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工作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275751 上传时间:2021-08-2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社会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儿童社会工作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儿童社会工作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社会工作童年是人生的起点,儿童是人类的明天。生命的延续既是天性的选择,也是文明传承的必然基础。护育幼崽不仅表现在几乎所有的高等动物身上,而人类对儿童的照顾,更是贯穿了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的文明史。因此,在对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阐述中,我们亦以儿童社会工作为开始。儿童社会工作是根据特定的服务对象儿童,依据其所需的共性及特性专业服务。而对社会工作具体服务所进行的专业分类。这种分类的关键性要素是服务对象的自身特征。本章中将对开展儿童社会工作中所涉及的概念、理论、方法及技巧,尤其是其中一些不同之处,渐次展开介绍。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概述一、儿童的概念与界定(一)儿童的概念儿童,般意义上指未成年的人类。在有的国家将人在性成熟以前均称为儿童。 1.儿童概念的表述1989年11月20日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儿童系 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 满18周岁的公民。在我国的实际工作中,多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第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14周岁以下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阶段。第二,各地妇女联合会工作对象中的儿 童以及中国少年儿童先锋队的工作对象,两类儿童年龄规定的上限为14周岁以下。14周 岁以上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对象,即一般意义讲的青少年。因此确定14周岁这个年 龄的划分有利于与目前已有的工作机制相一致。今后可能随着情况的变化,也会进行调 整。例如在医疗领域,原来儿科门诊只收治14周岁以下的患者,现在很多地方的儿科门 诊己延长到18周岁。2.儿童概念的内涵演化从儿童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包含着这样的几个要素:第一,它是人的生命中一个特定阶 段。儿童这个概念区别于对动植物相应发展阶段的称谓,从而表现出人类自其生命的开 始,便是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三位一体。第二,它是作为人生的初始期而受到关注 的。众多的科学研究证明人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是3 -4岁,处于儿童期。人身体发育的 两次高峰:婴儿期和青春期,前者处于儿童期,后者的部分或者全部也是处于儿童期。第 三,它是人特别需要保护和关爱的阶段。儿童,在物质层面,他们无法获得生存所必需的 资源,必须依靠成年人的给予才能保证生命的延续。在精神层面,他们也要依赖成年人的 呵护,才能获得心智的成长。在社会层面,他们虽然具有了一定意义上的独立性,但他们 还没有相应的能力去支撑起独立的社会角色,同时他们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社会互动,完成 自身社会化的使命。(二)儿童的界定如前面对儿童的定义所述,关于儿童是人生初始阶段的认识,是不存在异议的,但在 具体地界定儿童时,亦存在不同的维度,其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参照系的差异。1.生理年龄无论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18岁,还是我国通常在工作中使用的14岁标准, 这些对儿童界定的方法,均是以其生理上生命存续的时间为依据来辨识儿童的身份。其测 量的工具是公认的、一致的。近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还有开展骨龄测量以确定其儿童 身份的案例。2.心智年龄正如群体中存在个体差异一样,不同的个体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差异 性。正常的偏差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特殊因素的作用下,心智年龄和生理年龄会产生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虽然在公共政策等层面很难体现,但其决定了服务对象的实际状 态,对社会工作者的实务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当社会工作者面对一个14岁但 有多年流浪经历的儿童和一个患有重度智力障碍的18岁的青年时,较大的可能是前者 已经不适于普通的儿童社会工作方法,而对后者还可能要通过借助儿童社会工作技巧来 开展工作。(3) 儿童的特点 1.生理特点儿童的身体相对其成年显得弱小,但是处于迅速的成长过程中。例如:婴儿在出生的 第一年,身高会增加约50% ,体重增加约200%。成长性:儿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脏器官、肌肉骨悟组织等也都处于成长之 中,这样全方面的发展,只发生在儿童期。基础性:儿童的成长为其今后的成年打下基础,并可能由于童年的某些经历,造成其 成年后的问题。同时儿童的基础性还表现在社会整体上,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当前的儿童。2.心理特点基于生理的发育,儿童的智力和心理也不断地发展,但与成年期相比,儿童在心理上还存在强烈的初期特征。发展性:儿童的心理与胜利一样处于发展期,人格基本成形,认识和社会化还处于雏形。依恋性:儿童对其抚养者的依恋,不仅基于情感上的需要,同时也是生存需要的自然反应。可塑性:儿童的心理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抚养环境。因此,对这些环境中的要素进行调整,将一定程度上影戏儿童的心理成长。3.行为特点儿童自其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就开始有了自主的行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儿童的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探索性:由于儿童对事物认知的能力尚有欠缺,其很多行为表现出探索的目的,其过程和结果,亦是增加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但这种探索性里,包含着盲目的成分,蕴涵着一定的风险,需要保护性地加以控制。模仿性:整个儿童阶段都是人的学习期,儿童在行为上,也经常会去重复他所看到的别人的行为。通过这种模仿性,人们可以采取控制示范行为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健康成 长。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儿童的模仿性来分析、帮助儿童。二、儿童的需要(一生存的需要生存是所有生物体的共同需要,但儿童生存的需要不仅表现在其要获得足够的物质以 满足生命延续和身心成长方面,还表现为这些需要的满足,不能依靠其个体实现,必须由 其家庭或者社会来满足。有时需要杜会政策层面介入帮助,亦可上升为法律的强制性 要求。