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创造性智力培养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6387914 上传时间:2021-08-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与创造性智力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与创造性智力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与创造性智力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与创造性智力培养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休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 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杜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又说,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关健在于人才。这就是说,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 造就大批与当代社会政治经济、 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人才, 是四化建设向教育提出的挑战, 我国教育应当毫不迟疑地担负起这个培养人才的重任。本文仅从教学角度,就如何培养具有高水平智力的人才发表浅见。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的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我国讲学时曾说。 “我特别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严酷而又带有国际性的事实: 许多急切寻求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虽然采用了国外卓有成效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仿效过最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和方法, 而结果却成效甚微, 甚至失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我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在于那些国家中执行管理制度的人和运用着最先进科学技术的人还不是现代人 ,他们还没有实现由传统的人 ,到现代化的人的转变 ”这番话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问题, 即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教育与培养,必须培养出“现代人” ,才能最终实现现代化,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关健在教育。那么,传统人”与“现代人最显著的差别是什么呢?如果以人类进入“航天时代” ,作为传统人与现代人的历史分界限,那么,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科技发展的进程,雄辨地说明了:现代人的特质在于创造能力的发展,或者说,即创造性的充分发展。因为,创造性活动的设想、进行及创造性成果的产生都依赖于智力, 、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智万高者,其创造力必然也高,相反,智力落后是难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而智力水平的高低,又与智力品质有关。有学者认为,智力的针对性、预见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 是智力所固有的品质, 智力的创造性却是智力品质的集中表现: 也是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可以这样说,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才是高度发展的智力。创造性智力是指在智力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创造新事物。一个人富有创造性智力,他就能批判地对待一切,独立地解决问题;他能打破旧框框, 、提出新设想;他能反对人云亦云,提倡革新创造一句话,创造性智力的特点是创新,不是重复,是推陈出新,不是墨守陈规。 就教和学而言, 创造性智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乃至有独到的创见, 二是发现不同于教科书, 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 三是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而要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具有创造性 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智力的发展。创造性智力活动都要经历孕育、发展和成熟的阶段。创造性智力的孕育和发展,无 不依赖于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 实践证明,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仅仅具有丰富的知识, 具备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而缺乏创 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要能够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要能够解决四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 要能够去开拓新的科学领域, 使我国在各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是不可能的。建国以来的三十多年中,我国培养了不少人才,而称得上世弃第一流学者的,寥寥无几,其中一个原因, 不能不是忽视了创造性智力的培养 杨振宁教授指出, 我国留学生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但是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很差。这最有力地说明, 创造性智力的培养, 不仅关系到四个现代化能否实现, 而且关系到我们全民族智力的发犀水平, 也关系到人的发展的未来。我们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仅仅一般地发展智力就不够了。“好人才,就好在有创造性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发展智力的创造性,又怎能更多地培养出具有高水平智力的人才呢?因此, 培养创造性智力, 基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必须要把培养创造性智力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明确起来, 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提出来。如前所述, 智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层次, 呈现出智力发展的高低不同水平, 这是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关的。教学的发展水平 不仅反映了当前教学工作的差距,而且影响和制约着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当前的教学一般表现为三种水平:(一)记忆水平。它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当然,通过记忆来掌握知识是必要的。 人如果没有记忆, 学生头脑中没有信息的编码与储存, 也就没有知识经验的积累,也就无法学习新内容。问题在于不理解的内容,只是呆记死背或模仿照搬,不仅不易巩固,容易遗忘, 尤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果教师只满足于学生记住材料, 考试时把它冉现出来, 即使获得了满分, 实际上, 他的智力并没有充分发展或只达到比较低级的水平。(二) 理解水平:它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达到理解程度 所谓理解有两个特征:一是对事物关系的发现与认识, 它不仅要求从许多个别事物中找到共同原则纳入已有知识系统中, 而且还能根据这共同原则去解释新的事物。 二是对事物用途的发现和认识, 即知道它可用来达到某些目的时, 他对这一事物才有了理解。 