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教案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35093612 上传时间:2021-10-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5.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 / 4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更定、食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2 .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1 .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 色。2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教学难点1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2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镒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 句,谢道镒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 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二、自主预习1 .背景资料张岱(1597 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刻溪山中, 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 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 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 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 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2 .检查预习雾淞(s mg) 喃(n喃(1)订正字音更(g引g)定霆(cu 1)衣远(h mg)购(dmg)一苏(ji )(2)词语释义绝:消失。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拥霆(cu i)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黄衣,细毛皮衣。黄,鸟兽的细毛。雾淞沆碰:冰花一片弥漫。惟:只有。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低声嘟哝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 痴迷的意思。3 3) 一词多义是是日更定(这)问其姓氏,是 金陵人(判断动词,是)更:是日更 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eng)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还,音g出g)白:上下一白(白色)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大:见余大喜(非常)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余:余住西湖(我,指作者)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4)词类活用|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是金陵人,客 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拥食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5)古今异义白 古义:杯。例: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今义:白色。更 古义: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例:是日更 定也。今义:更加。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答案示例: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答案示例: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地点:西湖的湖心亭。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事件:看雪;奇遇。(二)研读分析1 .突破重难(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答案示例: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 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 一句, 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 示自己的孤怀雅兴。(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 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答案示例: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答案示例: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 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4) “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答案示例: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 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答案示例: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 “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2 .写法探究(1)请赏析“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答案示例:止匕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2)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 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 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 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三、课堂小结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邦犹是,人民复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节课 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 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 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 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辩证地借鉴。让我们一起背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 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国之思。四、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五、板书设计湖芯亭看雪白描独与众不同 部t喜知己之乐忘一醉情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