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就业形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0091385 上传时间:2021-10-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战略转变一、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一)城镇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较为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从供给方面看, 以往我国历次就业高峰都是由新增劳动力特别是城镇劳动力形成的, 而现阶 段与以往不同的是, 我国的就业工作同时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 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 约300400万人需要安置;农村上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其中相当一部分将进入城镇务 工;国有企业中现有的 2000 多万富余职工需要分流,其中企业自身无法进一步消化的部分 将逐步走向社会。几项合计,1994 年,全国城镇需要安置就业的人员总数为1213 万人。而从需求方面看, 国有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从整体上看,已趋于饱和,甚至超负荷;城镇集体经济用人也呈减少的趋势; 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单位吸纳就业人数近些年快速增长,但容量有限,目前尚远不足以解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近几年,从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看, 失业 人员逐年递增, 1994 年已达 476 万人,城镇失业率达 2.8%(不包括已进城但务工无着落的 农村劳动力和实际上已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的企业内富余人员及其他不充分就业人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失业率可能还会有所上升。(二)总体就业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1. 劳动者(特别是待业青年)的择业愿望、职业素质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矛盾日趋突出。一 些新兴行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很快, 但适应其要求的高素质劳动力不能满足需要; 而一 些传统行业(如纺织、煤炭、机械等行业)普遍招工难,迫使部分企业为维持正常生产不得 不大量招用农民工。 这使得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企业存在富余人员与大量使用农民工的结 构性矛盾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2. 失业人员再就业及特殊群体的就业难。再就业的失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素质较低、技能 单一,竞争能力比不上新成长的劳动力(即待业青年) ,再就业难的问题突出。3. 企业富余人员问题缺乏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强调企业富余人员以企 业内部消化为主, 并不是不愿落实企业自主权, 更多地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的: 一 是大量企业富余人员流向社会后,目前承受能力很弱的失业保险基金无法保障其基本生活; 二是在社会就业压力本已很大的情况下, 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其再就业问题, 极可能造成社会 的不稳定。二、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两难选择1. 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与扩大企业就业容量 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实现“四个自主” ,为提高效率、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殖,企业 必然要裁减冗员, 从而使大量企业富余人员走向社会。 而在就业压力本已十分沉重的情况下, 社会希望企业多招工而不是裁员。 如果大量企业富余人员涌向社会, 目前社会无力全部解决 其就业问题, 甚至连其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 (因现有失业保险基金远远无法适应短期内大量 失业人员的出现) 。2. 企业破产与减少失业 推行企业破产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改革举措。 资不抵债的亏损企业不 破产, 不断沉淀下来, 这是我国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无法形成、 亏损企业越积越多的重要原因 之一。从纯经济的角度,资不抵债的企业破产,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对国家 财政减支增收都是有利的, 既可以减少国家财政补贴, 又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闲置国有资产。 但这一经济上的合理行为与减少失业的社会目标是相冲突的。目前破产工作之所以难以启 动,关键是破产后, 企业原有职工的安置问题难度很大, 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会大大增加社 会的不稳定因素,因而使得政府决心难下。3. 农村劳动力进城与城镇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 既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也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 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且进城农民工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很 多领域中进城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但除交 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因素外,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也在很多领域对城镇劳动力就业 形成巨大冲击。 以上问题典型地反映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只有改革(包 括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破产制度等) 才能提高效率、 才能推动经济的更快发展,也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岗位、 缓解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矛盾, 从而降低失 业率。国有企业不裁员, 效率不提高, 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完全不准裁减富余人员, 等于坐视国有企业背着沉重的包袱慢性自杀; 但从近期看, 企业大量裁减冗员、 不吸纳或少 吸纳社会劳动力以提高效率, 或资不抵债的企业全部破产, 势必大量增加失业, 可能超出社 会的承受能力, 造成社会不稳定。 这就需要我们寻找治标与治本、 长远与近期的最佳结合点, 既要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又尽量不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三、新时期就业战略的调整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大量“上山下乡”的知青返城逼出了一个“三结合”就业方针,这 是我国就业战略的一次大的历史性转变,从单靠国有经济安置就业转向多种经济成分并重。 