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电篇—3曾经沧海5页

上传人:1777****777 文档编号:36984292 上传时间:2021-11-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电篇—3曾经沧海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节电篇—3曾经沧海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节电篇—3曾经沧海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曾经沧海“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纤夫裸体拉纤长江三峡及周围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代留下的文化遗址,构成了从远古到近代绵延5000余年的历史文化宝库。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后,库区文物古迹有的将完全淹没,有的部分淹没,文物保护已进入倒计时。我国政府为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超过了以往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文物在文,不在物;物是文物载体,文是物的灵魂。”这一路我见到很多考古队员载新发现的古墓上拼命挖掘,我尊重他们的劳动,到与他们既非同行,也不是同道。他们挖掘地下文物,而我更关心地上“活的文物”那些古屋还在风雨中飘摇;那些老人还在茶馆里闲谈,而这一切即将消失,依然消失。而即将沉入江底的三峡古镇,处处有我的故园、亲人,很多时候,我都是和老人们在一起,和残存的老街茶馆,听老人们讲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江边古镇的传说故事,而他们所说的,都是我从前闻所未闻的,即使在当地的镇志上也找不到。如果让这些真实的历史与神话故事失传,在我看来无异于让圣经中的旧约失传;没有“旧约”,哪来“新约”?失却了历史,哪还有未来?失去记忆的民族,在未来只能是一群孤儿,沦为文化上的乞丐。白鹤梁题刻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众多珍贵题刻勘谓国宝,令中外专家和游客惊叹不已。 白鹤梁是在造山运动时天然形成的,形似卧伏长江的巨鳄,其身长约1600米,龟背形宽约15米。古时候周围环境优美,郁郁葱葱。每当秋冬来临,便有成白上千的白鹤飞到此地棲栖,翩翩起舞,煞是奇美,白鹤梁即由此得名。 与水文科学有关的题刻108件,故有“世界水下碑林”美誉。这些题刻主要集中于倾斜145度的北坡上,起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止于1963年2月15日涪陵文化馆最后题刻落笔,刚好1200年。记录着72个年份的枯水历史,共有题刻180多幅,其中唐代l幅、宋代98幅、元代5幅、明代16幅、清代23幅、近现代40多幅。 梁上刻着历代名人真迹,如黄庭坚、晁公道、黄寿、朱昂、吴革、刘甲、庞公孙、王士贞等,共300多人题写的诗词,达3万多字。荟萃“颜、柳、苏、黄、真、草、隶、篆”名体书法于一梁,大放异彩,流芳千古。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题写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更是令人惊叹。白鹤梁上还刻有有鱼19尾、送子观音2尊、白鹤1只。白鹤梁西头,有众多令人垂青的石鱼。有一条大石鱼约3米长、15米宽、05米厚,维妙维肖,称“鲤鱼之王”。据记载刻于嘉庆年间,有“石鱼出水兆丰年”之佳话。重庆巫山千年大昌古镇整体搬迁在重庆大昌古镇南门古树下,两位老人正在聊天这是重庆巫山县大昌古镇的一条老街大昌古镇的搬迁属于异地原样复建,搬迁地址也位于大宁河边,而且距离原址只有约5公里。整体搬迁过程中,专家通过古镇的东门、南门、西门、温家大院和丁字街口这五处重点建筑来定位,确保搬迁后的古镇仍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和空间视角。为了保证古镇原貌,复建的材料,甚至包括每片瓦、每片砖都被标上了记号,并按照原样在新址重建。那些因为年代久远而无法搬迁的,则采用仿古材料代替。此外,搬迁后的古镇还会迁入一部分现在古镇内的居民,以延续古镇民风民俗。并且通过安排如酿酒、织布等民间工艺表演,再现古镇的生活场景,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此参观 游览。大昌古镇位于长江支流的大宁河小平原,因是军事要塞并兼有航运之利,于晋太康元年(280年)设泰昌县而建城。大昌古镇也被称为袖珍古镇,“一灯照全城,四门可通话,堂上打板子,户户听得见。”是其真实写照。古镇有着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城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多为四合井院,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古朴幽雅。