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及工程学系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42551841 上传时间:2021-11-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及工程学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环境科学及工程学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环境科学及工程学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系21世纪,人类将面临空前未有的全球性环境挑战。环境科学已成为世界上引人注目的学科。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适应我国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发挥我校综合大学的办学优势,培养一流的环境科学人才,于1996年新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可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有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学和研究队伍,现有在册教职员工共49人,其中教授1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14人,讲师17人;聘请了6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任顾问教授和兼职教授。环境科学专业包括环境化学、大气环境、环境监测、环境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6个专业方向。环境科学专业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事业心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科研、管理和教学的人才为目标。强调基础教学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素质的培养。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毕业生适宜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三废治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卫生防疫和商品检验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适应性强,就业的选择余地大。目前每年招收60余名本科学生和30余名研究生。目前我系正根据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并按照当前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所确定的方向,结合原有的基础和特点进行科研开发,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当前涉及的科研领域主要有: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清洁生产、环境材料、环境规划与管理、城市景观与生态等。 近五年来我系申请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1项,以及1项重大子项;“973”项目课题1项,“863”项目子课题1项,“863”探索类项目和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福特基金1项,日本万国博览纪念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申请专利15项,已获批准的专利有12项。近5年来,还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上海市决策咨询奖1项。2006年科研经费到款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173万元。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目前已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挪威、丹麦、瑞典和芬兰等十多个国家开展科学合作与学术交流。2 主要机构3 研究方向3.1大气环境科学本方向主要研究大气微量气体、气溶胶的组成、浓度、时空分布、多相反应等,其研究成果为认识自然循环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区域或全球气候变化、酸雨形成过程、臭氧层破坏、生态及海洋环境的变化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特别注重该研究方向的发展积累,逐渐形成了一支较为完整的大气化学研究团队,目前已拥有雄厚的人才和设备实力,形成了特色的研究方向。1、大气气溶胶多相反应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重大作用。大气气溶胶是当前国际大气化学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和前沿研究领域。该方向在多相反应动力学、反应机制、颗粒物表面物种变化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陈建民等利用DRIFTS与FTIR-长程怀特池(white cell)相结合,成功获得了上海和北京收集的大气颗粒物、典型氧化物(SiO2、Al2O3、CaO、MgO、Fe2O3等)与CS2、COS、DMS、SO2多相反应动力学速率以及吸附常数的大量信息,发现CS2与大气颗粒物的复相反应是基于颗粒物表面吸附氧的催化氧化反应(Environ. Sci. Technol., 2001),得出多相反应可能是全球COS来源之一的重要结论(高校学报,2002;科学通报,2004;中国科学B,2004),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注意。2、大气痕量气体的观测方法、技术及对大气环境影响。对大气中超痕量CFCs、O3浓度时空变化研究、大气中破坏臭氧层的超痕量气体(南极)动态变化的研究取得突出成果(Environ. Anal. Chem,2002;Environ. Sci. Technol., 2001),针对CFCs含量很低,提出了提高ECD灵敏度的新技术及其机理研究;与瑞典Gothenburg /Chalmers大学、德国Heidelberg 大学的国际合作,开展“新型微分光学大气分析仪”研制,使用该类设备首次观测到上海CS2物种(JGR,2004)。3、大气污染物的自由基化学和光化学。深入研究了臭氧耗损物质的光化学和等离子体化学行为、含硫化合物COS的源和汇、新温室气体SF5CF3的源和汇等全球性环境问题(Atm. Environ., 2005)以及上海市光化学烟雾的生成机理和防治对策等地区性环境问题。纳秒级激光瞬态光谱技术使得瞬态物种得以表征,进而使这类研究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借助该技术,目前正在开展大气液相以及冰晶内部或表面有机污染物的转化反应等研究。