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7868605 上传时间:2021-11-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毕业论文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泰 州 学 院毕 业 论 文(设 计)( 一三 届 )题 目: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院(系、部): 数学科学与应用学院 专 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姓 名: 陆亚乾 学 号 08090226 指导教师: 肖艳艳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务处 制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而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探讨,要帮助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索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积极创新的习惯。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reform,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more and more to the teacher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eachers are no longer teaching authority, and to become mentors, collaborator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eachers want intends to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to explore, to help students how to fi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thinking to give students more space to develop students the habit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 the courage to question positive and innovative. Keywords:innovation capacity; culture目 录1绪 论411创新能力兴起412国内研究42关于创新能力421什么是创新能力422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43创新能力研究的目的、意义531研究创新能力的目的532研究创新能力的意义54努力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541突破“学科型”教师观,树立“双师型”、“科研型”教师观542突破传统单纯的“授业、解惑”型教学观,树立“服务型”教学观65加强学法指导,创设创造情境751要教会学生学习75.1.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75.1.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752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85.2.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85.2.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85.2.3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96改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961师生关系民主化的涵义962教学中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作用106.2.1能够改变学生学习被动的状况,变学生厌学为乐学106.2.2能够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问题,理解和掌握知识106.2.3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出创新型人才1163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一些做法126.3.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民主平等思想126.3.2提高法律意识,保障学生民主权利126.3.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137构建评价机制, 激发创新热情1371把握评价方向 实现评价原则的多元化1372拓宽评价范围 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1473开放评价过程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1474变化评价形式 实现呈现方式的多元化1475拓展评价功能 实现评价功能的多元化15结 论15谢 辞16参考文献171绪 论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11创新热潮兴起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少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12国内研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力求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创新能力,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例如:魏书生老师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他营造师生互助的氛围,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孙为刚老师让每堂课都成为一场战斗,让学生享受战斗的乐趣。部分学校尤其农村中学在教学方面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理念。在新课标的施行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研究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时期,还没有完整、成形的理论或固定模式来作为指导,因此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的路子是很有必要,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2关于创新能力21什么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按更习惯的说法,也称为创新力。创新能力按主体分,最常提及的有国家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等,并且存在多个衡量创新能力的创新指数的排名。 22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3创新能力研究的目的、意义31研究创新能力的目的 通过研究,使学生具有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32研究创新能力的意义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可能还同猩猩它们一起还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果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他们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收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 青少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和未来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1)知识激增,需要新一代学会学习;(2)科技革命,需要新一代革新创造;(3)振兴中华,需要新一代开拓前进。 二、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三、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我国要到2050年左右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的计划需要这一事业的继承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四、智力潜能,需要教育者去系统地开发。4 努力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41突破“学科型”教师观,树立“双师型”、“科研型”教师观数学教师应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努力提高校业教育教学能力,充分挖掘和发挥高校教学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上的功能,在对自我双师、“科研”素质培养方面实现新的突破。高校教育要培养掌握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适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深厚的本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最新知识,还应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师。不能错误地认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只是专业课教师的任务,应从服务学生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本学科的教学方法。高校教育人才培养“双证书”制的实现,需“双师型”、“科研型”的教师作为后盾。教师如果缺乏对任教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研究,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不高,很难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实践证明,数学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外,还应是学生所学专业的科研工作者,要以科研促进教师创新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应从单纯的“学科型”向“双师型”、“科研型”教师转变,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究高校教育的规律,研究理论教学该如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衔接等,要积极投入数学教材的建设中去。例如将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整合成计算机数学,将经济数学、概率统计等整合成新的经济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学生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如导数与制药专业身体对药物的敏感度相联系;与机电专业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等变化率相联系等。 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应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因此,数学教师同样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的方式,定期到社会第一线学习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更新自己的知识理念,并通过这样的途径,培养、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42突破传统单纯的“授业、解惑”型教学观,树立“服务型”教学观现代社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数学教师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性,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为现阶段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还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数学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让学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体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认识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学会学习1。