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9021043 上传时间:2021-11-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2004年山东经济发展综述与2005年展望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提出的一二三四五六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把宏观调控当作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多年形成的产业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发展中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适时适度,在调控中抓紧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调整中大力促进质量效益的改善提高,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亮点多、后劲足、收入增、变化大的鲜明特点,实现多项新突破。GDP突破1.5万亿元,人均GDP突破2千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千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突破2万亿元,实现利税突破2千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6百亿美元。工业增加值、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投资、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已提前达到十五规划的预期目标。2004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经山东省统计局初步核算,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49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增速最高的年份。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8.3亿元,增长6.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3%,拉动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724.5亿元,增长19.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7%,拉动10.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7799.3亿元,增长21.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拉动9.9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87.9亿元,增长12.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8.0%,拉动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GDP)1692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2045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7%。 一、供给体系改善提高,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全面增强 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出现新变化。2004年,全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粮食生产稳步增加,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5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长6.5%,林业增长2.4%,牧业增长4.9%,渔业增长3.8%。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在政策鼓励、粮价上扬和适宜气候的积极促动下,粮食生产继上年增产后,再次实现单产、总产的双丰收。实现综合亩产371公斤,增长4.0%,总产3516.7万吨,增长2.4%。其中夏粮总产1585万吨,增长1.3%;秋粮总产1931.7万吨,增长3.3%。棉花种植面积连年大幅增加,总产达到109.8万吨,增长25.2%。油料、蔬菜、园林水果产量全面增长。林牧渔业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农田林网改善面积比上年增长72.4%;肉类总产量696.5万吨,增长5.2%;禽蛋产量432.9万吨,增长1.9%;奶类产量188.7万吨,增长27.2%;水产品总产量718.5万吨,增长1.7%。农村工业快速成长。规模以上农村工业实现增加值、利润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9和17.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分别达到31.5%和32.1%。农村投资大幅度增加。规模以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188.8亿元,增长58.3%,占全省规模以上投资比重达到28.8%,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工业适应市场能力提高,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全省大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突出抓好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制造业强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工业产销两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498.3亿元,增长26.5%,增幅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产销率逐季提高,由年初的96.2%提高到98.1%。重点监测的120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同比增长的有100种,占83.3%。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历年最多。全省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27个,全年达到20304个,比2003年全年净增数多1418家,比1999-2002年4年的累计增加数多2061家。企业是发展之本,新增企业多,是山东工业持续加快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增长势头强劲的重要原因。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343.4亿元和4154.9亿元,依次增长27.0%和26.3%。工业生产向满足消费和投资的双重需求均衡发展。制造业拉动作用显著。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380.9亿元,增长30.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5.2个百分点。大型企业支撑效果明显。我省现拥有大型工业企业263家,总量居全国首位,为我省工业生产效益的持续提高做出很大贡献。2004年,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数1.4%的大型企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6.6%,户均实现利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近35倍。实现利润前50名的大型企业实现利润占全省的39.8%。工业品市场占有能力不断增强。实现出口交货值2682.6亿元,增长32.3%。实现出口和销往省外的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9.2和3.4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全省工业产品结构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扩大。 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等产业支撑力增强,主要生产要素供给较为充足。山东历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2004年,全省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37.8万千瓦,沿海港口货物吞吐能力4940.5万吨,公路铁路通车里程1614.4公里。现有电力装机总容量3292.4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33公里,稳居全国首位。煤炭产量1.46 亿吨,原油产量0.26亿吨,均居全国第二位。发电量增长22.4%,货运周转量增长37.0%,长话电路增长89.0%,电信业务总量增长45.0%。主要原材料生产加快。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均比上年增长41.3%,石油加工炼焦加工业增长40.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6.