4、 中国气溶胶对区域环境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对国内多个观测点连续6年系统监测,获得了上万个样品,研究了中国沙尘暴的来源、分布、转化及其理化特性,对2000年沙尘暴中各主要组分的来源分析,得出了沙尘暴中所增加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沙尘暴所经过地区的二次扬尘、多相反应形成二次硫酸盐和有机物气溶胶的结论;还发现了沙尘暴气溶胶在其长距离传输过程中, 既输送比日常气溶胶高达数十倍的痕量污染元素,同时又输送比日常气溶胶高得多的Fe(II)以及高出数十倍的尚未被还原的Fe(III),S和Fe在颗粒物表面都相对富集,SO42-和Fe(II)的浓度正相关,进一步证明气溶胶长距离传输中铁-硫耦合机制。发展了一种新的单颗粒物图像分析技术(包括X-Y图 和三元图),此图像分析法生动地展示了沙尘暴气溶胶单颗粒物中矿物气溶胶和污染气溶胶的内混合(物质内渗入)或外混合(物质间混合),以及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矿物气溶胶组分间的逐步替代。3.2污染控制工程该研究方向的全体研究人员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针,经过不懈的努力,将丰富的基础研究成果不断地运用于环境保护领域,针对形形色色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恶臭气体与难降解废水的治理,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过去的十多年来,该研究方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并在环保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方向,并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目前,该研究方向主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1污染控制理论研究本研究方向发展初期就注重于污染物的化学转化研究,从微观层面深入探索了各类污染物在水相和气相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光化学、电化学、等离子体化学、自由基化学和表面化学等。涉及的污染物则包括臭氧耗损物质、含硫化合物、温室气体、恶臭物质、染料、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全氟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以及处理工艺中的微观化学行为研究,为污染控制技术和污染治理工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纳秒级瞬态吸收光谱技术在该领域的运用,污染物的微观化学反应研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无疑将对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污染防治技术:我们把污染控制理论研究中获得的新思路、新理念运用于污染预防与污染治理技术的开发,不断推陈出新,将高科技手段转化为污染防治的实用技术与设备。目前已成功研发了低温等离子技术恶臭气体处理装置和高效节能臭氧发生器,开发了光量子处理恶臭气体、三维电极过电位电解法处理医药废水、载气浓缩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介质阻挡放电治理硫化氢和二硫化碳、中空纤维膜萃取-反萃取法回收医药废水中的g酸和L酸等高效的污染治理技术,并已获得4项发明专利和7项新型实用专利。目前正在研究开发超强氧化絮凝剂、微波紫外灯处理染料废水技术、新型b-PbO2电极电解处理有机废水技术等。3污染治理工程:各项污染治理新技术在环保工程项目中的实施,不仅可以让先进的技术手段服务于社会,还能在实践中检验新技术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例如,我们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技术治理上海化纤一厂8000 NM3/h的工业废气(CS2 60 mg/M3,H2S 2000 mg/M3)时,CS2 和H2S的去除率均达到85%以上;采用NaOCl喷淋氧化法对无锡协和食品有限公司10000NM3/h异味废气进行治理后,经无锡市环测站检测,臭度显著下降;运用过氧乙酸喷淋-电除雾技术治理上海新芝电子有限公司异味气体,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应用升膜-降膜蒸发法处理扬州有机合成厂有机废水(CODCr30000-40000 mg/l)工程项目中,我们采用了自行研制成功的FD-5纳米材料,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为担负着城市生活垃圾运输任务的上海环卫三队开发的洗车废水循环回用装置,采用了我们自行研制的FD-4纳米材料,已获得新型专利并批量生产;在不久前通过验收的工程项目中,浙江仙居制药厂废水(CODCr20000 mg/l,水量为3000 t/d)经三维电极过电位电解法与高效复合菌种生化法结合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该技术通过鉴定,已申请发明专利,并报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正在设计上海市普陀区垃圾压缩站的恶臭气体处理工程,处理气量达120000 NM3/h。积极参与污染治理工程项目,扩大了本学科在社会上的影响,也促进了本学科研究工作的发展。3.3城市生态、绿地生态与景观规划 本教研室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城市生态与区域生态规划、园林植物开发。本教研室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汇集了校内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及相关学科的学者,聘请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任顾问或客座研究员,于2001年建立了国内高校中首个以城市生态研究和区域生态规划设计为特色的校级学术单位,旨在瞄准国际生态学前沿,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的蓬勃发展。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一系列相关研究:1. 