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儿童行为问题咨询与矫正,第一章 儿童的性格偏差,第一节 自我中心,一、什么叫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格的一部分,在心理学里,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和谐。,(一)自我调控包括三个子系统:,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1.分离感,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2.稳定的同一感,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二)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类并不是在最初的时候就认识自我的,孩子在刚生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只会观察、认识外部世界,而没有对自我的认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个过程。,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三)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自我中心的表现,处于“自我为中心期”的儿童往往分不清你、我、他的真正内涵。,常常不自主地把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自己的需要没有得到马上的满足,就会大吵不闹,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无法体会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无法和别人分享东西,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顺手拿起来并说“我的”。,通常只想到自己,不会想到别人,自我中心行为的危害,容易与同伴分裂,产生争吵和攻击行为,容易赌气,导致性格扭曲,长大后人缘差,很难与别人相处,容易成为一个自以为是、专横霸道的人,自我中心行为产生的原因,1、先天因素,(1)儿童的气质,胆汁质,:,外向,,脾气,急,躁,,易激动、难约束,直爽,精力旺盛,,如 孙悟空 张飞,多血质,:,外向,热情、活泼好动,敏感,反应快,善于交往,兴趣变化快,发言积极。,如 猪八戒 贾宝玉,粘液质,:,内向,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力稳定,有毅力。,如 唐憎,抑郁质,:,内向,敏感,细腻,幻想、胆小、孤僻,迟缓。,如 林黛玉,(2)遗传,专家研究表明,人的性格的形成与遗传基因有关,父母的霸道很可能遗传给孩子,2、后天的环境与教育,(1)一味放纵,父母过分的关爱与呵护,父母不断认可和迁就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2)过度满足,孩子想要什么,想尽办法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所以好吃好玩的自己都应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不要让孩子生活在“人人让我、人人为我、我说了算”的环境中,(3)教养缺失,儿童在人格发展的关键期,需要父母和教师的引导,如果父母疏忽,就会导致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偏差,导致自我中心。,自我中心的矫正,(1)父母的身教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身教对孩子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2)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改变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教孩子学会分享,帮孩子建立群体意识,(3)教孩子为他人做些事情,如帮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分享,(4)不要过分关注,(5)学会冷处理,(6)适当经历一些挫折,(7)不要大惊小怪,基本的行为处理策略,一、行为的后果,同一行为不同的行为后果产生不同的效果,行为的后果对行为是否再次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行为强化,行为强化指的是:行为被紧随其后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当一个行为被加强时,它就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出现,行为强化的最早论证来自桑代克1911年一个著名的“饿猫逃出迷笼实验”。,桑代克设计了“,桑代克迷笼,”,随着次数的增多,猫击打杠杆的时间越来越短。,因为这个行为导致了一个直接的结果逃出笼子和得到食物,逃出笼子和得到食物就是对猫击打杠杆的行为起到强化作用的结果。,后来,斯金纳又使用了诸如老鼠、鸽子等动物进行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些实验阐述了行为强化的原理:当一个行为造成了有利的结果时,这个行为更有可能在将来的相似环境中被重复。,通过行为强化过程得到增强的行为称为操作性行为,这个增强了操作性行为的结果就称作强化物,如果强化物是儿童所喜欢的,就称为正强化,又称为奖赏物,如果强化物是儿童不喜欢的,就称为负强化,又称为厌恶刺激。,强化物分为三类:,1、物质性强化物:指强化物以物品的形式出现,如食品、饮料、衣物、玩具等。,2、活动强化物:指强化物表现为给予儿童以一定的时间去从事某一活动,如玩游戏、看电视、出去游玩等。,3、社会性强化物:指强化物以一种抽象的、精神的形式出现,如表扬、拥抱、握手以及其他赞许性形式等。,例子,一个孩子晚上上床后有哭闹的行为,她的父母就到她的房间里安慰她。结果,这个孩子睡觉时哭闹得更频繁。,当文文在课堂座位上注意力集中时,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表扬他。结果,文文就更有可能集中注意力。,当一个两岁的孩子在杂货店里向他妈妈要糖果遭到拒绝时,这个孩子就会发脾气(哭闹和尖叫)。最后他妈妈还是给他买了糖果,他也停止了哭闹。这个孩子将更有可能在商店里发脾气,因为这讲带来母亲给他买糖果的结果。,影响行为强化效果的因素,1、直接性,行为的发生和强化的结果之间的间隔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结果要成为最有效的强化物,应该在行为发生之后立即发生,反应和结果之间拖延的时间越长,结果的效果就越小。,2、一致性,如果直接结果一贯都跟随着反应出现,那么结果就更有可能强化反应。,当行为导致一贯的强化结果时,人们更有可能重复它。,3、已形成事件,有一些事件能够使具体的行为在某些时候比在其他时候更具有强化作用。,剥夺是一种可以增加大多数非条件强化物和一部分条件强化物的效果的已形成事件。,满足会使刺激物作为强化刺激的效果降低。,4、个体差异,行为的结果成为强化物的可能性因人而异,确定哪一个结果是某一具体的人的强化物就很重要,5、强度,一般来说,一个刺激物的强度越大,那么这个刺激物作为强化物的效果也会较大,同理,一个强度较大的负性刺激物,也更能加强终止这个刺激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