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料-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管理

上传人:hao****an 文档编号:252963639 上传时间:2024-11-26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资料-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培训资料-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培训资料-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管理,2,内 容,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状况,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管理,预防措施,防疫措施,3,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状况,4,解放前我国急性传染病流行状况,鼠疫,1947-1948,年东北及内蒙古东部鼠疫大流行,死亡达,3,万人。,疟疾,40,年代每年至少有,3,000,万以上疟疾患者,病死率约为,1%,。,麻疹,建国前,仅城市麻疹年发病数已在,200,万左右,死亡数每年约为,10,万人。,性病,解放前,我国有性病病人,1000,万人以上。,5,我,国传染病,防治,的,成绩,法定传染病的年报告发病率由七十年代初的,7000/10,万多,下降到目前的,190/10,万左右。,少数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控制,如,消灭了天花、脊灰(无脊灰状态),基本消除了丝虫病、麻风、新生儿破伤风。消灭天花比全世界提早,16,年零,7,个月。,部分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白喉、百日咳等免疫可预防疾病发病降至很低水平,鼠疫、霍乱、流脑、乙脑、疟疾等也得到较好的控制。,6,我,国传染病,防治面临,的,挑战,尚未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等。,一些过去已经基本上控制了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如,淋病,等,。,1964 1980,长达,16,年的时间里,淋病、梅毒等性病基本消灭。,新的传染病陆续出现,,,如艾滋病、,O157:H7,感染、,SARS,等,。,西部大开发对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影响。,生物恐怖的可能性及其防范。,7,8,9,10,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1988,年上海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甲型肝炎暴发流行,,3,万人罹患。,戊型肝炎,1988,年南疆发病,11,万人,死亡近千人。,11,军团菌病,1982,年,在中国首次从,1,名肺炎患者痰液中分离到一株嗜肺军团菌,为血清,6,型,相继从肺炎病人临床标本和环境标本中分离到菌株,已经在中国发现有,8,起小规模爆发,发病人数为,26-50,人不等,1994-1995,年对某地,282,份肺部感染的血清学调查表明,,20%,嗜肺军团菌特异性抗体阳性,12,大肠杆菌,O157:H7,感染,该病七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发现,经过牲畜出口传至日本,九十年代日本连续发生的暴发流行轰动了世界,我国,12,个省发现该病。,1999,至,2000,年,在中国东部部分地区,如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发生了较大规模的爆发流行。此次爆发流行,可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流行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流行时间最长、发病原因最复杂的一次。,13,国际社会对传染病的认识,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WHO,总干事语,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免受其害,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全球警惕 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14,小 结,我,国,面临着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SARS,流行作为,21,世纪初人类与新发传染病的一次遭遇战。,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任重而道远。,15,传染病、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复习),16,传染病、传染病学,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传染病学是研究由特定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人体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以及不断研究正确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促使患者恢复健康,并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的一门临床学科。,17,传染病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季节性,地方性,周期性,有感染后免疫,18,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其它宿主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三个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才能形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它不是一个纯生物学的现象,其过程经常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19,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发育、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具体地说,包括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病人作为传染源,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20,传染源,(续),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以动物为主(钩体、森脑、旋毛虫),以人为主(人型结核),人畜并重(血吸虫),传染源与传染来源,21,传染病谱冰山现象,1+2,表示临床医师的视野,海平面,1+2+3+4+5,表示流行病学 医师的视野,1,医院报告病例,2,医院漏报病例,3,不就诊病例,4,隐性感染者,5,病原携带者,2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侵入下一位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病原体停留和转移必须依附于各种生物媒介和非生物媒介物(如水、空气、食物、苍蝇、手、日常用品等)。