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5697324 上传时间:2021-12-0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朗读水平的培养摘要: 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师基本技能, 在很大水准上决定着未来教师的语言素养和教学水平。小学教育的性质要求从业人员要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准, 朗读水平的提升便成了一项不应忽视的教学任务。但从实际情况看,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朗读水平与规定目标之间仍存有较大的差别并且存有很多问题,文章针对朗读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及培养朗读水平的对策。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朗读水平 朗读教学水平 培养引言(一)研究原因 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 是教学口语的重要形式之一。原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 试行稿) 和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大纲( 试行) 对师范生的朗读水平提出了规范化要求: 用普通话朗读, 做到准确、清楚、流畅,恰当而充分地表达感情。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要求通过学校教育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成为适合小学素质教育需要的人才。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基本的语文技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朗读水平较其他师范生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我们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还要具备使用朗读实行教育教学的水平。但是, 从实际情况看,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朗读水平与规定目标之间仍存有较大的差别。 教育实习中很少有实习生能自信地使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示范朗读课文, 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听朗读录音; 总是一味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于怎样才是有感情, 既不能示范, 又不能给予具体指导。(二)研究意义小学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小学教师最具专业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是小学教育的根本性质。而这种基础性不但仅是因为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小学教育是为生命奠基的教育。朗读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水平,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吕淑湘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事实早已说明:朗读既有助于丰富积累语言, 规范语言使用, 提升表达水平, 更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教学手段,善于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朗读的优势,为自己的教学对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使学生能经常受到五彩斑斓的语言色彩的感染,能激发起同学们学好语文的兴趣。小学教育的这种性质要求从业人员要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准。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来说, 它在很大水准上决定着未来小学教师的语言素养和教学水平,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有很大的促动作用,这是研究这个论题最大的意义所在。一、朗读水平的概念界定及构成朗读水平: 水平 ,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朗读水平即使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的水平。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须具备以下两种水平。1、 示范朗读的水平能用普通话实行准确、流利、有感情地示范朗读, 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示范朗读必须忠实于原作, 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语音, 吐字归音清晰, 声音响亮, 准确规范, 连贯顺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范读能协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教师示范朗读,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令学生在美文的熏陶中提升感受力和精神境界。教师示范朗读,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思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的学习认知理论指出的完整的学习活动必须遵循的次序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求知兴趣的唤起”。教师要以自身的示范作用打动学生、引领学生,使学生徜徉在朗读所营造的优美、温馨、愉悦的氛围中而爱上它。朗读示范,这种形象、直观、整体的感性化方法,会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积极模仿学习,在尝试中体验其中的情趣和快感。示范朗读必须在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 把握好作品基调及感情色彩, 使用语调、节奏、语气等技巧, 准确地表达真挚自然的感情。2、指导朗读的水平朗读历来就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 是一项基本的语文技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生应达到的语文学习目标。因此,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还必须具备扎实系统的普通话语音知识, 要了解和掌握普通话声、韵、调体系, 普通话语流音变的规律以及汉语拼音方案 ; 了解小学生方言的基本情况, 掌握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 能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方音。尽管对于小学生不必系统地传授朗读技巧的相关知识, 但是在进行具体句子、语段朗读时, 通过老师讲解示范, 或学生讨论交流, 渗透一些朗读表达方法的指导, 是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必须熟练掌握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调等朗读技巧, 并且能结合具体教学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指导与评价。