璧山报、重庆电视台、璧山电视台等媒体采用的宣传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近一半稿件,均是我们主动与媒体记者联系采写的。三是主动送稿。主动送稿看似一种传统的老办法,但我们认为非常有效,这一行为不仅反映了对编辑、记者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可以现场得到指点,及时进行修改,在提高稿件质量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上稿率。2009年,我们采取主动投稿、主动送稿的方法,使稿件上稿率达到了90%。三、以节会为契机,宣传工作深入推进在扎实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各类项目建设动态,农业综合开发在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主要做法及成效经验等宣传报道的同时,还紧紧抓住县内外举办各种大型活动的机会,如:全县的“三会”、“葡萄风情园开园仪式”等,精心策划,周密部署,通过展示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制作展板、悬挂横幅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成果,既进一步争取了各级领导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又增进了人民群众对农业综合开发的了解,为农业综合开发的纵深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四、创新工作理念,宣传工作成效明显(一)注重高层次。通过大台、大报、要刊、要网进行宣传,注重占领宣传工作制高点。2009年2月,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致富经栏目以“儿菜俏销的秘密”为题,重点报道了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狠抓蔬菜基地建设,提高蔬菜科技含量,增加蔬菜产业效益的相关情况。重庆日报记者周雨在重庆日报上撰文报道了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同时,在重庆市农综办网站上刊发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相关图片信息、简讯90余条。在华龙网上发稿2篇;在市农委网站上发稿3篇;在新华网等国家级网站上发稿4篇。(二)注重多形式。为使宣传达到更好效果,我们坚持上下互动,拓宽宣传渠道,活化宣传形式。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2009年,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共播发宣传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稿件4篇;重庆日报、璧山报发稿20余篇。二是以县内刊物为平台。在璧山快讯、政务信息上发稿10篇。自办农业综合开发简报10期。三是制作专题片。制作了富民之路等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影响力。通过这些形式,真正做到了“网络上有信息、荧屏上有形象、广播里有声音、报刊上有文章”,形成了宣传工作的规模效应。(三)注重系列化。一是围绕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基地开展系列宣传。先后形成璧山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思考、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切实搞好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等调研文章6篇。二是围绕我县打造十万亩蔬菜基地搞好宣传。制作了题为万顷蔬菜展春光璧山蔬菜产业发展剪影的大展板8块。形象地展示了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三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开展系列宣传。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2009年,我办在全县外宣工作评比中,成为县直部门中唯一被授予“先进集体”的单位,连续两年在市农综办宣传工作考评中位居第一。虽然我们在宣传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与兄弟区县比尚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研究新形势,理清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力争使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