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973773 上传时间:2021-09-2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编号:2009011029课程名称:诊断学基础(diagnostics fundament)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诊断学科学 分:5 总学时:90学时理论学时:75学时 实验学时:15学时 先开课程:西医基础课 授课对象:针推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执 笔 人:孙士玲 编写日期:2011年8月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前 言正确诊断疾病是临床医学的最基本任务之一,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前提。诊断学基础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是高等教育针推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诊断学基础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异常的发生发展规律、机制及建立诊断的思维程序,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在各种情况下去认识疾病。诊断学基础的内容包括症状诊断、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器械检查、影像诊断、病历和诊断思维方法。【开设目的】通过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收集病史、体征、实验室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基本技能,初步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思维方法,为临床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服务,提供管理信息,为今后决策服务。【教学要求】本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科学性和实用性,突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医疗管理意识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绪 论【目的要求】 掌握诊断学基础的内容、重要性、学习方法和要求。【教学内容】 诊断学基础的概念、内容、重要性、学习方法和要求。【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一篇症状诊断第一章常见症状第一节 发 热【目的要求】掌握发热的病因、问诊要点。熟悉发热的临床表现及检查要点。【教学内容】发热的概念及发生机制,病因,临床表现,问诊要点,检查要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第二节 疼 痛【目的要求】掌握头痛、胸痛及腹痛的病因、问诊要点。熟悉头痛、胸痛及腹痛的检查要点。【教学内容】疼痛的概念及分类。头痛的病因、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胸痛的病因、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急、慢性腹痛的原因、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急腹症的概念。【教学方法】自学,课堂串讲。第三节 咳嗽与咯痰【目的要求】掌握咳嗽与咯痰的问诊要点。了解咳嗽与咯痰的病因及检查要点。【教学内容】咳嗽与咯痰的概念、病因、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教学方法】自学为主,课堂串讲。第四节咯 血【目的要求】掌握咯血的病因,咯血与呕血的区别。熟悉咯血的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教学内容】咯血的概念,咯血的病因,咯血与呕血的区别,咯血的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教学方法】自学为主,课堂串讲。第五节呼吸困难【目的要求】掌握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熟悉呼吸困难的病因、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教学内容】呼吸困难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分型,呼吸困难的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第六节 发 绀【目的要求】掌握发绀的概念、病因和临床表现。熟悉发绀的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教学内容】发绀的概念,病因和临床表现,问诊要点,检查要点。【教学方法】自学为主,课堂串讲。第七节 心 悸【目的要求】掌握心悸的概念、病因、问诊要点。熟悉心悸的发生机制、检查要点。【教学内容】心悸的概念,发生机制,病因,问诊要点,检查要点。【教学方法】自学为主,课堂串讲。第八节 水 肿【目的要求】掌握水肿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熟悉水肿的发生机制、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教学内容】水肿的概念,病因和临床表现,问诊要点,检查要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第九节恶心与呕吐【目的要求】掌握恶心与呕吐的病因、问诊要点。了解恶心与呕吐的发生机制、检查要点。【教学内容】恶心与呕吐的概念、病因、发生机制、问诊要点、检查要点。【教学方法】自学为主,课堂串讲。第十节呕血与黑便【目的要求】掌握呕血与黑便的病因和问诊要点。了解呕血与黑便的概念、临床表现、检查要点。【教学内容】呕血与黑便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问诊要点、检查要点。【教学方法】自学为主,课堂串讲。第十一节腹 泻【目的要求】掌握急、慢性腹泻的病因及问诊要点。了解急、慢性腹泻的概念、临床表现、检查要点。【教学内容】腹泻的概念,急、慢性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教学方法】自学为主,课堂串讲。第十二节黄 疸【目的要求】掌握黄疸的概念、病因和临床表现。掌握黄疸的问诊要点。熟悉黄疸的发生机制、检查要点。【教学内容】黄疸的概念,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问诊要点,检查要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第十三节 尿频、尿急、尿痛【目的要求】掌握尿频、尿急、尿痛的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了解尿频、尿急、尿痛的问诊要点、检查要点。【教学内容】尿频、尿急、尿痛的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问诊要点、检查要点。【教学方法】自学为主,课堂串讲。第十四节 皮肤黏膜出血【目的要求】熟悉皮肤黏膜出血的概念、病因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了解皮肤黏膜出血的问诊要点、检查要点。【教学内容】皮肤黏膜出血的概念,病因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问诊要点,检查要点。【教学方法】自学为主,课堂串讲。第十五节抽 搐【目的要求】熟悉抽搐的病因及问诊要点。了解抽搐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检查要点。【教学内容】抽搐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教学方法】自学为主,课堂串讲。