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4390956 上传时间:2021-10-21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2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学期二(1)班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光阴似箭,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怀着新希望和关心下一代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领悟贵州教师教育精神,继续开拓创新投身教育事业,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法制教育,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体会编写意图,为了能更好地开展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现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指导思想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除法(一)、观察物体(一)、表内除法(二)、量一量,比一比、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等。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首先呈现在测量实物的长度时进过很长的历史变化,进而说明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直角、锐角和钝角,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认识时间方面,会认识几时几分,懂的时分之间的进率,并能简单推算时间。“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组合的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目标及渗透法制教育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时间,表内乘法,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除法(一)、观察物体(一)、表内除法(二)、量一量,比一比、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另一方面,根据教材的内容与知识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贯穿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使学生知道安全伴我们成长,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锐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和角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6、初步认识几时几分,懂的时分之间的进率,并能简单推算时间。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二(1)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全班有33人,根据成绩分布情况体现在后进生较多,同时本班学生性格较为活泼可爱经过上一年级的数学学习后,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存在的问题是,有两位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差,致使数学成绩不及格,还有些同学自觉性较差,上课有时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本学期要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成绩。四、教学具体措施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五、教学内容安排及进度:周次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第一周 2014.09.019.05 报名、开学典礼、长度单位 第二周 9.089.12 长度单位 中秋节放假 第三周 9.159.19 长度单位测试和100以内加减法 第四周 9.229.26 100以内加减法 第五周 9.2910.03 100以内加减法 第六周 10.0610.07 (注:国庆放假)第七周 10.1010.14 100以内加减法 第八周 10.2010.24 100以内加减法和100以内加减法单元检测 第九周 10.2710.31 角的初步认识 第十周 11.0311.07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检测及期中考试第十一周 11.1011.14 表以内的乘法(一)第十二周 11.1711.21 表以内的乘法以(一) 第十三周 11.2411.28 表以内的乘法以及单元检测第十四周 12.0112.05 观察物体(一)第十五周 12.0812.12 表以内乘法(二) 第十六周 12.1512.19 表以内乘法(二) 第十七周 12.2212.26 (统计)量一量、比一比第十八周 12.292015.01.02 数学广角 第十九周 01.0501.09 总复习第二十周 01.1201.16 期末复习考试.上交各种材料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具: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学具: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教学过程设计: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四巩固反馈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六全课小结今天学了什么?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二认识米,用米量 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教室长6( )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1、感知线段的直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学生汇报。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3、从实例理解线段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教师在黑板出示: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4、量线段和估线段师:线段可以量度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5、画线段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小组讨论,试画。小组派代表汇报。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四、总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课外作业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长度单位第四课时练习一教学内容:课本第67页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题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习。第二题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习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延伸练习,量一量其他的东西。第三、四、五题第3、4、5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第六题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第七、八题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第九题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2小题。第十题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实践活动:我长高了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单元教学要求:1 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单元课时安排: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我长高了 1课时左右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课本P8-P10例1、例2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教学重点: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景导入,激发兴趣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三、练习,实践应用1、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2、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内容:课本P-P1例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 教学例3。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2、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3、 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4、 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完成P1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14-P15练习二教学目标: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 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四、随堂练习教学反思: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教学内容:课本P16、17例1,练习三1-3题。教学目标: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板书算式: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二、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三、 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四、 随堂练习教学反思: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内容:课本P18-P19例2、例3教学目标: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2。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2、教学例3。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20-P21练习三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教学过程:一、总结引入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1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 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三、强化练习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五、随堂练习第七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内容:课本P23 例4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探究(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第八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24-P25,练习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5位同学,二(1)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二、合作探索1、 完成第24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2、 完成练习四第8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说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3、完成练习四第5题。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学生汇报发现。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练习四第6题。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并汇报:怎样做可以知道第二只啄木鸟吃了多少只虫?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学生汇报解题思路。2、完成练习四第7题。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报解答方法。做了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第九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课本P26-P27例1、例2教学目标: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1、教学例1。(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3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2、教学例2。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3、完成练习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27页做一做。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四、课堂总结: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第十课时加、减混合教学内容:课本P28例3教学目标: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3。(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第十一课时加、减法估算教学内容:课本P34例4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学重点: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教学难点: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2、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设计意图:1、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2、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2、完成练习六第2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课本P33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教学过程: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5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4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2、完成P34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4、完成P35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4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3、完成P35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四、课堂总结: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第十三课时我长高了教学内容:课本P36、37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动手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卷尺、直尺、米尺,可以测量身高的体重秤,学生记录统计表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活动 问:你们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两手身开有多长?你的步长是多少?教室的门宽是多少?窗户宽是多少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这些答案呢?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活动的进行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实践活动 1、测量身高。“你的身高是多少?”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哪个高度的人最多?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 思考后回答:可以使用统计表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情况。认识统计表。用测量工具测量身高。一边测量一边计录。测量完后进行讨论交流。观察统计表,在小组内交流从表中了解的信息。指名回答。2、测量活动。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学生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学生汇报测量情况。设计意图:通过统计表获得有用的信息。巩固测量方法,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四、随堂练习教学反思:3、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角的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P38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学会用直尺画角,通过制作角体会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难点:角的大小和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教学准备:学具:每小组两条绳子、一些不规则纸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