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3.7%。电力供应充裕。全社会用电量1693.7亿千瓦时,增长22.4 %,工业用电量1334.2亿千瓦时,增长24.6%,绝对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市场需求极其旺盛、全国多数省市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全省生产要素的供给较为充足,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持。 二、投资消费拉动作用强劲,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明显上升 内生性投资增长强盛,投向优化重点突出。2004年,投资在保持适度规模和增幅的基础上,逐渐向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调整结构、利于市场竞争等领域集聚,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项目开工建设,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89.3亿元,增长37.7%。固定资产投资率为49.0%,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投资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民间投资能力不断增强。民间投资额5239.6亿元,增长49.6%,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69.0%,成为推动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自筹资金成为投资来源主渠道。资金到位7645.2亿元,增长35.7%。其中企业自筹资金增长41.7%,占到位资金总量的70.6%。国内贷款增长15.1%,利用外资增长23.0%。新开工项目质、量并举。投资在建项目4.4万个,其中亿元以上重大在建项目2451个,增长31.4%。新开工项目平均计划投资规模由上年的1652万元扩大到2107万元。农副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新开工项目迅速增多。青岛大炼油、华泰林浆纸一体化、重汽沃尔沃发动机、核低温海水淡化等一批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重点行业投资增速加快。一产中的农林牧渔投资增长53.3%,二产中的石油、化工、机械、纺织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长48.8%,占全省规模以上投资的48.0%,三产中的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仓储业投资分别增长56.9%、61.2%和1.6倍。 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需求稳中走旺。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10.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为2001年来的最高增速。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增长12.0%,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为1997年来的最高增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季增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3.4亿元,增长13.9%。城乡市场活跃。县及县以上城镇市场零售额3349.2亿元,增长14.6%;县以下农村市场零售额1134.3亿元,增长11.8%。城乡增幅差距由上年的3.1缩小到2.8个百分点。餐饮业持续攀高。实现零售额587.0亿元,增长18.1%,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高额消费趋势增强。住房销售状况良好,私人住宅销售势头不减,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占商品房销售的84.6%和78.9%,拉动了建筑及家装业消费的快速增长。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4.4%和38.5%。交通、通讯和休闲娱乐消费迅速扩增,汽车类、通讯器材类和电子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1.0%、40.7%和55.9%。旅游市场充满活力。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明显增多,旅游市场呈现繁荣景象。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9亿人次,增长31.9%;实现旅游总收入814.6亿元,增长42.1%。其中接待海外游客增长53.9%,实现海外旅游收入增长54.5%。 三、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结构优化效益提高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2004年,全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1.9:53.5:34.6调整变化为11.5:56.3:32.2,农业与非农业发展的更加协调为全省经济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3%,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上升到23.5%,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逐年加大。轻工、纺织服装、化工、机械、建材、冶金六大传统支柱产业经过改造升级后,实现利润总额增长50.3%,净增利润占全省工业净增利润的60.1%,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产业配套能力增强。七大产业链增加值所占比重上升到51.5%,实现利润增长51.8%。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热点已转向汽车、住房、通信、休闲娱乐等领域,住、行、通讯、娱乐四项消费占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零售的比重达到32.7%,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达40.1%。居民家庭消费档次提高。12月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2.5辆,增长96.1%;电脑37.7台,增长20.0%;移动电话121.4部,增长24.5%。投资结构呈现新变化。农业投资增加较多,加工制造业和仓储业、公共管理等新兴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显著加快,三次产业投资之比由上年3.0:58.5:38.5调整为3.3:60.3:36.4。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60.9%,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达25.2%。利用外资结构取得新突破。外商独资企业比重提高,制造业中机械设备、生产资料等资本密集型行业与第三产业中的租赁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增速加快,体现了新一轮外资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要求。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农副产品、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出口依次增长26.1%、18.7%和50.9%,出口比重由上年的24.8:28.1:24.2调整为23.1:24.7:27.1,机电产品出口首次跃居首位。 经济增长方式有较大改善。农业产业化及加工增值水平大幅提高,农村经济产业链延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在39个工业行业中列第1位,实现利润占制造业的比重列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00694元/人,比上年增加21874元/人;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由上年的6.1元提高到6.6元。投入产出效益得到可喜转变,每百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加的GDP初步扭转了连续多年下滑的局面,由上年的35.4元上升到40.3元,资本边际效率由上年26.4%上升到40.6%。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4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055.1亿元,增长40.7%;实现利润1383.6亿元,增长48.7%;实现利税2292.1亿元,增长42.2%。总资产贡献率、资本增值保值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月上扬,达到185.8,比上年提高22.0点。财税收入稳步增加。随着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和经济效益的改善,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主要税种成为拉动财税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实现境内财政总收入2675.6亿元,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7.0%上升到17.