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管理 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303180 上传时间:2021-08-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商企业管理 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发展的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工商企业管理 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发展的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工商企业管理 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发展的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本科毕业生论文 论文题目: 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考生姓名: 专 业: 工商企业管理 准考证号: 指导老师: 日 期: 2011 年 7 月 8 日摘要 通过城市工业化与乡镇工业化的比较, 剖析乡村工业化的形成与缺陷, 城市工业化的兴起与优势。 阐述了城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价值取向。 市场取向和吸纳农民的工业化、 城市化,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也是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和重要标志。 虽然长期以来, 由于特殊的国情和时代背景, 我国政府主要倡导乡村工业化、 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然而随着人们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从2000 年以来, 各地普遍启动并呈现极大活力的, 恰恰是以城市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为特征的城郊工业化、 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弄清我国城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脉络和动力机制, 无疑对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关键词:工业化; 城市化; 城郊; 乡村; 城镇化;城市工业,乡镇工业Abstract Through the city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villages and towns comparison, analysis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formation and defects of the city industrialization, the rise and dominance.Elaborated the city industrialized city to change dynamical mechanism and promote our country industrialized city changes a course value orientation.Market orientation and induct farmer industrialization, city to change, is the social history development general rule, is also the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important sign.Although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of the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era background, our country government advocate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however along with the people to the objective economic law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from 2000 since, widespread throughout the start and present great vitality, it is with the city scale expansion an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urbs industrialized, city to change development pattern.On the phenomenon of in-depth study, find out our country industrialization of outskirts of a city city of development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promoting industrialization of our country city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significance.Key words : industrialization; city ; suburbs ; village ; urbanization; city industry, industry of villages and towns 目录摘要.2第一章:乡镇工业发展情况.5 一、经济总量屡创新高,企业规模不断壮大.5 二、运行质态明显改善,利税大户贡献突出.5 三、集中区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聚效应显现.6 四、开展创业辅导活动、推进创业基地建设.6 五、协调生产要素供给,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6 六、技改投入明显加大,发展后劲不断积蓄.7 七、技术创新扎实推进,企业信息化稳妥实施 .7第1章 :中国工业化城市发展情况.8 一、我国的重工业城市.8 二、京津唐工业基地.9 三、辽中南重工业基地.9 四、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9 五、城市工业以重工业为主.9第2章 :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化比较.11 一、有利于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11 二、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升级.12 三、有利于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12四、有利于避免出现“农村病”.124、 第四章:城市工业与乡镇的动力机制.13 一、郊区农民求富求变的冲动 .13 二、城区产业转移与企业外迁的带动.13 三、旧城改造和生活需求的驱动.14 四、园区建设和外企、 乡企进入的拉动.14 五、交通和通讯发展的助动.14 六、制度创新和国家政策的推动.15 结论.15参考文献.16第一章 乡镇工业发展情况1 经济总量屡创新高,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为实现乡镇工业经济总量提升、运营质态改善和企业做大做强、优化创新的战略目标,2010年我们实施了工业经济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工业企,“做大做强、创优创新”奖励办法。