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传人:1777****777 文档编号:37465059 上传时间:2021-11-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论文一枝一叶总关情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颇受非议,而事实上,语文教师一直在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角度进行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更新理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给语文课堂教学插上一双隐形的有效翅膀。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在弥漫着高考硝烟的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也跟其他功课一样进行了所谓的首轮复习、二轮复习,但不管是语文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语文的复习课上与没上基本上没区别,学生感觉不到自身水平的提高。在高一、高二的语文课中,有很多课文已经学习完毕了,可学生觉得自己根本没收获。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语文课最核心的问题有效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缘故。因为大多数语文教师上的大多数课都是无效课,或者是收效甚微的课,真是所谓事倍功半。教育专家兼语文教师的于漪曾经说过:“在学校里顶难顶难的事就是上课。”只要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一定的要求,就会觉得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件难之又难的事。多年前的一次听课,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思考和探索。那次是一个实习老师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老师的配乐诵读中,学生对文本刚刚有了一点认识,老师突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文中提到这几天颇不宁静,作者为什么颇不宁静?”当然,这是一个问题,作为这篇课文的文眼,如果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也就读懂了朱自清心中“超出平常的自己”,到达“另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渴望,而现实却令他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使他既想超脱现实有不得不回到现实。结果这个问题就像一个重磅炸弹一样,使课堂教学陷入了僵局。由于文中文本中还出现了“妻已睡熟了”等字眼,很多学生就按时下的爱情剧进行推理:夫妻吵架了,所以作者“颇不宁静”了;还有些自以为能“知人论世”的学生认为:朱自清身为一代文豪,其感情世界是极其敏感丰富的,而他的妻子不能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所以作者非常苦闷,说不定最近遇上了红颜知己,故而渴望挣脱封建婚姻枷锁,内心“颇不宁静”了。学生的这些理解让老师手足无措。后来干脆强塞硬灌,匆匆忙忙地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既没有进入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的意境,也感受不到朱自清语言的意蕴丰盈、雅而不俗。在这节课中,教师由于在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环节的不当处理,使得学生根本没有进入文本,而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往往是动态化和关联性的,具有整体感。教师先入为主的预设凌驾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体验过程之上,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诉求过于直接,缺乏必要的语文手段的引领和落实,因此导致了教学效果的无效性。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尊重学生、尊重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基本原则。但矫枉过正,有些教师有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们主导意识模糊,课堂角色错位。在课堂上,他们甘当配角,让贤于学生;退居二线,不敢过多讲话,唯恐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敢对学生的发言加以评论,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看似全民运动,热闹非凡,实则波澜不惊、纹丝不动。学生的情感没有被触动,内心没有被拨动,个别学生的“创见”纯属主观臆想,所以对该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对需要作出判断的知识未置可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行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亲身实践者语文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作为有效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师应该使自身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为了能胜任这一角色,语文教师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相应的努力:一、厚积薄发,以渊博的学识辐射课堂自古以来,身为一名合格教师,其首要一条就是具备深厚而广博的学识,这是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业务素质。教师拥有渊博的学识,不仅能表现出教师自身人格力量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还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案例1】肖邦故园教学实录(片段)(苏教版必修三)师: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是一位大家熟知的音乐家,我从同学们课前收集的资料中,选取了部分资料,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教师边展示多媒体课件,边讲述。)(播放肖邦乐曲降 b小调奏鸣曲)这是肖邦的降 b小调奏鸣曲,是一部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课后大家还可以听听肖邦的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 (图片1)这张是肖邦的照片,他1810 年生于波兰华沙近郊小镇泽拉左瓦沃拉村,他一生酷爱音乐,7岁创作波兰舞曲,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誉为“钢琴诗人”。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图片2)这张照片上的建筑物就是肖邦得故园。这幢简朴的小小房舍隐蔽在田野之间、密林深处,肖邦在此度过了他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但它却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把造访这儿当成自己一生的夙愿。这是一堂课的导入,看似只是文本人物的一般性介绍,实际上师经教师精心挑选、整合而成的有意义的教学资源,是教师课外知识的积淀,更是进入本课学习的必要铺垫。不难看出,这些资料浓缩了肖邦的一生,是对肖邦多角度的走进,它们既能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肖邦,更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疑问:为什么一个在他的故园只生活了几个月,而且是在他的人生中最无知的几个月的音乐家,会对他的家乡如此挚爱?肖邦的故园倒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给了这位音乐家什么样的影响,至今仍吸引着各国艺术家前去造访?当一个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脑海中升起时,学生想要进入文本探究的热情也被点燃了,走进一个伟大生命心灵深处的旅程也随之开始了。二、扬长避短,以个性的色彩影射课堂教师作为教学实践中的主导者,其独特的个性品质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语文学科与数理化学科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灵”与“活”,即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的,是有思想感情的,其教学活动是打上了教师的个性色彩的,也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激发出学生的个性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以富于变化的教法,发挥自身特长,教授不同的课文。【案例2】品质教学实录(片断)(苏教版必修三)(讨论: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格斯拉的悲剧命运的?)生1:他如果“因时而化”,就得利用广告,就得粗制滥造,就得赶时髦,让人们不断地换靴子,不断地跑到他的店铺里来购买,以增加业务。