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0258752 上传时间:2021-10-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财经大学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海财经大学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海财经大学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财经大学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二00八年二0一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着力推进实施“造峰填谷”的学科发展战略,切实加强学科建设工作,显著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特制订上海财经大学学科建设2008年2010年三年行动计划。一、现状分析(一)学科概况学校始终坚持将学科建设放在学校事业发展的龙头地位,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以经、管学科为重点,“经、管、法、文、理”诸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学科体系。目前,学校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MBA、MPA、MPAcc、JM等专业硕士点)和3个博士后流动站(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以及36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会计学、财政学、经济思想史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产业经济学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和金融学、会计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会计与财务研究院3个国家级基地点。在国家学位办最新公布的一级学科排名中,我校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学三大一级学科分别居于第五位、第八位和第八位。(二)主要难点近年来,学校学科建设快速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科学的战略规划、有效的实施路径和有力的改革举措,为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在学科建设取得成效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到,学科建设的组织管理上仍存在不少障碍和难点,制约了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1.学科体制亟需进一步理顺面临“重心下移”的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建设体制的相应改革和调整有所滞后,构建与两级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学科建设举校体制的要求日益迫切。学校现行学科建设体制方面面临的主要难点有:(1)在两级管理体制下,校部与二级院(系、所)各自所担负的学科建设责权不够明晰,责任主体不明确。(2)校部现行的学科建设“分工管理”的体制统筹协调明显不足,对学科建设全面的信息资料汇总和跟踪研究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去实施。(3)院(系、所)如何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主动性,形成相应的组织推进有力的学科建设体制,尤其是如何兼顾落实院(系、所)“一把手”责任制和“教授治学”?2.学科机制亟需深化改革和创新面临学科布局延展和学科内涵建设的要求,学科建设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有待进一步积极探索,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建设积极性和引导学科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现行学科建设机制方面面临的主要难点有:(1)学科规划的落实机制不到位,建设目标和落实措施往往脱节,对参照的国际目标也缺乏长期系统的研究和跟踪。(2)系统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和学科水平评估机制有待建立和健全。(3)学科建设激励和竞争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强化。(4)学科建设信息整合和协调工作机制有待建立。(5)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设机制有待建立。(6)学术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3.学科队伍建设亟需大力加强面临竞争日益严峻的局面,着力加强以学科领军人物为带头人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梯队建设,以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始终是重大挑战。学校学科队伍建设方面面临的主要难点有:(1)学科带头人不足,尤其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誉的学科领军人物的奇缺,始终是影响学科水平提升的重要制约;学科带头人领军带头作用的发挥还面临体制和机制上的制约,学科带头人责任制尚难以有效落实。(2)学科后备骨干的培养、学科梯队的建设总体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落实,部分学科长期持续建设乏力的状况已经出现,学科后备人才的培育制度还没有有效建立。(3)师资总量相对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4.学科体系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面临学科体系优化和学科资源整合的要求,学科布局结构的逐步理顺和调整优化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这方面面临的主要难点有:(1)如何兼顾办学传统、办学特色与学科发展规律的关系,逐步理顺院系学科布局,长期规划、分布实施、逐步调整。(2)如何采取有力的创新举措,打破院系壁垒,促进学科交融,逐步构建开放式的学科建设新模式。