(二)爱的需要儿童在家庭或者机构中生活,除了摄人营养使身体成长以外,还需要爱,以使他们的 情感也能够获得发展,使他们在成年进入社会以后,能够与其他社会成员正常相处。但在 实际中,儿童获得的爱会被各种因素所削弱和剥夺。儿童社会工作者在直接面向服务对象 的具体实务中,有一部分就是要重构对儿童爱的供给,或者是帮助儿童建立起爱的代偿 机制。(三学习的需要儿童自出生就肩负着使命,他们要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而在人类社会中存在大量的 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必须要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儿童需要通过不断 的学习,长时间的积累才能使其今后成年步入社会时,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向儿童提 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也就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四)游戏的需要儿童需要游戏,这是由其天性决定的。在辞海中对游戏的定义为:以直接获得快 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由于儿童的特性,其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参 加带有复杂目的性的活动。儿童的活动目的很自然:获得快乐。因此游戏在童年中占据了 很多的时光。儿童在游戏中获得身体的成长,并通过游戏学会与人相处,逐渐地认识了解 社会。当前由于游戏治疗的放松性和疗养作用,也同样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年龄阶段,以 及各类社会群体的社会工作直接实务中,但这还是有别于儿童对快乐的自然而然的需要。 (五)社会化的需要儿童的社会化是每个儿童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儿 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社会角色,掌握道德规范。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体 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儿童的 社会化,既是儿童成长发展的个体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儿童群体的整体需要。(六)被保护的需要儿童由于未成年,其自我保护能力弱,需要社会对他们进行特殊的保护。既要保护儿 童使他们获得健康成长,又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儿童社会工作既要努力通 过合适的途径去增进社会对儿童的保护,还要教育引导儿童学会自我保护,提高他们的自 我保护能力。三、儿童的成长、面临问题及资源、(一)婴儿期(0 -1岁)(1)特征。新生儿离开母体建立个体生活,但对外界适应能力很差。(2)任务。完成初期的快速生长发育目标,开始认识身边的亲人和感知环境。 (3)面临问题。如何避免疾病困扰以及保障生命安全等,主要是生理层面的。(4)资源。家庭或其他抚养主体提供的物质和照顾,相关法律及政策,可获得的公共 服务等。(二)幼儿期(1-5岁)(1)特征。神经系统快速发育,运动功能大大增强,能够无障碍地使用语言交流,并 简单地运用文字。(2)任务。情感培养、心理培育和智力发展与身体成长并列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 任务。(3)面临问题。除了生理发育方面的问题外,婴儿期的儿童会有分离焦虑,而处于儿 童早期的儿童会出现恐d惧:害怕环境中出现陌生物体或新事物或新面孔;害怕黑暗;害怕 睡觉。外界环境影响的作用逐渐显现,一些个体开始表现出行为及心理偏差。例如,过度 依赖、说谎、攻击性行为等。(4)资源。父母和家庭是照顾儿童和帮助儿童克服成长面临的问题的重要资源。父母的资源包括他们对儿童的接纳能力与感受,以及他们在儿童发展上的知识。除此之外,医 疗照顾的形态、安全住处的拥有、健全的营养和适当的正式与非正式儿童照顾的安排都是 重要的社会结构资源的实例。(三)学龄期(6 -14岁)(1)特征。生理机能进一步发育,心理、智力、学习能力不断增强,需要向全方面 发展。(2)任务。开始学习今后进入社会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形成初步的价值观念, 同时保持身心的正常发展。(3 )问题。可能会出现学习性问题,如厌学、焦虑等。幼儿期的行为问题,在学龄期 表现得更加明显,甚至会出现未成年人犯罪等。( 4)资源。儿童自身的生理、心理资源是儿童应对自身发展及其障碍以及人生任务的 重要因素。此外,社会结构资源在这个时期仍然保持着重要性。家庭、社区环境、学校系 统和同辈群体都是儿童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当这些结构支持儿童的生理成长和心理发 展,它们就变成非常强势的资源。四、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点(一)定义儿童社会工作是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在当前的法律、文化背景下,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助人及自助服务后动。(二)特点以上的定义中包含了儿童社会工作的四项特点:(1) 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立足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背景。超越这些客观现实,理想主义的儿童社会工作,将失去其扎根的“土壤”,而大大影响实际的服务效果。立足于客观现实,同时也要注意到客观现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拘泥于固有的知识和经验,无视社会的发展,也会使这项助人自助的专业活动效果大减。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时建立在特定对象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之上。之所以儿童社会工作成为较为独立的一种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就是由于其所服务的对象有其自身特定的需求,以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点。这些特征,使儿童有别于其他人群,同时也使儿童社会工作有别于其他的社会工作领域。(3)儿童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论、方法和技 巧。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是开展所有专业活动所离不开的专业要素,在儿 童社会工作领域中,并不因其实务领域的特定性,而对这些专业要素有所排斥,相反更因为愈加接近服务对象,而体现得更加明显和清楚。(4)儿童社会工作是种助人及自助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宗旨即为助人 自助,而在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表述中将其阐述为助人及自助,是充分地考虑到儿 童这一特定服务对象的特征。儿童处于生理上的成长阶段,同时其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也 处于发展期,在儿童早期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主要的重点是助人,随着儿童年龄的 增长,其自助的能力不断提高,专业服务的重点也相应地过渡到助人自助。五、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法律基础由于儿童是自我保护能力弱的未成年人,在儿童社会工作中对服务对象行使保护 者的角色,是社会工作者时刻要把握的。