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MBO,的相关理论和操作程序,本演讲的内容,第一部分、股权激励计划的回顾,第二部分、,MBO,理论的国际进展,第三部分、,MBO,实践中的若干要义,第四部分、对中国,MBO,的评述,第一部分:股权激励计划,1,、,国外股权激励的主要实施模式,2,、股权激励在美国的发展历程,3,、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历程,4,、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环境,5,、股权激励方案的关键因素,6,、目前股权激励的一般做法,1,、国外股权激励的主要实施模式,股票期权,非现金奖励,承担风险,员工持股,更注重福利性,虚拟股票,享受分红权和增值权,股票增值权,仅有增值权,管理层收购,获得对企业控制权,(,不应属于股权激励,),模 式,特 点,2,、股权激励在美国的发展历程,1952,年,美国菲泽尔公司设计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期权计划。,1956,年,美国潘尼苏拉报纸公司第一次推出员工持股计划(,ESOP,)。,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职工退休收入保障法,1984,美国国会通过,1984,年税收改革法,目前在美国有,10000,个员工持股计划,参加人数,900,万。,1997,年,美国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上市公司达到,53%,。,在股市暴跌前,期权收入已达到管理层总收入的,80,以上。,3,、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历程,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正式吸收个人入股。,1992,年,5,月,国家体改委制定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1994,年国家体改委、国务院证券委规定:公司可在国家批准的股份发行额度内,按不超过,10%,的比例向职工配售股份。,1997,年,国家体改委制定了,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1998,年以后,上市公司开始探索股票期权等形式在内的新型股权激励制度。,2002,年,2003,年,MBO,模式在上市公司逐渐流行,.,附表:各省市股权激励现状,4,、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环境,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配套,政策制度的建设比较滞后,职业经理人市场还未形成,融资渠道不够畅通,业绩考评体系有待完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近期有关股权激励政策的演变,中办、国办印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财政部和科技部制定,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市体改办和财政局联合颁发,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股权奖励试点办法,深圳证管办提出,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建立激励制度的监管建议书,。,深圳证管办规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下属控股企业的现象,证监会草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5,、股权激励方案的关键因素,股权激励方案,受益人,行权价格,激励数量,行权时间,a.,确定受益人,全体员工,选择之一,管理层及骨干,选择之二,主要高管,选择之三,b.,所需股票的来源,定向增发,需经证监会批准,回 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注销,库 存 股,在法律上不被允许,大股东转让,无,他方名义回购,个人直接购买,方 式,存在的障碍,无,无,实施可能性,低,无,无,可行,可行,可行,c.,行权资金的来源,职工现金出资,公司历年累积公益金,福利基金,公司或大股东提供融资,个人消费信贷等,d.,相应组织结构,-,以信托持股为例,信托公司,大股东,受益人,股权信托,信托合同,信托收益,信托合同,d.,相应组织结构,-,信托持股,(,续,),信托公司,大股东,受益人,股权转让,支付股款,支付股款,股权信托,d.,相应组织结构,-,信托持股,(,续,),信托公司,受益人,信托合同,信托财产,e.,有关的法律及税务事宜,可能涉及的法律:,1,、,公司法,2,、,信托法,3,、,工会法,4,、,合伙企业法,5,、,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6,、,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7,、,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改制重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第,14,稿,)8,、,关于职工持股会及工会能否作为上市公司股东的复函,税法特殊规定,目前仅有“关于个人认购股票等有价证券而从雇主取得折扣或补贴收入有关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6,、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一般做法,上市公司提取奖励基金后购买流通股票进行奖励,在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或子公司层面持股,在公司改制设立时直接或间接持有发起人股,通过管理层收购持有公司的法人股,6,、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一般做法,赊购股,由大股东提供贷款支持,用于员工购买股份,奖励股,由大股东直接以股权奖励给员工,分红权,大股东以分红权奖励给员工,而不发生股权的转移,案例分析,-,泰达股份,激励模式选择与公司现状较为符合,激励力度偏小,指标设计缺乏一定的弹性,方案评价,企业利润,提取基金,量化到个人,购买股票,个人持股,2,案例分析,-,某非上市公司,通讯公司,股东二,股东一,60%,股权,10%,股权,受益人,30%,股权,贷款,股权抵押,第二部分、,MBO,的理论综述,1,、,MBO,的界定,2,、,MBO,的适用领域,3,、,MBO,在英国的实践情况,4,、,MBO,在美国的实践情况,5,、,MBO,的全球进展,6,、,MBO,的若干理论假说,1,、,MBO,的界定,一般认为,,MBO,即,Management Buy out,,,此处,Management,含义是:经理、管理人员的意思,可以统称为“管理者,,,Buyout,是指通过购买一个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shares),来获得该公司的控制权。所以,,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MBO,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反叛性,我国一些文献中将,MBO,看成是公司激励机制的一种,是公司制的进一步完善,而这可能是对,MBO,的误解。,MBO,不是类似于股权期权的激励计划,而是经理层取得公司的控制权,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因为其追求的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结合而非严格分离。