5.学科条件保障需要切实加强面临学科竞争日益激烈和严峻的形势,切实加强学科建设的投入,为学科水平的提升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始终是一项关键任务。这方面面临的主要难点有:(1)如何构建更有效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切实提高学科建设绩效?(2)如何争取更多渠道的学科建设经费来源和加大学科建设投入?(3)如何本着勤俭的原则为学科建设创造更优越的软硬件条件?二、指导思想和行动目标(一)指导思想本行动计划将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所确定学科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建设目标。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学科建设的指导原则是:坚持“造峰填谷”的学科建设战略,分类指导,分类建设,鼓励学术创新和学派共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打造基础学科平台,强化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提升学科竞争力;坚持学科群的建设思路,大力促进学科交叉。建设目标是:进一步奠定以经、管学科为重点,经、管、法、文、理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平台;做强经济学、工商管理优势学科,做全管理学科,做精法、文、理中与经、管形成紧密联系的新兴特色学科,做实法、文、理基础支撑学科;在夯实学科基础和筑高学科平台的同时,进一步凸显财经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是学校事业的基础,在着力加强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全校上下必须树立和强化以下四种意识:一是,学科建设的龙头意识,要切实从战略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统领学校的事业发展;二是,学科建设的全局意识,要从全校学科建设一盘棋的总体战略上规划各学科的定位、目标和建设路径,把握特色,凸显优势,促进交叉,错位发展;三是,学科建设的开放意识,要放眼世界、立足本土地自觉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既要瞄准和参照国际同类一流学科的建设水平、标准和范式,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也要主动参与国内同领域的学科交流与竞争,积极适应本土的学科建设规律和学术“生态环境”;四是,学科建设的质量意识,要树立学科建设的内涵发展观念,注重长效,以人为本,练好内功,通过学科建设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保障和推动学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二)行动目标本行动计划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十一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学科建设的原则、目标和任务,通过“十一五”后三年的全力建设,着力解决制约学校学科建设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队伍、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和障碍,切实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夯实基础、增强活力,从而为实现以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要旨的学科内涵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三、行动措施为实现学科内涵发展,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本行动计划的抓手是重点实施以下五大工程:(一)实施“学科体制重塑工程”,夯实学科内涵发展的制度之基要切实有力地推进学科建设这项中心工作,就必须构建强有力的举校体制作为根本保障,即必须形成一个从上至下,分工合理、权责明晰、长效运行的管理体制架构,这是实现学科内涵发展,保障学科建设长期可持续推进的制度之基。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实施了“重心下移”的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但与此相适应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健全工作明显滞后,已成为制约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显著障碍。要健全与学校两级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明晰校部与院(系、所)两级的学科建设责权在两级管理体制下,院(系、所)应该逐步转变为“准办学实体”,其中的关键就是院(系、所)在学科建设上组织和管理的自主权极大的提高,从过去相对单纯的教学组织单位转变为相对全面的学科建设组织单位。因此,在两级管理体制下,校部与院(系、所)两级的学科建设责权的明晰极其必要的,是学科建设组织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1)校部的学科建设责权。校部学科建设的主要责权是:与学校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学科总体战略和布局的长期跟踪研究,尤其是国际比较研究;学校整体学科建设的规划制订与组织实施;学校总体学科信息资料的整理汇总;学校学科布局结构的宏观调整与优化;学校学科建设资源的宏观统筹与配置;211等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的项目管理;全校性的学科建设相关制度的编制与修订;与上级有关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校内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和学科评估的组织实施;对上的相关学科申报、日常建设和验收、评估等的总体组织协调。(2)院(系、所)的学科建设责权。院(系、所)学科建设的主要责权是:比照国际一流学科参照系的长期跟踪研究;服从学校整体学科规划前提下的自身学科规划的制订与组织实施;自身学科方向的凝练和学科布局的优化调整;学校分配与学院自筹的学科建设资源的统筹配置;211等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的组织项目建设;服从学校相关制度前提下的学院自身相关学科建设制度的编制与修订;根据学校的总体协调积极组织做好各项学科申报、日常建设和验收、评估。