第十六节意识障碍【目的要求】掌握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熟悉意识障碍的概念、病因、检查要点。了解意识障碍的发生机制。【教学内容】意识障碍的概念、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第二章问 诊【目的要求】 掌握问诊的内容。熟悉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问诊的重要性。【教学内容】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与生育史、家庭史);特殊情况下的问诊。【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模拟问诊。临床见习、实习时实践病史采集。第二篇检体诊断第三章基本检查法 【目的要求】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5种体格检查法。掌握5种基本叩诊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熟悉常见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了解视诊、触诊和听诊的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检体诊断、体格检查、体征的概念。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视诊的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触诊的概念、意义、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叩诊的概念、方法、适应范围,五种叩诊音(清音、浊音、实音、鼓音和过清音)的特点和出现部位。听诊的概念、方法及注意事项。嗅诊的概念、适应范围及常见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示教及学生互相练习。第四章 一般检查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目的要求】 掌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检查法、正常范围及临床意义。熟悉发育与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生命征:体温的三种测量方法及其正常范围、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体温异常的临床意义。脉搏的检查方法与内容(速率、节律、紧张度、强弱及动脉弹性),脉搏异常的特征及临床意义。呼吸检查法(见第七章)。血压测量的方法、正常标准及血压异常的临床意义。发育与体型的检查法及异常的临床意义。营养状态的分级、营养不良及肥胖的常见原因。意识状态的检查法。常见典型面容(急性病容、慢性病容、贫血面容、肝病面容、肾病面容、甲亢面容、粘液性水肿面容、满月面容、肢端肥大症面容、二尖瓣面容、伤寒面容、苦笑面容、面具面容、病危面容)的特点。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强迫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位、蹲位、停立位、辗转体位、角弓反张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异常步态(偏瘫、蹒跚、醉酒、慌张、跨阈、剪刀式及共济失调步态,间歇性跛行)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自学、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示教及学生相互练习。第二节皮肤检查【目的要求】熟悉皮肤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皮肤弹性、颜色、湿度的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皮疹、紫癜、蜘蛛痣与肝掌、水肿、皮下气肿、皮下结节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毛发分布异常、脱发、毛发异常增多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 自学、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示教及学生相互练习。临床见习、实习。第三节 淋巴结检查【目的要求】掌握浅表淋巴结检查法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浅表淋巴结的组群分布。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法,局部或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示教及学生相互练习。临床见习、实习。第五章头部检查【目的要求】 掌握巩膜黄疸、瞳孔大小与对光反射、鼻窦压痛、咽和扁桃体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了解头部器官其他内容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头颅大小、形状及运动。眉毛、眼睑、泪囊、结膜、巩膜、角膜的一般检查,眼球外形、眼球运动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瞳孔的形状、大小、对光反射、调节与聚合反射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外耳、鼓膜、乳突、鼻外形、鼻前庭和鼻窦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口唇、口腔粘膜、牙齿及牙龈、舌、咽及扁桃体、腮腺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示教及学生相互练习。临床见习、实习。第六章颈部检查【目的要求】 掌握甲状腺、气管位置、颈部静脉、颈部动脉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了解颈部外形及活动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颈部外形、运动、颈项皮肤与包块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颈动脉搏动、颈静脉怒张及搏动、颈部血管杂音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甲状腺的检查方法及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气管移位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示教及学生相互练习。临床见习、实习。第七章 胸部检查第一节 胸部体表标志及分区第二节胸廓、胸壁和乳房检查【目的要求】掌握异常胸廓和脊柱畸形的类型、特点及临床意义。熟悉胸部骨骼标志、人工划定的垂直线及分区。了解胸壁、乳房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前、侧、后胸壁上的骨性标志(胸骨角、第七颈椎棘突、肩胛下角)和人工划定的垂直线,胸部分区。正常胸廓的特点。异常胸廓(桶状胸、扁平胸、鸡胸、漏斗胸、局部凹陷及隆起)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脊柱畸形及其对胸廓的影响。胸壁静脉曲张、胸壁压痛的临床意义。乳房检查法(视诊、触诊),乳房常见病变(尤其是肿块)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目的要求】掌握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的正常表现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触觉语颤的检查法、产生机制及其增强、减弱或消失的临床意义。