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成就,展开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一、外交政策的调整,1、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2、国内,形势: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环境(根本原因),(一)背景(原因),(二)调整,调整后的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奉行真正,不结盟,政策,具体体现,(,3),坚持对外开放,材料一: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材料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材料三:任何一个国家,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阅读材料,对外政策的目标:,争取世界和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和平的发展环境。,二、外交成就,二、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周边邻居关系),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派维和部队维护世界和平、通过联合国投票参与世界事务。,新时期中国在联合国中活动大事记,197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国,1980年,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1981年,当选人权委员会成员,1984年,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成员国,1988年,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1996年,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2000年6月,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维和部队整装待发,维和行动,2003年的首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法俄英美首脑历史性会晤,2、参加、召开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参加,自,1989年11月成立以来最高级别的会议,(2)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太经合组织成员,2001年10月,中国上海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2003,年,10,月,2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1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部分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2005年11月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第13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性文明,谋求共同发展,3、,建立上海合作组织,(,1996年4月“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性质的“上海合作组织”),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首次元首会议在上海举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国总理,意义,开创了中俄,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的国家关系。,提供了大小国家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小结,背景,外交策略外交成就评价,世界形势趋向缓和,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平与发展的论断,不结盟,对外开放,活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定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5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来,“三大方针”四项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重返联合国,中日建交,中美建交,不结盟,千年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握手。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场合一种常见礼节。国际舞台上“巨人”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图,1新中国初毛泽东与斯大林握手,图,20世纪70年代,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图三,2000年9月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1)图1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它的积极意义怎样?(2)图2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图三反映出目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状况怎样?,“一边倒”。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外交封锁,有利于新生的人民政权巩固。,中美关系开始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守势。,一超多强;出现多极化趋势。,古人云:“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高一新生,初来乍到的你,如何与来自各地,性格各异的同学相处呢?,友情提示:,1、,多交朋友,少树敌,2、求同存异,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和平共处,学以致用,本节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