应该说,在过去的 15 年中,“三结合”就业方针,启动和推动了我国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的 大发展,同时,也正是依托于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发展, “三结合”就业方针为我国就 业形势的稳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时至今日, 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对增加就业的作用已远不如初期明显了, 在这种新形势下, 社会对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就业总容量的要 求越来越迫切了,迫切要求我国的就业战略进行大的调整,确定增加就业的新支撑点。1. 确立以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岗位增加的积极就业战略 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是发展经济, 增加就业岗位。 而这就需要确立有利于企业 (主 要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有利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就业战略。在搞活企业的基础上, 通过企业效益的提高,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整个经济规模的扩大、 就业岗位的增加,从而从 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在现阶段,具体地说, 就是适应深化企业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局 需要,实现就业工作重点的转移, 即从以安置待业青年为主, 转向在安置好待业青年的同时, 重点加强和做好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和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当前,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真正难点,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即富余职工和失业职工的安置问题。不解决 企业现有富余职工的出路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就无法推开, 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就难 以搞活。 在这种形势下, 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工作应在安置好待业青年的基础上, 把工作重点 转到企业富余职工安置和失业职工再就业上来, 为深化企业改革开路。 只有这样, 就业工作 才能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挂上钩, 才能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做出应有 的贡献,从而也才能使我国的就业形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到根本的改观。2. 确立发展中小企业的就业战略在发展经济、 扩大经济规模以缓解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的同时, 继续调整就业的企业结构 (发 展中小企业) 、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所有制结构(发挥非国有经济在就业中的作用) 及发展多种灵活的就业用工形式对增加就业总容量仍是十分重要的。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过程中, 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来扩大就业容量的作用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目前, 对于第三 产业发展,国家已有“发展纲要” ,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 重视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活跃的经济“细胞” ,充当大企业的产品市 场和协作伙伴,既彼此竞争,又相互依存,在扩大生产、活跃流通、增加出口、维持经济增 长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有些作用是大企业所无法替代的。 特别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劳 动密集型企业,大企业资金(技术)密集程度越来越高,对劳动力需求日益减少的今天,广 大中小企业在扩充就业门路、 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将起越来越大的作用。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 言,国家在发展企业集团、促进工业企业巨型化以应付“入关”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同 时,应为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生存空间和更有利的发 展条件,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3. 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大军的整体素质,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 客观地看, 在市场经济中, 只有促进经济发展, 就业岗位增加,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只能减少结构失业, 而不能从总量上解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 但由 于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不能视而不见, 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训练, 使劳动者的技 术、知识结构适应市场的需求, 减少因劳动者的技术素质不符合市场的需要而造成的结构性 失业。 为此,国家在财政预算中应相应增加对职业培训特别是就业训练方面的投入,以进一步扩大职业培训规模, 调整教育培训结构, 提高劳动力素质, 优化劳动者的技术、 知识结构, 同时加强职业介绍等项就业服务,减少因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4. 加强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统筹调控 目前继续实行城乡完全隔离的政策已不可能, 城乡统筹已成大势所趋。 首先, 应在推动农业 深层开发、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扩大农村就业容量,加快小城镇建 设、加快其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下功夫,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 就近转移。 同时, 现阶段, 根据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与可能, 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大中城市的规模、 速度、 从业范围 (尽量使之与城镇劳动力互补) 等方面进行适度调控, 使之有序化, 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初期, 目前对农村劳动力进城的控制还不宜放得过宽。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过程中,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为主线,同时采 取灵活的政策措施稳定当前的就业形势,二者相结合(即长远与近期、治本与治标相结合) 应成为新时期就业政策的基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