掌握胸部的叩诊方法、正常胸部叩诊音及病理性叩诊音的产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掌握3种呼吸音(支气管呼吸、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部位,病理性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产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掌握干啰音、湿啰音、胸膜摩擦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听觉语音的检查法、产生机制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掌握肺与胸膜常见病变的体征。熟悉呼吸类型及呼吸运动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熟悉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法及特点。熟悉肺下界、肺下界移动度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熟悉捻发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了解胸膜摩擦感、肺上界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视诊:呼吸类型、频率、深度及节律,胸廓两侧呼吸运动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触诊:呼吸运动、触觉语颤和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法、产生机制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叩诊:胸部叩诊法,正常胸部叩诊音,肺上界、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胸部病理性叩诊音(实音与浊音、鼓音、过清音等)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听诊:正常呼吸音(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听诊部位;病理性呼吸音、干啰音、湿啰音、捻发音、胸膜摩擦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听觉语音的检查法、产生机制及其减弱、增强的临床意义。常见呼吸系统病变(肺实变、肺不张、肺水肿、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空洞、气胸、胸腔积液、胸膜增厚及粘连)的体征。【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示教及学生相互练习。临床见习、实习。第四节心脏血管检查【目的要求】掌握影响心尖搏动的生理和病理因素。掌握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和范围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震颤的发生机制、检查方法和常见震颤的临床意义。掌握心脏叩诊法、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心脏听诊的方法、部位和顺序。掌握呼吸性窦律不齐、早搏、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掌握正常心音的听诊特点、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掌握舒张早期奔马律和开瓣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掌握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特征和临床意义。掌握器质性与功能性收缩期杂音的区别。掌握心包摩擦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心脏常见疾病的体征。熟悉心前区隆起与饱满的临床意义。熟悉心前区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熟悉心动过速、过缓、心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临床意义。熟悉各瓣膜听诊区收缩期、舒张期杂音的临床意义。熟悉血管检查的方法和异常的临床意义。了解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的强弱。了解心包摩擦感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了。了解收缩期三音律、收缩期前奔马律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心脏视诊: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弱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心前区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心脏触诊:心前区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心脏叩诊:叩诊方法,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界各部的组成,心脏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心脏因素、心外因素)。心脏听诊:瓣膜听诊区及听诊顺序;正常心率及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的临床意义;常见心律失常(呼吸性窦律不齐、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正常第一、二、三心音(S1、S2、S3)的产生机制、意义及听诊特点;S1与S2的区别;心音增强、减弱、分裂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收缩期额外心音(收缩早期喀喇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舒张期额外心音(舒张早、中、晚期奔马律,开瓣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特性(时间、部位、性质、强度、传导,与体位、呼吸、运动的关系);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器质性与功能性收缩期杂音的区别;心包摩擦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血管检查:肝颈静脉回流征,毛细血管搏动征;水肿脉、交替脉、重搏脉、奇脉、无脉;正常动脉音、枪击音、杜氏双重杂音,其他血管杂音;周围血管征。常见循环系统病变(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的体征。【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示教及学生相互练习。临床见习、实习。第八章腹部检查【目的要求】 掌握腹部触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腹部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液波震颤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掌握腹部肿块的触诊法及临床意义。掌握肝脏、胆囊、脾脏、肾脏的触诊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掌握移动性浊音和叩击痛的检查法和临床意义。掌握肠蠕动音的产生机制、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掌握腹部常见病变的体征。熟悉腹部范围及分区,腹部外形检查法,腹部膨隆、凹陷的临床意义;熟悉腹壁皮肤改变、腹壁静脉曲张、疝、蠕动波的临床意义。熟悉正常腹部能触到的脏器。熟悉腹部的叩诊音及肝脏、胃泡鼓音区、脾脏、膀胱的叩诊。熟悉振水音的检查及临床意义。了解腹部血管杂音、摩擦音、搔弹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腹部范围及分区(9区法)。