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音译与文化 音译与文化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音译与文化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音译与文化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一、音译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音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同时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有效手段。音译的产生是基于填补了文化空缺的需要。同时又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有效手段,促进了文化交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民族性,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不同民族由于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历史等方面不同,就难免在文化上存在“真空地带”,即文化空缺。这种文化空缺在文字上就凸现出来。 古往今来,纷繁复杂的音译词不断在英语中出现。英国语言史学家M.S.Serieantson所著的英语中的外来词历史中记载了收入英语的汉译词。其中包括早期借词litchi(荔枝)、ginseng(人参)等。在1718世纪音译借人英语的词有sycee(银锭)、kaolin(高土岭)等十二个词。19世纪又引入了kowtow(叩头)、kyli(麒麟)等词。毋庸置疑,这些音译词汇极大丰富了英语词汇。西方人开启了了解中国的大门,中国的传统文化以音译的方式不知不觉地进入并影响着英语,英语同时汲取了中华文明的血液。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直接音译成英语词汇。中国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日益提高。英语中出现了大量的音译汉语词汇。如Jiaozi(饺子)Wuliangye(五粮液)、Maotai(茅台)longyan(龙眼)等词汇使中华的饮食文化融入到西方文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申奥成功,中国的kungfu(功夫)和wushu(武术)更加引人注目。而申奥记录片上万人齐练taiii(太极)的场面也给人流下了深刻印象。时下英语中的一些汉语音译词普遍流行,如,mantou(馒头)、tangvuan(汤圆)、tofu(豆腐)等。据统计,英语中已使用的从中文音译过来的词汇短语已居英语中借词数量的第十一位。音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手段,使东方文化溶入西方文化,而且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文化已被西方人所受。 英语国家的文化也通过音译在中国悄然兴起,并且深深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提起饮食,沙拉(salad)、布丁(pudding)、比萨饼(pizza)、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等音译词迎面而来。另外,广告宣给该我们带来了无限新鲜的视觉听觉新感受。从化妆品到洗涤用品,美丽悦耳的音译品牌名称点缀这我们的生活。CleanClear(可伶可利)、Mary Kay(玫琳凯)、Avon(雅芳)、Rejoice(海飞丝)、Oil of Ulan(玉兰油)其种类繁多,寓意丰富,受到消费这尤其是女性朋友的喜爱。着装上出现的miniskirt(迷你裙)乃至bikini(比基尼)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强烈地冲击着中国文化。生活在网络时代,一系列网络用语应接不暇。从intemet(因特网)、Email(伊妹儿)到Hacker(黑客),这些无不使一代人时髦。这些英语词汇通过音译并结合汉语的美好含义与特征,给人带来无限美感。这些包含了西方特色的文化因素在中华沃土上的出现,给了人们新视觉享受。音译作为媒介,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极大丰富了东方文化,同时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融入世界。 二、文化对音译的影响 莎士比亚和亚里士多德是音译词,可是这里的“士”没有写作“斯”;斯巴达克和马克思是音译词,可却译成了“斯”和“思”,而没有译成“士”。英吉利和埃及开头音很接近,可前者译成英武的“英”。后者却译成埃尘之“埃”。安妮、安娜、简妮、雅典娜、夏娃这些译名中的妮、娜、娃与泥、纳、蛙同音,却不译作安泥、简泥、雅典纳、夏蛀。这是很有意味的现象,为什么? 一个外语音节一般都有多个相同或相近的汉字对译,最终选定某字而排除其余音同或桐近的字去对译,显然不只出于偶然,是受到文化影响的产物。上述例词中文化影响的痕迹明显可寻。莎士比亚和亚里士多德都属于中国名士范围,斯巴达克乃一古代勇士一一“斯”在汉语中其声粗砺,与勇武有某种相通,所以,“士”与“斯”对译自然而然成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居鲁士和大流士是古波斯的王。有武功,译作士,一见就别扭,尤其大流士一词,说不出的怪异。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特征比士大夫、比勇武之士的特征更突出,所以既不译作“士”,又不译作“斯”。古埃及早被黄沙掩埋,而英吉利正以日不落的劲头称雄于世,所以尽管二词开头音甚近,译成汉字却意义天差地别:埃尘之埃与英华之英。埃及者,尘埃及顶之谓耶欤?这个词与满目黄沙、风蚀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何其契合。美国与阿拉伯首字母是相同的,可是一个译为美好的“美”,一个译为生僻的“阿”,同样耐人寻味。 音译词中总有意译的成分,不过这个意译并非语言学上与音译成对儿存在的那个意译,而是指音译时都要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这个意义非原词固有。而是译成另一语言时附加上去的。CocaCola里既无可口亦无什么可乐的意思,Ballet在其拉丁语词根里也就是一般的舞蹈,远非汉字看起来的美妙。汉字中没有比英、美、吉、利、坚、法、兰、荷、德、意、大、瑞更好的字眼了,我们在翻译English、America、France、Holland、Italy、Swiss时将这最美好的字眼奉送给英美诸国,从这些国家的译名中可以窥见我们民族的某些心理信息。英吉利三字在鸦片战争的条约中都带口字旁。汉语译外词时。加口旁表示与叽里呱啦语言不通的异族有关。在华夏文明之初,那是加虫旁加犬旁的。选择英吉利作声旁,加口字旁造出新的形声字,足见一种心理规格待遇。最后省去口旁,译作英吉利,就等于顶礼膜拜馨香而祝了。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