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吸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自己能力的提高。多媒体网络虽然能提供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也不会考虑到信息接受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而且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荞不齐,学生在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急而前往往会变得茫然,难辨真伪,甚至会被一些不良信息所误导。因此教师要掌握新的教育信息技术、具备多媒体网络操作技能和网络资源开发利用等方而的能力,做好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工作,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与帮助,指导学生提高信息选择和辨别的能力,从中汲取有利自己发展的信息。 数学教师应是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护者。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成为传授知识、技能的“经师”,而且还应具备人文素质,指导学生过智慧型生活,成为拓展学生心灵智慧的“人师”。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具有宽容、博爱的胸怀,增强学生的理想与道德观念、纪律与法制观念、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使学生从他律变成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陶冶道德情操,以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美好的心灵,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艺术,优秀的人格魅力、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煎陶、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世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既有较高文化知识又有较好的职业素质的高质量合。5加强学法指导,创设创造情境51要教会学生学习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能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作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已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2。例如,在某学校一堂讲授“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课时,教师是这样来进行的:(1) 提出问题: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a0)有什么关系?(学生的回答有:一元二次方程(a0)是二次函数中y=0时所得来的等等)(2) 从具体函数和方程引导分析: 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求的两个根 自己列举上面类似的例子再进行画图和计算(3) 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0是自变量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的根。(4) 将知识进一步引申拓广:抛物线与x轴有无交点的判定方法。 当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即(x1,0)(x2,0)。 当时,抛物线与x轴有一个交点,即(-b/2a,0)。 当时,抛物线与x轴无交点。 这样通过教师的诱导,以及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又引出了新知识抛物线与x轴交点问题的判定,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52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实施“创新教育”。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取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3。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在讲授“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课时,教师如果这么设计问题:(1) 先让学生以其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试猜圆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2) 让学生画图亲自实践归类。(3) 通过小组研讨及教师的点拨完成下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类别交点d与R、r的关系(Rr)备注相交2个R-rd R+r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两圆的公共弦相离外离无d R+r有四条公切线内含无0d R-r当d=0是两圆是同心圆相切外切1个d= R+r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内切1个d=R-r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又充分发挥了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体现的淋漓尽致,使学生明确了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 r)的各种关系给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造成的影响。若不以这个问题引深,只以类比方式也会很快使学生“依葫芦画瓢”,但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这种“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学生因为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教师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3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 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有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6改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61师生关系民主化的涵义 所谓“师生关系民主化”,笔者认为,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处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让学生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4。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但是,教育对象与生产对象不同,教育过程也不同于生产过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素质和个性都不同;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他有主观能动作用。学生决不是一张白纸,能够随意画出想要画的图画,也决不是录音机和录像机,能够把教师的东西都录下来,他们接受教育是有选择的。我们的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经过他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所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又是教育的主体。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讲到:“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又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学生内在的矛盾是内因,教师的教导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矛盾斗争才能被接受。一切教育活动,除了必须要有好的内容、教材、教师等条件外,还必须要有最重要的一条,即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才能顺利进行,收到好的效果。62教学中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作用1能够改变学生学习被动的状况,变学生厌学为乐学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的演练习题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也学得索然寡味,真可谓“教学效率低下”。为了让学生能主动探索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平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师生关系5。在教师出示新知识之后留给学生一点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并掌握知识。可以由学生独立来完成,也可以让几个同学一起合作完成,然后再由教师稍作指点。解决学生的疑点,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将原来的教师讲授在先变为学生的尝试学习在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大为增强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就会觉得学得轻松有趣。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大教育家杜威说过:“兴趣使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因而学生的兴趣是开展教学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或一个 前提条件。如在数学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 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而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学生在情景中充分体验,在充分体验中发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过观察、经历、体验后自发学习的优越性。其次是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交流。这样的交流和反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引领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效益。2能够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问题,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把自己尝试学习的情况或思考的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他们的思维通过碰撞才能产生美丽的火花,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6。况且,在学生尝试学习之后再让他们进行交流、讨论,学生也一定有话可说。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小组的讨论和交流、同学间商量,有利于学生将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准确。