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28.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8.9%,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627.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6.7%,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5.7%。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7.8元,比上年增加1037.9元,为历年来增加最多的年份;增长12.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07.4元,比上年增加356.9元,增长11.3%,增幅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增加额和增幅均为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721.5亿元,增长14.1%,人均储蓄存款8411元,增长13.4%。 四、培植三大亮点成效显著,经济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 进出口增速加快,利用外资跃上新台阶。2004年,我省积极适应国际市场变化,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着力优化出口结构,实施以质取胜和出口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全省月度出口规模跃升到30亿美元的新平台,特别是12月份创出39.3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607.8亿美元,增长36.1%。其中出口358.7亿美元,增长35.0%;进口249.1亿美元,增长37.7%。对外贸易依存度由上年的29.9%提高到32.5%。加工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占全省进出口的比重达到46.0%。外商投资企业仍是全省进出口的主要力量,实现进出口占全省的53.0%,出口市场在巩固日美韩的同时,迅速向俄罗斯、印度、巴西、印尼、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拓展。外资项目的平均规模继续扩大,一大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项目落户山东,实际利用外资近百亿美元。全年累计新批合同外商投资214.5亿美元,增长53.7%;实际利用外商投资98.2亿美元,居全国前三位,增长32.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7.0亿美元,增长22.7%。吸收韩国投资居首位。外资项目的平均规模由上年的263万美元扩大到36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4%。在我省投资的世界500强公司新增17家,累计已有113家世界500强在我省兴办企业262家。同时,走出去取得新成绩。全省有1200家企业在10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境外加工贸易、资源开发和承包工程。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竞争力上升。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251.1亿元,增长29.3%,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2.8个百分点。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1.9%,比年初提高2.3个百分点,超过了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的目标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4,达26.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62.1%,增速比全省出口平均水平快27.1个百分点。 非公有经济力量壮大,经济运行的活力增强。2004年,非公有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0.9%上升到45.0%。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增长15.6%,占 GDP的31.6%,提供税收增长31.4%。个体私营经济的范围逐步拓展渗透到经济的大多数领域。工业领域中,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增加值1059.7亿元,增长48.4%,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21.9个百分点,比重由上年的12.7%上升到16.3%。市场销售方面,个体私营贸易业零售额2729.4亿元,市场份额为61.0%,拉动全省零售额增长8.4个百分点。投资领域中,规模以上个体私营投资2112.0亿元,增长68.0%,占全部规模以上投资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2.8%提高到27.8%。外贸领域中,私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值61.1亿美元,增长1.2倍,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6.2%提高到10.0%。 五、宏观调控成效显著,为经济的长期健康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4年,我省坚决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的发展观总揽全局,对投资项目有保有压,优化贷款投向,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稳定物价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国家重点控制领域的投资明显下降。国家重点控制的钢铁、水泥、铝等领域的投资明显下降。与4月底相比,年底钢铁施工项目增速由217.7%降至17.7%,铝行业施工项目增速由35.0%降至1.7%,水泥施工项目增速由67.7%降至5.2%。房地产开发主要指标大幅回落,土地开发投资额自5月份以来一直呈负增长态势,全年下降35.6%。金融运行较为平稳。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4514.3亿元,比年初增加2071.1亿元,新增同比下降5.5%。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1782.8亿元,比年初增加1473.1亿元,新增同比下降22.7%。存贷比由上年末的84.2%降为81.2%,新增存贷比降低到71.1%,基本符合国家的调控要求。新增贷款重点支持了农业基础产业并缓解了部分有市场、效益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及重点行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重要进展。全省共撤消各类开发区739个,减幅为74.6%,保留规划面积11万公顷,减少37.7万公顷。达到了减少数量,压缩规模,提高质量和停、清、撤的目标要求。价格水平趋于稳定。随着粮价回落和严控服务项目价格上涨措施的实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势头得到控制,全年上升3.6%。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3.9%,服务项目价格上升2.8%。城市上升2.8%,农村上升4.6%。若剔除食品价格上涨9.1%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仅上升1.3%。随着投资增幅的明显回落和消费的逐步升温,原材料类价格涨势大为减弱,四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回落,全年上升13.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6.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由年初的8.6%回落到7.4%。 六、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渐趋协调 半岛城市群带动作用较为明显。2004年,半岛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省GDP的64.0%,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拉动经济增长10.9个百分点。半岛城市群8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固定资产投资依次占全省的69.1%、67.8%和67.6%;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85.9%和84.2%;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66.1%。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正式启动,亿元以上项目数占全省的30.9%,实现制造业增加值对全省的贡献率达39.1%。