这里的每栋房子都是双层屋檐封火墙设计,凸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三峡百万移民换来了“能照亮半个中国”的电力万移民告别故土,拆毁近万平方米的房屋,迁建上千家工矿企业,淹没多万亩农田这换来的是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长江下游的岁岁安澜和“能照亮半个中国”的电力。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采取“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式,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两座城市、个县。这意味着,从年到年,每年平均移民达万人左右。 一位外国首相感叹:“世界上百万人口以下的国家有几个,百万移民,相当于搬迁一个国家。”此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移民仅为三峡工程的,大规模外迁移民是三峡工程的首创,没有先例可循。这幅三峡移民深情回眸,让余胜清成为体现百万三峡移民奉献精神的形象代表。对于三峡移民来说,较之于物质的割舍,更难的是情感的割舍。为了清库,万州区武陵镇禹安村岁的董生芬老太太,含泪砍倒了年前她和丈夫亲手栽种的定情树。巫山县培石镇培石村谭成栋的父亲临终前说:“我要葬在江边,听着江水声,才睡得踏实。”但为了三峡库区水质,谭成栋给父亲迁了坟,仅这个镇,年内就要迁坟几百座 为了改善三峡移民的生活水平,中国政府决定三峡移民实施“开发性移民”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避免历史上水库移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教训,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重庆涪陵区南沱镇连丰村年月搬入了库区第一个移民新村,人均耕地降到亩。连丰村人家家勤劳调结构,种植笋用竹、龙眼、榨菜三大经济作物,如今户户二层小楼房,取代了过去的泥墙土坯。三峡库区的农村,柑橘、草食牲畜、水产养殖、旅游等四大产业正在崛起,就地后靠农村移民去年人均纯收入已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 熟悉的三峡,已成为遥远的故土;陌生的天地,变成了崭新的家园。年秋,外迁移民拉开了序幕,全国个省市先后接收安置三峡库区外迁移民万多人,缓解了库区安置压力。 外迁移民成为最让人牵肠的群体。从山区到平原,由种柑橘、苞谷变成种水稻、棉花,他们开始了新生活。外迁移民得到了各省市的热情欢迎。移民安置点被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给移民的土地是好田好土,移民住宅修得漂漂亮亮,连锅头碗盏燃气灶具都一一齐备,连孩子入学,学校都指派了当地同学结对子帮扶。 据介绍,在所有的三峡移民外迁安置地,都制定有详尽的移民帮扶计划,就是指派当地经济富裕又非常热心的干部,以一对一或二对一的方式结成帮扶对子,帮扶移民的生产生活。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统计,外迁移民中,的家庭至少有一个外出打工,从事服务业,三峡移民正在从生产、生活和情感上成功地融入当地社会。一道彩虹出现在三峡大坝上空三峡大坝围堰实施水底爆破后,大坝开始泄洪。百万移民铸丰碑1995年4月24日。归州镇向家店村王家祠堂。秭归县首批外迁的121户434位老少移民齐刷刷地跪倒在祖先灵前,向祖宗作最后的告别。拜毕,移民们与前来送行的众乡亲在雨中抱头痛哭,任由雨水、泪水浇透衣襟。回忆起这震撼人心的一幕,秭归县移民局副局长王海群唏嘘不已。从第一户移民搬迁到156米蓄水下闸,三峡库区112.78万移民辞别故土,或就地后靠、或远徙异乡。王海群说:“三峡移民的奉献精神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别离家园,割舍亲情。”后靠移民忍痛毁掉含辛茹苦积攒下来的家产,含泪砍掉挂果的柑橘树,离开肥沃的土地,把新家建在瘠薄的山梁台地上。外迁移民挥泪迁祖坟、离父老、别乡亲,远赴异地他乡,重建家园。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面前,三峡移民,这个普通而又伟大的群体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牺牲和奉献。移民第一户秭归杨贵店村老党员谭德训老人砍掉了200多棵柑橘树、400多株松树、6亩多竹林,一家人搬进在野外临时搭起的简易窝棚,一住就是半年。三峡工程的第一铲土就开挖在老人家祖屋的宅基地上。李祖义,香溪河口的船老大。156米蓄水,他拆掉了生意红火的饲料加工厂和三层楼房。为了不影响群众过河,李祖义白天摆渡,晚上出钱请人拆,赶在蓄水之前将设备搬迁到临时居住的窝棚里。这个50岁的老农憨厚地告诉记者:“国家事大,自家事小,我不能影响了清库。”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语言,生动地诠释了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爱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库区人民的牺牲和奉献,换来了高峡平湖梦想的实现。”王海群动情地说。湖北秭归1996年.6月87岁的老移民被搀扶上船,离开三峡库区。湖北秭归1996年7月首批三峡移民将家具从山上搬下来。他们都有一个骄傲的名字三峡移民!