在现代社会中,实施保护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 依据法律和政策。(一)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中有关儿童阐述和权益保护的条款有: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 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四十九条,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 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宪法提出了保护儿童权益的 目标,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下游法律加以明确的实施。(二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 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 1990年9 月2日生效。我国于1992年经全国人大会议批准生效。其前身为1924年的a内瓦儿童 权利宣言及1959年11月20日通过的儿童权力宣言。在公约中规定:确保儿童得到保护;确保儿童享有其幸福所必需的保护和照料;确认 每个儿童均有固有的生命权;确认残疾儿童有接受特别照顾的权利;确认每个儿童均有权 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儿童应该有法定的免费教育;儿童应该有全面的康乐和游戏的权利;儿童应该有自己的姓名和国籍;以及无论种 族、肤色、v性别、国家和地区,儿童都应该同等享有上述的权利。儿童权利公约旨在建立保护儿童的国际标准,以防止儿童被忽视、受剥削和虐待。(三其他有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 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 律。其确立了四条保护原则: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 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这是我国关于教育的基本法,其中很重要的是第十八条: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 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 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受到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在有些地方,辅助贯彻实施义务 教育,也是儿童社会工作者的一项工作内容。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在此不一一展开,但它们对开展儿童社会工作都起到明确 的指导作用。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一、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儿童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基本理论中,与儿童发展有关 系的主要有:(1)进化论。达尔文物种的起源对全世界的影响巨大,在其基础上,霍尔运用 复演学说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进行了解释。人的婴儿期对应原始社会,幼儿期对应持 猎社会,学龄期对应农业社会,人的成长史就是历史的复演。虽然由于系统性的缺乏,逐 渐失去影响,但其开启了儿童研究的先河。(2)生长顺序和时间理论。英国生物学家丹纳通过研究发现:儿童的重要性征的发展 是有顺序和时间规律的。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儿童各个时期发展的规律,掌握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帮助儿童正确的认识自身,进而克服因个体成长带来的焦虑。(3)遗传学说。个体发展是一个规则的自然发展过程,差异是因为DNA的差异造成 的。它提示社会工作者在对儿童问题进行评估时,要考虑到生物性成因。(二)儿童心理学心理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很 多,下面选取几个与儿童相关的重要心理学理论:(1)心理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先天的,决定个人行为的力量并非是 环境而主要是人的内在驱力。大部分行为的背后都潜藏着生物性的驱动力,如性与攻击, 等等,它们会依据个人人格成熟程度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他的理论包括人格 结构、意识层次、焦虑和自我防卫、俄狄普斯情结、固结等。心理分析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个体早期的经历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很大的 影响,开展儿童社会工作应该考虑或重视将儿童当前的状况与过去的成长经历密切地联系 起来。(2)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从儿童心理 学起步,现发展成为毕生发展心理学。一般说来,心理的发展是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 走向复杂;但从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中也包含有某些因素的消失和新因素的出 现。童年期以生长方面占优势,成年期则处于较为稳定的态势,到老年期则衰退方面居于 主导。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生态化的趋势,即强调在现实生活 中、自然情景下研究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儿童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 用,从而揭示他们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其中很多观点和研究方法与社会工作中的生态 系统理论相符合。(3)心理社会发展论。艾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人除了生理性的 冲动外,在生长过程中还有一种注意外界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需要,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 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他将人的一生划分成八个阶段,每一阶段或多或少均以 同一性危机的概念来贯穿:阶段一,学习信任阶段(0-1.5岁) :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阶段二,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5-3岁) :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 阶段三,发展主动性阶段(3 -5岁) :主动与内疚的冲突。阶段四,变得勤奋阶段(6 -12岁) :勤奋与自卑的冲突。阶段五,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 -19岁) :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阶段六,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9 -25岁) :亲密与孤独的冲突。