二、朗读教学重要性根据当代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朗读教学的认识应定位于:朗读教学能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H o w a r d G a r d e r ) 的多元智力理论( T h e o r y o 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引起教育家和教师们广泛关注。加德纳在他所著的智力架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即智能多元论(M I theory)。他试图扩宽人类的潜力,并严肃地指出:“一个人的智能不能以他在学校环境中的表现为依据,从而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而是要看这个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自然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加德纳提出的七项智能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律智能。加德纳的这种“多元智力理论”使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具备至少七种智慧,大多数人可以使每种智慧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能有人认为自己天生不具备某种智慧,但加德纳指出,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培养和指导,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能力使七种智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语文的朗读教学就能够对这七种智慧予以“鼓励,培养和指导”。1、语言智能。即有效地利用口头或笔头语言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把语言的结构、发音、意思结合并运用自如。而朗读可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反复朗读可使学生逐渐认识遣词造句、用语成文的规律,逐渐把书面语沟通起来,口诵目染,不断吸收,把书面语变成自己活的语言,从而提高表达能力。2、空间思维智能。即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世界并表现所见事物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想象。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一种阅读活动,通过朗读,既可发展语言,又可发展思维。首先,借助朗读内容媒介,通过朗读者的再造性和创造性想象,肯定能够培养学生对对象的“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的敏感性”;其次,语言与思维形影相随,不可分离。根据神经生理学的实验结论:人类的语言活动与大脑左半球的某些部位相联系,控制语言的大脑左半球掌管抽象的、概括的思维,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因此,通过朗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智能,同时也训练了思维智能。3、音乐智能。即察觉、辨别、改变、表达音乐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音色或一曲音乐的色调的敏感性。这项智能在朗读中的培养,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诗词曲赋”的朗读,这些体裁本身具有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节奏美、韵律美,一句话,具有音乐美,能够培养朗读者的音乐智能;其次,成功的配乐朗读,肯定能够培养学生“察觉、辨别、改变、表达音乐的能力。”4、人际智能。即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面部表情、声音、动作的敏感性,辨别多种人与人之间的暗示,以及在实际场合中对这些暗示做出有效的反应的能力。这种智能在朗读教学中能得到有效的训练,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小说、戏剧、影视作品及记叙性体裁的阅读,通过肖像、语言、行为、心理去揣摩人物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其次是通过朗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际交往。5、自律智能。即有自知之明,能根据对自我的了解而采取适当行为的能力,有律己、自知以及自尊的能力。这在朗读教学中的培养,是通过对朗读内容的理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实现的,在朗读材料中,有很好的自律智能的榜样很多。朱熹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教者只要能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有技巧地去朗读,就能实现学生对其思想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体会,自律智能也就在这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培养。6 、逻辑数学智能。即有效地利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关系、陈述、功能及其他相关抽象概念的敏感性。这些过程用在逻辑数学智能中包括:分类、分等、推理、概括、计算及假设测试。这种智能在朗读教学中能得到培养:主要通过对说明性文体、议论性文体、应用性文体以及一些侦探、推理小说的朗读实现。7、肢体动觉智能。即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能力,或者用手灵巧地生产、改变事物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特色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速度、灵活性等,以及对外界或自身刺激反应的能力。这种智能的培养在朗读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个人有表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带表演性的朗读;对小说、戏剧、影视作品的正确朗读等等。综上所述:既然朗读教学在使学生全面发展并成才中处于如许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就必须重视并优化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示范朗读能力和指导能力。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一)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对朗读能力的忽视朗读是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教师朗读能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工作效率。试想,一个不懂得怎样正确朗读作品的教师,又怎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个连语句都读不通顺、读不好的学生,当了老师又怎能把话说得流畅、有感染力?因此重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项不应忽视的教学任务。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努力成为优秀的朗诵者,尤其是小学教师。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小学教师每次面对着一群可爱的学生,那就是一群听众。一群期待被教师的朗读打动心扉的听众,你给予他们什么,他们就学到什么。也许有的教师会认为,平时课文配套磁带就够用了。其实,教师在课堂上字正腔圆、绘声绘色、饱含感情的朗读,比磁带范读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互动的效果。