教学的记忆水平, 使学生只记住了个别事物,而不理解原则,面教学的理解水平,使学生对新事物经过思维,能够领会,能够理解,这就使智力发展上升了一步。(三)思考水平:它的特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重新组织已学过的知识,又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伯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独立地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的思考水平优于记忆水平和理解水平, 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而且知识掌握得灵活, 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这还不晕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因为别人创造的知识,我们能够理解它,应用它,这固然根重要, 但是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要能创造,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 、培养创造性的智力,这是智力发展的最高目标。要使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不仅不死记呆背,能理解教材, :独立思考,还要能表现出创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创造水平”才能办到。现在国外教育界、心理学界,都在研究如何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人才,特别是日本,将“ 造学”的一般原理, 通过教育途径, 较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创造发明的能力,学生经过学习,毕业后,发明的效率提高了十倍。这种教育叫做“创造教育” ,在创造教育进行过程中, 教师常把学生看成是未来有前途的创造发明家, 教师的指导思想是: 给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自由, 重视他们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想法, 启发学生共同探讨; 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机会, 增加信息获得的途径; 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机会增加信息获得的途径, 培养学生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等, 如果以 “创造教育” 的精神改造我们的教学, 使教学本身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智力的强有力的手段, 使教学成为充满创造尝试、 创造热情、 创造活动和创造欢乐的过程, 我们的学生岂不普遍具备 “创造型人才”的可贵素质了吗?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表明教育真正地“面向现代化” , “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当然要把教学提高到“创造教育”水平,教师创造才能的高低,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如果教师自己处在“创造才能标尺”的下端,那么,他如何能培养出有创造性智力的学生呢 ?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积极的培养。要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学必须熊有利于诱发、培育至发扬有浃定意义的素质,好奇、探究、质疑和标新立异。(一 )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性智力的重要因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 “科学始于好奇。他对“好奇”的解释是: “不可 欲望。 ”求知之心人皆有之,不过强弱不尽相同而已。好奇的探求会引起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兴趣。教师如果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因而诱发出学习兴趣,那么兴趣就成为求知的向导, 求知欲就成为学习的内动力。 好奇、 求知这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作为一种内驱力,可以使人产生探究的热望,探究又会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十分强调教学要充分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 ,即造成一个人爱好学习的心理状态,是因为只有激发认识兴趣,诱发内部动机时,学生才完全出于一种发现、好奇的需要,出于一种认识、理解的需要,而乐学、好学,从而探究。爱迪生,达尔文等许多有卓越创造才能的杰出人物的成长事实表明, 青少年时培养起来的好奇、 兴趣、 定向探究的心理素质, 往往为他一生创造性智力的发展奠定下基础。可见,教师在诱发和培养学生好奇、求知的内驱力方面, 必须加强自己的启蒙和引导作用。 教学不能满足于对学生一讲就懂, 更应该善于提出新颖的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 激起学生怀疑、 探求, 并且把这种求知欲转移一发展智力和追求科学上去。 正如巴甫洛夫所说, 求知欲一旦与科学联系起来, 那就会使人们的欲求“达到更高的水平,看到广阔的天地,见到了原先在视野之外的东西。 ”于是人们的求知欲越加强烈,探索越加执着,成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催化剂。(二)引导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创造性智力的培养途径引导探索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或教科书所提供的材料,通过教师引导,亲自去发现应得的结论, 其目的在于尽量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 培养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能够进行研究、 探讨和创造。 这种引导探索的用意在于重视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用他自己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意义, 这就是学生认识的 “建构”过程。正如布鲁纳所说的: “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的一切方法。 ”这种方法有利于创造性智力的培养。我国有许多教师在进行数学自学辅导试验,使教学达到“创造水平” 。总结他们教学改革的经验, 即可证明, 引导探索法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智力的的有效途径。 他们常常以探索某个创造性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构成“三步曲” :1. 引导: 教师制定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的思维活动思路, 引导学生向预定目标探索,这一步关键在于教师提出好问题, 创设良好问题情境; 围绕要探索的问题, 选择若干项知识积累,承前启后地引出探索的问题,从特殊情形、 条件出发,条件变化后检验结论或猜想会得出的结论,为学生创造探索条件。2. 探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已有知识和熟悉情景,运用推理、猜想、类比等方式引起独立思考兴趣, 教以思考方法, 展开一连串探索思维活动, 使学生大脑不断产生兴奋中心, 运用已知, 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组成彼此相关的许多“知识探索链” ,极大地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浓厚兴趣,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探索过程是学生创造智力发展的过程。3. 总结: 总结探索成果,回顾探索过程,找出思维规律,变单纯掌握知识的过程为获得新知识,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能力三结合的过程。这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传统教学论思想认为 “所谓直接经验, 即学生亲自获取知识,这里主要是指学生亲自获得感性认识” ,这就出现了轻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处于“理性阶段的直接经验” ,即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造成在实际教学中, 把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 间接经验与理性认识混为一谈。 