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录摘要1关键词11.交往能力的重要性21.1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21.2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21.3交往能力是培养个体社会适应性的需要21.4交往能力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2.影响交往能力的因素32.1个性因素32.2情感因素32.3.社会知觉与归因因素32.4人际因素42.5文化因素42.6网络信息化因素43.提高交往能力的途径53.1树立积极的处世态度53.2培养良好的礼仪和风度53.3经常做“角色互换”式思考5参考文献6如何提高交往能力摘要交往,即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相互交流与往来,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实践活动,是联结个体、群体、民族和国家的纽带和桥梁。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人的交往主要以血缘、地域关系为基础,“见闻不出乡里,交往止于四邻”,范围很小,方式、手段简单,作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在现代社会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成倍激增,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逐渐一体化,世界日益开放,各种文化渗透交融,不同个体、群体、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广泛而频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愈显重要。关键词:交往能力 重要性 影响因素 提高途径1.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不论对个体,还是对一个企业、民族或国家,学会交往、提高交往能力是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重要基石,是不断从外界汲取能量,充实、壮大自己的必由之路,是成功路上须臾不可分离的伴侣。卡耐基曾说过,一个成功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这也就是说,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本领的高强,是社会判断成功者的重要标准。1.1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1.2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1.3交往能力是培养个体社会适应性的需要人们需要交往,需要人际温暖如同生物体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一样。这种交往与集群的需要在人的需要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如果阻断同一切人交往的可能性,人就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到似乎被这个世界所遗弃,非常痛苦。据说,美国对犯人最严厉的惩罚是单独监禁,在几个月,几年中不让他见人影,纵使食宿不受虐待,犯人将会受到比死 更痛苦的折磨,他会因失去社交而发疯。一个人退休后整天闷在家里,不进行必要的社交活 动和信息交流,他就会感到寂寞、孤独、空虚、压抑,脑细胞会因之加快萎缩,寿命也会因之缩短。只有在广泛的不拘一格的交往中,彼此产生情绪互动作用,人们的郁闷才能得到排遣,感情才能得到宣泄,思想才会感到充实,精神才能得到满足,否则,将象置身于暗夜荒郊而被孤独所吞噬。1.4交往能力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2.影响交往能力的因素2.1个性因素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个体的性质、气质、态度、情绪、见解等的差别,都会成为交流沟通的障碍。在人际交往中,对交往对象和交往关系的看法将直接影响交往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例如:觉得自己是美丽、聪明、或害羞、没有指望的,不论这一些看法是有正确,是否与别人对它的看法一致,都将影响个人以后的行为和生活,也会影响个人和别人的关系。然后是待人的态度,如真诚、和善的人身边总是有很多朋友;而和富有心机、欺骗、算计别人的人做朋友是不能长久的;还有个人能力水平、外表吸引力等。在群体中,我们总是喜欢和性格开朗、活泼,心胸开阔、坦荡,性情和善、宽厚,富有同情心,能体谅他人的人做朋友,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反,一个性格孤僻、古怪、固执、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或敏感多疑,或感情贫乏、麻木不仁的人,就难以与入相处,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2.2情感因素情绪与感情在人际交往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吸引与排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消极的情绪会影响到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使人们产生交往障碍。自卑、愤怒、冷漠、嫉妒、恐惧等消极情绪会导致人们之间的交往障碍。2.3社会知觉与归因因素社会心理的规律使得人们在知觉时会有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即社会知觉的效应问题。影响人们交往的主要是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投射效应、及从众心理。2.4人际因素人际因素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交往频率、相似性、需要互补性等。人际关系的发展是以接触为基础,只有彼此相当接近,才能在需要的时候,适时地提供支持获帮助,维持感情。地理位置越接近,越容易发生人际关系。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远亲不如近邻”。这说明时空距离是形成密切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经常接触,相互交往次数多容易具有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从而建立起较密切的人际关系。同在一地居住,同在一学校读书,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同在一栋楼房生活,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感情上也容易接近。人们交往次数越多,越便于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进而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协调关系。如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自然不能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当然,不必要的交往,也会使人感到厌烦,正像人们常说的久聚难为别,频来亲也疏。人与人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信仰、喜好,或有相同的经历、遭遇、兴趣和对事物的态度,或双方可以满足对方的需要,也是形成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我的朋友要不就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要不就是一起念过书的,要不就是很谈得来的。 2.5文化因素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影响着人们人际关系变异,功利性浓厚、人际情感的工具化、片面重效率的倾向。人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隐藏自己真实感受,过于老成、世故。区域文化的冲突首先体现在因为不同的区域文化塑造出的区域精神或区域性格的冲突。2.6网络信息化因素通讯条件的改善消弱了人们交往技能的训练,现在社会手机已经到了普及的程度。大多数的交流就借助于手机通话以及手机短信,这就阻碍了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对于情境的理解和把握。网络的发展也对人们交往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网络在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之后,同时也为人们情感的宣泄提供了一个平台,人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场地,往往有很多人沉溺于网络,更多的愿意将心事分享给网友,而非现实中身边的朋友,导致了对身边朋友逐渐疏远,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3.提高交往能力的途径3.1树立积极的处世态度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及其处世态度,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的交往态度和方式。人生总是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幸运与不幸、获得与丧失等交织在一起的聚合体。然而,积极处世的人或悲观消极的人都会对人生做出不同的解释,以不同的态度去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人,这就势必制约着他对别人是抱开放态度还是闭锁态度,是热情主动地交往还是冷漠地拒绝交往。正确地对待人生,以平等的态度与人交往,学会正确地评价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坦诚开放自己的心扉,就会达到人们之间心灵的沟通,理解的愉悦,事业的成功,人生的乐趣。3.2培养良好的礼仪和风度良好的社交礼仪和风度是成功交往的基本条件,因为它制约着你在交往对象心目中形成的印象,也制约着对方以何种方式做出反应。人的社交风度是其内在素质和修养的外部表现,它包括精神状态、待人态度、仪表礼节、行为神态、言词谈吐等等,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感情、个性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乃至交往诚意。与人交往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与人交往要有诚恳的待人态度;与人交往要有洒脱的仪表礼节;与人交往要有适当的行为神态;与人交往需要高雅的言词谈吐。3.3经常做“角色互换”式思考每个人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是作为特定的社会角色与他人交往的。由于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就可能带上片面性。例如,一个人在儿子时,觉得父亲不能理解他的心理,当他成了父亲以后,又从父亲的角度来看待他的儿子;他当营业员的时候,觉得顾客老是在找麻烦,可当作为顾客去买东西时,则会以顾客的眼光来指责营业员的不尽职了。这样,自己的看法与他人的看法因为角度不同,经常发生冲突,达不到相互间的积极沟通,彼此不能谅解对方,造成交往障碍。角色互换的作用在于克服这种角色自我中心的缺陷。学会角色互换,也就是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把作为主体的自我当作客体的自我来审视和评价,这样就能较为公正地理解别人的想法,也较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行为得失了。参考文献1理查德卡斯威尔.你是一枚人际磁石:改变自我的12大吸引定律M,周虹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2曾仕强.人际关系与沟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朱启臻.打交道的学问M,科普出版社,19924王毓龙人际交往M,科普出版社,1996,60-705黄仁发,汤建南人际关系心理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266-2676王英春,邹泓.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J.心理科学,2009(05)7朱亚莉.试论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J.平原大学学报,2007(06)8王泰宁.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0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