百万大移民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采取“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式,从开始实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万人。 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拆毁近34万多平方米的房屋,迁建1500多家工矿企业,淹没30多万亩农田,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离不开移民所做出的牺牲,三峡移民精神在此背景下诞生。 所谓三峡移民精神,即: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百万大移民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采取“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式,从开始实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万人。 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拆毁近34万多平方米的房屋,迁建1500多家工矿企业,淹没30多万亩农田,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离不开移民所做出的牺牲,三峡移民精神在此背景下诞生。 王进介绍,所谓三峡移民精神,即: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三峡库区最后一批外迁移民启程千年古镇重庆市云阳县故陵镇旧镇码头万人攒动,三峡库区最后一批外迁移民首批472名移民在这里挥别故土,启程乘坐专船前往江苏省射阳县的新家,国务院三建委、重庆市领导和数千名群众亲临现场欢送。一个移民家庭以长江为背景最后一次合影留念。小移民袁菊方与自己心爱的小猫毛毛走上了外迁路。送行乡亲挤满了小码头。2002年10月6日,农历九月初一,张飞的生日。位于云阳老县城江对面的张飞庙,在搬迁前举行了最后一次庙会。诗城奉节已经被淹没大半的旧县城 在重庆的东北角,在一条叫做梅溪河和长江的交汇处,成长起来了一个小县-它叫奉节,它是我的家乡。地处长江三峡的西首,是个有2300多年历史的名城,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它附近的白帝城,就是历史上古夔州的州治所在地。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旌表蜀国宰相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爱国品质,更名为奉节县,一直沿用至今。奉节县有十余处历史遗迹和名胜,其县城是长江沿岸保留古城风貌较好的城镇之一。“诗城”奉节,今天你只感受到她有超乎县城的规格和繁华。奉节县城人口超过10万,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县城。(鸟瞰新城)这里的人们为了祖国的建设而背井离乡,舍弃家园。楼房在轰隆声中倒下 从2002年元月20日“三峡清库第一爆”在奉节爆响开始,至2002年11月4日奉节县城的最后一爆,这座千年诗城已成为一片废墟,这可能就是文明古国的现代化所要求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或许,我们能说的只是让我们记住这古城写满沧桑的面容和逐渐远去的身影;让我们共同憧憬库区美好灿烂的明天;让我们再道一声:别了,奉节古城!奉节新城的梯阶比老城要多出好几倍,人们总是觉得新的比旧的好,并没有觉得生活有什么不方便。这是座名副其实的诗城 众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的诗词 李白杜甫 刘禹锡 .最出名的应该算是李白的朝发白帝城 奉节2003三峡工程蓄水前,瞿塘峡最大一次清库行动。千年古镇大昌镇搬迁纪实在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几个三峡移民正在搬家。在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几个三峡移民在废墟上劳动清库。三峡将蓄水到156米,有着1700年历史的古镇大昌将被淹没。在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移民黎定头夫妇暂居住在简易棚里。一巫山老人偶感风寒,在家中的阳台上打点滴。老城在人们的眼中一天天地逝去。在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等待拆除的温家大院里,老房子的主人在看窗子。三峡将蓄水到156米,有着1700年历史的古镇大昌将被淹没。两个工人在即将“封顶”的三峡大坝前工作。一辆汽车正被吊上坝顶施工。在中国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坝下面,两个工人在围堰内清理飘浮物。节约用电 感恩三峡科普与环保协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任务书类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