一年来乡镇工业持续高位放量增长。乡镇全部和规模工业分别完成产值257.6亿元、133.8亿元,同比增长61.5%、79.9%,对市辖工业增幅贡献了10.5、10.4个百分点。 全市10个乡镇中月塘、马集、新城3个乡镇工业产销增幅超过60%,真州、新集两镇总产值分别突破40亿元和30亿元。月塘、新集、谢集狠抓大企业大项目建设,振通电工、金(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陵船舶、杭万汽配等重点企业的大项目很快投产见效,带动区域经济迅猛发展。到2010年底,乡镇规模企业达286个,亿元企业26家,年产值千万以上企业达235个,分别比去年新增28个、12个和33个。振通电工和金陵船舶两企业年产值分别突破20亿元和10亿元大关。乡镇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51.9%,同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26家亿元企业累计完成产值66. 5亿元,同比增长158.82%,占全市乡镇规模工业产值的49.7%。振通铜业和金陵船舶两个十亿元企业完成产值30.7亿元,分别拉动全市乡镇全部和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9.7和43个百分点。 2 运行质态明显改善,利税大户贡献突出。 全市乡镇全部工业迅猛发展,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均超60%,规模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均超70%,呈现了规模工业领先全部工业增长,效益增幅快于产销增幅,乡镇工业领先市辖和全市发展的喜人局面。 经济效益的攀升,主要得益于利税大户的贡献。1-11月我市乡镇工业有振通铜业、金陵船舶、新型建材、金派内燃机配件等9家利税超过千万,22家利税过500万的企业完成利税近3亿元,达去年同期的2.5倍,占同期乡镇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一半,我市规模最大的乡镇企业振通铜业实现利税高达8610万元。1-11月我市利润超百万元乡镇企业有59家,比同期增加24家,共实现利润2.2亿元,达去年同期的3倍,占同期乡镇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78.6%,金陵船舶1-11月实现利润3334万元。 3 集中区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2010年全市9个集中区完成营业收入131.6亿元、利税7.7亿元和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77%、65%和60%,分别占乡镇全部工业的54.2%、60.6%和63.9%。新集、月塘、真州三乡镇工业集中区产出规模均超20亿元,分别占所在乡镇全部工业的76.2%、82.9%和55.1%。乡镇工业集中区年内开发利用土地共计3842亩,完成基础实施投入1.3亿元,工业投入44亿元,新建标房面积50.7平方米,年内新增入园企业227个,目前共有入园生产企业892家,其中投产企业715个,从业职工数达4万多人。 开展集中区规划推进和环境治理达标活动,保障集中区科学发展。真州工业集中区围绕化纤无纺和箱包等特色产业,(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目前已形成了万吨涤纶长丝、短纤和无纺织物的生产能力,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利税1.5亿元,同比增长40%和34%。新集工业集中区发挥地域优势,通过腾笼换鸟的方法盘活闲置标房,全年投入6.7亿元,重点发展船舶和汽车制造、服饰加工产业,集中区完成营业收入28.9亿元,利税1.1亿元,利润59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112%和103%。2010年先后有百家丽造明、苏港造船等3个亿元以上项目和华藤印染、新能源混凝土等一批千万元以上项目落户集中区竣工投产。 4 开展创业辅导活动、推进创业基地建设 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积极搭建信息、人才、资金、技术、厂房场地和公共设施等创业服务平台。真州镇、新集镇、马集镇和市工业总公司等四单位按照资源节约利用、服务便捷高效、要素合理配置、功能配套完善、信息交流顺畅、技术合作共享、人才有序流动、企业集群共生的工作方针,建成的创业基地。大仪镇、市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杭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创业基地正在启动。 已建的4家创业基地累计投入21.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3.6亿元,累计建成厂房27.8万平方米,入基地企业数达16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家,就业人数6435人,2010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5.9亿元,利税过亿元。多元化投入,多渠道融资,兴建标准化厂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全市4家创业基地新建标准化厂房面积17.8万平方米,利用改造旧厂房3.6万平方米,现有建筑物及配套设施面积达23.5万平方米,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200万元,真州、新集两个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资产总额已达1.8亿元。 5 协调生产要素供给,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联络28个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政策扶持、经贸合作、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融资担保等方面服务和支持。二是经过努力省开行直贷资金已由3000万元提高到4000万元;不断增强担保公司实力,多渠道筹集资金,注册资本金由5653万元扩充到1亿元,全年共为中小企业提供85笔贷款担保总额为1.7亿万元,累计担保余额达1.5亿元;开展企业资金需求状况调查,及时向银行提供市场好、信誉佳的企业;会同市人行召开了3次银企签约会,促成154家企业与各主要商业银行签定了资金总额23.46亿元的贷款意向书。三是畅通信息服务渠道,通过经贸网站和仪征经贸信息,及时发布国家产业政策、原材料市场供求变化以及中央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的重大信息。四是实施人才培训,组织7家单位参加扬州市重点企业发展论坛,动员6家企业参加扬州中小局“定位定天下”讲座,落实22名企业高管到扬州参加清华总裁班领导力提升系列讲座,牵头实施了省中小企业“视训365”工程等等,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五是组织会展交流活动,落实谗神食品、史福特光电、澳凯金属制品等8企业参加对接洽谈活动,促成了6家企业与省内8家大型商贸企业签定了近千万的购销合同和680万元的意向协议。上工业投资项目竣工投产,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6 技改投入明显加大,发展后劲不断积蓄 2010年乡镇工业共完成技改投入74.9亿元,同比增长58.1%,占年计划的101.9%,其中大仪、青山、谢集、马集等4个乡镇同比增幅均超过70%,新集、马集年内完成技改投入均超10亿元。全市乡镇2010年在建的479个项目中,已有428个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11亿元的金陵造船扩建项目,预计年后完工。