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越窑青瓷的特征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4464016 上传时间:2021-10-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朝代越窑青瓷的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各朝代越窑青瓷的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各朝代越窑青瓷的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朝代越窑青瓷的特征从东汉、三国到西晋,越窑的中心窑场在上虞的曹娥江流域,共发现窑址100余处,另在慈溪、余姚、鄞县、宁波、绍兴等地均有零星分布。产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有罐、罍、壶、钟、洗、碗、虎子、灯等,也有许多明器出现,特别是谷仓,成了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器物。东晋、南朝时期,越窑遗址数量发现不多,相对处于一个低落阶段,上虞曹娥江中游自西晋以后窑址剧减;而在慈溪古银锭湖一带,则有了进一步发展;另在萧山、余姚、鄞县、奉化等地有零星分布。这一时期的产品主要有碗、盘、钵、罐、盘口壶、鸡首壶、砚等,西晋时期流行的明器基本不见。唐、五代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从上虞曹娥江流域转移到慈溪的上林湖一带,窑址数量激增,遍布除浙北和浙南以外的所有地区,在胎釉配方、造型装饰、窑具和烧制方面均有重大改进,制瓷工艺显著提高,且在九世纪上半叶创制和使用了匣钵,特别是细质匣钵釉封接技术的出现,有效地保证了瓷器烧成时的还原气氛和防止落渣的发生,使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秘色瓷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器形有花口碗、葵口盘、海棠杯、荷叶形盏托、执壶、粉盒、瓷枕、水盂等,其修坯之精细、釉面之莹润、造型之端庄、烧成之优良,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时代风尚。北宋,是越窑蓬勃发展时期,除慈溪上林湖这个中心以外,在鄞县东钱湖、上虞窑寺前、黄岩沙埠形成了另3个分中心。此时的越窑以异彩纷呈的刻划花为标志,青瓷手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碗、盘、托、壶、罐等器物胎骨细薄,并运用单线划花、镂孔透雕、浅浮雕、刻划与篦纹相接合等装饰技法,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丰富的艺术个性。特别是北宋早期的划花技术,把唐代金银器纹样引用到瓷器上,线条流畅,技法娴熟,布局细密,图样简洁清丽,以自然风物和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创作题材,如鹦鹉对鸣、蝴蝶相向、双凤穿枝、龟伏荷心、鸟栖花丛、儿童嬉戏,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到北宋中晚期,虽引进了刻花技术,但品种逐渐单调,制作渐趋粗糙,有许多碗类采用明火叠烧。另在上林湖窑址调查中,有多件刻“官”、“官样”铭遗物出土。南宋时,越窑遗址主要分布在慈溪市古银锭湖周围,数量较少。在窑址中,除传统越窑青瓷以外,又发现了官窑型的月白、天青釉瓷器,折腹盘、兰草纹和牡丹纹是这一时期器物的主要特征。官窑型器物的釉面滋润而含蓄,呈半失透状,器类有觚、炉、盘、玉壶春瓶、花盆、鸟食罐等,这些产品应是供器或宫廷用器,其胎质釉色、器物造型,烧成方式及仪态风神均与越窑瓷器传统风格大相径庭,却与北方的汝官窑制品颇为接近,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应该与南宋早期修内司在此征烧宫廷用瓷有关,新出现了用支钉支烧方法。寺龙口窑址南宋地层中,有阴刻“官”铭匣钵出土。东汉越窑五管瓶西晋越窑谷仓唐越窑灯盏北宋越窑刻花盏托南宋越窑“甲申殿”款盘底片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