这种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媒介物,称为传播媒介或传播因素。,23,传播途径,(续),经空气传播,经飞沫传播,是指病人喷出的飞沫直接被他人吸入而引起感染。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如脑膜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百日咳杆菌等引起的疾病,常经此方式传播。,经飞沫核传播 吸入带病原体的飞沫核引起感染,称为飞沫核传播。白喉、结核等耐干燥的病原体可以通过飞沫核传播。,经尘埃传播 病人排出较大飞沫落在地面上,干燥后随尘埃重新飞扬悬浮于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凡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胞,均可以通过尘埃传播。,24,传播途径,(续),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特征,传播广泛,发病率高,切断传播途径的效果甚小,传染源周围发生继发病例,发病率迅速升高,常有冬春发病率升高,发生与居住、工作环境条件有关,多为儿童发病较高,25,传播途径,(续),经水传播,饮用水传播 流行特征为: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且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如水源持续受到污染,病例可终年不断,发病呈地方性;停止使用污染的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疫水接触传播,经食物传播,流行特征: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的历史,不食者不发病;如系一次大量污染,在用餐者中可呈现爆发。当停供污染食物后,爆发即可很快平息,26,传播途径,(续),经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机械性传播,生物性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远程传播,27,易感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总人口中易感人口所占比例,取决于构成该人群的每个个体的易感状态。,28,易感人群,(续),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有:,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有:,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29,两个因素,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自然因素很多,其中最明显的是气候因素与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生产、生活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经济、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口密度、人口移动,职业、社会动荡和社会制度等。,30,重要概念与观念,疾病频率,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二代发病率,流行特征,三间分布;流行趋势;潜伏期,传染期,传播链,超级传播者,现场流行病学观念,循征的观念,31,潜伏期与传染期,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这一段时间。,传染期是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潜伏期的意义:,可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可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以常见潜伏期增加,1,2,天为准,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可按最长潜伏期或有关规定予以留验或检疫;,可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可根据潜伏期评价已采取预防措施的效果;,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评价疫源地的消灭。,传染期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最重要依据。,32,循征医学与循征保健,循征医学:,是最佳的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价值的有机结合。即任何临床医疗决策的制定仅仅依靠临床经验是不够的,应当基于当前最佳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病人对治疗的选择、关注和期望,此即所谓的循证临床决策。,循征保健:,强调对个人、群体的任何保健策略和措施的制定不仅是考虑资源和价值,还要以当前科学研究的最佳成果为依据。即使证据的质量很差或最终还是根据价值和资源制订策略和措施也必须去寻找和评价它们。,2024/11/26,疾病分析的统计指标,罹患率,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死亡率,病死率,存活率,续发率,2024/11/26,罹患率,罹患率是描述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发生频率的一个指标,;,它所描述的是较短时间内的某病的发病情况,常在小范围或短期间的流行采用,观察期常以月、周或日为单位。