城市生态学研究和区域生态规划方面 侧重于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地区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从协调人地关系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城市生态研究的前沿发展和我国城市的结构、功能特点和城市化进程,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规划的编制程序及城市生态CO2-O2平衡调节法和城市生态绿地需求量预测法,率先提出了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工作程序,提出了在3S技术支持下结合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规划方法,突出以水、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综合运用系统生态学原理、可持续发展调控原理、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并结合GIS/RS技术,重点开展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及西部的城市生态调控、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生态足迹和生态城市规划、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等研究,为进一步丰富城市生态学和城市绿化理论提供了参考资料。在城市绿地生态研究中,我们重点开展了城市三维绿量生态效应调控机理研究,主要采用了航空遥感信息解译、现场采样、实验测试分析、计算机GIS技术等方法和手段,并与国外城市三维绿量的生态效应和有关信息作对比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城市绿化信息专家咨询系统,从绿地生物多样性、绿地结构、树种配置等调控机理和规划布局理论及绿化管理方面提出了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环境质量改善的科学依据。近年来我们在上述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城市生态规划与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如“沪嘉杭城镇发展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及调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9930040)、“城市三维绿量生态效应的中英比较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重大项目)、“崇明岛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之城市生态分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项目)、宝钢绿地资源评估与生态群落构建研究(获上海市2002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河道整治导则”、“佛山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和厦门、南宁、潍坊等城市的生态规划工作。此外还以生态旅游综合发展模式为重点,承担了“金华市旅游总体规划研究”。 目前,本教研室受重庆市政府及规划局委托,正在从事“三峡库区重庆段沿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重庆市2005年度市级三大重点项目之一)。鉴于三峡库区是地处长江三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库,一直为国内外研究者重点关注。该区生态环境较脆弱、地质状况复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库区建设、生态灾害、移民与城镇化问题困扰重重,严重制约了本地区社会经济的腾飞与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恢复。本研究的目的是综合国内外相关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有效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和景观、旅游资源,为编制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沿江景观规划和库区各区县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重庆大都市圈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做出积极的贡献。2. 园林植物开发方面 近年来主要侧重于无土生态型草坪技术研发,植物药用、保健和营养成分的产品研发,名、特、优花卉苗木品种的开发与繁育。其中无土生态型草坪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中国专利号ZL01 1 13006.7,国际专利主分类号A01G31/00),并与浙江余杭高新农业开发区合作,获得杭州市及余杭区政府支持2700余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在当地设立了占地500余亩的科研基地;目前针对濒危药用植物南方红豆杉的生态衰退现状与市场需求进行南方红豆杉快繁技术综合研究,已获得了较满意的研究成果。如在抗城市环境胁迫的植物材料筛选研究中,我们应用了组织培养技术结合基因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包括分子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来改造草坪草和其他城市环境中的植物材料抗逆性遗传特性,提高其抵抗盐胁迫及抗低温胁迫的能力,缓解城市环境胁迫对植物分布、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等带来的不利影响,改善生态环境,目前已从荠菜中初步获得抗冻基因。 3. 学术交流方面 近年来我们还成功地主办了一些大型的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如“2001中国-北欧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国际论坛”、2004中国城市生态建设论坛暨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第二届学术年会。2004中国城市生态建设论坛会议主题涵盖了7个方面: 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生态规划、建设与管理;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生态产业与生态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生态景观与生态旅游;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生态人居与生态文化;中外生态城市与生态岛屿规划建设进展;崇明生态岛规划与建设;中国城市生态调控机理与自然保护。本次论坛邀请了我国长期从事上述领域研究与实践的多位院士和著名专家做主题报告,同时还邀请了国家建设部、国家环保局、上海市以及其他兄弟城市的有关领导、专家参加中心新闻、指导及对话,进一步扩大了本单位的学术影响。 3.4水污染控制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水污染源包括点源(例如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和面源(例如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地表径流)。