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3277117 上传时间:2021-11-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与可画 谷偃竹记 说作者苏轼(见第四单元方山子传的相关介绍) 寻背景文与可与苏轼为中表兄弟。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以盛产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得名。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与可出任洋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后改知徐州(今江苏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真意切的优秀散文。 链常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整体宏观把握 看结构 知文意文章紧扣题目,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用诙谐和妙趣横生的语言,表现出自己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的感情,以及对文与可亡故的悲痛之情。 赏技巧1挥洒自如,章法严谨本文信笔挥洒,舒卷自如。文中有正论,有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始终紧扣主题,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来展开:先是议“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偃竹图”的基础;接着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最后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通篇以画贯穿,以怀念友情为中心,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美结合。2说理形象,富于理趣这篇杂记兼有记人散文和文艺随笔的双重特征。文中,作者阐述了相当深奥的绘画理论和自己的独到理解,但却能把“理”说得活泼,充满趣味,可谓既富于理趣,又不失情趣。文章头两句描写竹子生长的形象,读之如见其形。继而笔锋一转,以反问勾画出当时作画者只求形似、缺乏神似的情形,从而巧妙地总结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道理,流转自如,丝毫不见说理的乏味。3以谐衬庄,以喜衬悲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却并没有令人陷入哀伤情绪之中,而是有意记叙二人交往时彼此沟通、相互调笑的趣事。如关于“袜材”“二百五十匹绢”“千寻竹”“馋太守”“喷饭满案”等趣事的描写,语言明快,写得活泼、幽默,妙趣横生,但惟其如此,才可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死后,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语段细解赏析诵读第1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叶叶而累之 累:累加(2)岂复有竹乎 岂:难道(3)少纵则逝矣 少:通假字,通“稍”,稍微(4)予不能然也 然:这样(5)而心识其所以然 所以:的原因(6)不学之过也 过:过错(7)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操:作(8)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为:写 遗:赠与(9)轮扁,斫轮者也 斫:雕斫(10)故得其意而已 意:意蕴(11)若予者,岂独得其意若:像 独:仅仅2翻译下列句子。(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译文:_(2)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译文:_答案:(1)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笔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鹘鸟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2)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文理赏析3下列句子属于苏轼“画竹”观点的一句是()A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B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C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D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解析:选BA项是一般人的画竹法,作者持批评态度;C项是子由对与可说的话;D项是作者说自己心到而手不到。4对本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他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当构思成熟后,就奋笔疾书,一气呵成。要善于抓住创作的灵感,而不可让它轻易逝去。这种画论是主张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灵感的捕捉和整体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B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达不到真正的统一,“乃不学之过也”。这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C作者又把绘画的体验加以引申、扩展,联系到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D作者看来,弟弟子由不会画画,所以只是领会了文与可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文与可画竹的用意,还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但没有学到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解析:选DD项,“但没有学到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错,原文有“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说明作者已经学到文与可画墨竹的艺术技巧。诵读第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看重,今义是价值高(2)与可厌之厌:形容词用作动词,厌恶(3)投诸地而骂曰 诸:兼词,之于(4)以为口实 以为:把当作 口实:话柄(5)扫取寒梢万尺长 扫取:画出(6)与可无以答 无以:没有用来的(7)余因而实之 实:名词用作动词,证实(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因:趁机(9)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发:打开(10)余为徐州 为:动词,任职吾将以为袜 为:动词,作为(1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以:介词,把与可以书遗予 以:介词,把吾将以为袜 以:介词,把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译文:_(2)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译文:_答案:(1)各地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状语后置句,应为“足于其门相蹑”)(2)与可写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将要全部聚集到您那里去了。”(省略句) 文理赏析7下列各句最能体现文与可恬淡、狂放性格特点的一句是()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B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C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D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解析:选BA项是侧面写文与可的画为人喜爱和贵重;C项是文与可与苏轼的玩笑话,可见二人感情深厚;D项是文与可对画的评价。8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与可并不想倚仗绘画传世,以博得声名。所以他很厌烦人们拿着丝绢前来求画,他把缣素扔到地上,还说要拿它做袜子。这在士大夫间被当作话柄,广为流传。B文与可离开京师,回到了洋州,而这时苏轼改任徐州知州。文与可写信给苏轼,在信尾附诗中有“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之句,于是二人便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C作者回忆说筼筜谷偃竹就是在徐州时赠给他的,并且文与可还说自己画的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在这里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D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解析:选BB项应为“文与可离开了洋州,回到京师”。