,2024/11/26,感染率,受检人数中阳性人数的比率;,在应用感染率这个指标时应注意阳性人数的准确性。有些传染病,(,如流脑,),,其感染指标有,2,个或,2,个以上,不能将各项的阳性人数相加,而应以受检者是否阳性为依据,不论该受检者有几项阳性,只能作为一个阳性者。,36,流行强度的描述,散发 是指在一定地区内某病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确定某病在某地区是否属于散发,应参照该地区前三年该病的发病率。,流行 是指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的发病率水平。,大流行 是指某病发病迅速,涉及地域广,危及人口多,在短期内可能越过省、国、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的一种现象。,爆发 是指在局部地方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大量相同病例的现象。,37,历史上几次传染病大流行的后果,年代,疾病,诱因,流行区域,后果,1918-1919,流感,猪型流感出现,全世界,死亡,2000,万以上,1931-,传染病,特大洪涝灾害,长江流域,死亡,300,多万人,1967,年初,流脑,红卫兵大串联,全国,发病,300,万以上,死亡,16.4,万,2024/11/26,疾病的三间分布,不同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人口密度、经济文化水平、卫生状况以及与外地的交往等不尽相同,在疾病的分布上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别。,例如,伤寒往往在水网地区高发;流行性出血热只发生在具有该病自然疫源地的地区。掌握不同疾病的地区分布特点和规律,对于制定防治对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2024/11/26,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的常用方法,地区的划分,按行政区划分,按自然环境特征划分,绘制地区分布图,将不同地区的疾病分布在地图上标记出来,即成为疾病分布图,可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疾病的地区分布状况。如再按其发病,(,患病、死亡,),率的不同,给以不同的标记则成为统计地图。,对局部地区来讲,常用的是,“,标点地图,”,。,2024/11/26,常用术语,地方性,有些疾病经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时,称为地方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以不依赖人而在自然界存在,它们在动物间传播、流行,称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只有在接触宿主动物、媒介生物或进入疫源地时才受到感染。这类传染病就称之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它们的这种分布特征称为自然疫源性。,输入性与带入性,凡本国不存在或已消灭的传染病,由国外传入时,称为输入性传染病。在一国之内,某种传染病由一个地区传到另一地区,称为带入性。,高发区和低发区,根据不同地区的发病率的高低,可划分高发区、低发区。高发区与低发区根据不同疾病以及不同范围地区的标准而各异。,41,传染病的地区分布特点,广泛性与局限性,地区差别,国家的差别,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差别,城乡差别,地区间的蔓延,许多传染病可以从一个地区蔓延到另一个地区,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42,疾病的时间分布,疾病的时间分布是指不同时间内疾病发生频率的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往往反映了致病因子及其影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因此掌握疾病的时间分布是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43,季节性,疾病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内发病率明显升高,叫做季节性,许多传染病都具有这个特征。这是由于气象条件、宿主动物和虫媒生态以及人群的生活特点等造成的。,44,周期性,某些传染病常常在一次流行之后经过一个有规律的间隔之后又一次出现流行,这就叫做周期性流行。,具有这种特征的疾病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因为其传播途径较易实现。,45,长期变异,疾病分布的长期变异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在发病率、死亡率或病情的严重程度上发生的变化。,无论传染病或非传染病都有这种现象,某些传染病还会发生病原体的变异,(,例如流感,),。,46,疾病的人群分布,人群可按许多特征进行分组,如年龄、性别、种族、职业、习惯,(,如吸烟、饮酒等,),。,描述疾病的人群分布就是描述疾病在上述不同组别人群中的分布特征。,疾病在不同组别人群的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的差异,常常与不同人群的机体及环境因素有关。,研究和掌握疾病在不同人群的分布特征和规律,有助于探讨病因及流行因素。,47,年龄,疾病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要比与人群的其它特征的关系更为密切。,描述和研究疾病的年龄分布特征,首先就要将人群进行年龄分组。,组距的大小应根不同的病种以及研究的目的、对象而定,一般多以,5,岁为一组。但描述儿童传染病时,,10,岁以内可以,1,岁为一组,,1,岁以内还可按月龄再分组。,由于免疫力、暴露机会、预防措施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的传染病可有不同的年龄分布特征。,48,免疫力与年龄分布,先天免疫,有些疾病,如甲型肝炎、麻疹、猩红热、白喉等,,6,个月以内的婴儿很少患病,主要是因为具有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其次也与接触机会少有关。,病后免疫,一些易于传播且病后有巩固的免疫力的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腮腺炎、水痘等,大多在儿童中发病率高。,隐性感染,一些隐性感染比例大的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等,由于在幼年期已受感染而产生免疫,因此在成人中很少发病。,49,暴露机会与年龄分布,生活环境,居住条件、环境卫生状况等生活环境对传染病的年龄分布有明显影响。