朗读教学在大学教学领域却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有相当多的学校管理者与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形成,到了大学阶段无须再进行教学,或者认为朗读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身并不具有自足性教育价值,甚至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这些误解必然导致朗读和教学之间实质性内在联系的割裂,朗读教学形式化也因此在所难免,因而在大学四年期间也仅开设很少的朗读教学课程。同时,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课程目标中,新课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该表述既表明了新课标有关师范生朗读能力语音层面、技巧层面、言语表达层面的新要求(用普通话、流畅、恰当),同时也包含了新课标对大学阶段朗读教学所具有的多面教学功能的认定,即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有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言之,这也意味着新课标对大学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同。(二)目标定位不准确,朗读能力的要求狭窄化对朗读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1994年国家语委、教委、广电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决定,确定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和应试对象。师范生是普通话水平的主要测试对象之一,并且必须达到二级以上水平。这一决定既有力地激发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普通话、训练朗读技能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部分学生并未从专业培养目标和未来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出发,进行扎实、有针对性的朗读训练,而是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标准为依据,以通过水平测试为终极目标。因此,学生朗读训练的内容单一,仅局限于普通话测试的规定篇目,而且往往表现为测试前的突击性训练,缺乏连续性、系统性,有明显的应试倾向。尽管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对朗读能力有明确规定,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也提出了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要求, 但在评分标准中, 对朗读的正确、流畅度都有扣分标准, 而对是否富有感情则不作要求。于是, 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 在学生甚至一部分口语教师心目中, 朗读能力的要求狭窄化为正确流利, 朗读训练大都是照字出声, 有声无情, 缺乏内心感受和体验, 表达效果差, 与新课程对小学教师的要求相去甚远。(三)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首先,长期以来,朗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严重失落,表现在:其一,许多教师受“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影响,一味追求朗读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忠实再现,因而导致学生主体体验的严重失语。其二,许多教师惯于用硬性指导代替学生体验,在读法上往往过于追求技巧性和统一化,这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机会和创造性解读的权力,进而使朗读教学陷人了“千人一腔”的尴尬。这种主体性的失落使朗读教学失去了理应生成的教育意义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以上三种“声势浩大”或“方便快捷”或“盛大隆重”的方式,让学生抑或闻而生畏抑或欣喜若狂,其实是教学形势单一带来的极端后果。久而久之,使教学枯燥乏味,并扭曲了朗读教学的根本。其次,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开设的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但针对性不强。作为自身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我深知,学的多不代表会的多。2009年新课标课程正式开始后,我们必须开设朗读选修课,加强朗读课外指导,以实现教学目的。选修课的内容可根据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加之,本专业实践性课程明显不足,教育实习时间短,朗读技能培养以教师口语课程教学为主, 情景性、实践性不足, 导致学生缺乏灵活运用朗读知识和技能进行朗读示范和指导的能力。(四)朗读训练缺乏科学系统性朗读训练是教师口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普通话正音、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都有重要作用。通过朗读指导和训练, 学生应系统掌握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 学会分析、感受作品, 并在充分理解作品内容、结构的基础上, 能运用语调、重音、顿连、节奏等技巧, 恰当地表情达意,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注点较多停留在语音面貌、朗读流畅度以及朗读技巧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学习上, 至于如何结合具体作品进行朗读感悟和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情达意, 往被摒弃在指导和评价之外。只关注学习结果, 忽视过程的体验; 只有机械的模仿、操练, 忽视方法的引领。朗读要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不仅要求语音规范理解作品,感受作品和把握基调,还要具备一定的表达技巧。张颂教授曾说:“朗读是桥,可以直接通向听者的心田;朗读技巧是船,可以飞速驶入听者的脑海!”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小学专业学生不善于运用朗读技巧。停连不当造成语意破坏,语调缺乏变化,无轻重缓急之分等现象时有发生。四、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一)、提升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对朗读能力的重视1、充分认识朗读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教育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标,其职业导向明显,与高等师范学校传统的教育学专业有很大的区别,在培养目标上不是培养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而是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普通师资。教师培养在总体目标上有共性,但由于招生对象、培养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不同,在培养方式上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比中学教师培养更高。199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应该把教育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不断持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与中学教师培养相比,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这不得不要求我们的小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张志公先生指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教师”,“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广博的学识,见多识广,要掌握科学教学方法”。