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发展经济学,2011,级金融工程专业选修课,第七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主要内容,第一节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模式,第三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第一节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一、工业化的含义,二、工业化的衡量指标,三、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工业化的含义,1.,狭义的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的工业国。,2.,广义的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法律文化甚至观念习俗等方面的变革,它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3.,广义工业化的基本特征,第一,工业化首要的和最本质的特征是机械化过程,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时,它还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多层次的相应调整和变动。,第二,它包含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第三,工业化必然促成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农业生产量的增多,但一般说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相对比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4.,工业化与产业革命的关系,产业革命是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生产的机器大工业,它既是生产力的一次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产业革命的开始正是工业化过程的起点。,5.,工业化与技术革命的关系,技术革命是指世界性生产技术领域内的重大变革或质的飞跃。,技术革命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促进了技术革命。,二、工业化的衡量指标,1.,核心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一般为,280560,美元,中期为,5601120,美元,后期为,21003300,美元。,制造业比重及其技术水平,国际划分标准认为,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低于,20%,为非工业国,,20%40%,为正在工业化的国家,,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国。,就业结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工业化初期为,80%,以上,中期为,50%80%,,后期为,25%,以下。,城市化水平,一般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60%,以上。,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2.,综合指标,(,1,)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2,)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3,)工业自身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工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4,)农业的工业化水平;,(,5,)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6,)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中期后半阶段,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在,2010,年不到,60,,标志中国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的后半阶段。到,2021,年将达到,100,,中国将实现工业化。,从四大经济板块工业化水平看,东部工业化程度居首(,78,),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东北次之(,45,),为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中部、西部的工业化水平指数为,30,和,25,,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从七大经济区工业水平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分别为,85,和,80,,同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环渤海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70,,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中国社科院,工业化蓝皮书,三、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促进农业发展,从需求方面说,,工业的不断扩张增加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从供给方面来看,,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农业投入品和技术条件。,现代农业的增长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靠现代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现代投入品的大量增加、农业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上。,(,2,)提供多样化产品,(,3,)具有较强的联系效应,linkage effect,是在1958年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提出来的,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它决定了每个部门的生产活动对其他有关部门生产活动的影响。,工业尤其是房地产业这样的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具有关联效应范围广、产业链长等特点,其本身对经济的直接带动力不一定强,主要贡献是通过与之紧密相连的相关产业来实现的。,(,4,),有利于资本形成,发展中国家最缺乏的资源或要素是资本。,储蓄并不等于资本形成,只有把储蓄转变为投资,它才真正变为资本形成。,储蓄是否能够转化为工业部门的投资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农民要愿意把超过消费的收入存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第二,银行要愿意把农民存款贷给工业企业作为投资。,工业企业(公司)一般能把公司储蓄几乎没有任何漏损地都用于生产性投资。,企业储蓄来自于企业的保留利润。,(,5,)提高总量生产率和加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初期,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差距很大:,农业部门最低;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由于人均资本占有量大和专业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最高;制造业中重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又比轻工业高;服务业界于两者之间。,随着经济增长,三部门劳动生产率差距出现扩大的趋势:,工业部门增长最快,农业部门由于农业人口的绝对增加和人地比例下降而呈下降趋势,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因赶不上工业部门也呈相对下降趋势。,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农业剩余劳动全部转移到非农部门,劳动力甚至绝对减少,劳动生产率开始加速增长;工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趋于下降,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增长缓慢,持续下降。,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模式,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二、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三、混合型工业化模式,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1,),它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市场竞争机制是要素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3,),借助于奴隶贸易等形式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4,),工业化进程一般采取由轻工业到重工业,再到交通运输和其他产业部门的顺序。,1.,主要特点,2.,主要类型,根据驱动力量不同可分为三类:,一是个人或私人发动:如英国、法国、美国,性质上属于,“,渐进型,”,;,二是政府发动:如前苏联,属于,“,激进型或革命型,”,;,三是政府和私人共同发动:如日本和德国。,渐进型工业化往往始于消费品工业如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激进型工业化则往往始于资本品工业如重工业。,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美国模式,动因主要来自内部压力,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有着更灵活的经济体系和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政策,建立了更先进的生产模式。,法国模式,采取以建立政治民主体制为先导的方式,发展道路曲折,是一种介于内生型和应激型之间的类型。,英国模式,内生型工业化,是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模式,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德国利用有效的社会军事组织形式,建立了干预性很强的政府和主动积极的官僚体系。较短时间内成为实力强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德日模式,日本通过明治政府的强力引导,一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加速本国工业建设,一方面对外扩张,在很短的时期内实现了现代经济的转轨。,二、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经济体制特征:,(1),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私有制。,(2),排斥市场机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政治体制特征:,(1),结构混同。,(2),过分集权。,(3),缺乏监督。,(4),没有法制。,前苏联工业化模式,政府发动的工业化,即运用行政力量筹措资金和兴办企业而推动的工业化。显著表现为一种突变性或革命性。,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生产的发展主要靠外延方式,不注重工业技术设备的更新。,采取进口替代战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都以建立国有企业为主要依靠,三、混合型工业化模式,采用资本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两种模式的不同特色,混合而成,实际上是前两大对立模式相结合而形成的各种中间发展形式,其中多数可称之为某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其特点是几种生产方式的结合,基本是自由经济制度,但受政府计划的调节,传统因素特别是军队在稳定经济与社会秩序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代表有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印度模式和埃及模式等。,东亚工业化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及其运行方式,尤其指亚洲,“,四小龙,”,等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发展模式。,东亚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2),较强的政府干预,(3),发展资金主要依靠内部积累,(4),重视科技和教育,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以学习苏联模式为主,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短期内建成了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也造成工业化速度慢,产业、就业、城乡人口内部和相互之间结构扭曲等问题。,第二阶段:改革开放至今,从,1978,年至,1996,年,在改革唤起巨大经济活力和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的背景下,以农轻重产业均衡发展和卖方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实行了以高投入和追求数量为特征的外延型工业化道路。,1997,年至今,在国内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国内资源有限和国际竞争加剧的条件下,开始走上以追求效益、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一、平衡增长理论,二、不平衡增长理论,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四、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一、平衡增长理论,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同时、全面地进行大规模投资,强调的是资本存量在各个行业同时扩张到一定规模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效益。,极端的型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对各工业部门同时、按照同一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此克服经济中存在的不可分性,使整个工业按同一速度全面增长,达到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但按不同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使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不同比率全面发展,实现工业化。,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小作为其投资比率的依据。,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主张依据各产业部门产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确定对各产业部门不同的投资比率和增长比率,通过部门间不同比率的增长,以克服瓶颈;,一旦经济发展中的瓶颈被消除,就应当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一定比例平衡增长。,二、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全面投资,而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用于最佳用途上。,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希曼。,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联系效应大的,产业,用优先发展的产业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全部产业的发展。,局限性:这种理论过于看重产业之间的联系效应,忽视了各部门之间的互补性,低估了产业或部门间的不平衡增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阶段来考虑增长问题,两者实际上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宜于采取不平衡增长战略;当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平衡增长战略又势在必行。,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四、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1.,区域发展理论,兴起于二战后的欧洲大陆,主要有,两个研究思路:,一个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一个是从区际经济角度进行分析,侧重研究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协调问题。,2.,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传统经济下的平衡发展状态,现代经济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思路,发展中国家缺乏必要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国际分工格局中仍处于从属地位,面临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