阶段七,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25 -65岁) :生育与自我专注的冲突。 阶段八,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上) :自我完善与绝望期的冲突。艾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 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 了这一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 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心理社会理论对于儿童社会工作的意义是,它指出儿童在不同的 年龄阶段有不同人生任务和危机,儿童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顺利地处理这些可能 面临的人生危机,从而不断获得成长。(4)行为或学习理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强调学习起于人与环境的互动,通 过与环境的互动,儿童学习不同的行为模式。举例来说,儿童模仿他人的处事的能力,也 以模仿而习得结交朋友与应对压力的方式。长期下来,儿童可能被制约成对特定的情境有 特定的回应,但这些回应可能是适当或不适当的。直到儿童接触了其他的反应、情境与环 境,他才会知道什么反应是适当的。行为与学习理论关注的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行为指标,以及个体认知与人格发展。学 习是儿童自其周围环境收集信息,以形成对环境回应的过程。由于环境对儿童的某些行为提供楷模,并且通过奖励或惩罚对儿童某些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所以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极大。儿童一进入世界就开始学习,然而,学习的概念也可以适用于全新的回应方式,以及改善或改变已经学习到的行为。模拟和模仿是儿童行为模式的一部分。行为或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模式有三种。古典制约的学习模式涉及儿童的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食物的香味和父母准备晚餐的生硬,可能是引起儿童饥肠辘辘的刺激。操作制约的学习模式,是指在适当的反应出现时给予奖励的一种学习和行为反应方式。此外,儿童还以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与制约的学习模式相互增加与互补。行为或学习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的启示在于:儿童的行为时儿童对当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儿童对当前环境所做的不恰当的反应。儿童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恰当的行为模式与反应模式。(三)儿童教育学接受教育是儿童的权利,但是什么样的教育适合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儿童的角色是什么,教育学的理论对此进行了阐述。(1)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其对儿童社会工作的提示作用在于,在开展专业实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调动儿童所处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转化其中的不利因素。(2)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 1983年提出的。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 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 生因此而受到责罚。这也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为社会工作者对儿童采用优势视角提供了强 有力的理论证明。(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 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 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认知发展受二个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剌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剌激时,把 它们纳入头脑中缘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化,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剌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 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 态过渡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学上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 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通过这一理论,社会工作者应该更清楚地看到,在 帮助儿童,尤其是学龄期的儿童时,要重视培养和促进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囚)儿童社会学儿童成长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因此,社会学家按照儿童发展的 过程对儿童的社会化进行了研究,比较重要的理论有:(1)自我发展理论。G. H.米德除了有名的符号互动论以外,他还对儿童进行了研 究。他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周围人的行动,发展成为社会存在的。通过学会站在别人的角 色上考虑,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我感。再通过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看待自我,发展起自我意 识。在有组织的游戏中,儿童理解游戏规则,理解公正和平等参与的观念。在这个过程 中,儿童学会把握一般化他人概念,也就掌握了其所处社会的一般性价值和道德。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向社会工作者说明了儿童进行玩耍、游戏的内在意义,并为游 戏形式的儿童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2)认知理论。其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从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中产生的态度塑造而 成。根据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说法,儿童经验所处的环境,然后创造观念与行为去理解其环境。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运思。运思是一种特别的心智活动,它能够 根据特定的目的转换信息,并且具有可逆性,这个历程是心智发展的核心。