半岛城市群的工业化和经济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意识不断加强,增强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中西部地区快速跟进发展。工业销售收入、利税、进出口大幅增长,增速依次较半岛城市群高8.1、6.4和14.5个百分点。突破菏泽初步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和地方财政收入加速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GDP增长17.1%,为1990年来的最高点。双30工程取得积极成果。30个经济强县发展势头强劲,工业利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发展贡献大。30个经济欠发达县紧紧抓住扶持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加速发展,除地方财政收入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经济强县。呈现出经济强县更强,欠发达县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七、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生态环保工作得到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得新成绩 2004年,全省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注意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就业、社会保障、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就业再就业形势好转。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年末全省总人口为918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01。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本专科)103.05人,其中在校研究生3.05人,比上年分别增长23.5%和26.6%。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增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3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44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年的3.7%降低为3.4%,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95%。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保障工作加强。户籍新政的实施,全面开放县城内户口迁移,加快发展小城镇,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2004年城镇化率达到43.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两个确保、一个低保政策落实较好,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有半数以上的市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20-40元,最高的低保标准已达到260元。社会保障范围扩大,更多的城镇居民被纳入低保范围,并得到及时救助,城镇居民人均得到的社会救济比上年增长66.6%。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参保人数比上年增长11.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农民人数增长8.1%。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制度逐步完善,拖欠职工、农民工工资和被征地农民补偿费问题初步得以解决。生态环保工作取得新成果,城乡居住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省建设开局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年底,全省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区67处,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14个,环境优美乡镇12个。全省森林覆盖率21.5%,提高2.7个百分点。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258个,比上年增长34.3%。建成城市烟尘控制区237个,城市噪声达标区303个。17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89.6%,提高3.7个百分点。威海和青岛、烟台3市分别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省86121个行政村,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通汽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村所占比重均有所提高,分别上升到98.7%、99.99%和59.7%。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5%和93.1%。 2004年,我省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更加积极地发展,为今后长期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三农问题仍较突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依然很大,等等。 影响2005年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省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加快发展,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强实力的关键年。展望2005年,山东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继续向好。从国际看,大国经济趋向稳定,新兴市场潜力巨大,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和运行态势总体向好,为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国内看,改革将会继续推进,体制的活力将会进一步显现。从省内看,我省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舆论环境,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认识比较统一,全省上下风正气顺心齐,形成了奋发有为、干事创业、开拓进取、万众一心、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2005年山东经济社会将会在较为良好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谋求更大发展。二是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的大势仍然不会改变,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四力合聚,将继续有力推动山东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稳中求进、又好又快将成为2005年山东经济发展的主旋律。2003年以来,我省两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9万亿元,新增了大量企业和生产能力,这些项目的陆续投产,必将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的发展。三是经济内生力的持续增强为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企业内在活力持续增强,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预期充满信心,根据全省3000家企业景气调查,预计2005年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136,企业景气指数141。宏观经济景气仍在高位运行。 基于上述理由可以推断,2005年山东经济仍将延续上年较快增长的势头,运行质量将会继续稳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将会更加全面协调。 2005年全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5年,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深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高度统一,坚持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相互融合,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协调和谐,切实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切实促进机制转换,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一个目标、把握三个关键、落实三个加大、做到三个增加、抓好五个突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继续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财政、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关系,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真正落到实处。