针对这些污染源,本系的水污染控制包括以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废水,工业废水,流域污染综合整治。 1、城市污水生物处理的理论和技术城市污水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其中生物处理以其能耗省、运行费用低、实现污染物彻底无害化等诸多优点而被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首选,本研究方向长期在城市污水处理领域进行探索与研究,形成以下研究特色:1)生物脱氮除磷机理、以及胞内聚合物的合成与转化机理的研究。首次弄清了胞内有机聚合物在好氧、无营养缺陷条件下胞内聚合物形成机理。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四项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多篇研究论文被SCI、EI收录。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胞内碳源脱氮新工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已公开。2)高效、低耗城市污水常温厌氧生物处理与新工艺开发。针对城市废水生物处理工艺能耗高的问题,深入研究厌氧生物处理的机理,开发高效厌氧反应器,结合清洁能源的利用,较好地解决了厌氧反应器冬季运行的问题,开发出适用于低浓度城市废水常温处理新工艺,承担国家“863计划”二级子课题一项。3)大型污水处理厂运行工况研究与优化。包括在实际生化过程中胞外有机聚合物形成机理与及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新型处理构筑物(如折流式沉淀池)的流态,新工艺(如三槽式氧化沟)工况特点及其运行周期优化等,开发出适用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和进水条件的工艺模拟与优化软件,实现污水处理厂新扩建或改造方案的理性决策,以及污水处理厂的长期有效、低成本和达标运行;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和在线智能控制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和大型污水处理厂的项目六项,解决了上海竹园污水处理厂(170万 m3/d),上海石化股份公司水质净化厂(170万 m3/d),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等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问题。4)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处理工艺中的运用。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生物脱氮除磷系统中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聚糖菌等数量分布及作用;研究厌氧系统中降解有毒、有害有机物的菌属,进行分离、纯化,得到高效优势菌种。从分子生物学的水平为生物脱氮、除磷机理,新型反应器的开发,指导大型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等提供理论支持。2、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工业废水常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需进行特定的处理,本研究方向长期在工业污染防治领域进行探索与研究,形成以下研究特色:1)有毒、有害有机物的厌氧生物处理机理及新工艺开发。对常温厌氧处理高浓度有毒、有害有机物,厌氧过程中的硫酸还原菌的作用等做深入研究,发表多篇SCI、EI收录论文,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硫酸还原菌中纳米粒子的原位生成和还原过程中的协同作用”。2)膜分离理论,耐污染、高效分离膜的制造及应用。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在聚合物中的状态及其同膜的分离性质”,以及上海市科委项目二项、市经委项目一项,发表多篇SCI、EI收录的论文,获多项发明专利。3)污染治理过程中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与应用,完成了中法国际合作项目“用渗透蒸发技术回收在污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开发出“造纸黑液中提取絮凝剂、木质素的方法”等资源化技术,获四项国家发明专利。4)新型高分子处理药剂的合成与应用。如含磷多元共聚物水处理剂的合成与应用,羧酸类接枝型高效减水剂的合成与分散机理等,获多项发明专利,大量生产,并被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等大企业再生产中使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3. 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流域承载着我国绝大多数的人口和经济活动,是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国家治水战略正从传统的着重以工程、工艺为基础的末端治理模式向基于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转变。本研究方向遵循“源头控制,途径削减,末端强化”的原则,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流域水污染控制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开发了一系列切合中国国情的流域污染控制技术: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城市相比,农村污水处理具有其特殊性,一是农村居住分散,管网不健全,很难采取大规模的集中处理方式;二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技术管理力量缺乏,无法采用运行费用高,管理要求复杂的技术工艺。针对农村污水特征,课题组开发了分别适用于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的塔式蚯蚓生态滤池组合技术和适用于农村污水分散处理的毛细管渗滤沟处理系统。二项技术都具有成本低和易维护等优点。2)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包括作物秸秆、禽畜养殖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在内的农村固体废弃物是造成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课题组研发了以混合发酵技术为基础的农业秸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将生物转化率从同类技术的40%水平提高到70%。同时,发酵残留物还可用于生产有机肥。