视诊: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皮肤、腹壁静脉、脐的状态、疝、蠕动波、上腹部搏动的检查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触诊:触诊方法和注意事项;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液波震颤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肝脏、胆囊、脾脏、肾脏的触诊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正常腹部能触到的脏器。叩诊:腹部叩诊音,肝脏、胃泡鼓音区、脾脏、膀胱、腹水的叩诊;肝区、肾区叩击痛。听诊:肠蠕动音,振水音,血管杂音、摩擦音和掻弹音。腹部常见病变(肝硬化、幽门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的体征。【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示教及学生相互练习。临床见习、实习。第九章外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目的要求】 了解男性外生殖器的检查方法和内容,了解肛门和直肠的检查方法和内容。【教学内容】 男性外生殖器(阴茎、阴囊、前列腺、精囊)的检查方法、内容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肛门和直肠检查的患者体位,视诊、触诊的方法、内容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 自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临床见习、实习。第十章脊柱与四肢检查【目的要求】 掌握杵状指、匙状甲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熟悉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叩击痛及压痛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了解四肢形态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叩击痛及压痛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四肢形态异常(匙状甲、杵状指、指关节变形、腕关节变形、膝内翻与膝外翻、膝关节变形、足内翻与足外翻、肢端肥大症、骨折与关节脱位、肌萎缩、下肢静脉曲张、水肿等)及运动障碍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教学方法】 自学、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示教及学生相互练习。临床见习、实习。第十一章神经系统检查【目的要求】 掌握运动功能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Lasegue征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体征。熟悉脑神经检查及感觉功能检查的方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了解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法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12对脑神经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感觉功能(浅感觉、深感觉、皮质感觉)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运动功能(随意运动与肌力、肌张力、不随意运动、共济运动)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神经反射(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及Lasgue征)的检查法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法及临床意义。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多发性神经病、急性脊髓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血栓形成)的体征。【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示教及学生相互练习;学生写出全面检体报告。临床见习、实习。第三篇实验诊断第十二章血液检查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目的要求】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及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掌握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熟悉核右移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核左移、核右移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红、白细胞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学生阅读相关病例检验报告并作出初步判断。第二节 血液的其他检查【目的要求】 掌握影响血沉的因素、血沉的参考值及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熟悉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了解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平均值测定,红细胞、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以及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比积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红细胞、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的临床意义。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红细胞寿命、血桨游离血红蛋白、血清结合珠蛋白、血红蛋白尿及含铁血黄素尿的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血红蛋白电泳、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 第三节 血栓与止血检测【目的要求】 掌握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了解血小板功能、血管壁、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纤溶活性及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检查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了解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选择及应用。【教学内容】止血、凝血与纤溶机制概述。