这样的教学学生也一定敢于直言,课堂气氛肯定活跃,教学效果不用置疑。教师的教学是“播种”活动,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知识生成的过程。教师在和谐的情感氛围下,将知识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大脑“沃土”中,才能实现学生的生命活力与教师的生命活力的“对接”,才能让学生在一种向智慧挑战的心态下,主动积极地思考探索。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几个盲人用手摸一只大象,摸到大象大耳朵的说大象像一把大扇子,摸到大象粗壮腿的说大象像一根大柱子,摸到大象宽大的身躯的说大家像一堵墙,摸到大象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蛇,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其实这几个盲人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为什么对同一只大象几个盲人却得到不同的认识呢?肯定的说:因为他们各自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便下了结论,而没有更全面的去进一步了解大象。我们在嘲笑这几个盲人之余,不妨想一想如果让这几个盲人在一起交流一下,把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都说出来,和别人和进行比较,再进行归纳,不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大象的全面认识了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象盲人摸象 一样情况,就个体而言,只能得到片面认识,所以我们要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进行交流、讨论,以获取全面的、准确的知识。3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在1989年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应具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新时代为人才培 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来的知识信息,只能机械地记忆老师所讲的知识,大脑只能充当储存知识的容器,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智力潜能肯定得不到应有的开发,情感意志得不到积极的陶冶锻炼,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的培养。课堂上如果老师允许学生把自己的不同见解讲出来,和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正确对待学生的“怪问题”、“怪想法”,给他们以充分的鼓励和表扬,学生的一些新想法、好的想法才能产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采用实验、操作、观察、讨论(辩论)等多种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主探究的时间,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拓宽思路,启动思维,让学生讨论(辩论),将讨论(辩论)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讨论(辩论),学生相互补充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产生新的观点。讨论(辩论)的时机可在得出结论之间,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处,可在教材中出现难点学生理解受阻时,可在某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多种解题思路时;讨论“辩论”可以是同学间进行,更应该允许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学生只能做听话的乖孩子,对于老师的话,不能有半点儿怀疑,更不用说与老师辩论了。在这样的教学中、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确实也考出了许多高分。然而,大量的事实却证明这些听话的乖孩子往往都是高分低能。他们只会死记硬背书上的东西,刻板地按照老师讲的去做,遇到一点儿实际问题便束手无策,踏入社会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相反,却有这样一则事例:一位从大陆去美国的留学生,将儿子接到美国读小学,儿子惊奇地发现,与国内的课堂不同,美国小学的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就让学生自由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回答学生的提问,而不是打断学生的发言。即使参加学生的讨论,也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而不是以权威的身份教训学生。在这种气氛下,学生积极思考,竞相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后,儿子逐渐适应了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而这位留学生也发现自己的儿子一天天变化了,做事爱主动思考,而且经常提出很有见地的意见,并且具有相当好的 处理问题的主观积极性和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能力。由此看来,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该是多么重要。63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一些做法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民主平等思想 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现代化的第一要义是教育的民主化。如果没有民主化就没有教育的科学化,也不会有教育的现代化。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能实现现代化的民主师生关系,就意味着不可能建立现代的教育体系的教育制度。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民主、平等的氛围是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空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育中,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不搞强权,不以自己的意志为主,不搞“一言堂”,对 学生一视同仁,不搞“光晕效应”,应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咨询、援助。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大力鼓励学生自学、参与、发现,提倡个别学习、兴趣学习、创造学习、实验学习。给学生以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 保证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其次要尊重学生。在社会活动交往中,相互尊重,这是人与人应有的基本行为准则。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总认为学生尊重老师是应该的,而老师尊重学生是不必要的。其实,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有人的权利的人,他们也需要老师的尊重的7。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尊重,这是没有为人师表的道德问题。任何对学生不尊重的态度行为都应受到谴责的。承认学生的差异,不对学生提出共同的要求这是尊重;倾听学生的诉说,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主张这是尊重;认为学生年幼,必然会犯错这也是尊重。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选择。事实证明:尊重学生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和作用,增强教育的力量,而且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就会更尊重教师,这样才能改善好师生关系。2提高法律意识,保障学生民主权利 民主和法制是孪生兄弟。同样教育民主与教育法制也是如此。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法制的观念己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己正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不少公民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比较淡泊,因而许多教育工作者违反教育法律的现象仍十分普遍8。这对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一是要树立教育法治观念,增强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教师要增强依法治教的意识,依法行使自己的教育权力,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自觉克服专制作风,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道德修养。以教育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二是要加大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教育法制化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许多教师不懂法。许多教师打骂学生普遍认为是对学生的严格教育或是教育方法不当,而没有涉及到法律问题。因此,我们应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使教师知法、守法。同时,要让教师认识到学生也是共和国的一位公民,他们应享有公民的权利(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等)。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教育法规,为教育教学活动公正而有序地进行提供依据。我国颁布的教育法律,如教师法,仍有着不尽完善的地方。比如对学生的惩戒,教师法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制度方面操作性不强,实际使用时让教师无所适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庭视为掌上明珠。教师的教育常常重 不得轻不得。师生关系成了微妙而敏感的话题。完善教师法,把对学生的惩戒和对学生的体罚严格区分开来,并对惩戒也要立法。从而保证教育领域里的活动成 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制乐园。为民主、平等、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保障。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教师要有人格魅力。教师在学生的面前要树立好自己的形象,以自己崇高道德使学生高尚,以自己渊博知识使学生聪明,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去改造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有人曾说,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延伸,这个论断非常精辟。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要让自己世界观、品行、自己的生活,以及对每一现象的态度去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时时刻刻保持好自己良好的形象,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人师表,不能只注意大的方面,忽视细节。学生的眼睛是敏锐的,往往好盯在老师的细节上,越是差生越是如此。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处在学生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治学精神、仪表语言等各方面为人师表,发挥表率作用。