此外,课题组研发了全混合厌氧反应技术用以消化大型牲畜养殖厂产生的固体有机废弃物,解决规模化养殖场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难题,并进一步开发了一系列农村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理和资源化技术。3)地表低污染水深度处理低污染水来自于点源(例如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和面源(例如农田地表径流)。在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低污染水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湖泊等,会加剧水体的氮、磷污染和湖泊的富营养化趋势。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技术研究,包括利用生物滤池和人工湿地等技术对集镇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的脱氮脱磷处理;充分利用自然沟渠水网,河岸护坡,生态河道,生态塘,人工湿地等对地表低污染水进行有效拦截和处理。目前在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方向上,相关课题组已主持十几项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其中包括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和1项十一五重大水专项项目,在多个流域成功地进行了水污染控制综合治理示范。代表性项目包括:1、十一五太湖水专项:武进港小流域农村污水处理及氮磷削减技术与工程示范;2、国家太湖863重大专项的子专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及工程示范;3、国家863镇江水环境专项:滨江带构建及生物多样性营造技术研究;4、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科技专项:塔式蚯蚓生态滤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成套技术示范研究;5、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太仓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示范。3.5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管理专业的筹建始于1999年,2005年获得批准。本专业下设两个研究方向:(1)环境经济学;(2)环境管理与公共政策。环境经济学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1)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这为优化资源配置、影响政府决策、提高公众意识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必要信息。(2)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这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3)环境政策研究,相关政策和决策是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环境经济学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定价与价格政策研究,以及其他的面向市场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如财政、金融、税收政策等研究和对重大社会经济政策的评估,可以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并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政府的重大决策中。(4)资源配置研究,以环境承载力研究为基础,以效率和公平为原则,通过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经济模型,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将有助于提出适合保护全部资本存量的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与资源配置的建议。环境管理与公共政策方向主要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1)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运用。经济方法在环境管理中是与行政的、法律的、教育的方法相互配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污染者与受污染者之间的关系,促使和诱导经济单位和个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符合国家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征收资源税,排污收费,事故性排污罚款,实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奖励,提供建造废弃物处理设施的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等等。(2)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我们的研究涉及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展览会、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公众传播环境科学知识,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及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防治污染的方针、政策、法令等,增强各级政府官员的环保知识与环保意识。(3)法律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运用。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强制性的措施。我们的研究涉及如何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如何加强监管等。