儿童的发展要 经历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运思前期、具体运思期和形式运思期。认知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的启示在于:第一,儿童在某一年龄范围或是发展阶段具有 他们特定的思考方式,所以,在开展儿童社会工作过程中运用会谈、评估及介人的方法都 要考虑到儿童的心智特点及其与成人的差异;第二,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 儿童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 (五)儿童文化学文化是儿童生存的大背景,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文化人类学理论。代表人物玛格丽特米德。她指出多数儿童被环境和文化所综 合决定。群体中存在亚文化,代际间存在文化的传递。对社会工作来说,开展儿童社会工 作,要注意到儿童文化的重要性。(2)场论。勒温认为,人是一个场(field)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 间里发生的。生活空间( 1 ife space,简称Lsp)包括个人及其心理环境。一个人的行为 ( B)取决于个人(P)和他的环境(E)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行为取决于个体的生活 空间(Lsp)。勒温建立了函数公式: B = f (P E) = f (Lsp)。场论提示社会工作者,要 站在与儿童一致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儿童的表象,要注意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帮助儿 童健康成长。二、儿童社会工作的表现形式儿童社会工作的范围广阔,可以将其内容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一)宏观层面社会工作者在宏观层面的儿童社会工作,主要包括:参与有关各项保障和维护儿童基 本权益的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并配合其宣传和实施。参与保障并推动适合儿童需要 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监督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参与保障并推动儿童卫生保健事业 的发展和完善。参与保障社会面向儿童的信息和资讯提供,并努力使其符合社会整体对儿 童的期望目标。积极地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儿童的观点表达和对社会事务的参与等。(1)推动有关儿童的立法。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是积极推动政府在儿童福利、儿 童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敦促政府在儿童营养、卫生保健等方面增加投人,并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提出更多关于儿童福利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儿童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参与有关儿童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宣传贯彻未成年人法律法规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涉及未成年人的条款。同时,还要注意用法律的眼光和基准衡量一些少儿问题,为儿童提供包括法律服务在内的各种活动。(2)促进对儿童的养育。儿童社会工作就是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促进对儿童的良好的养育。首先是保证对儿童的营养。例如,推动优质儿童食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推广母乳喂养;宣传、普及儿童营养知识,帮助父母掌握科学喂养知识;推广营养加餐,等等。其次是保证儿童良好的居住环境。在政府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同时加强对儿童居住环境的科学辅导;提高托儿所、幼儿园建设的质量和速度,推动托儿所、幼儿园的建设;普及儿童生活环境的有关知识,等等。(3)推动儿童教育事业。教育为立国之本,也是儿童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儿童社会工作推动教育是多方面的。例如,宣传、推动、监督义务教育法的落实;运用、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普及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宣传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思想水平;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协调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帮助儿童养成健康心理;指导儿童与其他儿童友好相处,学会在集体中生活;为儿童提供学习生存的环境,教会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等等。(4)创造儿童快乐成长的环境。游戏和娱乐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社会工作者需 要通过多方面的工作为儿童开展好游戏和娱乐活动提供条件。比如,利用政府投资或社合 资助修建更多的儿童娱乐场所;推广有益有趣的儿童游乐形式,普及儿童娱乐知识;举行 竞赛性的活动,吸引儿童及其家长参与;直接指导和带领儿童举行娱乐活动,帮助孩子们 在娱乐中学习,等等。(5)加强儿童卫生保健。一是妇婴保健,即通过多种努力,减少婴儿死亡率;二是学 校卫生工作,即通过健康检查、身体锻炼、身体缺陷的矫治、传染病的预防、健康教育等 方法,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减少疾病的发生,全面提高其身体素质。(6)开展儿童家庭服务。儿童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在家庭层面开展的儿童社会工住一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家庭中儿童权益的保护,此项服务主要是救助被虐待、被忽视幸 得不到适当照顾的儿童,以及从社会整体上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O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帮 助父母明了自己在法律上和道义上应负的照顾、养育及保护儿童的责任,帮助儿童明了自 己的权利,学会寻求保护,推动政府建立相关机构直接提供帮助和照料。二是针对亲子关 系和儿童教育方面的服务,在全社会普及儿童教育知识,使父母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其他 家庭成员或邻里之间愉快友好地相处。三是在社会上建立对个别问题儿童的服务机制。(7)增强儿童权益的保护。通过流浪儿童救助、辍学失学儿童助学、发展偏差儿童矫 治、残疾儿童康复等手段保护儿童合法权益,如生命权、被抚养权、优先救济权等;保护 他们的健康成长,即对危害他们健康的行为予以打击,还可以通过反映儿童成长需求,同 侵犯少年儿童合法权益、损害他们身心健康的现象和行为作斗争;教会孩子自我保护,通 过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等方法实施对儿童的保护。(8)提供儿童的信息与资讯。在长期的发展中,儿童会产生一系列的成长问题,为了 尽早地发现、解决问题,就需要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儿童问题的调研活动。