真州百家丽的光伏电池和金达无纺的双绒棉、马集永辉公司散热管制造等23个五千万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2010年总投资50.4亿元的166个乡镇千万元以。谢集重点培育壮大杭万汽配集团,完成项目建设投入3.4亿元,为产业集聚发展增添后劲。总投资4亿元的月塘乡振通电工新建项目竣工投产,2010年实现产值20.2亿元,成为全市最大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7 技术创新扎实推进,企业信息化稳妥实施。 及时分解落实“双创”工作目标,加强高新产品、高新企业申报工作,全年乡镇工业完成新产品开发任务190个,共申报高新技术产品39项,申请专利805项,授权专利276项,新产品产值率达33.6%。指导帮助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组织了金派内燃机配件、润扬机械等3企业申报省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其中金派内燃机公司获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单位。构建推广商务仪征电子商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已注册200多家企业用户。恒通车材、苏港造船两家均通过扬州市级技术中心认定,旺海数控、威龙活塞环、森泰化工等企业分别与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全面启动企业创牌,赛格、润韵已获省著名商标,威龙活塞环申报省名牌产品,组织起重机械厂、宏达科工贸等10余家企业申报扬州市知名商标、扬州名牌。多科特水性涂料公司获得省中小局科技型企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资助,另有6个项目获得扬州市“双创”扶持。 尽管我市乡镇工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周边地区先进县市区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升级不快。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化程度高的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二是规模工业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51.9%,规模企业平均年产值不足5千万,两相指标在扬州县市中最低。三是集中区总体水平不高,主导产业带动效应不明显,特色产业优势不够明显,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项目建设需要。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克服。 中国农村乡、镇、村内举办的各种农民集体、合作、个体工业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合作工业企业的总称。乡镇工业企业是农村各种产业的农民企业即乡镇企业的主体。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乡镇工业占乡镇企业总数的55,其产值约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6。由于这些工业企业分布在农村及其集镇,又主要属于农民集体或个人所有,故又称农村工业。 乡镇工业指中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县以下所办的工业,包括镇办工业、乡办工业、村办工业、合作经营工业及农村个体企业。具有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一般企业规模小,但因数量多,故相对容纳的劳动力较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以市场调节为主,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生命力。从2O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86年从业人数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12,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强,成为中国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涉及各个产业部门,主要门类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化肥、农机具制造及饲料加工等,为人民生活服务的食品、服装、造纸、纺织等农副产品加工,为大工业服务的采矿和原材料初加工,为加工工业服务的产品生产与协作,为基本建设服务的建材生产与建筑经营,以及为出口服务的手工艺品生产等。因地制宜合理地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 中国工业化城市发展情况 1 我国的重工业城市 (1)辽中南工业基地(含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大连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 (2)京津唐工业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为顶点的三角地带,唐山的“唐”,不是塘沽的“塘”),有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工业,它是我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沪宁杭工业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地带,还包括苏州、无锡、常州、熹兴、宁波等城市,也称长江三角洲),它是我国第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4)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含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服装、电子、玩具、食品等轻工业为主。 2 京津唐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 (2)地位: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发展方向:今后重点可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3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沈阳和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等工业城市。 (2)地位:是我国重要的古老工业基地之一。 (3)发展方向:今后仍应发挥其作为重工业基地的优势,要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适当限制某些耗能大,当地又缺乏原料资源工业的发展。 4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各城镇。 (2)地位: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基地。 (3)发展方向: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等。 5城市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了在短时间里赶上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防力量以抵抗军事威胁和侵略,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对经济实行国家的高度计划,对内实行高积累、高投入,以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即赶超发展战略。