血管壁检测: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RT)、出血时间(BT)测定、血桨内皮素1(ET1)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血小板检测: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lg)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试验,血块收缩试验(CRT),血桨血小板球蛋白(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凝血因子检测:凝血时间(CT)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血桨纤维蛋白原(Fg)测定、血桨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抗凝物质检测:血桨抗凝血酶活性(AT-A)测定、血桨肝素定量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纤溶活性检测:血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血桨D二聚体(DD)测定,血桨硫酸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粘滞度、红细胞变形性及红细胞电泳时间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 自学、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第四节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目的要求】 了解ABO、Rh血型系统的鉴定原则和临床意义;了解交叉配血试验。【教学内容】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鉴定原则和临床意义。Rh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鉴定原则及临床意义。其他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抗原及抗体)。交叉配血试验。【教学方法】 自学。第十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目的要求】 熟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了解血细胞的发育体系和发育规律,了解骨髓细胞检查的结果分析及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点。【教学内容】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血细胞的发育体系和发育规律,骨髓细胞检查结果分析,常见血液病(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液学特点。【教学方法】自学、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观看骨髓穿刺操作及典型骨髓象。第十四章肝脏病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目的要求】 掌握血清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测定,血氨测定的临床意义。掌握血清总胆红素(STB)与结合胆红素(CB)定量试验,尿胆原检查,尿胆红素定性试验的临床意义。掌握常用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的临床意义。掌握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的临床意义。熟悉各类黄疸的实验室检查鉴别。熟悉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熟悉肝病实验室检验的评价及项目的选择。了解血清蛋白电泳、血清前清蛋白、血桨凝血因子及凝血抑制因子、阻塞性脂蛋白X测定的临床意义。了解肝纤维化常用标志物的检测。【教学内容】 蛋白质代谢功能的检查:血清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测定,血清蛋白电泳,血清前清蛋白的测定,血桨凝血因子及凝血抑制因子测定,血氨测定,阻塞性脂蛋白X测定。胆红素代谢检查:血清总胆红素(STB)与结合胆红素(CB)定量试验,尿内尿胆原检查、尿胆红素定性试验;正常人及三种黄疸的实验室检查特点鉴别。常用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血清转氨酶(ALT、AST及其同工酶)、碱性磷酸酶(ALP)及其同工酶、谷氨酰转移酶(-GT)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测定。肝纤维化常用标志物检测:单胺氧化酶(MAO)、脯氨酰羟化酶(PH)、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P)、透明质酸(HA)测定。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抗HAV-IgM、抗HAV-IgG、HAVAg、HAV-RNA),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及抗-HBs、HBcAg及抗-HBc、HBeAg及抗-HBe、HBV-DNA及HBV-DNA多聚酶),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抗HCV-IgM、抗HCV-IgG、HCV-RNA),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DVAg、抗HDV-IgM、抗HDV-IgG、HDV-RNA),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抗HEV-IgM、抗HEV-IgG)检测。肝病实验室检验的评价及项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学生阅读相关病例检验报告并作出初步诊断。第十五章肾功能检查【目的要求】掌握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尿素氮、血肌酐、浓缩稀释试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的临床意义。了解血清尿酸、血2微球蛋白测定、尿渗量及血浆渗量测定、酚红排泄试验、肾血桨流量及肾小球滤过分数测定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肾小球功能试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血肌酐(Cr)、血清尿素氮(BUN)、血清尿酸(UA)、血2微球蛋白(2-MG)测定。肾小管功能试验:浓缩稀释试验、尿渗量及血浆渗量测定、酚红(PSP)排泄试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测定。肾血流量(RBF)及肾小球滤过分数(FF)测定。肾功能试验的评价与项目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学生阅读相关病例检验报告并作出初步判断。第十六章 临床常用生化检查【目的要求】 掌握糖类、脂类、酶学、血清主要无机离子(钾、钠、氯化物、钙)检查的主要临床意义。熟悉心肌蛋白检查的临床意义。了解血清其他无机离子检查、内分泌激素检查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糖类检查:血糖测定及葡萄糖耐量(GTT)试验,血清糖化血红蛋白(GHb)测定。脂质和脂蛋白检查: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脂蛋白(HDL-C、LDL-C)及载脂蛋白(Apo-A1、Apo-B、)测定。无机离子检查:血清钾、钠、氯化物、钙、无机磷、镁测定,血阴离子差额测定,血清铜测定,血清铁及其代谢物(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及铁蛋白)检测。酶学检查:胰腺疾病常用酶:血、尿淀粉酶(AMS),脂肪酶(LPS)测定。心肌损伤常用酶: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的测定。其他酶:胆碱酯酶(ChE)、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测定。心肌蛋白检测:肌钙蛋白T(cT nT)、肌钙蛋白l(cTnI)、肌红蛋白(Mb)测定。内分泌激素检查: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和17酮皮质类固醇(17-KS)测定,血皮质醇(F)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测定,血清醛固酮(ALD)测定,尿儿茶酚胺(CA)及香草扁桃酸(VAM)测定,血桨睾酮(T)、雌二醇(E2)及孕酮测定。