,生产活动,一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野鼠型出血热、恙虫病等,青壮年由于生产活动而接触疫源地的机会远较儿童和老人为多,因此发病也以青壮年为主。尤其是兴修水利等野外工程,大批青壮年进入疫源地,往往在他们中间出现暴发流行。,50,流行史与年龄分布,某种传染病在一个地区流行的长短对其年龄分布也有明显影响。当一个地区新引入一种传染病时,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如某病在该地区已流行多年,则以儿童患病较多。反之,掌握了疾病的年龄分布特征,也可以帮助分析它在某一地区的流行史。,51,性别,一是比较男女的发病率、死亡率;,二是计算病例的性别比。,在能够获得人口资料的情况下,应以性别发病率、死亡率来描述,如能按年龄组标化后比较则更为确切。,传染病的性别发病差异,一般来讲不是由于易感性,而是由于暴露的机会不同所造成的。,52,职业,许多传染病及某些非传染病的发生与某些特殊的职业和工作方式有关,其原因是暴露机会的不同。,传染病的职业分布差异以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为明显。,53,其他有关人群的分布,种族和民族,不同种族人群的遗传、地理环境、国家、宗教、生活习惯等均有很大差异,一个国家里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也不相同,因此不同种族民族人群所发生的疾病种类和频率也就有所不同。,集体单位,学校、托幼机构,这些集体单位里集中了大量的对传染病易感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不仅相互接触较为密切,而且常常有共同的饮食、饮水,是容易引起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感冒等肠道或呼吸道传染病发生甚至暴发的单位。,医院,医院是各种病人集中的场所,如不严格招待消毒隔离制度,则往往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家庭,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小集体。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生活接触,容易形成某些传染病的相互传播。,54,行为习惯,有喝生水、生食海,(,水,),产品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往往易于发生伤寒、甲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其肺癌、肝硬化的患病率较没有这些不良习惯的人群高。,吸毒、性紊乱等不良行为则易于感染艾滋病和性病。,研究不同行为人群的疾病分布特点,对于病因和有关因素的研究有重要意义。,55,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管理,56,疾病预防控制的基石,疾病不是随机发生的,(,有原因,),疾病不是随机分布的,(,有规律,),57,预防控制原则,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总的原则:,有计划,主导措施与综合措施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建立完善长期机制,58,预防控制策略,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法规,强化法制管理,加强传染病监测,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治能力,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取多方支持,59,预防措施,改善卫生条件,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免疫预防,卫生检疫(国境、国内),监测,三级预防,60,预防措施,续,疾病监测及其管理,定义:系统地收集资料,有序地分析资料,及时地反馈信息的过程。,我国的疾病监测种类:大疫情系统,全国疾病监测系统、专病监测系统(,AFP,、霍乱、鼠疫、流感、流脑等。),传染病的检诊:核实诊断的过程。常常使用在大疫情系统。检诊的有关规定。,管理要点:,依法,科学:科学地布点,质量管理、信息管理、组织管理等。,61,预防措施,续,图示,数据,信息,行动,医疗保健机构或社区,疾病控制机构,数据,信息,反馈,报告,分析与利用,决策,事件,干预,62,防疫措施,针对传染病流行传播的三个环节,根,据不同传染病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查,个案调查:,事件调查:病例定义、调查时限。,63,疫情发生后的防疫性措施,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理论上:,打破任何一环,都可以阻断传染病的流行。,实际工作中:,根据病种不同,采取综合措施。同时结合实际,侧重一方面。,传染病传播链,64,措施的效果,人群,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染病传播链,传染病传播链,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播途径,传染病传播链,65,措施的效果,个体,传染病传播链,采取措施,传播,链被打断,易感,者受到保护,66,针对三环节的防疫措施,针对传染源,五早,针对传播途径,切断, 注意根据不同传染病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不同措施,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预防接种,预防服药,检疫,67,集体机构内发生传染病的措施,传染源,接触者,传播途径可能涉及的环境,报告,疫情,隔离,治疗,1,、检疫,2,、医学观察,3,、应急接种,4,、预防服药,1,、消毒,2,、减少机构内人员往来,68,自然灾害发生后的防疫措施,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可能涉及的环境,建立灾后,防疫队伍,建立疾病,监测系统,预防接种,1,、迅速解决生活饮用水安全,2,、建立临时厕所,3,、及时处理人和动物尸体,4,、环境消毒、杀虫,评估传染,病流行的,可能和危,害,2024/11/26,评价指标续发率,是描述传染病的传播状况及评价防制措施效果的一项指标;,其含义是指在一个家庭、一个班级或一个小的集体单位发生第,1,例传染病病人后,其易感接触者中在一个潜伏期之内,(,最短至最长潜伏期,),发生的病人数与易感接触者总人数之比,。,70,新发不明原因传染病处理,对该传染病的基本认识,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本理论,该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实践,对该传染病的再认识和对措施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