二十世纪中后期,后发国家强烈的赶超愿望,使激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观占据重要位置,都先后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即经济赶超的战略;同时,为服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赶超战略,都逐步实行了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经济经过多年的积累,大都陷入诸如日益加深的城乡贫困化,旷日持久的高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的困境之中,林毅夫指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没有能够发挥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而是脱离比较优势进行赶超,因而不能取得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功。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和劳动力的过剩以及技术的落后。在通过扭曲要素价格和其他经济管制推行重工业化的情况下,所能做到的也仅仅是把有限的资本倾斜配置到几个产业上,与此同时必须压抑其它产业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赶超战略所扶持的产业部门,由于不符合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只好依赖于扭曲价格和国家保护政策才得以生存,因此,这些产业必然是缺乏效率、竞争能力和自生能力的。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节后形成矛盾并抑制了对劳动力的吸引,相当大规模的人口长久处于贫困之中的状况难以改变,也就不能在整体上缩小与发达经济在资本和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从理论上建,按战后法国家的要素禀赋时间需要有个发展的“过渡期”,比如保护个体农业和手工业,保护私营工商业,通过不同经济成分的竞争,推动生产条件的改进和生活的改善,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积累。但是,为什么中国在当时会对三大改造提前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并在不考虑比较优势战略的情况下,坚决地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呢? 按照整体经济学理论逻辑体系,并着重于从当时中国面临的约束条件去分析,导致重工业优先发展得以形成的因素是很多的:首先,中国刚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迫切地想要解决如何更快地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问题,强烈的赶超愿望,使领导者的激进主义经济发展观占据主导;其次,朝鲜战争引发中共领导人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忧虑担心;再次,中国共产道夺取政权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中国新政权的不成任何经济封锁,阻断了中国与西方社会的联系,强化了中国另辟蹊径的决心;最后,苏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验对中国产业的示范效应和苏联给予的全面援助,是中国看到了前进的方向,中共中央决策层形成了加速实现工业化国家是关系国家和政权生死存亡头等大事的共识,他们感到:“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有一点独立的能力,更不用说像我们这么一个大国。太小的国家,原料短缺,不可能不靠旁的国家,而我们这样的大国,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为了掌握主动权必须迅速提高国防军施攻防实力和战时国民经济的动员能力。要使国家真正实现独立富强,必须迅速地建立起比较完整地、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必须把重工业摆在突出位置上。 显然,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不是个单纯的经济决策问题,而是中央领导人对更加复杂多元的价值评估后的取舍。但只要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论怎样的社会制度,要素短缺的国家都容易内牲畜计划经济体制,中国也不例外。 重工业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初始投注规模庞大,资本密集;二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大部分设备需要从国外引进;三是建设周期长,回报缓慢。这些特征决定了发展重工业必须要大规模进行资本积累与供给,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和轻工业均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启动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这种需求与当时的资源禀赋产生了直接的矛盾,它表现在三个方面:重工业建设周期和资本禀赋的矛盾;重工业投资规模与资金动员能力的矛盾;重工业的高技术含量与外汇支付能力的矛盾。为了保证经济剩余的积累流向重工业部门,就需要有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需要对经济资源实行集中的计划配置,并通过对企业的国有化改造和农业集体化构建相应的微观经营机制,即只要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按照中国的自然禀赋,就会内生出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计划经济体制的力量自然就要逐步淘汰市场机制。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了高度国有化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农业生产的合作化进程,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为了增强经济动员能力,为了强化对经济剩余的争取运用政策手段人为扭曲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压低利率水平,压低汇率水平,压低轻工业物价,实行统一的低工资政策,同时,实行高度集中的金融垄断机制,实行外贸外汇的集中统一管理,实行重要物资的统一供给,实行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与此相适应,农业也形成了与之配套的农业集体化体制。 第三章 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化比较1 有利于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 现代经济本质上就是城市经济。 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的发展极, 其作用从本质上可以概括为聚集和扩散两大功能。 