即将成为小学教师的学生便要担此重任。吕淑湘先生说朗读“是讲文学作品的好方法”,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要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朗读教学的作用可波及语文教学各个层面,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级,还是文学鉴赏较高的能力层级,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朗读。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诵读。我们许多学生素质较高,但专业技能较弱,课外朗读意识单薄,还有许多就不具备朗读的技能,比如普通话讲不好,很少有人可以拿到一级乙等的普通话等级证;不会发声、不会换气等,更少有人接触有关朗读学、朗读教学的理论,以致对以后的小学生的朗读不去指导,也不会指导。针对这种现状,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花大力气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继续教育,本着对未来小学教师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增设相关的课程,从而提高未来教师的素质。 2、树立正确的目标教学理念,增设有关朗读教学的课程首先,在校本课程研究中,要试着逐步改革。课程结构应分为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教育类课程五个模块。具体课程设置和比例如下:通识教育类课程: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统一要求和本专业综合性的通识教育要求,该类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约占总学分的25%。小学教育专业类课程:包括小学教育专业必须掌握的教育基础理论、教师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约为总学分的25%。专业方向类课程:如语文、数学等方向,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体现本专业方向特色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约占总学分的25%。实践课程:含入学教育、军训、社会调查与实践,教育教学见习实习和论文,约占总学分的15%。而在专业技能的课程中要增设一些相关的课程。据了解,大部分院校只是在四年中开设一个教师口语的课程。而对于教师口语包括朗读能力部分的训练对于“小教”师范生来讲,这远远不够。仅通过四年中的一个学期的课程便想将这一部分训练好,那更是很难做到的。朗读训练是教师口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普通话正音、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都有重要作用。朗读能力是一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小教”专业学生应系统掌握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学会分析作品,感受作品, 并在充分理解作品内容、结构的基础上, 能运用朗读技巧, 恰当地表达感情,完美的将无声语言转为有声语言。因此,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强化练习,增设相关课程。例如:大一,第一学期:普通话,第二学期普通话;大二,第一学期:普通话美文赏析,第二学期普通话朗读指导;大三,第一学期:朗读指导教师口语,第二学期教师口语;大四,实践。专业方向课程全程化,从第一学期开始从少到多,大三基本完成。3、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 规范评价考核由于对学生朗读水平和教师朗读教学水平的检测还缺乏更科学更有效的评判手段,在小学教育专业考试的内容中要把朗读作为考查评估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对学生的朗读有了督促作用。为了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不流于形式, 真正把这一工作抓出实效, 需要制定一整套明确规范的评价标准。目前, 除了普通话在语委的统一指导与考核下执行严格的标准以外, 其它训练项目划分不够具体, 考核的质量标准也不够健全 。应建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三级考核机制。考核工作由各院系教师技能教研室总体负责。各项考核标准由相应责任课程教师负责制定, 教研室汇总, 编辑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以下称手册)。该手册包括考核年段、考核项目、考核内容与要求、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等内容。考核工作分两步: 一是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分年段考核, 教师按手册规定的要求严格组织实施。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参加考核, 考核成绩不合格, 在限定时间内可参加补考。二是常规训练考核, 由辅导员组织各班学生干部负责考核。考核重在考勤。学生通过以上各项技能考核合格后, 方可参加教育实习。 具体落实到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使它制度化持久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经过反复的磨合反复的实践反复的强化, 逐渐达到一定目标的针对学生朗读的前阶段的训练, 必须进一步制订强化和巩固的方案第一实行课堂互评制打分制一是给课堂上的每位朗读学生评打分在课堂朗读训练进行一段时间内以后, 确定考核项目, 让学生朗读, 进行考核, 然后让学生进行互评优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再让学生自己反思自己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学生打分, 记为平时成绩并进入期末总成绩对不合格的学生和考核成绩不理想的, 可给多次机会针对学生前面的朗读情况, 教师进行综合辅导, 督促学生继续练, 条件了成熟,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录音, 再次进行互评, 学生再次找自己的不足, 进行对比反思实践成绩考核还通过抽签朗读录像朗读比赛等形式进行。(二)改变应试行为,培养专业化人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是对说汉语方言的人学习和使用普通话( 标准语) 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评定。测试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检测, 不是普通话系统知识的考试, 也不是文化水平的考核。与小学教师职业相对应的朗读能力, 不仅要达到语音标准、清晰、流畅, 恰当而充分地表达情感, 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而且还要适时地对小学生的朗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相比,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更高, 更全面。师范教育应当从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 以未来小学教师的素质为导向, 树立目标教学理念, 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契机, 及时并有效地把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转化为坚持不懈的学习毅力, 通过系统而完善的教学, 使学生获得扎实的普通话朗读的相关知识, 并在大量的训练和实践中内化知识, 形成较强的示范朗读、指导和评价朗读的能力。