4 科研项目科 研 项 目近年来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科研项目列表编号项目名称负责人来源起止日期1特大城市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综合示范之大气污染事故风险场模拟及预测系统陈立民科技部2007.12 -2010.122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之海西区重点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分析陈立民环保部2009.3-2009.123上海市大气环境污染物分布及对策研究陈立民上海环保局2007.10-2008.104大气气溶胶多相反应对区域酸沉降的影响研究陈建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6/1-2009/125天然气燃烧形成气溶胶的反应活性及光辐射效应研究陈建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9.12011.126天然气燃烧形成气溶胶的反应活性及光辐射效应研究陈建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2008.12010.12 7生物质燃烧气溶胶吸湿性及光学特性变化研究陈建民教育部重点基金2008/1-2010/128东中国海的大气沉降及其对近海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可能影响陈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9.7.31-2011.7.309大气沉降对富营养化淡水湖中微蘘藻毒素浓度的影响机制陈莹中国教育部2010.1-2012.1210复相化学反应对矿尘辐射特性及辐射强迫的影响成天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7-200911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颗粒物的辐射特性及大气辐射强迫成天涛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试验室2008.1-2009.612气溶胶-云凝结核-云粒相互关系的实验模拟研究成天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1-2009.1213电喷雾解析质谱在大气气溶胶污染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陈宏复旦大学青年科学基金2008.01- 2009.1214大气气溶胶中SVOC的电喷雾解析电离研究陈宏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01-2011.1215卷烟主流烟气气溶胶的理化特征研究陈宏烟草行业卷烟烟气重点实验室2009.03-2011.0316太湖流域安全饮用保障技术示范工程系统验证安东上海自来水公司2009.1-2009.417氮磷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机理研究代瑞华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09.4-2011.418去除水中藻毒素的磁性/浮石纳米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代瑞华复旦大学青年科学基金2009.9-2011.919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研究戴星翼教育部2007-200920海西规划环评子课题戴星翼环保部2009-200921上海市环保产业发展报告戴星翼市科委2009-200922上海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研究戴星翼市经信委2009-201023上海“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戴星翼市发改委2009-200924联合办学政策研究戴星翼市绿化市容局2009-200925浦东新区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戴星翼浦东新区发改委2009-200926农村废弃物清洁能源转化戴星翼市科委2007-200927崇明生态岛经济指标及其阈值研究戴星翼上海市科委2009-201028上海城市公共区域设摊管理研究戴星翼市绿化市容局2008-200929水专项戴星翼建设部2009-201230应用瞬态吸收光谱技术研究多氯联苯与活性粒子的作用机理董文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201031环境介质中典型多氯联苯的光致转化机理董文博教育部2009-201132关于CRED CHINA系统的合作协议董文博英国UEA2009332009年上海地铁站台空气中“三苯”污染水平调查董文博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200934XX(机密)水域油污染生物强化处理修复系统的研制子课题“高效油类污染降解菌的分离与生物载体材料的研发”董文博海军医学研究所2009-201135福建省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期)产业发展方向与功能布局规划董骁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管委会2008.936上海市道路污染成份的分析研究和治理对策研究董骁上海市渣土管理处2008.837城镇绿地生态价值管理技术研究樊正球建设部 38永新垃圾填埋场设计樊正球永新县建设局 39沙尘气溶胶铁形态及酸性环境中的光还原溶解研究付洪波国家自然基金委2010.1-2012.1240基于分子同位素的黄东海多环芳烃源汇研究郭志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8.12011.1241我国城市水务幼稚产业发展专题研究郝前进国家水专项子课题2009-201042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市场培育机制研究郝前进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2009.9-2010.943水中氘浓度的气相色谱法分析何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2009.7-2010.644新型自过滤物生一体化水处理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何坚上海新纺织产业用品有限公司2008-201045饮用水中溴酸根离子形成机制的XAFS研究 侯惠奇基金委20101-2013.1246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政策、管理与服务体系研究黄文芳 