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2送李愿归盘谷序

上传人:欢**** 文档编号:43321917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2送李愿归盘谷序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2送李愿归盘谷序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12送李愿归盘谷序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送李愿归盘谷序目标定位1.通读全文,理解重要的实词、虚词。2.理清文章结构,尝试着翻译全文。3.了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1背景探寻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2文学常识赠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惜别或勉励之辞。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便体()轻裾()翳长袖() 濯清泉()趑趄() 嗫嚅()刑辟() 膏吾车()秣吾马() 徜徉()答案piánjyìzhuózjnièrúbìàomòchányán2通假字才畯满前通_,_秀外而惠中通_,_答案“俊”才华“慧”聪慧3古今异义居民鲜少古义:今义:隐者之所盘旋古义:今义:是有命焉古义:今义:奔走于形势之途古义:今义:闻其言而壮之古义:今义:维子之宫古义:今义:答案古义:少。今义:新鲜。古义:徘徊,逗留。今义:多指物在高空中来回飞行。古义:命中注定。今义:有生命。古义:权势。今义:目前的情况。古义:推崇,赞许。今义:强壮(肥壮)。古义:屋舍。今义:宫殿。4一词多义之而阳幸鲜所答案的/代词,这个地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表并列/表目的/表修饰山的南面/太阳侥幸/宠幸少/新鲜,鲜美有指代作用/地方5词类活用武夫前呵:穷居而野处:膏吾车兮秣吾马:粉白黛绿者:答案名词作状语,在前面。名词作状语,在乡野。名词的使动用法,加油使润滑。名词用作动词,搽白粉。6文言句式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名声昭于时: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答案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动宾倒装。7翻译下列句子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译文: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译文: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译文:答案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做的。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它们,这是命中注定的,不能侥幸得到啊!直到老死才罢休,在为人处世上哪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一、词句梳理1解释加点的词语太行之阳有盘谷:居民鲜少:隐者之所盘旋:利泽施于人:进退百官:罗弓矢:清声而便体:翳长袖:争妍而取怜:濯清泉以自洁:美可茹:车服不维:黜陟不闻:触刑辟而诛戮:闻其言而壮之:维子之宫:膏吾车兮秣吾马:答案山之南。少。徘徊,逗留。给,介词。升降,任免。排列。体态安闲、轻盈。遮蔽。宠爱。洗。吃。维系,羁绊。官位降免与升迁。法。推崇,赞许。屋舍。加油使润滑;喂(马)。二、疑难突破2文章开头一段写盘谷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答案第一段作者通过叙述和考释,简要地介绍了盘谷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强调盘谷“宅幽而势阻”,是隐者“盘旋”的好去处。将人和地两相联系,点明送别的题旨。3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请分别概括他们的特点,并说说作者对他们持怎样的态度。答案类别特点态度第一种:得意人,“用力于当世者”这种人取悦皇帝,手握重权,飞扬跋扈,大讲排场,养尊处优,生活荒淫作者说自己对此并不厌恶,只是没有这样的命,其实是对这些人的一种嘲讽第二种:闲居人,“不遇于时者”他们远离名利,无拘无束,安闲自在,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十足的隐者之风作者是充分肯定的第三种:奔走伺候人不择手段的干谒者,这种人是趋炎附势的官迷,他们在达官贵人面前奴颜婢膝,人格丧尽对这些人批判和鄙夷4文章第5段以“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开头,写了韩愈送给李愿的一段歌词,直接从韩愈自身的角度表达了对李愿归隐的看法。朗读这段歌词,说说它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答案前十二句,照应前文第1段,写了李愿归隐的外部条件盘谷可隐。中间八句,照应前文“愿之言曰”,写了李愿归隐的主观原因不遇于时。后三句,直接表达作者对李愿归隐的向往终吾生以徜徉。最后一段歌中,作者进一步用盘谷的“可以稼”“可濯可沿”“窈”“深”“廓”“有容”来渲染盘谷的僻居之乐,“乐且无央”,而且这里虎豹远离,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禁绝不祥。虎豹、蛟龙比喻什么呢?当然是隐者想要躲避的“时”了!作者的情感在这里愈加强烈,而羡慕归隐之心也更迫切终吾生以徜徉!一、文白对读二、文本深读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场的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及得名的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文章虽以引用李愿的话作为文章的主体,但在引用中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既有高官权臣与钻营之徒的对照,又有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的对照,造成强烈的反差,因而对照中寓有褒贬,含有爱憎,这样就委婉地表达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篇文章虽是散文,却有辞赋的特点:第一部分是散体,第二部分用了铺叙手法和排偶句式,第三部分则是韵语;但全文又贯串着散文的章法和气势。苏轼曾经说过:“余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欲效此作一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引自韩昌黎全集世界书局1935年版)虽然有些偏颇,但也可见此文感人之深。1结构图解2中心主旨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出三种人: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3写作特色本文最奇特的地方是巧妙地运用虚托手法。文章四百余字,写作者的话才七十余字,却用了三百多字记述李愿的一番言论。