学生在学校主要的时间是用来学习,教师应该在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有顽强的毅力和科学的态度等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教师在这些方面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并以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去带动学生,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而言,在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这种潜移默化作用将更持久,更深刻。7构建评价机制, 激发创新热情71把握评价方向 实现评价原则的多元化 评价的原则有很多,如:激励性原则、重过程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等。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分数第一”的 思想在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注重分数,评价原则的实施与坚持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评价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因此,我建议在“重过程”和“重激励”两大方面进行努力9。(1)重过程 数学具有较强的生活性,这门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评价中,实施重过程的原则要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对数学的评价不再是从分数看问题,而是结合教材,利用教育教学,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其次,注意不强行对每个学生统一步调,统一要求,评价标准不一刀切。构建开放灵活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教师教学作科学的评价是有助于老师改进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2)重奖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教育专家指出:学习动力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源于他人的肯定,这是外在的激励;一类来源于自己对学习本身的成功体验,这是内在的激励。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激励是一个不断由外在激励转变为内在激励的过程。因此,激励性评价应该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过程,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让学生在激励中学习数学。 激励的方法有许多,如:在教师教学中,让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的尊重,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一种自由,可以随意进行表达,进行沟通,体会学习过程中思考的快乐,交流的快乐,感受学习的魅力。又如:在学生成功时,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甜甜的微笑,这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在学生失败时,给他以关心,以鼓励,这又会让他们感动万分。这些对今后的学习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72拓宽评价范围 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数学方面,对学生的传统评价方式就是通过一张冰冷的考试卷。这种评价使教师紧张,学生害怕,并不能将学生的数学能力全面真实地考查出来,就更不必说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了。针对这种情况,不仅从考试方面,还从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成功与失败等诸多方面,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日臻完善评价方案,体现学科属性和个性特征。73开放评价过程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长期以来,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是教师,教师的评价常以外部的观察与主观测定为依据,且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评价结果不可避免地受教师经验水平、评价手段等等的影响,尤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等的评价更显出其局限性。忽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在评价中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10。 针对这一问题,应改变自己的评价方法,邀请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评价中,不再只是一张期末成绩单只写分数,而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性的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如:每学期的评价表上,设计了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以及自己的话、家长的话、老师的话等几个栏目,各项评价内容按A、B、C等级让他们逐行综合评价,为参评的各主体提供了信息反馈交流平台,将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将分项等级评价与激励性评语结合起来。又如:在数学教学中,以前由教师一个人唱主调,对学生的发言、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完全教师一张嘴说了算,课堂常常是死气沉沉。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互评,让学生来当裁判。每堂数学课,在教学进程中,我都让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然后来当小老师、小裁判,评一评他(她)说得对不对?你是怎样想的?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越来越感到与同学相处的重要,主动参与、合作、交往的意识增强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爱听讲、爱发言的学生多起来了,这不能不说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好处。74变化评价形式 实现呈现方式的多元化以前,老师与学生是一张张试卷进行对话。学生参与各项测试,心情是紧张的,消除学生过重的心理负荷,使他们在轻松中接受测试,测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呈现方式的改革不容忽视。评价不再是单一的“百分制”,而是采用等级制和百分制相结合,星级制和评语制相结合,教师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如:在实践与 综合应用评价中,采取“优”、“良”、“中”、“还需努力”四个等级来评价。在期末评价时,结合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来评价。这样,全面、合理、公正地对待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注重正面诱导,以激励为主,看中学生的点滴进步,允许暂时的落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个性、特长,使学生有了自信,有了学习的兴趣。75拓展评价功能 实现评价功能的多元化过去的评价功能单纯,过于强调学校的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指出:在评价中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在发展中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在评价中,拓展评价功能,积极诱发参评的各元素发挥最佳效益10。在对学生的具体评价中,做到了“三结合”:整体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既注重学业量的掌 握,又注重学业质的提升;既注重学业结果,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作业、学习经历和活动记录等多项内容的评价功能。在教学中,尝试创新评价机制,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让他们在参与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在参与中树立自信,在参与中全面发展。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求知欲更旺了,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了,合作、交往的意识增强了,身心也更健康了,教师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不正是每位老师所期望的吗?当然,教学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勇于探索,才能科学、合理、全面、易行。结 论高校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科技进步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其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先进的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更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一套符合科学规律、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对于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确保学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 适销对路” 型人才,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确保学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对于学生的成功或成才的评价直接影响或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谢 辞经过半年时间努力,我的论文终于完成了。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肖艳艳老师。肖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论文课题的选定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参考文献1 陈克勤.中学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实验研究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0.2 龚放,岳晓东.强化问题意识 造就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1).3 姚银秀.中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0.4 李建强.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5 刘书征.浅谈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化的现状与实现途径.读与写(教育教学刊)J,2009(8).6 林兆其.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学习提要和考核要求.云南教育J,2002(1).7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8 童宪明.幼儿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浅谈.山东教育J,2003(3). 9 严红.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评价改革J.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4).10陈凤梅.创新评价机制 促进学生发展J.黄州区实验小学,2007(9).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下载 > CAD图纸下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