朗读能力是一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小教”专业学生应系统掌握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学会分析、感受作品, 并在充分理解作品内容、结构的基础上, 能运用语调、重音、顿连、节奏等技巧, 恰当地表情达意,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因此需要长期的联系与吸收。(三)改变教学模式,训练形式多元化1、 回归学生主体:让朗读者自己朗读所谓让“朗读者自己”朗读,即朗读教学应回归学生主体,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个性化朗读。课堂教学担负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习得有效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如指读、抢读、轮流读、齐读、接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等,有意识地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加大朗读的量,实现朗读与理解的互动。采取多种朗读训练方式,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另外,教师要充分开发朗读资源,重视课外读书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自觉地、有兴趣地进行读书活动。这种主体性的失落使朗读教学失去了理应生成的教育意义。新课标不仅提出了“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而且在“实施建议”中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只是起到示范与指导的作用。2、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朗读技能的训练不能只局限于“教师口语”课程的课堂教学,训练形式应该多元化,力求做到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指导的集中训练与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相结合。“教师口语”课程应从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出发,明确学生应具备的朗读能力的内涵与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作正确引导。朗读内容除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的篇目外,还应结合专业特点,选择一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散文、诗歌进行不同语体的朗读训练。同时应改变各学科自我完善、各自为政的状态,文学类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法等相关课程,都应关注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学结构。还可以拓展培养空间,开设朗读与演讲、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等选修课程,结合朗读相关内容,让学生运用口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进一步巩固朗读技能,达到熟练掌握。通过选修课,就可以向有兴趣的学生逐步讲授“朗读学及相关理论,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最终提高朗读能力。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为“小教”专业学生将来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理论功底。3、加强课程渗透,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朗读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技能的形成离不开知识,更离不开反复的实践。技能必须经过个体反复的练习、实践操作和获得体验之后才能逐步形成。朗读能力实质上就是通过训练,运用朗读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感知、体悟,逐步达成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应具体渗透在学科教学法等相关课程中, 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 应注意发挥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 并对师范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训练。如教师口语课程中的朗读部分, 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考虑做到简约性, 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训练的实效性。用于讲授学时为30% , 用于实践训练的学时为70% , 督促师范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开展技能训练活动, 保证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教材、有指导地训练。同时, 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强化教师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 让每节课都成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示范课, 让教师以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强化教师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 让每节课都成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示范课, 让教师以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朗读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要求窄化, 实践环节不足, 致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朗读能力薄弱, 难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应该继承百年师范教育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形成的四个一体化办学特色,即:专业思想训育的一贯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层次化、学科知识教育的博厚化、教育实习实践的全程化,四个方面均设计有具体的方案。如教育实践的全程化,分布于第一学期到最后一学期整个学习过程,分四个阶段,即见习模拟教学单科实习毕业实习,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逐渐形成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培养上岗的“零距离过渡”,如果有条件的话应下设附属小学,为了能够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高校和中小学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应该发挥巨大作用,中小学与高校的合作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职前培养的师范生,二者的合作为其实践学习提供了便利,能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也能得到更多的教师指导。实践基地是学生除高校外又一个学习场所,学生不仅可以根据安排去实践,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去小学学习,全面地了解小学,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打好基础。(三)科学系统的进行朗读基本技能的训练。