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4501717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明确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1、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新设置,并要求实施的一门新课程,它的性质有2层意思: (1)在课程类型上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首先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并非局限于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出的要求。其次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对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课程、自然、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课程,所以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或生活课程了,而是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在小学三年级之后这一课程将分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科学三门课程,相对于这三门课程来说,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的涵盖比品德与社会还要广阔。 (2)在综合课程的开发模式上,它属于活动型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有诸多具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如相关或交叉课程,融合或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或经验课程等等。品德与社会是以广域模式开发设置的。而品德与生活则是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设置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为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因而又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鉴于这种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且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和实施。因此,本课程的性质被界定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2、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是依据儿童生活基础的4个层面来确定的。分为二个部分:(1)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2)分目标有: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总目标体现了人文性,分目标体现了综合性,尤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家们认为本课程从本性讲属于一门全新的德育课程,它的人文性较强,是以育人为本的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 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全面地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儿童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的。 掌握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1、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研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课标表述为:(见课标第2页)(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 从课标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4个基本理念都没离开4个字,那就是“儿童生活”。这就是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定位。可见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我们要重视生活对于儿童的“意义”。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两个课标是时代要求改革德育教育下的产物,重视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强调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 教育在本质上是生活的,是人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人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儿童的良好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只有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与儿童本身的联系,才可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可见,关注儿童生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 但值得一提的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不仅仅只关注儿童的未来。而更加重视,侧重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的现实生活,它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课程生活,它不仅为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要使他们得到各种现实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才能做到有实效性和有针对性。当然,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并不意味无条件地迎合生活,而是在生活过程中引导生活。也并不等于在学习素材的组织、内容的呈现上将现实生活简单翻版。也不会毫无选择地复演生活的过程。而是对儿童生活的锤炼与精选。 很多儿童不喜欢原来那种说教味道浓厚的思想品德课,就是因为教材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相脱离,许多内容在他的生活中感受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我们设计的活动与儿童真实生活无关,无法参与他们个人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不能满足作为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难以使他们将在课中的学习与他们实际生活世界之间建立意义的联系,使学习者产生厌倦甚至对立,导致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专家通过考察调研,反复反思共识到: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品德与生活也是一体的。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是人的生活,人要过有道德的生活,一句话没有道德,人就无法生活,生活也就不再是人的生活,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道德的过程。新设置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不再是德目或道德规范知识的严密体系,而是从儿童的整体生活出发,从原本综合在一起的儿童生活出发,在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新的教材是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的品德教育,符合儿童当下的道德发展需要,是儿童发展所必须的营养,与儿童的生长内在一致,所以阻抗很小,深受教师与儿童的欢迎,因而是有效的德育教育。可见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总之,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新课程的理念追求就是:让儿童充满活力的生活,在生活在勃发张扬,教育回归于生活并成为一个生命的过程,课程就变得对儿童有意义了。 2、内容标准。(1)简介: 品德与生活课标从结构上分为四大部分,“内容标准”是第三部分。 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标准分为4个大板块,共有41条,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它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按三条轴线,四个方面的基本框架来选定的,它是课程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它规定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对其水平要求的有效限定,描述了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这些要求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为达到结果而组织活动的线索。它帮助老师和学生实现课程目标,是教学实施(与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它的出台经过专家、教授们反复考虑,周密选定,精心研制才形成。(加述原稿18页内容)(2)特点:1)较好地体现现化教育思想,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2)整体看比较原则,概括,简明扼要,眉目清晰,提高了规范效力。3)表述方式基本是“组织活动的线索”。4)结构上有创新。5)比较好操作,好检测。(3)内容解读:A、“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这部分共11条,分别用3个小标题显示内容归类和教育目的的方向性。第15条,讲的是各种生活习惯的培养。第69条讲的是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培养。第1011条主要讲在学校生活环境中如何使学生身心健康,增加安全感。B、“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如何解读“新课标” 作者:姚顺添一、新课标“新”在什么地方?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关注教学观念的改变1.整合教学与学科课程。学科课程(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科科书等文件)是一种体验课程,即: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2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整合3.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交往: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共同分享理解,上课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为平等中的首席。4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二)、关注教学资源的变革观点: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把教材当作圣经一样来解读是愚蠢的!从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和谐发展的教学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途径:第一,社会调查。跟踪和预测社会要求应具备的认知、技能与素质。第二,反思学生能获益的各种资源状态,包括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种能力的发展;第三,拓宽校内外教学资源渠道和分享渠道。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主要途径:(1) 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2) 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3)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4) 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 制定参考性的践行计划。(6) 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三)、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亮点。(四)、关注教学艺术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1.参与性教学(全员性、差异性、潜在性)2.合作性教学(积极互赖、个体责任、交互作用、社交技能、小组加工。3.启发式教学(指导、激励、启发)杨振宁教授:中国的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长于依葫芦画瓢而短于独辟蹊径。二、走进新课标,你将怎样做?(一)、你是否走进新课标?1、你是否关注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2、你是否关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均衡性和可选择性?3、你是否关注学生的生活逻辑、成长规律、学习兴趣和生活经历.?4、你是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教学过程中你是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认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6、你是否关注发展性评价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过程?(二)、教师角色-与新课标同行1、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2、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3、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4、由主宰者变为引导者。5、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6、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三)、新课标强调什么样的学习方式?1、向现代学习方式靠拢主要特征: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个别性。-表现为:我会学。体验性。-表现为:我爱学。问题性。-表现为:我有发现。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自我 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特征:自定目标、自定进度,参与设计评价;设计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追求情感投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自我调控。合作学习的过程: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互动;期望有效的沟通;相互的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体现: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交往过程和审美过程。探究学习的过程: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研究情境,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 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从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征: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四)、面对新课标,到底怎么上课?1、课堂上您真的关注学生了吗?2、你是教学生还是引导学生?3、你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吗?4、你的教学环节是否过于饱满?5、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整合?五、如何理解课程资源。1、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2、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3、 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六、课改与发展性评价。1、 基本内容。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2、 基本理念。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重要的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过程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3、 发展性评价的特征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4、 发展性评价的功能。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