从现代教学论思想出发,必须看到: 其一,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 指的是认识结果的不同来源; 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而言, 指的是认识过程所处的不同阶段或不同认识深度。 其二, 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 都可以包括处于感性阶段的和处于理性阶段的这样两种经验。 其三, 一种经验是属于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应 看这种经验是不是真正由个人亲自获得的。如前所述, 引导探索法, 实际上是将书本上的定义、 定理等典型的处于理性阶段的间接经验, 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 学生基本上独立地完成定义的归纳和定理的推导,可见,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也有一个直接经验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地获取处于理性阶段的直接经 验,即组织和引导学生去探索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体系和基本方法,使我们的思想从获取直接经验仅仅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框框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充分的机会,指导和启发他们,自己走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 并使理性认识继续深化, 进而全面地锻炼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因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这是传统教学思想与现代教学思想的根本分歧,是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培养学生创造性智力所不可忽视的重 要途径。一个具有创造才能的教师,不仅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而且积极创造条件,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如何思维,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分析、 加工和深化认识,这就使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的创造性认识活动过程。可以说,认识活动的创造性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这种特殊认识活动是否具有发展智力、提高智力水平的价值,而这正是引导探索方法的优越性所在。(三)大胆质疑是创造性智力发展的重要前提马克思的大女儿燕妮的二女儿劳拉,有一次问马克思:“您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马克思答道:“怀疑一切”。因为经过怀疑才能真正认识真理。什么是“怀疑”呢?它不是神经过敏的疑神疑鬼,而是一种批判性质的创造性思维。古人说,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怀疑的产生,就是探讨的开始。学若无疑,哀莫大于思维僵化。要培养怀疑精神,必须解放思想,破除对书本和权威的迷信, 就是说应持有 思考的批判的学习态度,而不能盲目崇信。具体书本知识是一定具体条件下的经 验总结,因此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加之人们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深化;历史上的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真理,多少包含有再研究的成分。创造力伽利略因为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关于地球表面轻重物体下落时,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结论,导致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发现。如果没有质疑精神,科学怎么更新和进步呢?(四)标新立异是创造性智力的一个重要特点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强调的只是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就各种教科书上的原 理,并运用原理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必要的,但却是不够 的。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想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允许他们越雷池一步,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如何使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又不爱其拘束,敢于 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 即在必要时能够打破旧的框框,不管这旧传统有多么长久、有多么崇高的权威, 只要发现旧框框不能解释新的事实,就能大胆地创造新的观念,开辟新的途径。有一些有学问的聪明人,能在 旧框内解决各种困难的,深奥的问题,但他终生不能突破旧的框框,有所创造。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生产、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要培养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就必须使他们具有标新立异精神即独创性。一九七九年物理学获奖者温伯格说;科学家一个很重要的素质是对于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 案,要去尝试下一步。有了这种进攻性的尝试才能取得对客观世界的新的 认识。创造性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已知,获得未知,有独创性。 标新立异也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跃进和独创。要标新立异,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求异思维的培养。求异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创造性智力的发展。 求异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的(包括特异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因此也 称“发散性思维”。在思维过程中,按照事物属性分类形成概念;新旧概念的结合形成联想;联系前后关系去推理。由推理、概括、分析、综合,到问题获得解 决,这一切都是形成求异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既要培养求同思维又要培养求异思维,广开思路,使学生发挥创见。如 语文中的词语联想,作文题联想,修改文章,设计标题,语意发挥,寓言解释等 都可以训练思维的多向性(多角度、多途经);数学中的一题多解、同解变形和恒等变形的习题可以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变换方式和求出答案,变换条件求出答案,同一实验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也是培养求异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最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创造性智力,最能鼓励学生标新。综观教学发展史,可以发现学生求知的历程:在一切未达到“创造水平”的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也不能得到充分锻炼,特别是独立性、探索性、创造能力得不到应有得开掘。教学过程的这些弱点和弊端,恰 恰是当前教育改革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要把我们的教育引导到现代化轨道,就应使教学达到“创造水平”,因而必须弄清楚教学与创造性智力培养的关系。用 教学的创造性教学, 培养具有创造性智力的一代新人,这一重任,已历史地落在每个教师的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