【教学方法】 自学与课堂讲授结合。学生阅读相关病例检验报告并作出初步判断。第十七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目的要求】 了解临床常用血清学检查及免疫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血清补体的检查: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C3测定。细胞免疫检查:T淋巴细胞免疫检测(T细胞花结形成试验、T细胞转化试验、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B淋巴细胞免疫检测(B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测定、红细胞-抗体-补体花结形成试验、B细胞分化抗原测定)。感染免疫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测定;伤寒、副伤寒的血清学检查;结核分支杆菌抗体和DNA测定;幽门螺杆菌抗体(Hp-Ab)测定;汉坦病毒(HTV)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BV)抗体lgM测定;寄生虫感染免疫检测(弓形虫抗体和DNA、日本血吸虫抗体、囊虫抗体、疟原虫抗体和抗原测定);梅毒血清学检查、艾滋病病毒抗体及RNA测定。肿瘤标志物检测:血清甲种胎儿球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53(CA15-3)、组织多肽抗原(TPA)、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自身抗体检查: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抗DNA抗体、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谱测定、狼疮细胞(LE细胞)检查;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ATM)、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线粒体抗体(AMA)的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测定。C反应性蛋白(CRP)测定。【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第十八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第一节尿液检查【目的要求】 掌握尿液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尿沉渣计数的临床意义。熟悉尿液检查的标本采集与保存、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尿液特点。了解尿液其他检查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尿液检查的标本采集与保存。尿液一般检查(量、颜色、气味、酸碱反应、比重)的临床意义。尿液化学检查:尿蛋白(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混合性、溢出性、分泌性、组织性、偶然性蛋白尿),尿糖(血糖增高性、血糖正常性、暂时性、其他糖尿),酮体的临床意义。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脓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胞、颗粒、透明、蜡样、脂肪、肾衰竭管型)、结晶体、病原体检查;尿细胞计数(Addis尿沉渣计数、1小时尿细胞排泄率)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尿液的其他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尿蛋白电泳、2微球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溶菌酶)的临床意义。泌尿系统常见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的尿液检查特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学生阅读相关病例检验报告并作出初步判断。第二节粪便检查【目的要求】掌握粪便一般检查、显微镜检查、化学检查及细菌学检查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粪便标本采集。粪便的一般性状(量、颜色与性状、气味、寄生虫体、结石)检查;显微镜检查(细胞、食物残渣、寄生虫卵、原虫);化学检查(隐血试验、胆色素检查)及细菌学检查。【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在实验室由学生操作部分粪便常规检查。第三节痰液检查【目的要求】 熟悉痰液的一般性状检查、显微镜检查及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了解痰液检查的标本采集。【教学内容】 痰液标本采集、一般性状检查、显微镜检查和病原体培养。【教学方法】 自学为主,扼要串讲。第四节浆膜腔穿刺液检查【目的要求】 掌握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熟悉浆膜腔穿刺液的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及细菌学检查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产生机制。标本采集。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粘蛋白定性、蛋白定量、葡萄糖、乳酸、酶),显微镜检查和细菌学检查。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观看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和心包穿刺操作。第五节脑脊液检查【目的要求】 熟悉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正常人及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教学内容】 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及标本采集。脑脊液的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酶)、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细胞学检查)、细菌学检查及免疫学检查。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炎、脑脓肿、脑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脊液检查特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观看腰椎穿刺操作。第六节生殖系统体液检查【目的要求】 了解生殖系统的体液检查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阴道分泌物检验:标本采集,一般性状、阴道清洁度及病原学检查。精液检验:标本采集、一般性状检查、显微镜检查。前列腺液检验:标本采集、一般性状检查、显微镜检查。【教学方法】 自学为主,扼要串讲。第十九章临床病原体检查【目的要求】 熟悉病原体检查的标本采集、运送和检查方法,以及常见病原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标本采集、运送和检查方法。常见病原体检查,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查,细菌耐药性检查。【教学方法】 自学与课堂讲授结合。第四篇器械检查第二十章心电图诊断【目的要求】 掌握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掌握心电图的临床使用价值。