同时,针对国 家、社会采取过的儿童福利措施,也需要一定的机构进行追踪评估,并根据其绩效作必要 的调整和改善。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随时了解儿童的发展需求,认识儿童问题,为政府决 策提供建议和意见。此外,儿童社会工作还存在于公共关系层面上,即宣传儿童权利、解释儿童福利与服 务的需求。以上这些工作基本上属于支持性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现的是全社会对儿童发展 各个领域和方向的关注。(二)微观层面主要是社会工作者直接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各项服务。按照服务对象的类别可分为 一般儿童社会工作和特殊儿童社会工作。一般儿童社会工作主要是对一般儿童提供教育、 卫生保健、营养、托儿、康乐等方面的服务;特殊儿童社会工作主要是对残障儿童、问题 儿童及特殊身世(孤儿、弃儿、受虐)的儿童提供救助、教育、医疗及机构照料、家庭补 助、寄养和收养等方面的服务。在具体的儿童社会工作中,对特殊儿童的工作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这类服务又可 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支持性服务。是指通过提高儿童所处环境的功能,通常是指其家庭,强化照料者 的能力,以促进儿童的发展。此种服务对那些家庭儿童关系体系在结构上虽然完整,但已 经出现压力,而如果不介入外部力量,则可能导致结构性问题,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损 害,如离婚、分居时的家庭冲突,亲子关系过度紧张或者过度亲密等。可以通过家庭工作 或者以个案及小组方法予以支持。支持性服务的重点是充分运用环境自身的力量,通过环 境培育的方法来促进儿童发展。(2)保护性服务。是指通过介入外部监督或者强制等方式,防止儿童被虐待、忽视和 剥削。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侵害发生的可能,或者制止已经发生的行为。如少儿失学、家庭 暴力、儿童处于危险性环境等。可以通过对责任者的宣传教育、建议相关机构介入以至寻求司法途径等。其核心焦点是在确保儿童权益的基础上,尽量少地改变其生存的环境。(3)补充性服务。是通过专业介入,对儿童境遇中存在的某些薄弱或者缺失环节,给 以适当地增强。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也可以通过补充性服务的方式 实施专业介入。补充性服务既要考虑在服务过程中儿童的需要,当其为阶段性服务时,更 要考虑结案时,介人资源撤出会不会对儿童产生二次伤害。(4)替代性服务。是通过改变儿童生存环境的方法对儿童进行保护。如对极度危险家 庭监护权的剥夺、流浪儿童的救助等。目前开展得最多的替代性服务是对孤儿弃儿的养育 服务,这其中又分为:第一,儿童福利院安置,或称院内救助、机构养护等。这种救助方 式可以为孤儿、弃儿提供合乎卫生的饮食以及正常生活的充分照顾,还可提供医疗保健和 教育,必要时有及时的个案工作,是一种普遍的、常用的方式。第二,家庭寄养的服务对 象是孤儿、弃儿或父母因故无法照顾的儿童,选择能够为儿童提供健康全面发展的条件, 在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生活水平、教育程度诸方面都适宜的家庭,经社会工作者联系协 助并予以督导,逐渐使双方能和谐相处。第三,收养服务,是指依据法律通过正常手续确 立抚养关系的一种方式。收养面对的儿童群体主要包括:无人抚养的弃婴;未婚妈妈无力 或不愿抚养的子女;因战乱、生病或意外事件所导致破碎家庭的儿童;因子女众多或家庭 贫困而无法被妥善照顾的儿童等。开展替代性服务时,前期评估十分重要,另外也必须考虑到是否在授权的范围内进行 的问题。三、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要素(一)家庭最早的社会化发生在小范围的家庭中,尤其是在东方文化中,家的概念十分强烈。而 在社会中,不同家庭的情况不尽相同。在历史上,一个人出生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个人在此后一生中的社会位置,而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位置不是通过继承获得的。但是一 个人出生的家庭的环境以及儿童所受的熏陶,使儿童在其今后的生活中,很难褪去其家庭 的印迹。(二学校学校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场所,在某些情况下,其影响作用甚至会超越家 庭。学校的教育对儿童来说是其接受的第一种正式过程。学生们完成规定的课程,并在考 试的过程中感受社会竞争。另外还在很多其他方面获得经验,如原本顽皮的儿童被要求在课堂上保持安静,按时完成作业,遵守学生守则。在学校里老师是权威的代表,学生们必 须对他们的指令做出回应。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孩子们的自我期望影响巨大。班级间的 关系,又使儿童形成了组织概念。(三)同辈群体儿童在其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会因年龄、兴趣、就读学校、家庭住址等因素的一致, 而逐渐地形成一个非正式的固定交往群体。他们会一起学习和游戏。在他们中间,还可能 存在着专属的交流符号和小秘密,并因此而更加紧密。他们会彼此分享食物、玩具和感 受同辈群体是儿童成长中十分特殊的重要因素,它可能因某些原因在一些个体上不存 在;但如果其存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这种关系还通常在儿童期结束后还 维持重要的影响,其中有些会成为成年时的朋友,亦有的结成了夫妻。(四)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样地,儿童的发展也受 到大众传媒的深刻影响。源于技术的进步,近代进人传媒的迅速发展期。印刷术传递的是 文字,而现代电子技术,特别是电视和互联网,则将文字、声音、影像随时随地地进行传 播。由于传媒的广覆盖、载体的普及和受众的无差别,儿童和大众传媒间的关系更加接 近,大众传媒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也愈加深刻,并且明显地改变了儿童社会化的进 程模式。四、现阶段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机构需要开展儿童社会工作的机构很多,几乎所有的儿童集中性场所都有开展儿童社会工 作的需要。我国儿童社会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关的专业实务开展,也是在逐 步地拓展之中。社会工作者开展儿童工作时,有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专业人员的视角,社会 工作者会更加关注儿童的发展性需求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目前从事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 社会工作者,主要工作在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社区、专业性社会工作组织,以及政府及 相关的部门等。(一)义务款育阶段的中小学在学校里教师是主体的专业队伍,他们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来实现智育、德育、体育 等的教学目标。目前,在上海等地的学校里,驻校社会工作巳经开始普及。单从教育的角度看,这是在新时期增强德育教育的措施。但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其所关注的不单单是 学校德育计划的实施。他们会开展若干普惠性的工作,如向儿童宣传儿童权益和自我保护 技能,开设家长培训班,向其他教职工介绍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等。