理论上看,在两级管理体制下,学科建设的责权应该是非常明晰的,校部主要发挥学科建设组织与管理的宏观统筹与调控功能,而具体的建设职责是落实在二级的院(系、所)的。但目前的工作中,责权明晰所应带来的积极效果却未能很好的体现出来,症结就在于与这种责权明晰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制没有有效做实,无论是在校部层面,还是在院(系、所)层面。2.做实校部学科建设组织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学校校部实行的是“分工管理”的学科建设组织管理体制,学校没有明确的学科建设权威领导和决策机构,与学科建设相关的管理职责也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这种体制是与学校学科门类相对单一,且实行集中管理的时期是相适应的,但随着学校学科门类的延展、两级管理体制的实施,这种体制就明显显现出责任主体不明、宏观决策低效、统筹协调困难、执行力度不足的弊端。要改变这一状况,建议在不改变目前分工管理的格局前提下,构建“权威领导、统一协调、分工管理”的校部学科建设组织管理体制。(1)权威领导:健全学校学科建设的权威领导和决策机构。校部对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与统筹协调功能必须通过一个强有力的权威领导和决策机构予以落实,唯其如此,方能解决学科建设组织管理工作中整合协调不够、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其实,早在2003年学校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探索。2003年,学校就正式组建了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其组织方式、领导职责和工作机制,但随后并没有有效开展工作和发挥作用。因此,应正式落实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机能,切实开展工作,发挥对学校学科建设的领导决策职责。根据2003年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讨论意见,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组成方式、主要职能和工作机制是:第一,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组成方式。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主要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校长担任组长。第二,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定位为总体组织协调学校学科建设的权威决策机构,主要执行宏观规划、协调、统筹等审议决策的功能,主要职能包括:学科建设规划的审议决策和组织实施中监督、协调的职能。校级学科建设资源统筹配置、管理的职能。学科建设体制与机制方面重大改革问题的研究、审议和决策的职能。学科布局调整的审议、决策职能。重点学科、学位点等申报工作中的总体战略、战术决策的职能。学科建设管理制度、标准、程序等审议决策的职能。其他与学科建设相关的重要事项的审议决策的职能。第三,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学科建设领导小组采取定期会议与临时会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既定期研究和审议决策学校学科建设的重大事项,也根据有关部门的请示召开临时会议,审议决策突发性的学科建设重大事项。经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决策后再向校党委常委会通报。(2)统一协调:组建专司学科建设统筹协调管理功能的专职机构。与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工作相适应,还必须组建相应的专司学科建设统筹协调管理功能的专职机构,作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即“学科建设办公室”。第一,学科建设办公室的主要职能。作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下常设的办事机构,负责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的召集、组织工作。学科建设的长期跟踪研究,组织学科规划编制与重大学科建设改革方案的调研和编制。学科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包括: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建设的规划工作;协调跨学院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工作;协调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专项工作;制定、完善和整合学科建设方面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等。负责学科建设信息平台的建设,包括:负责学科建设工作的总结、统计与资料整理,完善学科资料档案;负责学科建设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学科建设网络平台,负责学科建设方面的宣传,定期发布学科建设与发展动态,等。负责与上级有关主管部门的沟通,长期持续跟踪了解相关政策动态信息。负责学科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校内学科评估以及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的比较评估。第二,学科建设办公室的设置方式。根据调查,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均有类似的学科建设专职职能机构,但设置方式有所不同。一种方式是独立设置,另一种方式是与其他职能部门合署,以后一种方式为主,但合署的部门又有所不同。既有与规划发展部门合署的,也有与重点建设办合署的,也有与研究生院合署的。独立或合署均各有利弊,根据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合署方式,但具体如何设置更合理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需要学校在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上予以落实。(3)分工管理:相关职能部门按现行格局继续履行相应管理职能。