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性评价主要是阐明某种食品是否可以安全食用,食品中有关危害成分或物质的毒性及其风险大小,利用足够的毒理学资料确认物质的安全剂量,通过风险评估进行风险控制。,第一节,基本概念,一、毒物及毒性,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毒物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与机体接触和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相互作用,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损伤,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毒性:,是指某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物质毒性的高低仅具有,相对意义,,只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二、外源化学物,外源化学物,是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外来化合物),四、反应,反应(response)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可分为两类:,量反应,(graded response),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如有机磷农药抑制血中胆碱脂酶活性,其程度可用酶活性单位的测量值表示。,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的毒物与其引起的反应,(某个体生物学改变强度或某一群体中反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可用曲线来表示,即以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所得的曲线,主要有,直线型、抛物线型、,S,形曲线,等。,S,形曲线在剂量与反应关系中较为常见,。,最大无作用剂量,是评定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有无损害作用的主要依据,。以此为基础可制定某一外来化合物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和最高允许浓度(,MAC,)。,2、,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LOAEL,)又称为阈剂量,即在一定时间内,某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4、安全系数,安全系数,(,safety fatcor,)是根据最大无作用剂量(,NOAEL,)计算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时所用的系数。,目前我国现行的对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和程序也还是按照传统的毒理学评价程序:即,初步工作,、,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理学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9d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GB15193.1-94)。,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中对于不同受试物应进行几个阶段试验原则规定为:,凡属我国创新的物质,特别是其化学结构提示有慢性毒性、遗传毒性或致癌性可能的,或产量大、使用面广、摄入机会多的,必须进行全部四个阶段的毒性试验;,凡属已知的化学物质,世界卫生组织对其已公布每日允许摄入量的,同时能证明我国产品的质量规格与国外产品一致,则可先进行第一、第二阶段试验。如果产品质量或试验结果与国外资料一致,一般不要求进行进一步的毒性试验,否则还应该进行第三阶段试验。,一、初步工作,1、了解受试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受试物类似物或有关物质的毒性资料,以及所获得样品的代表性如何,要求受试物能代表人体进食的样品。,2、估计人体可能的摄入量。例如每人每日平均摄入量或某些特殊人群的最高摄入量。,急性毒性试验,是指一次给予受试物或在短期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毒性反应(中毒或死亡)。,1、试验目的,(1)测定LD50,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靶器官。,(2)为以后的蓄积毒性试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和毒性判定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二、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2、试验动物要求,分别用两种性别的小鼠和/或大鼠进行。,3、试验项目,用霍恩氏几率单位法或寇氏法,测定LD50,和,7d喂养试验,。,(1) LD,50,4、结果判定,(1) LD50或7d喂养试验的最小有作用剂量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倍,者,则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不再继续其他毒性试验。,(2)如大于10倍者,可进行下一阶段的毒理学试验。,(3)凡在10倍左右时,应进行重复试验,或用另外一种方法验证。,1、蓄积毒性试验,试验目的是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蓄积情况。,(1)分类: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2)试验方法:蓄积系数法和20天试验法,三、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蓄积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蓄积系数法原理,某物质LD,50,=40mg/kg, 40,50%死亡率, 10 10 10 10 ,50%死亡率,公式的本质:实际给予的量与蓄积量(有效量)的比值。,根据K值大小对蓄积毒性进行分级:,K 1 高度蓄积; 1,K 3 明显蓄积;,3 K 5 中等蓄积; K 5 轻度蓄积。,K值越大表示蓄积性越弱,K值越小表示蓄积性越强。,突变型,野生型,回复突变,正向突变,小鼠微核试验,微核(Micronucleus)的产生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比主核小,故称微核。,(2)小鼠微核试验和骨髓细胞染色体 畸变分析试验,微核成因,化学致突变物,染色体,作用于纺锤丝,无着,丝点,片或环,整条染色体,带着丝粒的环和断片,于细胞分裂末期细胞质中,形成微核,正染红细胞,嗜多染红细胞及微核,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是在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直接观察在化学致突变物作用下,生物细胞染色体所发生的结构或数目的改变。一般多以骨髓细胞或外周细胞代表体细胞,以睾丸精原细胞代表生殖细胞。,(3)精子畸形试验,精子畸形试验:受试化学物如能影响实验动物的精子成熟过程,则可观察到精子头部或尾部的形态异常。,(4)显性致死试验和程序外DNA修复合成试验,显性致死或显性致死突变是由于双亲中某一方面的配子(精子或卵子)的染色体畸变,不能与异性生殖细胞结合,从而使受精卵的发育中途中断,或出现受精卵在着床前死亡和胚胎早期死亡。,以早期胚胎死亡数来反映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的强弱,,现多采用以孕雌鼠为计数来计算每一受孕雌鼠的早期死亡胚胎数表示致突变作用的强弱。,平均早期胚胎死亡数=早期胚胎死亡数/受孕雌鼠数,显性致突变试验的特点是哺乳动物以早期胚胎死亡数为观察指标,观察动物的成活情况,方法简单明确,且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但不如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法)灵敏,只能反映雄性动物的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不能检出基因突变。