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分数除法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0135066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分数除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分数除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分数除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时分数除法(三)教材第6062页内容。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2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3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多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应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能正确地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春季运动会马上就要举行了,你最喜欢哪项运动?你准备参加哪项运动?师出示第60页课件图。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参加什么活动?同学们先观察后想一想,说一说。引导学生观察后汇报,有6名同学在跳绳,是参加活动总人数的。二、新知探究1提出问题。师: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什么问题?同学们思考后回答:操场上参加活动的总人数是多少?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用图形表示题意。师:6名同学是操场上活动总人数的,也就是以活动总人数为单位“1”,6个同学占。 6人师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总数的是6个人,那么是3个人,活动总人数是9个,也就是9个3,所以操场上共有9327(人)。2列方程解决问题。师出示课件教材第60页问题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中的情景图,说一说“跳绳人数是总人数的”,是什么意思?学生看图思考再指名学生汇报。生1:跳绳人数是活动总人数的。生2:活动总人数的正好是跳绳的人数。生3:活动总人数的,相当于跳绳的人数。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引导学生找等量关系。师:同学们现在能根据提出的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吗?学生们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展示。引导学生回答:参加活动总人数跳绳人数师:怎样列方程呢?师让学生根据等量关系,独立列出方程。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并请汇报的同学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3教材第61页“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完成问题一中的三个问题。学生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1)踢足球的人数打篮球的人数。(2)汽油的原价汽油的现价。(3)去年的苹果产量1200 kg今年的产量。师出示课件问题二。引导学生读懂题意,题中有哪些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要求学生画图寻找数量关系,做好后,小组内交流展示,指名学生汇报:解:设这个月共有x天。答:这个月共有30天。同学们根据上面的解题过程,想一想,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小结:先根据题意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再找出未知条件,设为x,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最后写答。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题。(1)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再让学生根据题意画一画,想一想。(3)要求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和画的图,找出等量关系。(4)独立列出方程,小组内互相交流,指名学生汇报结果,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2题。(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读题,寻找题中的数学信息。(2)根据题意,找出每小题的等量关系,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所找的等量关系,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3完成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3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五、课后练习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分数除法(三)“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