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4502706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二、 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 四 年级上册第3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1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遵循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内容标准”设计编写。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类才不断探索声音的奥秘。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 “制造声音”、“设计实验”、“调查研究”等逐步递进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最终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二)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3.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有利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2.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四)教材课型、课时科学实验课,一课时。三、教学方法设计(一)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铃鼓、豆子、音叉、水槽、钢尺、纸筒、橡皮筋等。学生准备:空纸盒、橡皮筋、钢尺,豆子、拨浪鼓以及身边能发声的物体等。(二)教法与学法设计1.教法设计: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激情导入法(体现在课前探究和质疑导入这两个环节中)、探究发现法(在探究过程中的学生动手制造声音和猜一猜这两个环节中体现)、实验探索法和小组讨论法(在探究过程中的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这个环节中体现)以及归纳总结法。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精心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提供较充足的探究时间,运用质疑法、发现法、假设验证法、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法、间接观察法、分析归纳法和反证对比实验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四、教学设计(一)、激情导课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要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说一说你从大自然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问题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谈话:下面我们再增加点难度,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学生回答)哪一组将是本节课的优胜组呢?看你们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分组评比栏,每一环节都进行评比)学生互评。(评比栏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提问:从同学们刚才回忆声音的交流中,以及大家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决定的?我们怎样才能消除噪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意图: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最先要解决的为题,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其余问题后面几节课我们继续探讨。(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产生无穷的探究动力。)(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1)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出要求: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制造声音,这儿老师有三点建议: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等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学生汇报交流。(为了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亲历中有目标的去观察思考,体会声音产生的过程,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后面的探究作好铺垫。)2.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进行猜测(2)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实验中找到答案。(在相互启发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欲望。)(三)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意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设计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1.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1)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学生汇报小组方案。(3)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实验1、将空纸盒去掉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实验2、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敲响鼓后,观察现象。实验3、 将音叉敲响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实验4、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现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记录表第_组我们的猜测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我们的验证过程实验材料实验现象发声时不发声时方法现象方法现象尺子橡皮筋我们的结论(4)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对学困生更多的去引导。)(5)小组汇报,交流信息。a.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b.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c.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6)提问:刚才,我们探究的是固体的发声,那液体与气体是怎样发声的呢?怎样证明?(1)拿杯子倒水,这是什么在振动?(2)拿出空饮料瓶,对着瓶口吹。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我看不见有什么在振动啊?(在水中和饮料瓶中加入黄豆大的泡沫塑料小球来验证)这里演示的两个实验,一个证明了液体的振动,一个证明了气体的振动。(7)师生总结。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学生一起小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实践活动,在认真观察和相互启发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放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认真观察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1.提问:物体振动能产生声音,不振动能不能产生声音?怎样证明?那么,使声音尽快消失的办法是什么?比如:音叉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做才能使他们的声音立即停止呢?(意图:突破本课的重点“振动发声”。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问体现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物体发声时的样子上;强调多种证明的方法,既利于做好组织管理,又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提问:在生活中,在大自然里,你还听到哪些声音?(歌声、笑声、音乐声体现着人们的欢乐,风声、雨声、流水声倾诉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蝉鸣提示正当盛夏,蛐蛐的鸣叫意味着深秋的来临)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3.学生回答,师生评价。(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牢固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五)课堂检测(看题直接写出答案):1判断:A、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B、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失。( )2. 学生做喉咙发声实验。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它在哪里,有哪位知道?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生跟着师做、说:“我们爱科学”)手有什么感觉?(生尝试后写感觉)(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损坏了,人的声音就会变得嘶哑、难听,甚至发不出声音。同学们以后一定要注意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六)总结评价,延续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1.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声音,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2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优胜组是哪个组?学生评议。3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鼓声咚咚,那是鼓面在振动,流水哗哗,那是溪水在振动,北风呼啸,那是空气在振动,我们歌唱,那是声带在振动(七)课件出示作业: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声音的小诗。只是还未完成的,请同学们补写完。声音的世界北风呼呼,是空气在振动;小溪哗哗,是在振动;蜜蜂嗡嗡,是在振动;咚咚的鼓声,是在振动;滴答的闹钟,是在振动;砰砰的心跳,是在振动;啊,声音!正是有了你,我们的世界才如此美妙。附:板书1、声音的产生振动产生声音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教学反思1 教材的“折断”与重组总体上讲,小学科学是一种任务型课程,它由一系列探究任务组合而成,整体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各子任务间的组合和单个任务的进程排布。而教材呈现的内容和次序只能是线性的进程,所以有必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折断”与重组。通过这一过程,使重组后的各部分具有学习的“流畅性”,即在次序上,前一部分应该成为后一部分生发的基础,后一部分从前面自然生发。2 思维的顺应与激活通读教材后发现,本课需要探究的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教学中,要突出顺应学生由前概念生成科学概念的学习心理的重要性,即制造声音揭示前概念,实境导题;增补对话模块,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由关注造声方法转向发声物体;探究“振动”内涵时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将教材的第一模块调至最后,不但能巩固拓展,更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的顺应与激活,实现了学习的“层递性”。 难点的解决与突破本课学生的前概念相对于科学概念来说是一个不完全概念,难点是让学生关注发声物体和理解振动。教师通过有价值的发问,促进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的对话,注重在实验操作与相互评价中体现思维的轨迹,是突破难点的好方法。动静搭配、说做并举,也关照了学习的“节奏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