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解读曹文轩《前方》》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35853533 上传时间:2021-10-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课】《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解读曹文轩《前方》》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备课】《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解读曹文轩《前方》》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解读曹文轩前方浙江省镇海中学 范冠男这是由一幅图片引发的一段思考,也许确切地说,更是一种自我探讨。探讨何处是乡关。和“乡关”意义有关的词,本文出现了这样几个:家、前方、外面的世界、家园、家乡、旷野(文中“旷野”的意义指向比较模糊,这里归为“乡关”意义,详见下文解读)。在我看来,这所有和“乡关”意义上相关的词,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即精神归属。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还是在路上,还是被外面的世界诱惑,还是向往前方,其实都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所以文章的题目取为前方,而不是在路上,亦或是归家、远行等,那是因为在路上、归家、远行等词语都不能够准确地表达“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的意味。“在路上”给人的感觉是茫然的、惶惑的;“归家”给人的感觉就是回家,回到实际意义上的家,而事实上很多人归家以后仍然感到怅惘,那是因为他没有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远行”给人的感觉是出发去远方,不能给人以明确的目的感,而远行的行为必定是带有目的的,不管是去到一个实际的地方也好,还是体验一种行走的感觉也好,都是为了寻求精神的满足。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人们才出现了譬如:归家、远行、迁徙、在路上、流浪、踏上旅途等一系列行为。这是由一幅图片引发的一段思考。由图片起笔,探讨车里的人们是归家还是远行。归家和远行这状态的生成都基于一个事实:他们都有离家之举。作者表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由此,文章开始探讨造成“离家”这个行为的原因,或者说,这个“离家的欲望”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有欲便有求,欲望的终极指向到底是什么。在平时的思考和探讨中,对“家是生命的本源”的理解有这样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这个“生命的本源之家”是我们出生的实际意义上的家、家园、家乡,这是错误的,文章在第十一段中也明确表示:心中所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所以,人生来本没就没有所谓的“家园”、“家乡”、“故土”,有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被寄托了自己精神满足感的氛围。随着岁月的变迁,这种感觉终将发生变化,亦或消失。人也是一种动物,动物追求生存的舒适感出自于本能,这种本能是一种潜意识里的召唤。动物的迁徙是为了追求舒适的生存环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不仅有生存环境上的舒适追求,还有精神环境的舒适追求。生存环境上的舒适是不难满足的,关键在于精神上的舒适。怎样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舒适,那就只有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所以作者从第三段开始,就否定了我们认同的通识意义上的“家”。若果说一、二两段说的还是现实中存在的“家”,那么第三段开始作者探讨的“家”就已经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家”了,即精神上的满足感,精神归属。在通识意义上的物质的“家”还没有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是在不断的迁徙中度过的。祖先为什么要不断地迁徙,因为他们对生存环境感到不满足。这里出现了“前方在召唤”的字眼,他们认为前方会有舒适的生存环境,所以他们要赶去前方,去寻找舒适感和满足感。这时,对于物质的追求,其实已经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意味在里面了。“后来,人类有了家。”这里的“家”显然是物质的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仍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在漫长的迁徙过后,定居下来,有了物质的家以后,为什么还要离家,甚至是远行?因为还不够!我认为这里的“不够”更侧重于精神上的不够。物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忍受的,但是精神上的不足却是万万难以忍受的。所以人还是要离家,离家一段距离之后如果还是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那就只有远行,除了远行,没有其他办法。在物质意义上的“家”的外延,就是所谓的“外面的世界”。在家里得不到满足的东西,人自然而然会去外面寻找。所以对于一个在家里无法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的人来说,外面的世界不管是什么样子的,都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其实就是一个满足感的问题。因为满足,所以快乐,所以更向往前方。所以“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总而言之一句话,在家里过得不舒服了,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不舒服,就要出去,就要离家,以解除身心上的不舒服。只要是心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了,人的本能就是追求“舒服”,正是这种追求造成了“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的状态。而促使他们前行的,恰恰是前方的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所以更好奇。满足自己的好奇感也是满足自己精神的一部分。所以“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因为向往前方,所以要前行,所以这世界上就有了路,所以就有了不断处于“在路上”的状态的人。因为前方的不确定性,“在路上的时间”以及在哪里落脚也无法确定,所以有了一个很浪漫的词,那就是“流浪”。作者说“流浪不仅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这里的命运怎么理解,我认为是人的潜意识中对生命质量的要求,或者是说对精神有所归处的渴求。正是这种潜意识里的东西,支配着人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行为(譬如:离家,或者身未离家,精神离家),而这些行为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的精神获得舒适和满足。所以作者说,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的眼中和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而这条路正是对自己精神生活的救赎之路。其实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呢,因为人生的实质就是追寻,追寻身心上的满足。整个第十段试图讲的就是这个精神原因。人为什么一直在追寻,因为人的欲望没有止境。欲望就是毛驴车前面吊着的那根胡萝卜,它永远在前方。欲由心生,不能被满足的欲望会像胡萝卜一样一直晃在你的眼前,引你去追求。欲望无止,追求无尽。求而不得,是最苦。这就是为什么作者说人生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作者列了三条:远行与回望、无法还家、即便还家仍在无家之感中。其实说来说去,就是因为人的精神没有归处,人的精神一直在彷徨,所以人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只能一直在路上。当精神的寄托感不再存在,无论什么样的家,都不再是归处。这就是崔颢为什么不回家,只能望着江上烟波于心中体味一派苍凉的原因。文章最后一段说道: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狂野呢?我认为,这里的“家”指的是精神归处,而“无边的旷野”指的是精神无所归处的虚空。我从不认为我们有长久的家,能够让自己在精神上感到满足和舒适的,才是归处。而悲剧的地方在于,这样的归处不会长久地存在。心安即归处,一点不假。人生已经很苦了,我觉得我们就不要再说“人生是一场苦旅”了。因为知道它苦,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人生中出现的甜。大家在人生的途中其实没有那么孤单,你会遇到很多朋友,会很多次体味到生命的甜,也许很短暂,但其实已经足够,你还会遇到你心爱的伴侣,会遇到生命对你的恩赐你的孩子等等。且行且珍惜,才是最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