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栏目导引,网络体,系构建,主题知,识归纳,单元综,合检测,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欢迎来到历史课堂,单元优化总结,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本单元主要讲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与经验教训。主要包括两条线索:,线索,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激化了社会矛盾。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局势的作用,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它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给苏联的持久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线索,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但改革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针对训练,1,“,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观: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 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D,改革开放,解析:,“,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是指利用私人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生产力,,,以便于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最先使之成为现实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所以选,B,。,B,2,二战以后,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 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A,苏联改革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B,苏联改革没有立足本国国情,改革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C,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D,苏联改革对农业重视不够,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故,D,项不符合题意。,A,、,C,两项是改革失败的因素,,,但不是根源。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B,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马克思的设想:,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 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2,列宁的主张:,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由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后来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斯大林的主张:,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6,毛泽东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渐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 主义革命,由新 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8,年后 过分追求经 济建设的高速度,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7,邓小平的看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出改 革和 革命的本质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对点训练,1,观察下图,二者的本质相同点是,(,),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B,改变分配的方式,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D,改变所有制性质,解析:加入集体农庄和加入农业合作社,,,都是将农民的个体经营变成了集体所有制,,,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D,二、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苏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所有制,所经历工业化道路,农业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农产业、,乡镇企业、现代,农业,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苏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经济体制,特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僵化性、封闭性,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对点训练,2,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可能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D,解析:,20,世纪,20,年代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情况下而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失败的情况下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它们都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程度型选择题的解答技巧,【,题型特点,】,程度型选择题也叫最佳选择题,其结构是 几个备选项与题干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并列关系、包 含关系,),,其备选项的内容一般都与正确题干材料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度。其显著特点是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性 的要求,如,“,最,”“,根本,”“,主要,”“,全面,”“,决定性,”“,直,接,”“,本质,”,等。,【,基本过程,】,此类题型解答的关键是区分选择肢与题干,关联程度的大小,关联程度最高的就是选择项。基本步骤,如下:,(1),提炼题干。将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和答题要求,综合提炼成一句关键的答题语言。并以此作为判断各选择项,“,有效,度,”,的大小。,(2),初步排除。初步分析选项后,从知识角度初步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3),深度排除。对剩余的选项进一步分析,从理论角度、知识角度等多个角度分析与题干核心句关联度的大小,并选出关联度最大的一项,即为答案项。,(4),确定答案。将确定好的答案验证无误后,规范的涂在答案卡上或者是填写在合适的位置。,【,以例释法,】,(2014,高考安徽卷,),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B,题法对接,针对训练,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 害区,”,。,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 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作出死亡判决。,”,这主要表,明,(,),A,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B,环境问题影响苏联经济可持续发展,C,环境问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B,解析:依据材料中,“,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以及,“,生态灭绝而作出死亡判决,”,的信息反映出苏联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给环境带来了大量问题,,故,B,项符合题意。,2,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说:,“,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这主要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将以政治改革为突破口,B,试图利用市场调节经济,C,将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D,宏观决策出现重大失误,B,解析:从材料中信息,“,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 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改革 主张改变斯大林模式,,运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选,B,。,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政治改革的内容;,C,项材料也未反映出来;,D,项错误,,,材料中认为发展市场经济从决策上看是正确的。,1,(2015,高考广东卷,),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解答本题的 关键是紧 扣时间,“,1920,年,”,进行 分析。,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在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 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 交售给国家,,,故,C,项正确。,A,、,B,两 项发生 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故排除。农业集体化运 动发生在,1929,年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C,2,(2015,高考天津卷,),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是结合时代特 征理解 材料。结合 列,宁、邓小平治理国家时实行的发展经济的政策,,,可知苏 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 策,,,都是开放的政策,,,故选,A,。苏美、中美曾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故排除,B,项。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关系发展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实行改 革开放,,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排除,C,项。美国政府并没 有阻挠美国公民个人的商业行为,,,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3,(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奉献,,,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4,(2015,高考江苏卷,),“,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 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 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 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B,解析:,20,世纪,50,至,80,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交流受到很大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与科研方向无关,,,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