社会工作者另外一个 重要的工作方向是针对发生偏差的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对受侵害的儿童实施权益保护。(二)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收养了绝大多数的社会孤儿和弃儿。对这些孩子来说,机构就是他们成 长的家。但由于社会福利机构历史的原因,以及机构养育的先天不足,机构儿童或多或少 存在社会化的缺失,这为其今后的生活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困扰。目前福利机构中社会工作 者开展的儿童工作主要可分为两个方向:通过现实地回归社会环境,来使特殊儿童的社会 化正常进行,如寄养、领养;透过一系列的专业介入增进机构内生活儿童的社会化程度, 如开展类家庭服务、建立社区生活基地等。(三)社区社区是儿童生活的场所,在社区中儿童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这也是儿童工作开展的 有利条件。而在社区发展目标中,应该会包含儿童部分,为开展儿童工作提供了资源的保证。社会工作者在社区中开展儿童服务时,除了开展需求调查,开设假期小组活动以外,还需要对重点儿童予以关注,并在恰当时开展个别服务。例如,可以积极地与属地学校的驻校社会工作者取得联系,了解社区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并对其中出现偏差(学习、行为、心理等)的儿童在社区内的表现进行评估,以便对其状况确认或者修正。帮助贫困儿童申请补助,对长期与隔代长辈生活的热同儿童予以必要的协助辅导。(四)专业性社会工作组织近年来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出现了若干专业性的社会工作组织,它们以实现社会工作价值为机构的目标,为所在地或者周边的机构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在这些机构中,有的设立针对儿童的服务目标,有的在实施专业服务的过程中涉及儿童的内容。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里从事儿童工作,应该与其机构的整体目标相一致,社会工作者除了开展对儿童的评估,以确定什么服务可能对儿童有帮助。此外,还要积极地调动整合资源,共同协作以实现帮助儿童的目标,而这方面往往是对经验不多的社会工作者的很大挑战。第三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案例3 -1 (之一)王明和李娟夫妇俩离开山里的老家到城里务工,已经6年了。当年他们出来时,儿子 小强才满2周岁,没办法带在身边,就留给家里的奶奶带着。现在王明在工程队里做木 匠,由于技术不错,收入还算满意,但工作量很大,每天收工回到家,已经是夜里了O李 娟平时就在他们的租屋周围的小区里做钟点五,赚些钱贴补家用。生活逐渐平稳以后,王 明和李娟商量,把儿子从老家接过来,好一家人团聚。这样,小强在小学二年级的暑假 里,就和一个他已经不认得的叫爸爸的男人,到了一个到处是高楼的地方。王明原打算把 孩子放在老乡办的民工子弟小学,后来在社会工作者大李的帮助下,为小强办理了在属地 的公办小学随班就读的手续。一家人都十分高兴。可是没想到,开学几个月后,问题就出 现了,小强开始不完成作业,王明狠狠打了他好几次也没有效果,有一次下手太重,李娟 还带小强去看过急诊,父子间关系十分紧张。过了不久,学校的老师就把李娟叫了去,原 来小强在学校里不但学习成绩不好,还表现出了很多的行为问题,已经影响到了老师的正 常教学,如果不能改正的话,学校就要请家长把小强带回去了。听完老师的话李娟一路流 着泪回来了,正巧在路口碰到大李骑着自行车去居民家中调访。大李初步了解了情况,安 慰李娟不要太着急,约好周末时到她家坐坐了解一下情况,并让李娟告诉王明,大李也想 和他聊聊O一、儿童社会工作的特殊性区别(一)对“服务对象自决”的差别化理解服务对象自决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价值观。在具体的实践中,可表现为社会工 作者通过专业的助人活动,帮助服务对象发现其问题的所在、提高服务对象自决的能力、 提供服务对象自决的机会、帮助服务对象实施更有利的方案等几个方面。服务对象自决 一般是指社会工作实务的过程中,服务对象有自由选择和决定的需要与权力,而社会工作 者在这个过程中,有义务尊重案主的权利和选择,同时要避免过度影响服务对象的决定。儿童由于其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特点,还未具备或者完全具备行为能力,也就无法自行 承担其行为的后果。在E我国的法律解释中,所谓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和法人依照法律规定,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简言之,指法律赋予 民事主体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民法通则规定,自然人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 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三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是指能够通过自 己的独立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不能通过自 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包括儿童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 人。10周岁以下的人是当然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如未患 精神病,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患精神病,则可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这个概念下,如果片面地强调儿童社会工作中的服务对象自决,也将损害专业助人 的效果。在针对婴幼儿的社会工作实践中,自决的主体应该是儿童的监护人或者直接抚养 人。在对学龄期儿童的具体辅导中,一定要注意到儿童自身的能力也随着他的年龄和经验 在不断提高,虽然他们还无法独立地承担,但做出决定时,应考虑尽量多地让儿童参与, 并认真听取儿童的想法,同时还要引导儿童的监护人增加儿童的选择空间。在这种模式 里,服务对象自决的过程,就相应地增加了一个多方意见沟通和达成一致的过程。(二)重视环境的影晌作用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彼此的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社会 工作者必须加以掌握,因为社会工作者面对的每一个孩子是那么不同。按照生物进化论的 观点,影响孩子发展的第一个因素是遗传,这是内因,遗传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可 是同是父母所生的兄弟,假如一个生长在北京,一个生长在农村,那么他们的行为也会表 现出巨大的差异。这个差异体现了环境的影响力。环境这个词包含着丰富的含义。地 理状况、物质条件、文化背景、时代潮流、历史事件、精神信仰、政治体制等都属于环 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和环境虽然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通常来讲环境的 力量要比个人的力量大得多。本章第二节中,列出了对儿童影响的四个重要的社会要素,这四个要素也就构成了儿 童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主要框架。其中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不但家庭的外部特征 对儿童有着重大的影响,如家庭所在的城市、社区、家庭的经济条件等,而且家庭的内部 结构对儿童的影响更为巨大。