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能力检测和培养之我见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4465873 上传时间:2021-10-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探究能力检测和培养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探究能力检测和培养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探究能力检测和培养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这些试题与考查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试题有什么不同呢?这些试题的能力层级能达到F吗?做这些题目时考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来分析问题了吗?不言而喻,想通过这样的所谓“探究题”检测考生的探究能力,只能是一厢情愿。 二、对探究能力误解,会影响新课程的推进 新课程高考两年来,有了七八份新课改高考试卷。但语文学界对怎样的试题是探究性试题,不甚了了,众说纷纭。有的老师依据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和相应能力点分布,根据语文探究能力检测和培养之我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要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建议”中也倡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新考纲”)也明确规定,高考语文要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在考试能力要求上增加最高层级的“探究”能力,意图非常明显:“既有利于语文新课程改革又注意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但是。2007-2008年新课程探究能力考下来,考查情况如何呢? 一、探究题质量不高。难以检测出考生能力 新考纲明确指出,探究“指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因此,探究性试题不同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题,应该具有多元思维、适度开放的特点,能体现考生探究意识。但事实上有些试题不太理想。 如2007年某省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表面上看这是一道拓展探究题,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联系实际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试题似乎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答案好像可以发挥。第一问,应该既可肯定其做法,也可否定其态度。但题目要求“联系全文谈”,从原文“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可知,作者对这种态度是予以否定的。所以答案也必须反对“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消极做法,指出人生需要积极面对,人在孤绝之境也必须在心中点燃一盏温情之灯,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寻求解脱。(参考答案:不赞成,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孤绝的环境中时,我们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够在心中点上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这样的题目实际上命题者没让考生探究,只要求考生从文本中找出作者的观点作为自己的答案。 再如2008年某省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题目由易到难的分布原则,很自然就把文学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最后一题都当做探究题;有的则认为“到了2008年,广东、山东和江苏三省的试卷都不约而同地偃旗息鼓,没有探究题了”,理由是“虽冠以探究之名,实际却只有普通的简答题而已”:有的老师认为只要是开放的主观题,都具有探究意识,都可视为探究题;还有的老师认为探究题应具备开放性、综合性、拓展性、可供论证性四种特征:真是不一而足,莫衷一是。 昭示学生学习发展方向和教改的纵深方向是高考考查探究能力的目的之一,但考试说明对探究能力层级与相应的考试内容的具体说明,加上新课改实验省区几份试卷探究题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中学师生对探究、探究性试题、探究能力认识模糊。 高考是指挥棒,只要高考考,老师就不得不进行复习指导。可是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连怎样的题算探究题尚且没搞清楚,就来进行探究题的复习指导,要么不得要领,无从下手;要么从给定的参考答案中归纳出解题要点,以解探究题代替探究方法的指导;要么把对探究能力的培养定位在解题指导上,把探究能力等同于解题能力。一位高三老师上探究阅读课,从2007年某省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2题所给的答案中得出结论:阅读探究题的答案要从文本中找。不能脱离文本自说自话。这位老师选了一道不够典型的探究题做范例讲探究,以偏概全,(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这样不仅不能增强学生探究题的解题能力,而且还会弱化探究能力的培养;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解题能力就是探究能力,探究能力就是理解文本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如果对“探究”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而不及时加以纠正,长此以往影响的就不仅仅是考试分数,而是新课程的推进,国民素质的提高。这不是危言耸听! 那么,如何应对新课程高考探究能力检测和中学探究能力培养中遭遇到的问题呢? 一、科学编写考试说明,开放探究题的命题范围 出现上述问题,考试说明难辞其咎。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和中学复习的依据。2007年、2008年四省区的考试说明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和相应能力点”中分别设置了“探究F”,要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显然,考试说明作这样的规定与说明是为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阅读”精神,对探究类试题的命制指出方向。殊不知,事与愿违,考试说明对探究能力如何考、放在哪里考“说”得这么“明”。定得这么死,命题者就只好带着镣铐跳舞(既要考虑阅读文本的特点。又要考虑适合高中生在考场上探究的实际),挖空心思,无病呻吟,命制的探究题呈现模式化,甚至出现伪探究也就在所难免了。 