学校目前已经形成的学科建设分工管理的职能格局暂时仍保持不变,即研究生部负责学位点的申报和建设工作,科研处负责国家和省部重点学科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发展规划处负责“211工程”重点学科专项建设工作,等。3.做实院(系、所)学科建设组织管理体制院(系、所)学科建设组织管理体制的做实应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力:(1)切实落实院(系、所)学科建设“一把手”责任制。第一,将学科建设目标作为院(系、所)的行政领导聘任和任期考核的核心指标,目标必须明确且可以考核评估。为切实保障院(系、所)行政“一把手”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组织学科建设,建议配置专职行政副院长(副系主任、副所长),减轻行政“一把手”的行政事务负担。第二,切实赋予院(系、所)行政领导学科建设主要的决策权,主持编制学科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建章立制,调配资源,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组织实施学科建设。第三,院(系、所)行政领导学科建设决策权的履行要通过党政联席会议或院务会议等集体决策的形式体现。(2)切实落实“教授治学”,充分发挥院(系、所)教授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第一,教授委员会在院系学科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的功能,为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主攻方向的确定提供决策咨询建议。第二,教授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学术评价的权威决策职能,在制订人才引进标准、教师考核标准、教师职务评定标准、学术成果鉴定标准等方面发挥学术决策功能。第三,教授委员会在院系学科建设组织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监督职能。(3)切实落实学科带头人责任制。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带头作用,但由于并没有在制度上真正落实学科带头人责任制,学科带头人仅仅是一个“虚名”,其带头作用自然就无法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因此,建议真正将学科带头人“实名”化,真正从制度上明晰学科带头人责任和保障学科带头人权益,真正调动学科带头人引领学科建设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一,设置学科带头人岗位。按二级学科设立相应数量的学科带头人岗位,譬如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设35个,其他的博士点学科设24个,硕士点学科设23个,等。设置相对较长时期的岗位任期,譬如35年,实施任期考核。根据学科实际情况制订学科带头人岗位津贴,资金来源可由学校和学院共同解决;另外再赋予一定的学科建设资助经费的配置权。学科带头人的选聘标准由学校制订指导原则,各院系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细则。原则上学科带头人应具有正高职称(部分学科可以副高),学术成果丰硕,在本学科领域享有较高学术威望和声誉,对本学科国内外前沿动态非常熟悉,在与国内外拥有广泛的学术联系,优先考虑在国家或上海市相应学术评审组织中担任职务,在本学科重要学术组织中担任职务的人员。学科带头人的选聘由教授委员会审定,可以跨单位选聘。第二,明确学科带头人的岗位职责。负责本学科学科方向的凝练和建设重点。负责本学科学科梯队的组织和建设,尤其是学科后备力量的选拔和培养。负责本学科课程建设、科研攻关、学术交流等组织领导工作。负责本学科学科建设相关的申报、评估、验收等组织工作。(4)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和监督学科建设的组织实施。在这方面,要充分发挥二级教代会等的审议、监督功能,有关学科建设的重大规划、事项、制度,尤其是资源分配方案要公开,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接受广大教师的监督,实现学科建设上的“民主管理”。(二)实施“学科机制创新工程”,构建学科内涵发展的活力之源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以行之有效的学科建设组织管理体制为基础,关键还要构建一套充满活力的建设机制,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建设积极性,提高建设绩效。对于学科机制的创新,应该从学校、学科和教师个人三个层面都予以充分考量。1.就学校层面而言,关键是健全学科规划的落实机制这需要从以下两方面予以推进:(1)学科规划的编制要体现可操作性。学科规划既要根据学校长远发展定位体现其战略高度,也要明确近期的建设重点,集中精力,实现重点突破,而我们目前的学科规划的编制还太粗,太笼统,战略性强,但可操作性弱,无论是学校,还是院系的学科规划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对此,建议:无论学校还是院系,既要编制5年或以上的中长期学科发展规划(规划一旦充分论证通过,不能随意更改,特别是要保证院系领导更迭后规划执行的可持续性),也要按年度明确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逐步落实学科规划。建议学校按年度确定学科建设的“一号工程”、“二号工程”,等。(2)学科建设资源配置必须与学科规划紧密结合。学校的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以财务预算管理为突破口,一个重要宗旨就是将以预算编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与院系整体建设绩效考核(核心就是学科建设绩效)相挂钩,从近两年预算的执行情况看,这种导向的作用有所显现,但总体效果显然有待提升。目前的预算编制主要还是属于“吃饭预算”,重点在于解决基本人员经费问题,与学科发展规划密切相关的资源配置导向并不明显。对此,建议:第一,院系在编制年度经费预算时,要以年度学科建设计划为依据,预算编制与年度学科建设任务相匹配,院系预算编制中对于学科建设的投入既要总量上保证,即要确定一个学科建设投入的最低比例,也要内容清晰,明确学科建设投入的各项具体内容和具体预算。第二,学校在审定院系二级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近期学科建设的重点编制相应的专项预算,设置譬如人才引进、科研创新、课程建设、学科申报等各种专项基金。第三,学校抓紧健全院系以学科建设绩效为导向的院系考核评价体系,将预算编制与考核评价结果紧密挂钩。2.