,程序外DNA修复合成试验,在正常情况下,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周期中,仅S期为DNA合成期,如果受致突变物作用而受损伤时,可能在其它细胞周期内也进行修复合成,因此称为程序外DNA修复合成。,遗传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程序的设计应遵循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兼顾,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兼顾的原则,从以上致突变试验中选择,四项试验,进行判定。,3、结果判定,(1)如果其中,三项试验为阳性时,,则无论积蓄性如何,均表示受试物很可能具有致突变作用,除非受试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般应予以放弃,,不需要进行其它项目的毒理学试验。,(2)如果其中,两项为阳性时,,而又有强积蓄性,则应予以放弃,如为弱积蓄性,由有关专家进行评议,根据受试物的重要性和可能摄入量等,权衡利弊再作决定。,(3)如果其中,一项试验为阳性,,,则再选择两项其他致突变试验补做,,如补做的两项均为阳性,则无论蓄积性如何均放弃,如有一项为阳性,而且为强蓄积性,则应放弃,如果一项为阳性且为弱蓄积性,则可进入第三阶段试验。,(4)如果,四项试验均为阴性,,则无论蓄积性如何,均可进入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四、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1、试验目的,(1)确定动物的毒性作用和靶器官,并初步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2)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毒性及对仔代的致畸作用。,(3)为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依据。,(4)为评价受试物能否应用于食品提供依据。,2、试验项目,(1)90天喂养试验,(2)繁殖试验,(3)代谢试验,根据这三项试验中所采用的最敏感指标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进行评价。,3、代谢试验,代谢试验是阐明外来化学物质在体内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的试验。其目的是:,(1)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速度以及蓄积性;,(2)寻找可能的靶器官;,(3)为选择合适的试验动物种系提供依据;,(4)了解有无毒性代谢产物的形成。,4、结果判定:,(1)最大无作用剂量(MNL),小于或等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10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受试物用于食品。,(2)最大无作用剂量,大于100倍而小于300倍者,,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3)最大无作用剂量,大于或等于300倍者,,则不必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可进行安全性评价。,五、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慢性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长期小剂量反复作用于机体后所引起的损害作用。损害作用主要是,进行性和不可逆毒性作用及致癌作用,,最后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受试物能否用于食品的最终评价提供依据。,2、结果判断,(1)如果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予以放弃;,(2)最大无作用剂量,大于50倍而小于100倍者,,需由有关专家共同评议,决定该受试物能否用于食品;,(3)最大无作用剂量,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可用于食品,并制定每日允许摄入量。,第三节 食品安全性的风险评价,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信息交流,危害 与,风险的概念,(,食品安全,),危害:,食品中可能含有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对健康导致的不良影响,。,(,食品安全,),风险,:,是食品暴露于特定危害时,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概率,和,危害的严重程度,,即是,这两项指标的综合描述。,1991年,FAO/WHO提出风险分析概念。,1995年,FAO/WHO形成文件风险分析在食品标准中的应用。,风险管理与食品安全(1997),风险情况交流在食品标准和安全问题上的应用(1998),食品的风险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即,食物中含有的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可能性,、,这种影响的严重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危害,。,食品的风险可以看成是概率、影响和危害的函数:,风险=f(概率 影响 危害),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旨在通过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措施以降低风险,同时通过风险交流达到社会各界的认同或使得风险管理措施更加完善。,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风险评估的阶段:,危害识别:确定人体摄入某种物质的潜在不良效果,产生这种不良效果的可能性,以及产生这种不良效果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危害描述:一般是将毒理学实验获得的数据外推至人,计算人体的每日允许摄入量。,暴露评估:目的在于球的某种危害物对人体的暴露剂量、暴露频率、时间长短、路径及范围。暴露评估主要是根据膳食调查和各种食品中化学物质暴露水平调查的数据来进行的。,风险描述:就暴露对人群产生健康不良效果的可能性进行估计,是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暴露评估的综合结果。,危害识别,生物、化学以及物理危害的识别,2. 危害特征描述,有害作用的评价,3. 饮食暴露评估,摄入量估计,4. 风险描述,潜在有害作用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措施,尽可能有效的控制食品风险,从而保障公众健康。,风险管理的措施:,制定最高限量,制定食品标签标准,实施公众教育计划,通过使用其他物质,或者改善农业或生产规范以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风险管理的内容,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监控和审查,在作出风险管理决定是,风险评价过程的结果应当与现有风险管理选项的评价相结合。,执行风险管理决定之后,应当对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对暴露消费者人群的风险的影响进行监控,以确保食品安全目标的实现。,风险交流,风险信息的交流应当包括下列组织和人员:国际组织(包括CAC、FAO和WHO)、政府机构、企业、消费者和消费者组织、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媒体)。,风险交流目的:确保风险管理政策能将食源性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促进各机构进一步参与风险分析的过程,促进作出一致的、透明的和有效的决策,增进对决策及决策过程的了解。,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信息交流,基于科学,制定政策,关于风险的信息和意见的互动交流,风险评价框架,(,体系,),风险分析的意义,风险分析室制定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的基础。,风险分析是各国制定食品安全政策、解决食品安全事件的总模式,还可用于指导、设计食品进出口检验体系及相关活动。,风险分析可保证控制措施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充分利用食品安全管理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