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力度,降低税费负担,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稳定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着力提高粮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种植的比较收益,走优质农业、效益农业的路子,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大型生产基地。鼓励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搞好存量调整,提高增量效益,引导龙头企业前延产业链条。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中型工商企业和境外资本进入农副产品加工领域,利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利用较强的区位优势、规模优势和加工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多种办法促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2、着力改善和优化投资结构,全面提高投资效益。经济要发展,投资应先行。从近几年全省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看,按可比口径计算,GDP每增长1%,投资需增长2.27%。要使山东经济能够在一个较高平台上平稳快速增长,投资增长必须适度快速,不能放得过松或卡得过紧,过快、过慢都会造成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这不仅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我省的基本省情。因此,应在继续抓住适度投资不放松的同时,正确处理控制投资总量与优化投资结构的关系,正确处理限制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与支持重点行业优先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建设项目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大力倡导绿色投资,克服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投资倾向。要更加注重改善和优化投资方向,严把投资项目的技术关,努力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资源节约利用的投入,全面提高投资效益。 3、提高服务业档次与水平,增强最终消费需求的拉动力。消费需求与第三产业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服务性消费在全部消费中所占比重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精神文明的相对程度。服务业既包括生活服务业,也包括生产服务业,既为居民提供服务消费品,也为三大产业提供服务型生产资料,对于活跃经济、繁荣市场、增加消费,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快推进服务业设施建设,推进服务业市场化,增强消费吸引力,推动整个服务业上台阶,上水平。要继续大力发展量大面广的商贸流通、餐饮和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激活农村连锁经营和信息服务业,大力拓展技术密集度大、技术含量高的金融信贷、信息咨询、科技开发等现代服务领域,加快发展需求潜力大与成长性好的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教育业和房地产业,积极培育规范的土地、人才等要素市场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娱乐、中介服务等社会事业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在刺激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大力拓展消费空间,扩大消费需求。要千方百计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再就业、完善提高社会保障等重点难点入手,积极实施鼓励消费的政策,倡导积极的消费观念和理念,坚决取缔限制消费的各种政策和规定,改善消费环境,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城乡人民的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支出预期,增加即期消费支出,提高服务性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比例,增强经济增长的持久力量。 4、合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产业聚集度越高,产品配套能力越强,越能有效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当前山东产业集聚度不高、链条短的问题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等现象并存。因此,要按照东、中、西三个层级合理区分产业层次,整合生产力布局,围绕产业链带动发展产业集群,以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实力。胶东半岛应突出高新化。加快面向日韩的产业加工区和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发展加工贸易为突破口,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大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研制,培育和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提高对外经济的综合持续能力。中西部地区要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企业配套,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治理经济自主增长中的低成本扩张问题,强化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加大对支柱产业的培育。逐步形成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强力支撑。 5、合理整合配置资源,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继续加强对土地、资金的控制,煤电油运和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力不会迅速减退。因此,要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市场化运营配置,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突出抓好盘活存量土地和集约用地,优先保证社会事业发展和重点技改项目、外资项目、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用地,杜绝一切浪费土地现象。要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作为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注重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性企业、工业园区和城市,提高能源、原材料、水等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益。坚持不懈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和项目,加大环保与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继续盘活固有资源,合理使用现有资源,不断挖掘新生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把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的三个突破工作有机结合,强化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国际化水平,增强对全省的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山东半岛八市的决策协调和联动运作机制,不断创新制度与政策,充分发挥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市场体系等方面的一体化。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着力激活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东中西地区联动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各显其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下载 > CAD图纸下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