但他热爱靴子,把顾客的利益放在了首位,他为制作出最完美的靴子这个的理想而活着。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坚持一贯的做人准则,表现出底层劳动者的良好品质。生2: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生3:格斯拉一生只认准一件事情制作靴子,制作质量最好、最合脚的靴子。他尽其所能,努力把这件事做到了尽善尽美,即使是死亦会无憾。我以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一种自然的行动,因为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不是格斯拉了。师:它提醒人们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什么东西才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责任意识和理想的坚守,这是人类最为宝贵的品质,格斯拉为我们立起人生的丰碑!可以说格斯拉用死捍卫了他的职业尊严,他的死是他品质最有力的证明,他的死突出了他的高贵品质。我们可能惋惜他的死,同情他的悲惨命运,但正如鲁迅所说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这样就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以发人深省。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悲剧,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就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为这位格斯拉先生洒一把辛酸泪,而是要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执著的品质。三、转换理念,以学生的活动引领课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尽管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学生却是“活”的,他们在课堂上往往有突发的灵感,打破了教师预定的教学过程,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发展变化难以预料,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灵机一动,加以随机应变的引导发挥,这样的课能达到教学有效的最高境界。【案例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片断)(苏教版必修二)(从王熙凤与王夫人的对话中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点)生1:当王夫人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时,王熙凤只需回答“月钱已放完了”就可以了,但课本中王熙凤还补充了这样一句话:“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并由此带出了下面的一系列对话,是作者的失误还是另有匠心?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仔细,联系上下文,这段对话还是为了刻画王熙凤的性格而写的,大家认真品味一下,这部分对话倒底表现了王熙凤的什么性格特点?生2:我觉得王熙凤说自己去找缎子是为她的迟到找理由。因为今天是林黛玉到来的日子,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长辈都在等待这位远方来客,而她却迟到了,有点儿说不过去,所以她得解释一下她迟到的理由。师:一般情况下,迟到者会在到达的第一时间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为什么王熙凤到这个时候才解释呢?生3:显得她身份特殊啊!但是,我不明白的是:她解释自己迟到也就解释好了,为什么还要说王夫人记错了,下面王夫人的几句对话明显表现出不高兴了,像她这么聪明圆滑的人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吗?生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同学哄笑)生5:不。我觉得这正是她爱逞强的性格的具体表现。生6:她这么逞强,令王夫人丢了面子,还能让她继续当家吗?生7:她不是说找好的料子要 “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吗?这显得她多尊重领导。师:对,王熙凤自恃聪明能干,在什么地方都要表现一下,但她马上意识到在王夫人(她的直属领导)面前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是不对的,所以她马上进行了弥补。在这短短的几句话中,王熙凤既解释了自己迟到的原因,又卖弄了自己的才能,还把王夫人哄得“一笑,点头不语”。作者匠心独运地解决了王熙凤单独出场的问题,也使她的性格更加的鲜明、丰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表现,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在于学生的疑点生成了教学的亮点,同时反映出课堂上学生疑点生成的价值。首先,学生疑点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几乎所有课堂质疑,只要教师引导有方,都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受的难得机遇,都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巧妙方法,都是学生获得真知的有效途径。其次,质疑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质疑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参与质疑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火花竞相迸射,一切思维都调动起来,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比较、思辨的思维能力。再次,质疑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质疑的主要武器是语言,质疑的学生要很好组织语言地表达出自己的疑问,必需使自己的语言清晰而有条理。这种具有现场交际特征的语言运用,对学生无疑是最有效的语言训练。四、环环相扣,以合理的设计覆盖课堂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生命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会使课堂教学环节出现“意外”,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任其自然,反而,在课前应该作更加充分的准备。课前的教学设计既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一般情况下,有效的教学设计都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老师来说,教案的内容是有用的,切忌走形式。 2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自己的风格 3教案中体现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 4在重视“预设”的同时重视“呈现”。预设越完美,给呈现留的余地就越少,要适当设计“留白”,给学生自由发展让出空间。教育质量是学校追求的永恒主题,课堂永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掌控好自己的主阵地需要做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是宽松的、灵活的、多少带有不确定方式,以容纳和利用意外事件,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是不是衔接有序,是不是张弛有度,是不是游刃有余,自然重点体现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上。具体到一份语文教案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思路,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选择,做到量体裁衣,恰如其分,做到可操作性强,课堂自由度高,学习效果显著。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主要的就是它必须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个性的发挥,这是由语文学科内容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像一名导演,他能够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感情相互交流、碰撞、激发,从而共同创造出一个有效性的最高境界。而教师渊博的知识、创新的意识、精心的设计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前提。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高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语文学习1993年第12期蔡伟课堂教学创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陶永武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邓云乡赏析导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任务书类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