聚集功能是指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高度集中,它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及专业化,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少各类费用及交易成本; 有利于建立高效率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 形成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 有利于产生巨大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 使各种生产要素在更宽阔的平台上合理流动, 优化配置; 也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集中, 各种先进思想碰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 中心城区把区域内吸聚的经济要素组合加工, 生产出大量的创新元素和成果(商品、 技术、 社会体制、生活方式、 思想观念等) , 并将其源源不断地从核心向外辐射, 在自身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 引导周边区域的经济结构、 社会文化, 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的转换, 进而促进整个城市圈的发展, 这就是扩散效应。 大量研究表明, 这种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地理维度上的重要特征, 就是它与空间密度正相关, 且随着空间距离的扩大而迅速减弱。 城郊由于紧挨中心城区, 容易承接中心城区的聚集和扩散效应, 比远离城区的乡村具有区位的承接优势, 因而城郊工业化、 城市化就比乡村工业化、 城镇化更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发挥。 2 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升级 产业集群, 既包括企业集聚, 也包括产业及相关支持性服务行业的集聚。 产业集聚可以通过其竞争效应、 学习效应和产业相关效应, 包涵示范, 推广和带动效应提高产业效率; 由于产业链的存在可以提高区域的专业化分工程度, 降低因转换生产加工环节必须付出的交易成本。 因此, 产业集聚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 产业集聚的发展必须以地域化集聚、 专业化分工、 社会化协作为条件, 因而有着强烈的城市区位指向。 它需要城市的良好服务, 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支持,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需要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 需要紧靠它的最大用户城市。 只有在城市郊区, 门类齐全、 高度配套、 分工细致、 功能明晰的服务产业才会有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城市郊区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环境上都比小城镇更适合工业企业的发展, 积极推进城郊工业化城市化有利于乡镇企业向城郊集聚, 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升级。 我国各大中型城市郊区出现的新技术开发区、 工业园区, 应该说大都是我国城郊工业化、 产业集聚化的表现形式。3.有利于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城郊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纽带, 城郊工业化、 城市化, 不仅能享受城市的扩散效应所带来的好处, 而且也会对周围的乡村和农业产生很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同时, 城郊工业化、 城市化还把城市的思想观念、 技术信息、 管理经验传播到广大乡村, 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 既加强了城乡联系, 又扩大了农村市场。 另外, 城郊由于处在我国城市与乡村的中间地带, 市场机制的作用比较充分,农民进郊的门槛、 转移的风险较低, 对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 防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市中心起到“蓄水池” 和 “调节阀” 的作用。 实践证明, 城郊工业化城市化比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更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4 有利于避免出现“农村病” 乡村工业化、 城镇化虽然避免了像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失业犯罪增加、 贫民窟出现等“城市病” 症状, 却带来更为严重的“农村病” , 即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小城镇发展无序、 资源利用低效, 以及农业生产副业化、 离农人口两栖化、 生态环境恶化等等。 城郊作为城市和乡村的中间环节, 工业基础和城市基础比乡村优越; 在住房、 交通等方面不像城区那么紧张, 生产力水平及文化科技基础又比乡村优越; 它上联城区, 下联乡村, 人口、 经济、 空间三者之间的矛盾相对较少。 因此, 城郊工业化、 城市化既可避免城市病又有利克服出现农村病。第四章 城市工业与乡镇的动力机制 城郊工业化、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城郊工业化、 城市化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 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 组织制度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 我国的城郊工业化、 城市化, 既是城市发展扩散效应的结果, 又是乡镇企业和乡村人口聚集城郊的产物, 是两者相互交织、 相互作用、 相互推动的互动过程, 其动力机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郊区农民求富求变的冲动 长期以来, 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农民渴望发展工业, 渴望改变身份。 20 世纪70 年代未, 郊区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 但当时城乡隔绝的户籍管理制度严格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 在农村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农民强烈致富愿望的双重作用下, 出现了极具有特色的农村工业化 乡镇企业。 它冲破了“农村搞农业, 城市搞工业” 的传统观念, 农村二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从而奠定了我国城郊工业化城市化的原始基础。 乡镇企业的发展, 促进了人口集中和资本、 技术、 信息等经济要素向乡镇工业小区区域内的转移。 人口和经济要要素的快速集中过程, 实质就是工业化、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各类园区的快速建设以及各种住宅小区兴建, 郊区农民往往以土地置换身份, 成为地地道道工人, 过上向往以久的城里人的生活。 2 城区产业转移与企业外迁的带动 随着城市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增强, 其辐射力和辐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于是某些产业可能会由城区逐渐向处于辐射范围内的城郊地区转移扩散。 目前, 一些大中城市的传统轻重工业已经逐渐从中心城区向近郊工业园区转移。 