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检测(人教版必修一)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34444166 上传时间:2021-10-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检测(人教版必修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检测(人教版必修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检测(人教版必修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性测试题一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该材料反映的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等级制君主专制宗法制ABC D答案A解析本题涉及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宗法制、分封制。从天子到庶民“皆有等衰”说明了等级秩序的存在。2在下列甲骨文字中描述分封制度的是() 答案D解析先排除与题干关系不大的A、C,再是分封的区域应该是在王都的周围,起到拱卫中央的作用,从图B的状况看,可以排除。3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读懂材料,材料的意思是晋武帝司马炎虽有心更换太子,但最终没有;二是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分析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没更换痴愚的太子。解答本题时,一是容易忽略关键信息“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最后晋武帝之所以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主要是因为自西周以来的约定俗成的嫡长子继承原则;故选B4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材料是()A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B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C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答案B2 / 145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是()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国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B以家族的分配制度保障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C以血缘亲属关系确立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保障了国家内部的稳定D以宗法制保障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从而稳定各级贵族的统治答案A6“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他,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答案B7“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名号的来历()A上古天神名号B上古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称呼C先秦王朝统治者称呼D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称谓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三皇五帝”反映的是“皇帝”的称号,而这一称号自秦朝开始出现一直延用至封建社会结束。8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试分析秦始皇封山的最主要的目的是()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的控制C给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以示皇权至上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答案C解析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为了强化皇权,秦始皇进行封禅活动,为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尽管这一活动也具有A、B两项所述之意,但A、B两项都不是其主要目的。D项仅仅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的幌子。故C项正确。9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法令出一”C“别黑白而定一尊”D“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答案A10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A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B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C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D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答案B 解析分封制下,官员是世袭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很弱。县制下,地方官员由国君(或中央)直接任免,国君通过控制地方的人事任免权以达到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11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存在监督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答案B解析秦律只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工具,与现代的法治社会有本质的区别,使用秦律的秦朝在本质上是人治社会。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D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秦朝虽然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但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封建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D。13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A西汉初 B唐朝C宋朝 D明朝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特点,即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分散削弱,直至废除。答案为A。14“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突出地说明东汉时期()A“三公”已无任何权力B尚书台权倾一时C君主权力明显加强D“三公”与尚书令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材料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在东汉尚书台的权力变大,由此判断B项正确。15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A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可排除;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在秦朝就已经建立了,排除B;实行科举制是为了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排除D。16朱子语类载: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当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唐制”指唐朝的三省六部制B这一制度削弱了皇权C三省职权具有互相牵制的特点D这一制度使皇权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唐制”很明显是指三省六部制,三省职权具有互相牵制的特点,这一制度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的说法不正确。17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被实行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都来自书香门第”等,可知唐朝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D正确。18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加政事A B C D答案D解析西周时尚未出现宰相制度,错误;西汉设置刺史的目的是监督地方王侯和官员,与宰相制度无关,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制,将相权一分为三,正确;宋代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就是分割宰相的权力,正确。 19下列现象发生于北宋的是()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献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C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习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A项为丞相的设立,而北宋时相权分割削弱,C项为明代,D项为清代,而B项三司设立发生于北宋。20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B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D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A、C、D三项均符合题意,而明朝内阁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故B项说法错误。21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D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汉代沿用三公九卿制,唐代的诏令须经门下省审核方可执行。明太祖时内阁尚未设立,故排除A、B、D三项,而C项符合宋代史实。22明太祖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中最相似的是()A改变或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 B改变选拔官员的方法C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D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宋明两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掌握与理解。两者都注重对地方的控制,通过分权而达到集权。23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近(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答案D24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目的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答案B解析这一系列机构的设置和完善,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加强皇权、限制相权,故B项说法正确。25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枷锁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孟德斯鸠的观点比较恰当地描述了当时中国政府的状况B明清统治者采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表明专制制度的腐朽和没落C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D孟德斯鸠的看法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诬蔑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腐朽和没落,孟德斯鸠的看法是正确的。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计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材料三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出简要评价。(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5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1分)答案(1)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2)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评价:汉初错误地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分封王侯是历史的倒退。(3)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宣慰司。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中,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材料二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2)结合材料二内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2分)材料三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材料四军机处是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密之地。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军机大臣“只供专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是皇帝集权的最好工具。(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军机处设立的看法。(4分)答案(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宋代为分化事权,设置大量官吏,造成官僚队伍庞大,同时人浮于事,相互推卸责任,形同无官。(3)相权逐步削弱,君权逐步强化。 (4)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办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28余秋雨的十万进士一文对科举制度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评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想,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热爱这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留着机会。材料二科举制度的直接结果,是选拔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含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材料三用八股文取士,不仅内容限定、格式限定,而且许多连接虚词也是限定的八股文的毛病首先不在形式而在内容。这是一种毫无社会责任和激情,不知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的昏庸的考试方式。全国士子通过这项考试一年又一年地钻研八股文的写法,结果造成大量的废物。材料四科举废除后新式学校一所接一所地办起来了,这不仅释放了一大批原先已经走上科举之途的读书人,而且实实在在地造就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新型人才,20世纪中国的光明面,基本上是由这些新型人才造就的。(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特点和作用。(3分)(2)结合材料三,说明八股取士的特点及其实行的后果。(3分)(3)结合材料一、四,说明科举制和新式学校培养的人才的不同之处。(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个人对科举制度的看法。(2分)答案(1)特点: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作用:打破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2)特点:内容限定、格式限定;缺乏社会责任感。后果:造就了大量的无用之才。(3)科举制主要是培养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人才;新式学校培养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人才。(4)可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29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继往开来,精心制定的监察制度,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仔细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材料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材料三元世祖时明确规定:“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元史卷十,世祖纪)“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明史职官志)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悖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3分)(2)材料二中,宋代对担任监察官员的资格有何要求?(不得照抄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月课”、“辱台钱”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2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2分)(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4分)(5)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今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2分)答案(1)机构众多监察组织严密独立,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系统。官员由中央任免、受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统领,具有相对独立性。制度随皇权不断加强而发展完善。(2)要求: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或从政经验)后果:往往导致御史滥用职权(3)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中;重视对玩忽职守、违法犯罪的监察官员从严惩处。(4)监察机构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有利于君主专制。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治。(5)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精减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反腐倡廉。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