熟悉常见异常心电图(心房、心室肥大,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常见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及药物所致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了解心电图的产生机制、某些与心电图的关的检查。【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电图基本知识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心电产生机制,心电向量的概念,心电图导联及导联轴,心电图与心向量图的关系。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方法与正常心电图心电图记录纸的组成,心率及各波、段、间期的测量,心电轴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各部分的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主要意义。第三节心房、心室肥大心房(左房、右房及双侧心房)肥大,心室(左室、右室及双侧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第四节心肌梗死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分期及定位诊断,无Q波心肌梗死及右室梗死。心肌缺血ST-T异常改变。心电图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第五节心律失常正常心律及心律失常的概念,心律失常的分类。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过早搏动(室性、房性、交界性早搏)、异位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扑、房颤、室扑、室颤)、房室传导阻滞(、度)、心室内传导阻滞(右束支、左束支及其分支阻滞)、预激综合征、逸搏与逸搏心律的心电图表现及主要临床意义。第六节电解质紊乱及药物所致心电图改变低血钾或高血钾、低血钙或高血钙的心电图改变;洋地黄类制剂、奎尼丁制剂所致心电图改变,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第七节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及应用价值心电图的分析方法与步骤、报告方式、注意事项。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指导学生阅图、操作。学生互相记录心电图,测量、分析,阅读常见异常心电图,写出心电图报告。第二十一章肺功能检查【目的要求】 熟悉通气、换气功能检查,血液气体分析和酸碱度测定的主要临床意义。了解小气道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肺容积和肺容量检查:肺容积(潮气容积、补吸气容积、补呼气容积、残气容积),肺容量(深吸气量、肺活量、功能残气量、肺总量)测定。通气功能检查:肺通气量(每分钟静息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最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中段流量)测定。换气功能检查:气体分布、通气/血流比值、弥散功能测定。小气道功能检查:闭合容积、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频率依赖性肺顺应性(FDC)测定。血液气体分析与酸碱度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动脉血氧含量(Ca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PH值、碳酸氢盐、缓冲碱(BB)、剩余碱(BE)、血桨CO2总量(T-CO2)、CO2结合力(CO2CP)、阴离子间隙(AG)测定的临床意义。常见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自学为主,观看肺功能检查过程。第二十二章纤维内镜检查【目的要求】 熟悉纤维内镜检查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了解纤维内镜检查的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纤维、电子、超声内镜的基本知识、特点及用途、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上消化道内镜、腹腔镜、下消化道内镜、纤维支气管镜、膀胱镜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自学为主,观看各种纤维内镜检查过程。第五篇影像诊断第二十三章超声诊断【目的要求】 了解超声成像的基本知识。熟悉心脏大血管,肝、胆、胰、脾、肾、膀胱及前列腺,妇产科及其他部位的超声检查的选择。了解常见病变的超声成像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超声成像的基本知识超声的物理特性:束射性或指向性,反射、折射和散射,吸收与衰减,多普勒效应。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人体组织的声学分型(无反射、少反射、多反射及全反射)。超声设备:A型、B型、M型、D型诊断法。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优点及临床应用,缺点,发展趋势。第二节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的类型(M型、二维、频谱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适应症。正常声像图:二维超声心动图、M型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异常声像图:风湿性心瓣膜病、左房粘液瘤、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病声象特征。第三节肝、胆道、胰腺的超声诊断肝脏疾病:超声检查适应症,正常声像图,异常声像图(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内囊性占位性病变、肝脓肿、肝硬化)。胆道疾病:超声检查适应症,正常声像图,异常声像图(胆囊炎、胆道结石、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胰腺疾病:超声检查适应症,正常声像图,异常声像图(胰腺炎、胰腺癌)。第四节泌尿系统超声诊断 适应症。正常声像图。异常声像图(泌尿系结石、肾积水、肾囊肿、多囊肾、肾实质性肿瘤、膀胱癌、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第五节妇产科超声诊断适应症。正常声像图(正常子宫及附件、正常妊娠)。异常声像图(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子宫发育异常、病理产科如流产、异位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前置胎盘、胎儿先天畸形)。第六节其他部位的超声诊断眼部疾病、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阴囊疾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浆膜腔积液的超声检查。【教学方法】课堂扼要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结合,学生观看超声检查的过程及典型超声检查图像。第二十四章放射诊断 本章已另设为考查课,另有教学大纲。第二十五章放射性核素诊断【目的要求】熟悉甲状腺吸131I功能检查、甲状腺显象的临床意义。熟悉T3、T4、TSH检测的临床意义。了解放射性核素功能检查、显像技术及体外竞争性放射分析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了解放射核素诊断的原理和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总 论临床核医学、放射性核素诊断内容概要。我国临床核医学发展简介。