心理科学证明,技能是在相关知识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反复训练而获得的。领会相关的知识是技能形成的基础,反复联系和实践是技能形成的过程,行为动作或智力活动达到自觉程度是技能形成的标准。我们要由学生上一阶段的“能读”过渡到此阶段的“会读”。在培养学生朗读技能的过程中,我们以朗读知识为依据,以课堂训练为主旋律,建立起一般的训练程序:明确训练目标及具体要求,以相关的朗读知识为指导,教师标准的朗读为示范,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检测与评估。课堂训练的方式以单项训练为主,通过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或对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掌握每种朗读技巧,并培养学生根据有关的知识和语感来进行重音、停顿、语调、节奏等的朗读设计的能力,予思于读,读思结合;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评点,积极引导学生对朗读者的朗读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评议,相互学习,相互提高。通过这样的常规训练,学生都能形成一定的朗读技能,为日后培养朗读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创造活动,也是教学口语和一般口语的重要形式之一。朗读对本科小教专业的同学来讲很重要因为将来面临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教师朗读水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也要有所要求。首先,要求理解作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做到情真意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次。字音把握准确。力争每个字都读得清清楚楚:语句读得流利、自然;语调自然,以声传情。这一训练主要是每次的课后练习。在课堂中进行抽查。对同学朗读的情况进行点评。例如某个同学对文章的节奏把握不准确,读起来很怪异这样教师就需要给他讲明节奏的类型及其如何把握作品节奏;有些同学不明白朗读和朗诵的区别有时把作品的朗读变成了作品的朗诵作为教师就要给学生讲明朗诵是用清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表达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二者有着相似性不同之处,这样就要求教师给学生阐明概念的同时以一篇文章为例给学生作示范。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朗读什么是朗诵,这样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二者的不同。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吐字清晰准确发音时,声母要读得有弹力,韵母要充沛,声调要清晰,音节要分明。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饱满,这也是对朗读最基本的要求。2、音节轻重相宜朗读时,声音有轻有重,才能传达出生动活泼的语气和感情的起伏变化。对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词句。要使用重音加以特别强调,使重点突出色彩丰富,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由于重音是体现语句内容的重要手段,朗读中,重音位置小同,语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要依据内容确定好重音位置。3、停顿安排适当停顿是作品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也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要。朗读中停顿处理的好,可以明快地传达意义,自然转换情绪。停顿分为标点符号停顿、语法停顿、感情停顿。朗读中要结合上下文及全篇的意思,仔细体会语句含义,恰当安排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久暂。4、语调抑扬生动语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句话使用的语调高低升降不同,表达的感情就不同。人们讲话的声音有高有低才生动自然。朗读中,通过语调的变化可以增强感情,烘托气氛,有音乐美。5、节奏和谐悦耳节奏就是语速的音乐性。掌握好语言的节奏才有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节奏的快慢急缓,不仅能区别人物的性格身份,还能表现不同的环境和气氛。使用时,要注意句子、段落及整篇的节奏和谐,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读的基本技巧包括重音、顿连、语调、语速等。教师应让学生掌握逻辑重音、感情重音、重音层次等概念,并学会加重音量、轻声处理、利用停顿、延长音节等不同的重音表达方法;应让学生明白停顿和连接在朗读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结构停顿、语意停顿、感情停顿等概念,并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停顿和连接;应让学生明白语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曲调等四种,一般的语句宜用平调,表惊喜、疑问、反请等情感的语句宜用升调,表坚定、肯定语气的语句宜用降调,表示夸张、嘲讽、不满等情绪的语句宜用曲折调,并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语调的发音特点;应让学生明白朗诵的速度可分为急读、缓读、中速读等三种,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俘、恐怖等情味的文句宜用急读,含有庄重、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应该用缓读,而一般的没有大的起伏变化感情色彩的文句宜用中速读.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朗读技巧,朗读就可以变得富有感染力、富有表现力、富有音乐感,就可以有效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此外,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朗读技巧,例如笑语、颇音、泣诉等,以使朗读更加有声有色。需要说明的是,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读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读中各种艺术技巧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如桂林山水的第二段:“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滴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滴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里“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这三句中的“静”、“清”、“绿”这三个字分别应该是句中的重音,但它们并不能用重音的通常表现手法重读、大声读来表达,而应该用重音的特殊表现手法轻读、小声读来表达,因为这样才可以真正表现出漓江的“静”、“清”、“绿”。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前后两种不同的读法来朗读这三个句子,学生一听,马上就会领悟到哪一种读法更好。这样,教师就可以将重音的特殊表现手法生动具体地传授给学生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要成为朗读技巧的得力传授者,还必须成为朗读技巧的优秀示范者,因为朗读技巧并不是一种可以靠纯粹的理论传授就可以掌握的技巧。教师自己必须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必须能进行各种朗读技巧的具体演示,才能让学生切实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