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9193943 上传时间:2021-09-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在本课整体设计思路上用以美国的时代杂志封面对苏联领导人及苏联改革的追踪报道为线索,跟着时代的脚步,重新审视苏联的改革历程。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本人主要运用历史建构主义理论,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本课采取情境创设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2. 学情分析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知识联系比较密切,高一年学生还无法从学科渗透的角度运动政治中某些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3. 教材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是必修()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 ,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本课即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三大改革起到了承上的作用。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这三大改革也起到了启下的作用。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教学难点 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4.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影响。(2)通过对三人改革失败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2)运用史料分析法客观分析三人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3)通过问题探究,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5. 教学策略设计本课采取情境创设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1)教法:情境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问题探究法(2)学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6. 教学过程设计步骤1:导入新课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困扰着苏联,而在必修1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苏联是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美苏两国主导了战后的世界格局,作为冷战的对手,美国人是怎么看待的在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我想美国人也一定知道“以人为鉴,以史为鉴”的道理吧,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以美国的时代杂志封面对苏联领导人及苏联改革的追踪报道为线索,“跟着时代的脚步,重新审视苏联的改革历程”。【设计意图】: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步骤2: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打破坚冰RUSSIA THE NEW DIRECTION 图片1: 1958年“年度人物”赫鲁晓夫问题探究一英文解读:俄国,(指苏联)新的方向谁引导着苏联开始了新的反向?这是新的方向吗?红色的镰刀挥向庄稼,意味着什么?赫鲁晓夫的改革以农业为重点。斯大林时代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在农业发展上欠了不少帐。有人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他)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多视角看待赫鲁晓夫改革,拓展学生的思维,为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奠定了基础。问题探究二通过投影表格,以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措施、原因、结果以及失败原因来说明上述问题。改革的措施即如何掘墓;改革的原因即为什么要掘墓。(注意细化迁移:指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也算对上节课知识的巩固)结果以及失败原因即如何理解赫鲁晓夫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法多视角看待赫鲁晓夫改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掘墓人措施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允许自留地开垦荒地,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把农业机械卖给农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比例太偏(农、轻、重)体制太僵(行政指令)拿得太多(国家)生活太苦(农民、工人)部分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守墓人结果虽有一定的成效,但最终失败斯大林体制弊端没有根除理论、目标脱离实际对外争霸个人主观因素利用本课教材中的“解析与探究”问题: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参考上述评价,谈谈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过渡: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期的许多阴暗面持否定态度,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这件事是难能可贵的。人们不得不承认,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轻松”。 1964年他被赶下台时,气呼呼地说了句大实话:“你们今天能罢免我,也多亏了我创建的宽松民主政治体制!”赫鲁晓夫的墓碑用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功过交织的一生。接过赫鲁晓夫权力棒的是谁?勃列日涅夫。二、勃列日涅夫:步履蹒跚BREADLINES IN UTOPIA图片2:1964年“封面人物”勃列日涅夫 英文解读:面包路线在乌托邦勃列日涅夫接手权力时,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失败了,苏联的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这一期的时代封面上不再是闪闪发亮的锋利的红镰刀,取而代之的是一把锈迹斑斑、满是缺口的破镰刀。如果说赫鲁晓夫是个“鲁莽的改革者”,那么勃列日涅夫又是个怎样的人呢?【设计意图】:通过投影图片,介绍“勃列日涅夫的勋章”,指出勃列日涅夫“好大喜功、自我满足”的性格,为其改革的内容做了铺垫。Brezhnev Comes Courting 图片3: 1973年“封面人物” 勃列日涅夫英文解读:勃列日涅夫得到拥护一个“好大喜功、自我满足”的人,一个喜欢给自己颁发勋章的人是如何得到拥护的?以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来说明。一是经济上的,二是军事上的。(注意结合课文关于工业利润、国民收入、军事科学的材料;也可以联系必修1关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背景)2006年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所作的民意调查:14%的人觉得勃列日涅夫时期是“黄金时期”,6%的人觉得勃列日涅夫时期是“停滞时期”。请你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有关史实分别证明这两种观点。【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对“黄金时期”的解释与“得到拥护”的解释是想通的。对“停滞时期”的解释则要指出勃列日涅夫犯了与赫鲁晓夫相同的毛病,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加上保守的性格,改革走向停滞、失败。三、戈尔巴乔夫:走向深渊Moscows New BossYounger, Smoother And Probably Formidable图片4: 年封面人物戈尔巴乔夫英文解读:莫斯科的新老板,年轻、温和又令人畏惧新老板?这是哪一年的时代封面?问题探究一: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却又“令人畏惧”?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搞跨了。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方框中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为比较三大改革奠定了基础。问题探究二:苏联改革的失败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客观(历史:斯大林体制弊端+现实: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主观内容措施经济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允许 开垦荒地,开展种植 把农业机械卖给农庄扩大农场和农庄 降低收购计划计划指标提高 放松对 的限制根本上触动 承认 要求 打破 允许 提出“ ”部分 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 等权力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 扩大 政治批判平反冤假错案政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从内容看特点以 为重点以军事工业为重点先经济后政治与旧体制相比,都注意 结果改革失败,苏联解体有一定的收效(工农业、科技、民生、政治),但最终失败败因体制根源+理论目标 +对外争霸 +个人素质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结合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市场与计划+农、轻、重比例+农业政策与农民经济+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设计意图】:通过苏联三大改革的内容比较,引导学生学会用表格归纳和比较的方法,从而形成历史思维方式。7. 教学设计特色教学立意本课采取情境创设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学构思在本课整体设计思路上用以美国的时代杂志封面对苏联领导人及苏联改革的追踪报道为线索,跟着时代的脚步,重新审视苏联的改革历程。8.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生成之处和存在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善于对比思考,把这一课的内容跟第14课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中国建国以后的计划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并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要寻找新的道路?它找到的是怎样的一条路?还有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学生在已有基础之上进行的深思,但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因此,在课堂上容易出现对苏联改革的认识的困惑。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而可行的措施及办法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本课相关的主要参考书目,如文化背景类:解读俄罗斯;历史视野类:激荡百年的俄罗斯;历史通史类全球通史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