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瓶牛奶》教学案例及反思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5880313 上传时间:2021-08-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8.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几瓶牛奶》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有几瓶牛奶》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有几瓶牛奶》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体验与感悟中学习有几瓶牛奶教学案例及反思课改理念的贯彻实施是一个新旧观点激烈碰撞的过程。 现将我对“ 9 加几”几次教学实践的反思举例如下: 方案一 :首先我上课时创设 “两盒夏进牛奶” 的情境,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5=?接下来就“9+5=?”实行算法探究。师: 9+5= ?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吗?学生思考几分钟。生1:我是看图数出来的:1、2、39,再数10、11、12、13、 14。生 2:我是顺着数的:9、 10、 11、 12、 13、 14。生 3:我是把5 分成1 和 4,1 和 9 组成10, 10 加4 等于14。生 4:我是把9 分成4 和 5,5 和 5 组成10, 10 加上 4 等于 14。生 5: 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 10 加 5 等于 15, 所以 9 加 5 等于 14。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这说明每一个同学都动了脑筋,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在这些方法中, 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请你轻轻地告诉同桌。经过反馈,了解到绝绝绝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自己的方法。反思 上完课后 ,我为自己学习新课标后能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而高兴,认为自己的教学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每一个孩子自主发展”、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精神。但是,细细琢磨,觉得不对劲。如果我们总是任凭学生自主地发展, 让掰手指的学生永远去掰手指, 让数数的学生永远画图去数的话, 那么课堂教学的意义何在?带着这样的疑问, 我在另一个班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方案。方案二 同样我还是创设了 “两盒夏进牛奶” 的情境,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5,接下来就9+5=?实行算法探究。学生仍然得出了多种算法:有看图数数的、有掰手指的、有推理的、有凑十法的,甚至还有用减法来算加法的。对9+5=?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这说明了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动了脑筋,这些方法都很好,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但是老师要告诉大家,这种先把9 凑成 10 再加 4 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是以后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学会这种方法。 请大家把这种方法互相说一遍好吗?”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 我觉得既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又实行了算法优化的教学,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但是仔细推敲,又发现我所实行的优化是强制性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种接受学习状态, 优化的过程被教师的权威和教师的经验剥夺了,这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理解到某些方法的局限性呢?怎样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实现算法的内在优化呢?方案三我请 9 个同学站在讲台的左边, 5 个同学站在讲台的右边。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生 1:讲台左边和右边一共有几位同学?生 2:讲台左边的同学比右边的同学多几个?生 3:讲台右边的同学比左边的同学少几个?师: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一共请了几位同学来做游戏。生1:我是数出来的。先数左边的同学,1、2、39,再接着数右边的同学,10、 11、 12、 13、 14。师:还有别的办法吗?生 2:左边有9 个同学,从右边过来一位同学,左边就有10 个同学了,再加上右边剩下 4 个同学,就是14 个同学。生 3: (迫不及待地)请讲台左边的 5 个同学到讲台右边来,这样右边就有10 个同学了, 再加上左边剩下的 4 个同学, 就是 14 个同学。生 4:左边有9 个同学,我把他们先看成10 个,这样就多了 1个,加上右边的 5 个就是 15个,再减去1 个就是 14 个。师:好,游戏做完了。现在大家想一想,9+5=?生 1:把5 分成1 和 4, 9+1=10, 10+4=14。生 2:把9 分成5 和 4, 5+5=10, 10+4=14。生 3:因为10+5=15,所以9+5=14。 反思 通过以上案例的几次改进,我得出以下启示:一、算法多样化不是学生已有经验的简单重复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构建的过程。但是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有的,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会产 生差异。所以,我们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但这并不 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尽善尽美的, 对一些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教 师不能放任自流。方案一因为对学生的交流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观点的融合,缺乏经验的提升,缺乏新的智慧的生成。 这样的学习,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二、算法优化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层次的算法实行分析比较,在质疑和辩论 中促动低层次思维学生的发展,这无疑是算法优化教学的本质功能。但是,优化的过程是学生持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而不是教师强制的 过程。方案二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这不符合“不同 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精神。三、学习是一种体验与感悟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应采用动手操作、自 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 会,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 方案三中,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机会,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悟出了 “凑十 加法”的计算方法,实现了算法的优化。所以,我们要把算法优化的过程看作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把优化的过程作为思考、交 流、探讨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自我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