就学科层面而言,关键是构建学科评估和竞争机制学科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长期跟踪监测和评估学科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充满活力的校内学科竞争机制,是优化学科资源配置、促进学科内涵发展的重要动力。(1)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学科评估是构建学科竞争机制的基础,学科评估科学性是学科竞争公平性的前提。学校目前已经开始了学科评估体系的研究和评估试点工作。在学校目前多学科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学科评估工作的推进必须谨慎和考虑周全,要尊重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考虑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发展学科这些不同发展阶段学科的不同特点,也要考虑不同门类学科评价指标的不同特点。因此,学科评估应以中长期评估和动态评估为主,以校内横向评估为主结合校外纵向评估,评估指标应以公认的主流指标为主。学科评估先试点,成熟后逐步扩大范围,最终目标是使之成为学校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2)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竞争激励机制。学校要力争构建一个公平的学科发展竞争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只要是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决定发展的学科,都给予公平的发展机会和环境,并根据学科发展的动态水平给予激励性的支持。譬如,在学科点申报、重点学科申报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学科,学校给予奖励和相应的配套建设经费支持。(3)建立健全学科重点培育机制。3.就教师个人而言,关键是完善学术评价和激励机制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从最微观的层面是从广大教师的学术水平上体现出来的,因此,激励广大教师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至关重要。近年来,学校对这一激励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作出了积极持续的改革探索,但仍有值得深化改革的很大空间,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1)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相比之下,科学评价和激励的问题。(2)直接服务社会的横向课题研究成果与纵向课题研究成果相比之下,科学评价和激励的问题。(3)短期年度考核与长期岗位考核相协调的问题。(4)国内存量教师的考核评价与海外引进的常任轨教师的考核评价相接轨的问题。(5)不同类型学科的教师学术评价与激励的差异化问题。(三)实施“学科队伍汇聚工程”,打造学科内涵发展的竞争力之本高水平学科离不开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可以说,体现学科水平的高低和保障学科竞争力的关键就是学科队伍。因此,汇聚和打造高水平学科队伍是保证学科内涵发展的竞争力之本,是我们必须长期坚定不移地实施的重大举措。学科队伍建设必须从基本队伍建设、后备梯队建设和带头人队伍建设三方面同时狠抓落实。1.进一步加强学科基本队伍建设(1)按照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国家的相关评估指标,继续做好师资队伍的总量调控工作,稳妥的扩展师资规模,力争到“十一五”末期生师比降到16:1以下。(2)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力争到“十一五”末期,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过60%,尤其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比例教师数量进一步显著增长。(3)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和培训,提高师资素质。通过双语师资培训项目、与国家留基委合作开展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和其他校际交流等公派出国(境)项目,选派教师出国留学、培训;每年按全校高级职称教师10%的比例来实施教师学术休假。2.进一步加强学科后备梯队建设切实建立系统的学科后备人才培育制度。以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计划为基础,以我校“学术新人培育工程”为依托,形成青年骨干教师与学术新人的良性培养机制,扶助青年骨干教师尽快脱颖而出,充实学科后备梯队。主要举措包括:(1)优先考虑教学、科研能力突出或有较大潜能的青年教师参与“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2)优先资助出版青年学术骨干所取得的优秀科研和教学成果。(3)优先选拔选派青年优秀拔尖人才到国外一流大学攻读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4)优先破格提升学术能力突出的青年学术骨干。(5)各二级学科根据目前的水平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尽快制订未来三年学科后备骨干培养的计划,譬如现在的上海市重点学科要在三年内至少形成35人的40岁以下的后备骨干群体。3.进一步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要从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尤其是学科领军人物在学科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大胆创新制度,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创造良好氛围和条件。(1)切实加大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引进的工作力度,以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为依托,充分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多渠道、多模式、超常规地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尤其是国内外公认的学科领军人物。