因为城区产生的排斥性推力(地价上涨、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环境恶化) 和城郊产生的吸引力(低廉地价、 有利区位、广阔空间) , 使工业企业到城郊发展更合算, 人口到城郊居住更舒适, 于是大量企业及其职工从城市中心区迁出, 从而带动了城郊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 如济南市原有工业80以上集中分布在市中心区, 经过10 多年的调整, 到2000 年已有90搬迁到郊区, 大约有20 万居民外迁到郊区安家。 3 旧城改造和生活需求的驱动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很低, 城区有许多危险、 破旧、 狭小、 杂乱的房屋, 居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 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迫使各级政府加大旧城改造的力度。各级政府为树立城市形象、 推动旧城改造, 往往采取各种优惠政策, 鼓励原有居民迁往郊外, 从而推动了人口居住的郊区化。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大城市新建住宅在空间分布上以近郊区为主, 并沿交通干线呈轴状扩展。 4 园区建设和外企、 乡企进入的拉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涌现出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开发区、 保税区、 出口加工区、 工业园区等, 大都设立在城市郊区, 到2004 年初总数已达到3600 多个。 这些园区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 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载体, 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正因为如此, 各地政府也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 财力对开发区进行大规模的规划建设, 并使之成为城市的扩充部分, 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由于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 城郊各类园区的兴办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原来在乡村就地办厂的许多乡镇企业,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共享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好处, 发挥区域品牌效应, 拓展国内外市场, 提升市场竞争力, 也纷纷迁入园区; 随之, 大批劳动力及其家庭人口也纷纷迁入城郊。 据人口普查抽样数据, 全国大中城市因市外迁移到本区的人口中, 60以上的人口迁移到近郊区。 5 交通和通讯发展的助动 随着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通讯设施建设资金大幅度增加,对城市交通和通讯的投资也大幅度提高,城市郊区交通与通讯条件得到改善,缩短了城市中心区与郊区、 郊区与乡村的距离, 扩大了相互之间的联系,降低了城市中心区对企业和居民的吸引力,增强了城市郊区对乡镇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促进了各类工业园区及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居民的外迁和农村居民的迁入。一方面,城市企业的经营部门日益向中心商业区聚集,以使及时获得各种信息和服务,而生产和后勤部门则可以分散在城郊园区进行生产,以节约地租。另一方面,乡镇企业日益向城郊园区聚集,以便分享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带来的好处, 提高效率和品牌形象;而原料、零部件则可以分散在乡村进行生产,以节约成本。当前,城市郊区已经开始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热土。6 制度创新和国家政策的推动。 在我国城市郊区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中, 国家有关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创新起了推动性作用: (1) 土地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土地实行行政划拨、 无偿使用制度。 由于城市中心具有优势的区位条件与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工厂、 商店、 住宅等均向城市中心集聚, 导致我国大城市中心区工厂、 商场与住宅混杂, 人口密度很高,环境质量很差。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我国改无偿划拨土地为土地有偿使用, 最繁华的城市核心区段的地价往往是近郊和远郊地价的数十倍甚至百倍以上。 地价的不同导致土地功能的空间置换。 中心城区较高的地价使产出效率较低的工厂和住宅搬出中心区, 而土地产出率较高, 能支付较高地价的商业、贸易、 金融、 保险等向中心区集中, 从而加速了中心区土地利用的重新调整, 而郊区吸引了用地较大、 收益较低的工业和与之相关的人口。(2) 户籍制度改革 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从1984 年开始放宽户籍管理中对农村人口自由流动的控制; 特别是近几年, 许多城市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取消了城市“门槛” , 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增添了城市活力。 这些流动人口由于总体上素质较低, 加上一些城市依然存在的歧视性政策, 导致他们工资收入水平也比较低。 出于对工资房价等方面的考虑, 也为了便于就近打工上班, 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大多集中在城市郊区, 使城市郊区人口增长很快。 结论上述可见,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在我国的发展是客观必然。城市发展重工业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和主权完整;迅速建立起来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配套能力和大发展提供了前提保证,积累了丰富的大工业建设经验,对工业化认识大大加深,为后来的工业项目引进及与国际化先进国家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乡镇工业会因地制宜合理地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周天勇 质疑 “城乡一体化” 和“乡村工业化” ,中国经济时报, 2001727。 2 牛凤瑞,多样化: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人民日报,2003 3 吴国兵 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色及对策研究 ,城市开发,2001,4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20015 刘秉镰中国城市郊区化的特点及动力机制 , 理论学刊, 20046 李国平生产集中, 人口分布与地区差异 , 经济研究, 2003 7 赵伟中心城市功能与武汉城市圈发展 , 武汉大学学报, 2005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下载 > CAD图纸下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