教育部社科基金2009.1-2011.1247上海市城市管理顽症的综合整治黄文芳上海市社科基金2008.9-2009.648大气二次气溶胶复相反应活性及机理研究孔令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012010.1249城市植物多样性构建与维持的途径与机制研究雷一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8.1-2010.1250白米村养猪场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示范工程雷中方昆山市政府(昆山张浦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09.5.22-2011.5.2151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提标改造研究雷中方常州市排水管理处2009.6.15-2010.2.1452气体监测技术与市场的评估和分析李春雷安捷伦(中国)有限公司2007年53纳米材料在大气和水环境净化中多相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和应用李溪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9-06-0154大气污染物诱导植物VOCs释放特征研究李想国家自然基金委2008.01-2010.1255大气污染物胁迫城市植物释放VOCs特征研究李想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2008.01-2010.1256水专项课题子课题-我国城市水务市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负责)刘平养国家财政部2009.11-2011.1157藻毒素降解关键酶的高通量筛选及降解机理研究刘思秀国家自然基金委2010.01-2012.1258基于微流体芯片的麻痹性贝毒PSP等藻类毒素快速检测系统的研发刘思秀上海市科委2009.08-2011.0759上海水源水处理消毒过程中健康风险控制技术刘燕科技部2008/12 2011/1260生物废弃物风险识别、控制与管理技术研究刘燕国家环保部2008/09 2010/0961污泥酸化液为低碳高氮城市污水生物脱氮提供有效碳源的可行性研究刘燕深圳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办公室2009/05 2011/1262城市排水体制研究刘燕福建省建设厅科学技术项目2008/09 2010/0963深圳布吉污水处理厂HYBAS工艺优化小试研究刘燕深圳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办公室2007/09 - 2009/1264一种城市污水总氮深度处理的方法刘燕上海阳晨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09/08-2009/0965氨氮OH自由基氧化机理及电化学深度处理技术刘燕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课题2008/06-2009/1266微流控芯片为基础的生物气溶胶的快速检测隋国栋上海市科委2009/08-2011/0767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绿藻爆发预警系统研究隋国栋国家教育部2009/01-2011/1268藻类毒素检测仪器的研发隋国栋吴江市政府2009/01-2011/1269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生物气溶胶快速检测 隋国栋国家自然基金委2009/01-2011/1270新发和突发传染病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开发及其临床应用评估隋国栋国家卫生部2009/01-2010/1271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及生物安全保障措施隋国栋国家卫生部2009/01-2011/1272生活饮用水处理系统维护孙卫明中国人民解放军73331部队后勤部2008.8-2009.873纳米氧化锰分子筛低温去除甲醛的研究(No. 20977018)唐幸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0.1-2012.1274氧化锰分子筛低温控制氮氧化物技术的研究(No.09ZR1402500)唐幸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9.6-2011.975催化去除甲醛关键技术和反应机理唐幸福中国教育部2010.1-2011.1276生命周期评价中土地利用的特征化模型及特征化因子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1025)王寿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9-201077宁波甬江流域COD排污权交易王寿兵宁波市科技局2008-200978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建造科研用房环境影响评价王寿兵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2009,10-1279上海九州通达医药仓储中心环境影响评价王寿兵上海九州通达医药有限公司2008-200980施迪德精密机械(上海)有限公司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魏淑芬企业2009.1-2009.381单颗粒气溶胶的理化性质和多相反应机制研究杨新上海市2007.102009. 982生物质燃烧衍生的关键大气环境问题研究杨新科技部2008.32009.1283运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研究中国城市灰霾形成机制杨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12011.1284单颗粒气溶胶的理化性质和多相反应机制研究杨新教育部2008.12010.1285大气气溶胶高时间分辨微量采样器研制杨新汾湖2008.112011.1186中国典型城市二次气溶胶形成机制与环境效应研究杨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12013.1287秸秆燃烧烟雾的分布特征和光学特性的实验室研究叶兴南国家自然基金委2008.01-2010.1288玉米杆燃烧黑碳气溶胶的分布特征和光学性质叶兴南教育部2008.01-2010.1289主流烟气气溶胶理化特征研究叶兴南烟草重点实验室2009.6.15-2011.5.3090嘉定舟桥老街照明设计袁樵地方企业合作2009.7-2010.791蕴藻浜大桥照明设计袁樵地方企业合作2009.1-2009.1292教室照明改造设计袁樵教育部合作2009.6-2010.1293福州东部新城规划环评王祥荣福州市环保局2008-200994汾湖环境生物技术产学研项目王祥荣吴江汾湖开发区2009-201195昆山千灯镇河道生态修复项目王祥荣昆山环保局2008-200996杭州东南部生态带规划王祥荣杭州市规划局2008-200997杭州北部生态带规划王祥荣杭州市规划局2008-200998草坪技术推广项目王祥荣成都润锋公司 