第二节脏器功能检查甲状腺吸131碘功能检查、邻131碘马尿酸肾图、心脏功能检查。第三节脏器显像甲状腺显像,心肌灌注、肺灌注显像,骨显像,肝血池显像的正常、异常图像及临床价值。第四节 体外竞争性放射分析体外竞争性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内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T4(FT4)、游离T3(FT3)、反T3(rT3)、促甲状腺激素(TSH)、催乳素(PRL)、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激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抗利尿激素(ADH)、胰岛素(lnsulin)及C肽、肾素、血管紧张素(AT-)测定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教学方法】 自学,课堂扼要讲授。第六篇 病历与诊断方法第二十六章 病 历【目的要求】 掌握完整病历的格式、内容及书写方法。熟悉入院记录、病程记录、会诊记录、转科记录、死亡记录、出院记录的书写内容。【教学内容】 病历编写的基本要求,住院病历格式和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基本内容),病历举例。【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观摩病历结合。临床实习到病房收集各种临床资料,完成完整的住院病历若干份。第二十七章诊断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目的要求】 掌握完整诊断的内容、诊断步骤、注意事项及思维方法。【教学内容】 确立诊断的步骤(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诊断,反复实践、验证诊断)。临床诊断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一元论”原则,首先考虑器质性疾病、常见病及多发病、可治性疾病的原则,简化思维程序的原则)。诊断内容(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并发症诊断、伴发疾病诊断)及排列顺序。【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临床实习到病房收集各种临床资料,做出初步诊断,并书写完整的住院病历若干份。附: 诊断学基础课程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 讲授 实验实习 合计绪论0.5 0.5第一篇症状诊断6.5 6.5第一章常见症状3.5第二章问诊3第二篇检体诊断25 12 37第三章基本检查法1第四章一般检查2.50.5第五章头部检查1.50.5第六章颈部检查10.5第七章胸部检查12 5.5第八章腹部检查32第九章外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第十章脊柱与四肢检查1 0.5第十一章神经系统检查32.5第三篇实验诊断22 22第十二章血液检查4.5第十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0.5第十四章肝脏病常用实验检查3 第十五章肾脏功能检查2 第十六章临床常用生化检查 2第十七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1第十八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第一节尿液检查3第二节粪便检查2第三节痰液检查0.5第四节桨膜腔穿刺液检查1第五节脑脊液检查1第六节生殖系统体液检查0.5第十九章临床病原体检查1 第四篇器械检查163 19第二十章心电图诊断 15 3第二十一章肺功能检查0.5 第二十二章纤维内镜检查0.5第五篇影像诊断2 2第二十三章超声诊断1 第二十四章放射诊断(另设为考查课)第二十五章放射性核素诊断 1第六篇病历与诊断方法3 3第二十六章病历1 第二十七章诊断步骤和思维方法2 总计 75 15 90教材:戴万亨主编诊断学基础(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书号:ISBN 978-7-80156-437-5 定价:59.00元参考书目:1.陈文彬、潘祥林主编. 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陆再英、钟南山主编. 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欧阳钦主编. 临床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王鸿利主编. 实验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张代富等 主译 临床心电图学学习与复习指导.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郭航远、马长生主编.简明临床心电图手册.浙江大学,2008相关网站:西安交通大学诊断学网络课程:100/F07.ASP四川大学精品课程http:/221.10.254.145/2004/guojia2004.html 课 程 简 介正确诊断疾病是临床医学的最基本任务之一,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前提。诊断学基础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是高等中医药教育西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诊断学基础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异常的发生发展规律、机制及建立诊断的思维程序,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分析疾病、认识疾病、抓住疾病的本质。诊断学基础把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体地应用到临床实践,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诊断学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的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以及常用辅助检查的选择应用等都是临床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诊断学基础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中医和西医对于疾病的诊断因理论体系不同而各有特点,但由于面对的是同一对象,因此没有本质的不同,可以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中医学各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诊断学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初步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和技能,为临床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开展中西医结合,基本具备作为临床医师所必需的诊断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因此,诊断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一样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医护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诊断学基础的内容包括症状诊断、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器械检查、影像诊断、病历和诊断思维方法等。通过课堂学习和实习,要求掌握症状诊断、检体诊断和实验诊断的基本,熟悉病历和诊断方法,了解器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