既然新考纲的制订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那么考试说明其实只要确定要考这个能力点,至于放在哪里考,以怎样的形式考,是命题者的事情,命题者发挥的空间大,所受束缚少,命题质量就高。而中学教学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探究能力的培养应在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探究能力提高了做探究题就能水到渠成。同时,中学师生不知道高考探究能力放在哪里考,以怎样的形式考,我认为反而可以避免题海战术。有利于素质教育。 其实,新课程标准不仅在“阅读与鉴赏”中提探究,在“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处都要求具备探究意识。运用探究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探究能力可以融于各块内容中,现代文阅读题、古诗文鉴赏题、语言文字运用题、文化论著研读题都可以拟探究题。新课改后首次高考的浙江省2009年考试说明就相对比较灵活,没有把能力层级和考试内容一一对应起来,命题的余地就大了。如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说明附的参考卷第7小题:时下网络语言流行,“我”称作“偶”,“吓人”说成“雷 人”,“886”表示“再见”,“山寨”意味“盗版”“仿制”谈谈你对这种语言现象的看法。(不超过70个字)就是对一种语言现象进行探究的语用题,这样的题目既能检测出考生的探究能力,又能考查出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2008年江苏省附加题中“材料概括分析题”的26小题:从材料看,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27小题:结合材料,说说应当如何保护古镇。这是顺应探究能力考查而命制的一种新题型,也非常好。“如何保护古镇”实际上是对材料中“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这一现实的反思,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完全依赖所提供的文本材料,还必须调动文化内存,开拓话题,尽可能准确深入地对话题展开介绍。 因此,在语用题或材料题中考探究能力。既能把考查的目标指向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知识技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结合起来,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还容易检测考生探究能力的强弱:可谓一石数鸟。 二、强化探究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探究能力 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而探究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可以成为培养这种能力的平台”。所以,探究性学习不应停留在口头上,与课堂教学脱节,也不应如吃激素般只强化训练高考探究题:而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遵循语文学科的探究规律,把探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探究能力。教祝福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拓展探究能力,笔者特意引进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设问让同学们探究电影改编者增加“砍门槛”情节的合理性,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合作探究,学会从小说创作的时代、祥林嫂性格的发展、作者创作这个形象的意图等方面去思考求证,明确小说不安排“砍门槛”情节的理由;同时,也引导学生从影片改编的时间和电影受众等特点去探究电影改编者增加“砍门槛”情节的合理性。这种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增强探究能力。 课堂文本研读中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指导探究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在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中提高探究能力是另一种途径。如2008年3月2日东南快报报道,福建永泰县发生了一起悲剧,一青年男子在超市掉包香烟时被检票员识破,在“抓小偷”的喊打声中慌不择路跳入冰冷的河中。然而,面对他的大声呼喊,百余人旁观其挣扎沉浮以致溺亡,无一人肯对其施以援手。在记者采访旁观群众时,他们大部分认为,自己冒险抢救小偷,未必能赢得见义勇为的美名。再说,小偷作为“坏人”,不遭到痛打就算烧高香了,哪能指望大家去救他呢?看到这则新闻后,我就提出“小偷跳水该不该去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人性、法律、道德等层面去思考。思维是开放的,答案是多元的。 有些老师担心。这样的探究题,是不是语文学习的泛化?会不会失去语文的特性?我推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高考语文既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更是对思想素质、审美情感的考查。这就明确了语文学习和检测的一项根本性的任务。在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环节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关注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形式和技巧,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与审美情感。”通过探究来提高思想素质与审美情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总之,高考考查运用探究理念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学术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探究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认识水平、深厚的知识积淀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呈现探究结果当然还需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因此,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在文本阅读、诗歌鉴赏、社会现象分析、作文审题训练中都应渗透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要强化分析问题中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发散性、拓展性思维,鼓励个性化、独创性解读,让语文教学园地成为探究能力培养的沃土,让探究之花开遍原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