在“愿之言曰”一段中,作者浓墨重彩、全神贯注地描画了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写出他们对人生和仕途的三种不同态度,并且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了隐逸者思想行为的高尚。其实,李愿并非真有这番言论,这是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的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这样构思,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他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既把当时那些得意和不得意的小人骂得痛快淋漓,又显得这些都是出自他人之口,“与己一点无关”。同时,又通过这种丹青手笔,突出了李愿的“一团傲藐不平之慨”,把他归隐盘谷写成是笑傲王侯、鄙视功名的高尚行为。本文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语言瑰丽而刚健。文章描写了三种人,极力形容,各具情状,用词奇瑰而丰富,加以交错地使用骈、散句,因而造成一种抑扬顿挫而又富于辞采的格调,有六朝文的遗风。但细品起来,它不止有六朝文的富丽,还有六朝文很少有的刚健。第三,善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与声威的炙手可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的人时,突出了他们伺候公卿、奔走权贵的胆战心惊和可叹可悲。这是一组对照,是一组在高位和不在高位的对照。作者在写隐士的时候,突出了他们起居安适、无毁无忧的可贵可乐。隐士和以上两种人又形成了一组对照,在这组鲜明的对照中,作者赞扬了前者,唾弃了后者,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彰显了文章的主题。关于韩愈宋代的学者文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对“文人之雄”的韩愈表示一致的推崇。如宋代的理学家石介就曾说:“孔子为圣人之至,韩吏部为贤人之至。不知更几千万亿年复有孔子,不知更几千百年复有吏部。孔子之易春秋,圣人以来未有也。吏部原道原人原毁佛骨表,自诸子以来未有也。呜呼,至矣。”(徂徕集·尊韩)又如宋代的苏轼,平生自视颇高,但在其所作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独推尊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并指出从东汉以来,圣道沦丧,文风败坏,佛老的邪说都流行起来。虽经唐朝贞观、开元的盛世,有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的辅佐,也不能挽救;唯独平民出身的韩文公,在谈笑里领导了大众,天下的人就跟随了他,重归正路,到现在已经三百年了。他的文章,振起八代衰颓的文风;他的道理,拯救了天下人的沉溺;他的忠心,不怕触怒皇帝;他的勇气,能制伏三军的统帅。这难道不就是能参与天地造化,关系天下盛衰机运,表现了浩然正气吗?对韩愈真是推崇备至。再由于当时在政治上学术上都具有崇高地位的欧阳修出来鼓吹,尹师鲁、梅尧臣、王安石、曾巩等的推动,韩文遂大行于世,达到“天下学者非韩不学”的盛况。从宋儒的著作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韩愈对他们的重要影响。正如新唐书·韩愈传中所说:学者敬仰他,好像群山仰望泰山,众星围绕北斗星一样。韩愈因为读书多,所以见事多,理足而识见有主,下笔为文,遂能浅深反正,四通八达。韩愈为学作文,更注重养气;胸怀浩然,则能行乎其不得不行,言乎其不得不言,言行完全出乎真诚。不徒托之以空言,且能见之于行事。持身立朝,乃能表现高风亮节,直言敢谏。新唐书说他“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人家讲他的坏话,毁谤他,也不惧怕,好几次得罪了执政,触怒了皇帝,被贬官、被放逐至蛮荒远地亦不懊悔。韩愈就是这种不仅能知“道”,而且能真切实行“道”的人。唐德宗贞元八年(792),韩愈考取了进士,时年二十五岁。因为生性耿直,不善奔竞,直到三十一岁才得到入仕的机会。在做监察御史、职方员外郎、中书舍人的时候,前后三次贬官,都是因为上疏奏陈政事,与朝廷议论不合而获罪。在宪宗朝,上表论佛骨,出言亢直,气势磅礴,忘一己之利害,置生死于度外,义之所在,则强立而不回,这是因为他平日集义养气,所蓄深厚,才能达到此一境地。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又说:气像水,言论就像漂在水上的东西。水大了,那么能漂的东西不论大小都会漂起来。气和言论的关系也是这样气要是盛,那么言论不论长短,声音不论高低,都会恰当。虽是这样,他自己还不敢说已接近圆满成功的地步;即使接近成功,为人所用,又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呢?不过,希求别人拔用,则必须迎合人的喜恶,自己好像是被动的器物,用与不用,完全操控在别人手里。君子却不是这样,君子居心有一定道理,行为有一定规矩;用他,就把“大道”推行给世人;不用他,就把“道”传给学生,或著书立说,留为后人的模范。韩愈指出:当世学古文的人很少;立志学古文,就必须遗弃于今世。他真喜欢这种人的志愿,而悲哀这种人的遭遇。他所以常称赞这种人,是劝勉他、鼓励他的意思。(见答李翊书)韩愈在另一篇文章进学解中指出,从前孟轲长于雄辩,孔子的道因此昌明,可是他游遍天下,奔走到老也没有人用他。荀卿守着正道,发挥伟大的议论,为了逃避谗言到楚国去,最后丢了官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就是经典,一举一动都可以让人效法,且超过常人,达到圣人的境界,可是他们一生的遭遇却是如此。读韩愈梁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于是向皇帝上一奏折,痛陈利害。宪宗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像,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我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韩愈的确是个文人,干什么都要用文章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一样珍贵的史料。比如,除鳄之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檄文。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断,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给他们。(“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一片拳拳之心。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十三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余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为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将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原文有删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