2009-201199香樟黄化项目王祥荣上海市绿化指导站2008-2009100昆山周市河道修复王祥荣昆山市环保局2008-2009101溶藻菌对铜绿微囊藻的降解机理研究(博士点基金)王祥荣教育部2008-2009102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绿地标准化生态信息获取与综合关键技术研究”王祥荣科技部2008-2009103崇明岛生态指标体系王祥荣市环科院2008-2009104九段沙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王祥荣浦东新区2008-2009105城乡规划法实施评估王新军建设部2009/09-2010.2106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中小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体系发展模式研究王新军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08/01-2010/12107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中国中小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体系发展模式政策研究王新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08/01-2010/12108特大城市土地利用变量对交通能耗影响分析及土地利用优化研究王新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09/01-2011/12109从完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的角度提升浦东核心功能路径研究王新军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2008/06-2008/12110城市规划体制机制研究王新军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09/04-2009/12111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发展战略研究王新军上海市杨浦区规划局2007/07-2007/12112地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估张仁熙上海地铁运营公司2009.12113烟叶和烟气中香气成分的GC-MS/O分析方法研究张士成上海市烟草公司2009.6-2011.5114用麻疯树油制备生物柴油张士成福建省明溪县科技局2009.1-2010.12115LED光催化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研究张士成上海市科委2009-11-30116考虑海浪参数的海洋大气沉降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张艳教育部2009.1-2011.12117水库型水源地多目标水质优化调控技术研究-大气沉降模式研究2张艳上海环科院2008.12-2010.12118我国本土水务企业发展研究(水专项子课题)张真建设部2009-2011119基于自然光源的差分光学吸收光谱仪研究周斌科技部20072009120环境在线检测仪器系统产业化示范周斌科技部20072009121气溶胶对夜间大气化学过程和NOx清除率影响研究周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02012122基于自然光源的差分光学吸收光谱仪研究配套周斌上海市科委200720091232010年上海世博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研究周斌上海市环保局20082009124多光路光学吸收大气测量仪周斌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092010125环境事故应急风险措施示范周斌科技部 20082010126崇明岛生态社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技术周立国科技部2009.12.01127973课题:亚洲沙尘气溶胶的理化特性、分布及长途传输中与人为气溶胶的混合和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可能影响庄国顺科技部20062011128973课题上海科委配套基金庄国顺上海科委20062011129沿海城市和沙尘源区灰霾的化学组成、形成过程及其对大气光学特性的影响机制庄国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1130我国大气气溶胶中As,Pb,Cd的严重污染及其沉降对江河湖海水体污染的重大影响庄国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2012131灰霾的化学组成、形成过程及其对大气光学特性的影响机制庄国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92010132“绿色世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预演和效果评估庄国顺上海市环保局200820095 科研论文6 产学合作在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方面,要按照当前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化重点领域指南所确定的方向,结合我们的原有基础,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找准方向,协作攻关,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今后三年内我们将努力做以下几项工作: 1. 大气气溶胶高时间分辨微量采样器研制无需样品前处理的,简单快速同时具有很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是大气气溶胶组分分析的发展趋势。研究室将重点开展便携式、高时间分辨、小面积、微量气溶胶采样器的研制。所采样品适用于高灵敏度化学组分分析方法。仪器具备操作简便,能够处于全自动工作状态等特点。将细颗粒物微量采样器与快速高灵敏的检测手段相结合,针对细颗粒物中重要组分特别是对人体有害的组分实现时间分辨的跟踪测量,监测细颗粒物气溶胶的污染情况。2. 多光路光学吸收大气测量仪研制“多光路光学吸收大气测量仪”是利用光谱分析方法测量大气污染物浓度的一种新技术,通过多条光路能够进行大范围测量,提高了监测范围和效率,仪器能够对SO2、O3、NO2等大气污染物进行同时监测,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自动化程度高,维护费用低,是863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3. 基于微流体芯片的藻类毒素监测仪器系统的研发以隋国栋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从事蛋白分析,生物标记物,藻毒素分析和微流体芯片领域的研究工作,在SCI期刊发表包括SCIENCE(2005)等30余篇论文。开发了既可以用于环境中生物毒素或污染物侦测,又可用于自然环境中有毒微生物的长期监测的并行多样细胞分析微流体芯片,在微流体芯片微量、自动分析和系统集成方面有所建树,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4. 富营养化有害藻类生态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针对城市景观水体、湖泊和河道富营养化明显增加、有害藻类污染灾害日趋严重等问题,项目组重点开展基于生物技术的生态除藻剂、水环境净化材料和环境生物制剂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该除藻剂及相关产品施加到富营养化水体中不仅可显著去除水体中有害藻类污染,同时也可降低水体BOD、脱氮、除硫化氢等,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明显有效的净化调控作用,是解决当前有害藻类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 19 / 19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