诵读第3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是岁七月七日是岁:这年(2)予在湖州曝书画 曝:晒(3)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废:废置、搁下(4)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畴昔:从前(5)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无间:没有隔阂10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译文:_答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状语后置句,应为“与可于陈州没”)文理赏析11对本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作者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而引起睹物思人,忆旧伤怀之情,写成了这篇文章。B作者晾晒书画已是七月七日,这时距文与可去世已将近半年,他见到“偃竹图”,不禁失声痛哭,可见二人感情非常深厚。C苏轼引经据典地说:曹操的祭文中也曾有“车过腹痛”的诙谐之语,自己也记载下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D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作者在本段解释前文写趣事缘由。运用了以悲衬乐手法,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也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解析:选DD项应为“运用了以乐衬悲的手法”。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赦免(shè)笔砚(yàn)蜩腹蛇蚹(zhu)B砍斫(zhuó) 曝晒(bào) 庖丁解牛(páo)C沦丧(sn) 蹑足(niè) 兔起鹘落()D缣素(jin) 畴昔(chóu) 偃仰啸歌(yn)解析:选DA项,“蜩”应读tiáo;B项,“曝”应读pù;C项,“丧”应读sàn,“鹘”应读hú。2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而操之不熟者熟:熟练B不学之过也 过:过错C近语士大夫 语:告诉D岂独得其意 意:意图,想法解析:选DD项,意:意蕴,道理。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车过腹痛之语B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C乃见其所欲画者筼筜谷其一也D足相蹑于其门袜材当萃于子矣解析:选DA项“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C项“其”,代词,他/代词,其中的。D项“于”,都是介词,在。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A余因而实之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C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D初不自贵重解析:选B例句“剑”,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剑一样”。A项“实”,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指实际情况,此处译为“证实”。B项“夜”,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里”。C项“萌”,动词活用作名词,本指萌发,此处译为“嫩芽”。D项“贵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觉得贵重”。5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庖丁,解牛者也吾将以为袜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轮扁,斫轮者也A/B/C/ D/解析:选D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A BC D解析:选A是“胸有成竹”;是“心手相应”;是“尺幅千里”。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交往的趣事;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D作者与子由都向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解析:选D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8翻译下列句子为现代汉语。(1)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译文:_(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译文:_(3)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译文:_答案:(1)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过错啊。(2)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意识到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己认为心里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3)而我也记载一下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亲密、浓厚的情谊。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养 竹 记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篲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选自全唐文)注筐篚:竹制器物。篲帚:扫帚。菶茸荟郁:草木杂乱茂盛。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B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D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解析:选C古文中句式常两两相对,由此可断定“芟翳荟”与“除粪壤”、“疏其间”与“封其下”皆可构成相对句式,因此确定C项正确。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B贞元,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C及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D相国,汉朝廷臣最高职务。之后,相国官职正式任命一般是权臣。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解析:选C及第指参考科举考试中选,不是仅指参加科举考试。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了关相国私第的竹子经历了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再后来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又送给他人的遭遇。B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其实是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便让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当时的用人者读到后有所启发、借鉴。C作者认为培养人才犹如养竹,人才虽然难得,可是爱惜和识拔人才的人更为难得。文章婉转曲折,流畅自然。D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自然外观,更在于竹子的自然性状所比附的人的品格情操的象征意义。本文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解析:选AA项,文中没有写到作者把竹子送人的情况。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译文:_(2)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译文:_答案:(1)第二天,我走到亭的东南角。(2)竹子那依恋的样子、欣喜的样子,好像有一种感激知己知遇的情感啊。三、语言应用13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要求: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句式一致;语意连贯,符合上下文的特定语境。作家笔下优美的写景散文,好似热情而阅历丰富的导游:它会带你去攀登泰山那回环曲折的盘道,它会领你去欣赏黄山那气象万千的云海,它会引你去游览桂林那清澈见底的漓江,它会送你去观看长江那一泻千里的激流。它会让你情不自禁地赞叹:祖国的山山水水是多么富有迷人的魅力啊!14下面是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设计的亚运会总会徽,请写出该会徽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答:_解析:作答图文转换题,需要仔细观察图片,该会徽主要由龙、鹰、太阳、奥运五环构成。表达时要做到有序,要素的组合特点要交代清楚,比如动态感十足的龙和鹰环绕着放射光芒的太阳,下方是奥运五环。回答寓意时要紧扣要素,龙代表中国,鹰代表阿拉伯国家,因为是亚运会,所以二者共同代表亚洲,五环代表团结、合作,太阳则象征亚运会蓬勃发展。答案:会徽由环绕着的动态感十足的龙、鹰和中央放射光芒的太阳构成主图案,下方则是奥运五环。寓意:龙代表东方巨龙中国,鹰代表阿拉伯国家,二者共同象征亚洲;五环代表团结、合作;太阳代表亚运会蓬勃发展。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