(2)制订未来三年学科带头人引进的详细计划,明确重点方向,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学校在经费上和相应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3)切实加大对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学科带头人遴选制度和责任制度,赋予学科带头人相应责权,引导和激励学科带头人切实发挥领军作用。(四)实施“学科体系优化工程”,完善学科内涵发展的结构之谐在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随着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的不断深化和延展,学科体系的不断优化调整是必然的要求。对此,应在以下两方面采取有力措施:1.稳步推进,着力解决院系学科布局中的突出难点对于学科布局调整和学科体系优化的问题,我们必须以历史和发展并重的眼光的来认识。一方面,学校现行的学科布局、院系设置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背景的,是与学校特定发展阶段学科建设的需要相适应的,我们必须尊重历史,深刻认识其内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学校现行的学科布局和体系又确实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急需理顺,同时,随着学校学科的延展和学科发展的新要求,学校的学科体系如果不能适时地作出调整,显然不利于学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不利于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因此,学校学科布局的调整和学科体系的优化不可能采取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而只能走“渐进式”的改革之路,以便将改革成本降到最低限度。长期来看,学校学科布局调整和学科体系优化的基本方向是按大的学科口径进行归并,第一步先主要按一级学科归并,第二步再按学科门类归并,构建“大学院”体制,但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逐步调整的过程。从短期来看,即未来三年,力争是解决好投资学科、世界经济学科等的摆放的突出问题,建议对于统计学科和应用数学学科是否整合也予以论证。2.促进交叉,着力构筑跨学科发展的学科平台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取向就是积极融入社会需求,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所涉及的问题多数是需要跨学科组织研究和攻关的问题,因此,组建跨学科平台,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是极其迫切和必要的。主要的路径有:(1)以“211工程”建设和“优势学科平台”项目建设为依托,构筑以项目为纽带的开放式跨学科平台建设机制,组建跨学科,甚至跨校的项目团队,重点攻关。(2)瞄准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大力支持创建专题性的跨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对相关重大问题开展长期持续的跟踪研究,产生富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力争“十一五”后三年的建设中,再新增35个校级专题性的跨学科重点研究基地。(3)建立全校性的跨学科重大问题应急研究机制,针对国家和地方重大的应急研究的热点课题,组织全校的骨干力量开展重点应急研究,产生极具时效性的重大咨询决策研究成果,更好服务国家和地方,提升学校学术声誉。(五)实施“学科条件保障工程”,提升学科内涵发展的支撑之度学科建设需要人、财、物等条件的系统支撑,除了上面已述的学科队伍建设外,还需要在经费投入、公共服务体系、硬件设施等方面予以充分有效的保障。1.进一步完善常规经费与专项经费相结合的经费保障体系(1)常规经费用于解决一般日常的学科建设经费,按目前二级预算的规则制定,进一步完善的方向就是逐步体现与学科建设绩效考核的挂钩。(2)学校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学科建设的重点环节。在目前已有的“211工程”专项、“经济学创新平台”专项、学术出版资助基金、精品课程建设基金等的基础上,再增设学科带头人引进专项基金等其他急需的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的分配使用关键要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形成良性的竞争激励机制。2.进一步健全以信息化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以“211工程”建设等为依托,以信息化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支撑学科建设的公共服务体建设,包括:(1)以校园网络为骨干,全面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搭建一个支持高层应用的共享数据平台,实现校内各种业务系统的互通互连和数据共享,为学科建设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2)加强图书资源建设,在进一步增加纸质文献馆藏量的同时,大力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大幅增加电子文献和电子信息服务的比重,重点加强数据库的引进(尤其是国际通用的数据库)和自建,整合建设学校的数据库公共平台,进一步重点实施体现学科优势的特色馆藏建设,同时积极参与全国性、地区性文献协作保障网建设。(3)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通用教学型实验室建设与专用研究型实验室建设并重,构建全校性的资源整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实验课程的开发建设,加强实验室对研究的支撑力度。3.进一步改善硬件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抓住接收武东路校区的契机,加快校园建设的步伐,力争到“十一五”末期,校园硬件资源紧张的矛盾显著缓解,各院系单位都有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教师的办公室问题都得以解决,学科建设基本不受到硬件资源的约束。上述“五大工程”的行动措施将在“十一五”后期的三年(2008年2010年)中加大力度予以落实执行,但学科建设是长期持续的过程,我们的目标是构建适应学科内涵发展的长效运行的体制和机制。因此,这“五大工程”的实施是一个可以延伸的长期过程。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