通过管理层对公司的收购实现经理人对决策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接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减少对经理人权力的约束,因此,MBO,实际上是对典型的公司分权制导致代理成本过大的一种矫正。,2,、,MBO,的适用领域,1,、收购上市公司,经理层收购上市公司可能出出自基层经理人员的创业尝试、对实际或预期敌意收购的防御或公司希望摆脱公司上市制度的约束等多种动因造成的。收购的结果既可能是上市公司的退市,也可能是获得控股权的经理层将企业重新异地上市以获得股本溢价。,2,、收购集团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此时管理者往往已拥有目标公司很大比例的股份,或掌握了不为卖方和外部竞争者所知晓的重要内幕消息,此外分拆后由经理层控制的企业与原母公司还保持一定的贸易联系,管理者寻求与母公司合作的愿望一般强于外部购买者。,3,、公营部门私有化的,MBO,,,这种,MBO,通常出现在将国有企业整体出售,将国有企业分解为多个部分,再分别卖出,原企业成为多个独立的私营企业,多种经营且业务庞杂的公众集团通过,MBO,出售其边缘业务,继续保留其核心业务。,4,、对既存产权的明晰化,一些公司虽然已经有较为庞大的资本和资产,但人格化的所有者位缺或者模糊不清,例如实际为私人出资却利用了“红顶”企业名义的,靠政府出面从银行贷款起家的企业等等,这种情况在转轨经济体中尤其严重,因此不得不借助,MBO,厘清公司产权占有的边界。,3,、,MBO,在英国的实践情况,从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 Wright,),1980,发现管理层收购,MBO,现象,并对该现象进行了规范定义以来,至今已,20,余年。经理人融资收购发源于英国,当时迈克,莱特在研究公司的分立和剥离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在被分立或剥离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出售给了原先管理该企业的管理(或经理)层,人们笼统地把这种现象称之为,buy-outs,,,后来才被名为经理人融资收购,MBO,。,1981,年,3,月,英国首届关于,MBO,的全国性会议在诺丁汉大学举行,引起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此后,在英美和欧洲大陆,,MBO,收购方式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英国,在管理者收购现象出现了一段时间后一直默默无闻,真正得到发展是英国的公司分拆浪潮,当然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大规模推行国有经济部门的民营化也对,MBO,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英国,来源于破产接管的,MBO,占了,10,左右,来源于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的,MBO,占了,5,左右,来源于家族或私人公司的,MBO,占了,25,,而,60%,的,MBO,来源于母公司的分拆。,1987,年英国,MBO,交易金额超过,400,亿美元,甚至连当年的全球性股市崩溃都几乎没有影响英国的,MBO,热潮。,4,、,MBO,在美国的实践情况,在美国,德,-,安杰罗(,De-Angelo,),等最早,MBO,进行实证研究,他们发现美国发生的,MBO,目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而且大多发生在成熟行业,如零售、纺织、食品加工、服饰以及瓶装及罐装软饮料等。,MBO,使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大大增加,增强了他们提高经营业绩的激励和动力。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运用管理层收购进行资产剥离的案例占资产剥离总案例的百分比,在,20,世纪年代末期仅为,5,左右,而,90,年代中期已上升到,15,左右。随着经理人股权激励计划的流行,以经营管理入股和获股的理念开始被广为接受。在美国,800,家大公司中,管理层几乎无一例外地持有本公司的股票,其中,111,家公司管理层所持有股份已占总股份的,30,(接近于控股),。,5,、,MBO,在全球的进展情况,全球角度看,,MBO,的第一波热潮,和,20,世纪,70,年代公司分拆的流行相关。公司分拆是指大公司将部分非主导业务剥离出去,以便集中精力经营主导业务。此前公司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地寻求兼并机会,迅速扩大公司规模,很少出现通过公司分拆将公司变小。这种倾向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逆转,盲目追求多样化的跨国公司得了“大企业病”,不得不将公司拆小,很多时候,公司总部更愿意将小公司卖给原来经营公司的管理层,即所有权变更而管理层不变,当时,MBO,的实施对象主要是被分拆的中小企业,它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和风险资金的形成和壮大,使得,MBO,迅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MBO,的全球进展,MBO,的第二波热潮,和原苏东国家的经济转轨,以及美国新经济的兴起直接相关。在前苏联崩溃后,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如俄罗斯、东欧国家,也在某种程度上试图采用,MBO,作为国有企业的转轨形式,,MBO,也的确加快了苏东转轨经济体的转轨速度,但不是私有化的主流模式,这些经济体在私有化时更多的采取的是分而非卖的激进办法。随着美国新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鼎盛,以及大公司经理层的空前强势(或贪婪),,MBO,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被广泛实施,结果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大大增加。实证分析表明,股东财富的变化与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呈正相关。但自从美国安然事件后,西方管理界对,MBO,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使得管理层和企业利益一致起来出现了较大的争议。,6,、,MBO,的若干理论基础,1,、专属人力资源说,2,、信息不对称说,3,、委托,-,代理成本节约说,4,、敌意收购抗拒说,5,、股东,-,经理层博奕说,总结以上讨论,1,、政府和主管当局的支持,2,、核心领导层的凝聚力,3,、企业应属国有经济推出的行业,4,、专属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决定性,5,、企业较为稳定的现金流量,6,、企业的专业化或结构升级,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暂停通,过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证,监会对国有股,向非国有企业,转让开禁,2002,年,10,月,8,日,,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东持股,信息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出,台,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国有资产分,级管理和分配,形式改革等新,思路,MBO,为何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