父母亲角色的担当,父母亲之间的关系,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以及教育儿童的能力等等,诸多因素汇集在一起,使得天下找不到一对完全同样的孩子。 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是决定性的。因此开展儿童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要 清楚儿童面临的问题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如果儿童的问题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紧密的关系 时,寻找可以修正环境中不利因素的途径,可能比单独地对儿童开展辅导更为有效和 持久。(三社会工作者的特殊角色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活动中,担当着多种角色,如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中间 人、调控者等。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者还有个特殊的角色:保护者。社会 工作者要从保护社会的未来的角度,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资讯,联络有关部门共 同抵制侵害儿童权益的事件,无论这种侵害是来自于家庭外部,还是直接来自于儿童的抚 养人。儿童需要必要的保护以保证他们的生存、健康和良好的成长。健康、富于爱心的环境 将使儿童免遭虐待和剥削,而充满关爱的环境会培养他们对抗侵害的能力,正如充足的营 养能使他们更好地抵御疾病一样。目前中国还有一些儿童由于缺乏适当的保护和照料,他 们的权利受到了威胁。需要社会工作者参与进行特别保护的儿童有:(1)被拐卖儿童。据统计,中国境内每年有1万左右的妇女、儿童被拐卖。被拐卖的 人口中儿童(主要是5岁以下的男孩)约占10%。(2)残疾儿童。通过特奥会和残奥会的举办,我国在维护残疾儿童权利的水平较过去已经大大提升,但很多孩子仍然面临着各种歧视,无法得到适当的教育、医疗和其他基本的服务。而残疾女童更是受到双重歧视。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父母羞于让外人看到孩子的残疾,这些孩子甚至只能被锁在家里。残疾儿童还有可能因为歧视而无法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据中国残联统计,全国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9%,而这个数据在残疾儿童中却只有76%。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和来自社会的种种障碍,都使得残疾儿童无法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有的学校仍然拒绝有残疾的儿童入学。在接受残疾儿童的学校里,也很难根据这些孩子的 特殊情况为他们提供学习条件。(3)被遗弃儿童和孤儿。随着经济发展不均衡程度的体现,人口持续流动,遗弃儿童的现象屡禁不止,其中大多数儿童是残疾儿童。(4)流浪儿童。近年来城市一直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流浪儿童。这些儿童很多来自流动人口家庭,还有医学儿童则是为了逃离农村的恶劣生活环境,而离家出走来到城市的。者些孩子非常容易受到伤害,很多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5)手虐待儿童。我国浓厚的“家”文化,使得绝大多数家庭内部的虐待不为人知,或者被社会文化所容忍。案例3-1(之二)社会工作者大李,随后走访了小强的班主任老师,了解小强入学以来的情况。据老师讲,小强刚入学时,表现还可以,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还是能接受得了的,但是不爱说 话,也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后来不知为何就越变越差了。周末,大李如约来到了王明家,王明、李娟和小强都在。大李先和王明拉起家常,王 明感慨地讲起了进城务工6年多来的辛苦和收获,并讲到把小强从山里接出来,、就是为 了让他在城里读书长见识,学好本事直接在城里闯世界,不用再像父辈一样吃那么多 苦。可是这孩子不争气,我这没日没夜地干活,就是为了多赚些钱,将来供他读好书。可 是他好像觉得我们在害他一样,不但不好好读书,还尽和我作对。李娟则对大李说,听 说过果树挪了不结果的,没听说过原来成绩很好,换到城里来竟然要被退学的。大家都讲 城里读书容易,可是为什么小强就学不好呢?在和小强单独的谈话中,大李发现这是一 个很倔辈的孩子。对大李的问题基本不作回应,偶尔开口讲话时,还带着浓重的地方口 音。直到大李拿出一个奥特曼的小玩偶,小强的眼光才被吸引过来。在被问到最想的事情 时,小强回答到回家,大李追问到,你不是就在家里吗?小强回答到要回奶奶那个 家。在被问到原因时,小强讲家里好,奶奶亲,没有人会笑话我。二、儿童社会工作中评估的应用在本案例的第二部分,大李所进行的工作其实就是通过访谈开展对服务对象的评估。 (一)评估的定义社会工作者研究儿童的境况和面临的挑战,收集范围广泛的资料,不仅从社会工作者 的角度,也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以及其主要监护人的角度去看儿童在自身生活的环境中 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情况,并基于此制订出干预和治疗计划。(二)评估的目的和万法评估的目的就是收集信息,并分析儿童可能需要哪些类型的服务。评估的最佳时机是 在问题刚刚显现时。而评估本身也是引导儿童及其父母重新审视问题的过程。评估的方法,不外乎资料查阅、访谈以及问卷测量等。资料查阅,可以帮助社会工作 者掌握儿童的背景情况、以往求助经历、与其有关问题的相关政策等信息。访谈可以对儿 童及其相关他人,围绕问题收集具体的情况,以及有关的来龙去脉。社会工作者在此过程 中,开始分析问题的实质。而问卷测量是社会工作者在接触儿童的过程中,对其自身的某 个情况产生疑问,对此又有专门的测量工具可以使用时,而采用的专业评估方法。进行此 类评估时,要注意获得监护人的授权以及结果的保密。(三实用评估量表儿童测量量表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很久的历史,并在实际工作中被大量地使用。近年 来,在医务工作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的劳力下,国内的儿童测量量表日渐丰富,一 部分国外的量表已经建立了国内的常模。1.发育量表川如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enver Development Screen Test, DDST)是在我国标准化了的 -一种儿童发育筛查方法,用于0-6岁儿童。它由104个项目组成,分为四个能区:(1)个人一社交能区。这些项目表明儿童对周围人们的应答能力和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2)精细动作一适应性能区。这些项目表明儿童看的能力和用于取物和画图的能力。 (3)语言能区。测量儿童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4)大运动能区。测量儿童坐、步行和跳跃的能力。在总计104个项目中,有的允许询问儿童家长报告的情况判断通过与否,有的是检查者观察儿童对项目的操作情况来判断。筛查的结果分为正常、可疑、异常及无法解释四种。对于后三种情况的儿童应在一定时间内复查。若复查结果仍为原样,应进一步检查。本筛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筛查出一些可能有问题,但在明显症状的患儿,也可以对感到有问题的经检查加以证实或否定;还可对高危婴幼儿(如分娩过程曾发生过问题的)进行发育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还可能辨别儿童属于哪一个能区发育迟缓而有可能对该能区进行早期帮助。2.智力量表儿童智力测量工作种类繁多,如比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