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是指三相系统作星型连接的变压器和发电机的中性点。中性点采用不同的接地方式,会影响到电力系统许多方面的技术经济问题。,课题一 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系统,课题二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三相系统,课题三 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系统,2,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是指三相系统作,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1,、,电力系统的中性点:发电机、变压器,Y,形接线的中性点,2,、运行方式共三种:,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中性点直接接地运行方式,前两种接地系统统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后一种接地系统又称为,-,大电流接地系统,3,、分析中性点运行方式的目的:,运行方式的不同会影响运行的可靠性、设备的绝缘、通信的干扰、继电保护等,基本概念,3,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1、电力系统的中性点:发电机、变压器Y,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三相对称。,各相线和地之间的分布电容用集中参数电容,C,表示。而相线之间的分布电容 对,IK,(,1,),无影响,略去。,则:根据对称性有,相电压:,U,A,=U,B,=U,C,=U,P,线电压:,U,A,B,=U,B,C,=U,C,A,=U,L,N,点电压:,U,N,=0,每相对地电容电流:,I,CO,=U,P,/X,C,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系统知识点总结,课题一 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系统,4,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三相对称。电,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单相接地故障(,假定,C,相完全接地),单相接地故障时的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系统,(,a,)电路图 (,b,)相量图,5,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单相接地故障(假定C相完全接地)单相接,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分析:,电流情况:,电压情况:,6,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分析:电流情况:电压情况:6,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接地故障相对地电压降低为零;,非接地故障相电压升高为线电压(倍)且相位改变,绝缘水平按线电压设计,(,35KV,及以下),中性点对地电压升为相值(方向与故障相电压相反,即,-,c,),相对中性点电压和线电压仍不变,三相系统仍然对称,可以继续运行,2h,(供电可靠性提高),接地点流过,的电容电流是正常每相对地电容电流的倍,即,c,co,故在接地点有电弧,7,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接地故障相对地电压降低为零;7,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结论,1,:,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相电压降为零,非故障相电压升高到线电压,,,中性点电压上升为相电压,,而,三个线电压仍不变,。,作用,:,(,1,)装设母线绝缘监视装置,动作于信号。,(,2,)允许三相设备运行,2,小时。,结论,2,:,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为正常时每相对地电容电流的,3,倍。,作用,:,装设,零序电流保护,,动作于信号(跳闸,+,信号)。,8,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 结论1:8,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绝缘水平按线电压设计,三相系统仍然对称,可以继续运行,2,小时,因存在接地容性电流,故在接地点有电弧,注 意,9,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绝缘水平按线电压设计注 意9,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思考:,1,、单相接地时接地电流的危害?,答:单相接地时的接地电流将在故障点形成电弧。当出现稳定电弧时可能烧坏电气设备,或引起两相或三相短路。,10,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思考:1、单相接地时接地电流的危害?答,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2,、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各相对地电压有什么变化?单相接地电流有什么变化?性质如何?,答:故障相电压等于,0,,非故障相电压升高 倍。单相接地电流为一相对地电容电流的,3,倍,为容性电流。,11,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2、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系统发生单相接地,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课题二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三相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电力网发生接地时,仍可继续运行,2h,,但若接地电流值过大,会产生持续性电弧,危胁设备,甚至产生三相或二相短路。,12,问题的提出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课题二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三相系统,正常运行时的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系统,13,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三相系统正常运行,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发生单相接地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三相系统,14,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发生单相接地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三,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1,、正常运行时:,中性点对地电位为零:,U,N,=0,消弧线圈中无电流:,I,L,=0,流过地中的电容电流为零:,I,C,=0,2,、单相接地时:,中性点电位升高为相电压:,消弧线圈中出现感性电流:与 相差,180,0,流过接地点电流:,+,(相互抵消),消弧线圈不起作用,实现补偿,15,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1、正常运行时:消弧线圈不起作用实现,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消弧线圈作用,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中性点电位上升为相电压,消弧线图为可调电感线圈,电感电流,I,L,流过接地点,其总接电流,I,地,=I,L,I,C,调线圈匝数,使,I,地,=0,I,L,与,I,C,方向相反,I,L,起到抵消,I,C,的作用。,是一个具有铁芯的可调的电感线圈,外形与电力变压器相似。,16,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消弧线圈作用是一个具有铁芯的可调的,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点将通过接地线路对应电压等级电网的全部对地电容电流。如果此电容电流相当大,就会在接地点产生间隙性电弧,引起过电压,从而使非故障相对地电压极大增加。在电弧接地过电压的作用下,可能导致绝缘损坏,造成两点或多点的接地短路,使故障扩大。,电压变化特点,:,故障相对地电压变为零,非故障相对地电压升高 倍,系统各相对地的绝缘水平也按线电压考虑,17,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 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补偿方式及选用,1,、全补偿,接地点电流为零(不采用),缺点:由,X,L,=X,C,,网络容易因不对称形成串联谐振过电压,2,、欠补偿,接地点为容性电流(少采用),缺点:易发展成为全补偿方式,3,、过补偿,为感性电流,(,采用,),注意:电感电流数值不能过大,18,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补偿方式及选用1、全补偿,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即形成单相接地短路。单相短路电流比线路正常负荷电流大得多,对系统危害很大。,因此这种系统中装设的,短路保护装置,动作,切断线路,切除接地故障部分,使系统的其他部分恢复正常运行。,110KV,及以上的电力系统通常都,采取中性点直接接地的运行方式。在低压,配电系统中,三相四线制系统也都采取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课题三 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系统,19,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 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发,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单相接地故障时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20,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单相接地故障时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分析,单相接地时(,C,相),1,、电压情况,接地相电压降低,为,0,非接地相电压不变,为相电压,中性点对地电压不变,为,0,2,、电流情况,形成短路,危害大,装设继电保护,跳闸切除故障(供电可靠性降低),避免接地点的电弧持续。,21,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分析21,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优点:,1,、不外加设备即可消弧,2,、降低电网对地绝缘,节省造价,缺点:,1,、供电可靠性降低,改进:装自动重合闸装置、加备用电源,2,、电流很大,改进:中性点经电抗器接地,仅部分中性点接地,22,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优点:22,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的比较和应用范围,1,、供电的可靠性,经消弧线圈接地,不接地,直接接地,2,、过电压与绝缘水平,大电流接地系统,相电压,小电流接地系统,线电压,3,、对通讯与信号系统的干扰程度,大电流接地系统,电流大、干扰大,小电流接地系统,电流小,干扰小,4,、继电保护,大接地,灵敏、可靠 小接地,不灵敏,5,、系统稳定性,小电流接地系统优先,23,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的比较和应用范围1、,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应用范围,110kv,及以上,直接接地,2060kv I10A,中性点经消弧线圈,310kv I30A,中性点经消弧线圈供电,1kv,及以下,直接接地,24,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应用范围110kv及以上直接接地2,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练习:,1,消弧线圈的补偿运行方式有三种:,_,运行方式和,_,方式和,_,方式,一般应采用,_,运行方式。,2.,在,35KV,系统中,电容电流大于,_A,,在,10KV,系统中,电容电流大于,_A,,应采用中性点,_,接地系统。,25,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练习:25,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1,、电力系统的中性点的运行方式。,2,、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小接地电流系统和大接地电流系统的相对地的电压和线电压的变化及接地电流的变化。,3,、消弧线圈的作用及补偿方式。,4,、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在发生单相接地时的后果以及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措施。,5,、三种中性点的运行方式的比较及适用范围。,小结,26,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1、电力系统的中性点的运行方式。小结2,
展开阅读全文